绿林网

代价论读后感锦集

代价论读后感锦集

《代价论》是一本由郑也夫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2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代价论》读后感(一):由专业铺就的死城

过分细致严苛的学科分类,使不同专业的人几乎丧失了互相沟通理解的机会和可能,而沦落到仅能从肤浅的大众传媒和世俗功利中,捡拾所剩无几的共同话语和共鸣,但这并不利于学科的发展,亦不利于一个人心智的活泼和健全。也许,无聊和孤独是文明的代价。 ——看到郑也夫老师在分工与专业化一节所想到的。

《代价论》读后感(二):追求完美只有死路一条

是的,但是,这不妨碍我们拥有追求完美的心。我们应该感谢代价,正是必须不断付出代价,人类才能得以撬动文明的杠杠。

代价论算是郑也夫代表作之一。冷眼看世界的郑也夫继续他的尖锐,把每个可能每个现象中的负面结果都不断在你面前撕开,告诉你,不可能会有完美的人,不可能会有完美的事,不可能会有可能。可以下结论,追求完美只有死路一条。你的优点是你的缺点,你的缺点也正是你的优点。

就想也夫说的一样,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包容:实干者、批判者、梦幻者。变异的因子说不定正代表着生命的新方向,不谐音也可能正是福音。

但是我想就是因为鲨鱼的完美,爱斯基摩人的顽强,游牧人的辛劳,斯巴达人的冷酷,才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就算代价是牺牲掉所谓的无限可能性,也是值得的。就让我们各自走上各自的死路,走向坟墓。所以,谢谢不完美。

《代价论》读后感(三):观前90页有感

一共就200页左右,算一本小书,看了90来页

干货并不多,但能引起自我启发,不是具体的,是概念化的

今天先写第一次读书笔记

1.情感因素会很大程度来影响“理性”,书中认为应该追求其平衡点,但很难有人能精确判断,不过于的偏激应该是更好的选择,不一定需要代价的最小化。

2.不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的缺失并不是不好,就如人们在第二年冬天看到了袋子里的钱会异常兴奋,既定范围的幸福可能比无限制的幸福更幸福。

3.自认无代价的获得会使人更幸福,比如抢红包,哪怕很少的金额,但会有很强的精神满足。虚拟是使人更幸福的一大助力。

4.时间是人们最容易忘记的代价。

5.选择最大的阻力是过去的选择,习惯和生活方式等会影响选择,但其符合代价最小化。

6.短板理论是人生活延续的很重要的标准参考,不能同富,那就同穷,不患贫而患不均才是社会的普遍问题。

7.平等对于社会生活应该是个贬义词,男女平等是婚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绝对实力很可能更好。

个人总结:生活上做一个比让自己过得比以前更好,思想上做一个看见周围人比自己过得好而感到快乐的人

《代价论》读后感(四):凡事都有代价

郑先生不止一次地强调必须明确事物的功能与存在原因之间的差别。这已经成为我以后写论文过程中每次都必须反问自己的问题。

郑先生以社会学家的视角诠释代价,带有一种超越经济学研究的全局观。书中分析了分工、平权、经济发展、学术禁锢等等所产生的代价问题。凡事都有代价,不管是否与财产或经济性权利有关。但如果是不必要的浪费或耗损,那还称不上代价,因为代价应当是不得不付出的。所以那些因为懊恼、怨愤、无知而付出的,只不过是无休止地作贱自己,算不上是这里所说的代价。

这么一说,我好像对自己这一年来种种所谓的“付出”恍然大悟。哪些是值得的,哪些是病态的,一目了然。当然,换个角度来看,代价论不能解释感性问题,尤其是感情中的感性问题。如果哪天突然觉得自己原本的付出傻不拉几,应该只是说明不爱了而已。进一步说,所有现实问题其实都或多或少会带着点感性因素,因此一种付出究竟是不是必要的,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感性。

书中提到一个细节,就是出书的过程中受到经济学背景的评审人的偏见阻挠,行文中能看出来郑的愤世嫉俗。当然,学者对这种冷遇往往感同身受。

《代价论》读后感(五):从代价的角度

郑也夫老师深刻而清晰地讲解了各种历史与社会现象,让我一下子搞明白了许多从小就迷惑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不合理?为什么会存在?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郑也夫老师通过代价的角度巧妙地解释了这些问题。

比如书中谈到的法律。我在看《The God father》时一直奇怪一句话:

“那些小混混都不敢打警察,因为一旦向警察开枪,警察就有机会杀他们。”

黑手党的人谁都敢杀,为什么单独怕警察呢?警察为什么只有在小混混开枪后才有机会杀他们呢?原来黑手党正是一群会巧妙利用法律的人,他们雇佣最顶级的律师来指导他们犯罪,以防留下蛛丝马迹。就是这样,那些警察哪怕明知是谁犯了罪,没有确凿证据也无可奈何。

那这样有缺陷的法律为什么还会被施行,并且没有人去改善呢?因为这就是赋予所有人追求正义的权利,防止官僚主义的必然代价,无论如何都不能完全避免的内耗。

理性与非理性同样是永远存在的对子。理性能指导我们发展,具体实施计划,判断可行度。可假如没有非理性,人就没有了动力,世界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也就没有了新的可能。人类的语言需要模糊性,人类的思维需要非理性。

另外,书中前后的概念,论述联系的十分密切,读起来十分流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