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国的代价》读后感锦集

《美国的代价》读后感锦集

《美国的代价》是一本由[美]詹姆斯·赖森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的代价》读后感(一):意识形态是一门大生意

本书的副标题是“贪欲、权力和无尽的战争”,我总觉得没有说到点子上。关键还在于意识形态的斗争。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以及国内政治几乎全被意识形态的东西浸泡了。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全新的现象。其中,意识形态化的国际战争可以几乎永不停歇地为国内政治提供动力。这却是美国20世纪以来的特点。

聪明人当然搞得懂这一点,懂得利用意识形态这个大生意,达成自己的小九九。与其说这叫美国的代价,不如更准确一点,称之为意识形态给美国带来的伤害。

《美国的代价》读后感(二):贪欲、权力和无尽的战争

贪欲、权力和无尽的战争

——读《美国的代价》

彭忠富

詹姆斯·赖森是《纽约时报》杰出的的调查记者之一,多次曝光美国当局的秘密。由于在2006年出版了畅销书《战争状态: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布什政府的秘史》,一直受到美国布什政府、奥巴马政府的纠缠。在和美国政府较量的过程中,詹姆斯坚信其斗争是为了保卫后“9·11”时代的新闻媒体的自由权利。但在这一过程中詹姆斯发现,自己不仅仅是一名报道反恐战争的记者和作家,还是被无节制的反恐战争行为扰乱了平静生活的众多受害者中的一员。

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以来,受到限制的不仅有记者的新闻报道自由,还有美国情报部门以“国家安全”为由开展的大规模窃听活动,譬如詹姆斯的电话和电子邮件就一直处于政府的监视之下。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延续了布什政府的作法。他在身边安排了众多的顾问,而这些顾问都曾深入地参与到布什政府原来的那些最饱受争议的政策制定中。奥巴马又扩大了无人飞机的使用,用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所谓的定点清除行动。在伊拉克、阿富汗以及更大范围的反恐战战场上,都广泛存在着承包商权力滥用行为,而奥巴马并没有为了阻止这种滥用行为去做任何事情。

詹姆斯•赖森长期致力于探索所谓的反恐战争中那些不为人知的黑暗角落,也使自己成为这一代人中间最出色的国家安全问题报道者。詹姆斯认为,美国在其打击恐怖主义的穷兵黩武之中已经失去了太多,美国国会和美国民众都应该清醒清醒了,都应该更多地质问一下这场运动的政治、财政、道德以及文化代价。詹姆斯最新出版的《美国的代价》分为反恐骗局、窃听风暴等九章,向人们讲述了美国反恐战争背后一个个不平常的故事,揭示出反恐所带来的代价:从被挥霍和盗取的巨额美元,到最初的权力滥用,再到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

作为普利策新闻奖得主,作者在本书中用大量的事实和生动的细节,通过命运各异的政府要员、政治巨头、国防承包商、军人、监狱审讯员、情报人员及普通民众的经历,披露了诸多令人震惊的事件:140多亿美元由美国空运到伊拉克,结果大量被盗。国防承包商使用伎俩,骗取高数额反恐经费。美军人员在伊拉克监狱虐待囚犯的经历。美国国防部发展外国特工,却发现合作的是一群有问题的人物,其中还有人试图利用国防部进行数额达几亿美元的洗钱活动。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大规模窃听行为被安全局内的人抗议,后又被爱德华·斯诺登更详细地暴露出来——他们的职业生涯因此断送。

作者节奏明快、易懂的叙述和他对细节的详细刻画,让这本书读起来仿佛一部引人入胜的冒险小说。而悲剧在于,书中所言之事看来全都是真实发生的,不论它多么让人难以置信。这是一部值得纪念的记事作品,记录了美国高层官员面对“9•11”恐怖袭击事件而做出的惊慌失措的反应所引发的长远后果。这是一本重要的、有影响力的书,它提醒人们:自由的媒体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以让强大的政府始终处于监督之下。

《美国的代价》;(美)詹姆斯·赖森/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19年3月;定价:48元

《美国的代价》读后感(三):以反恐的名义,看权利背后的人设崩塌

这本《美国的代价》,用“平静的语言”讲述“并不平静的故事”。 作者身为普利策新闻奖的得主,擅长一刀一刀在事实上面划口子,把背后的鲜血淋漓给人看,但是他却又冷静、克制。 胸有激雷,却面若平湖。

这本书说的是美国反恐战争的“正义背后”。 第一眼看去时,你可能会觉得稀松平常,但一句句读下去,你会叹服于作者的大胆。 ·直面联邦政府的疏忽让大量金钱源源不断滚滚流失。 ·直面国防部的不加考证而轻易被骗。 ·直面国防部承包商胆大包天的偷工减料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直面战地监狱虐囚。 …… 真的是这样吗? 这些事实似乎有些太夸张了。 但一字一字读下去,你会发现,接下来的内容比想象里的还夸张。

不由自主地信服,源自于作者追根问底,用大量事实和细节佐证自己的论断。 他在笔端默默织网,把事件相关的地点和情况向电影一样摆在读者面前,又把他能调查到的一切人物放置在这张网上。 所以他很坦然。

“现金迷踪”,是本书的第一章节。 “在2003年4月的几周内,电视上播放着一档由美国领导的军事同盟制作的、标志着废除萨拉姆·侯赛因在伊拉克统治的电视节目。画面中,巴格达天堂广场上萨达姆的雕像摇晃着倒下。与此同时,一些无标志的卡车开始前往东卢瑟福操作中心的码头装载货物。在那里,他们依次被装上几十个运货托盘,里面是用收缩塑料膜包装的100美元的纸钞。这些卡车随后开出,载着几十亿钞票,沿着新泽西公路行驶。它们载着财富,穿越纽瓦克——那里接近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体会到了吗,细节的随手拈来,形成深刻的情境刻画,用鲜明的对比来表达不堪的事实内核,为下面铺陈不平凡甚至说是荒诞的剧情: “在2003~2004年间,总共有120-140亿美元的纸钞在没有监管和防护的情况下,从东卢瑟福空运到伊拉克战区,其中大多数面值为100美元;又有50亿美元通过电子调拨系统从纽约美联储发往巴格达。总共大约200亿美元,不经任何明确命令及用途说明,就被送往了伊拉克。资金监管极为松懈,” 你一拍桌子:“天哪,好大的胆子!”

如果是其他的作者,会怎样做呢? 他恐怕会慎用笔尖的煽动,会迫于压力含混其词,你读完了,这个故事可能就会不那么清晰地在心头留下一些痕迹。

读书,什么部分最带劲儿呢? 说别人之不敢说,做别人之不敢做。 而且说的、做的,都无可让人反驳。 于是,我们艳羡作者在“别的国度”可以从容书写,但是不是也可以给自己一些反思。 少做吃瓜群众,少听信;不相信真正的光鲜美好,稍有疏忽,就有人设崩塌的时刻。 我们要坚信自己真实感受到的,了解到的,能用大数据铺开佐证的,这样,一切才有了真实力量。

这本书可以让人拍手叫好的地方还有很多。 比如,在叙述时,不仅突出介绍部长、州长、典型受益者,或者人人皆知的典型受害者,也极大地关注了小人物的命运。可以认为,除却为了辅佐观点之外,这也是一种抛弃滤镜的尊重,在快节奏的同时,它让我们读者觉得这些故事就发生在身旁,非常令人动容。

最后,我们来欣赏作者说的这样一段话: “如果有一天,新闻工作者不再揭露权力的滥用行为,也不在发表这些权利的滥用行为的报道,那么我们就必将丧失我们的民主政治。”

文/李VV

《美国的代价》读后感(四):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谁而鸣

美利坚合众国是近代以来,世界上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首先它的建国的原因,是因为英国的囚犯和流民,迁徙到美洲,然后落脚扎根,逐渐蚕食吞并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生存区域,最后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国家。彼时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因为有了新技术的支撑,这个国家迅速发展壮大,最后成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大国。

后起之秀的所有东西几乎都是全新的。所以,它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上,也都走在了前列。因为,局促在美洲一隅,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都没有受到侵袭损失,反而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大发战争横财。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是战胜国,因此在所有方面都强盛于原来的欧洲列强,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和社会主义苏联抗衡争霸的强国。

按照我国领导人的划分,美国和苏联被归于最上层国家第一世界之中。在两强争霸的角逐中,美国又一次取得全面胜利,苏联解体,彻底告别第一世界,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种独占世界峰顶的傲娇和得意,真不是一般笔墨可以形容的。全面领先世界,也就意味着全面领导世界,监督检查世界。美国在政治理念上,已经把自己放在一个衡量道德和价值的最高标准上,并且它要求全世界都要执行这个标准。

但是,显然这是不行的。小国弱国忌惮美国,稍大一些的国家也无力约束美国,只能由美国制定各种规则,美国成为了渔利万国的收割羊毛者。霸权主义的再现不过是历史的一个小演义,小插曲。美国的强大已经可以碾压任何和它做对的国家,所以对于一些在利益分歧严重的国家,美国已经随手可以使用武力。就像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等。

天下虽大,忘战必危。不过,穷兵黩武,也是使国家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凭借美元的统治地位,美国在历史上的各个战争中,已经欠下了20多万亿美元的外债。这些债务,绝大多数是战争的损耗。为了名义上的维护和平与秩序,实际则是操纵霸权,获取更大利益。美国因为战争,把大量财富投入到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关的军工工业中去,导致国内经济实体空心化,泡沫化,经济增长缓慢,进入衰退。

更严重的是,因为军事霸权,经济霸权,也必然导致文化霸权,全面霸权。结果是,它必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反对和抵抗。震惊全世界的911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这种霸权主义的反击。而在伊拉克战争中,各种贪污腐败和军队中的丑闻甚至只是一个个点缀,虽然一旦经过媒体的报道它们会形成巨大的舆论冲击。可是,短暂的喧嚣之后,一切还是在继续。

到底美国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全世界的安全和人类的和平发展而付出巨大的代价?相信,人们都会有各自不同的判断。美国发动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就是为了要控制世界,永远保持自己第一的地位。可是历史的发展经验,完全不会按照谁的意愿进行。物必先自腐而后虫生,霸权的结果是自己内部也矛盾重重,贪污腐败横行,消耗大量国家的财富。战争是个无底洞,人性的贪婪更是如此。当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都在想着在这个国家身上谋取更多利益,而不是做出贡献的时候,危机已经四伏了。

《美国的代价》用事实揭露出某种真相,他的一个初衷就是为了唤醒民众,影响权力集团的施政方针。尽管这种呼吁和揭露都是弱小并且危险的,但是显然它比毫无声息要强很多。新闻舆论自由永远值得捍卫和坚守,面对强权,只能以斗争的方式还击。如果不顺应民心天意,还肆意妄为,那么丧钟必将为它响起!

《美国的代价》读后感(五):《美国的代价》——纽约时报记者遭受布什和奥巴马政府纠缠,揭开美国政府行为动机

《美国的代价》这本书像一部美国大片,多角度呈现出反恐战争背后不平常的故事,揭开反恐所带来的代价:从被挥霍和盗取的巨额美元,到极端的权力滥用,再到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

本书的作者詹姆斯·赖森是《纽约时报》杰出的的调查记者之一,多次曝光美国当局的秘密。一直以来,他本人接连遭受着布什和奥巴马两届政府的纠缠。

在大众还没听说斯诺登的2004年,赖森就获悉了美国政府大规模的窃听活动,他当时没有披露这个消息,因为小布什总统和他的幕僚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他提出了威胁。针对他的上一本书,美国当局则展开了一场长达六年的泄密调查。

眼下这本书用大量的事实和生动的细节,通过命运各异的政府要员、政治巨头、国防承包商、军人、监狱审讯员、情报人员及普通民众的经历,披露了美国反恐背后诸多令人震惊的事件,像大规模的监听、虐囚、骗取反恐资金等。流畅明快的叙述和对细节的精彩刻画,让这本书读起来仿佛一部引人入胜的冒险小说或政治电影。而震憾的是,书中所述看来全都是真实发生的,不论它多么让人难以置信。读完这本书,让人感叹“9•11”事件对美国自上至下的深远影响,也有助于看清美国当局种种行为背后的内在逻辑。

作者以为,贪欲和权力,二者一旦结合起来,往往是非常危险的。在战争期间,权力不停地疯长,而贪欲往往很容易如影随形。反恐的基础设施越是发展壮大,它就变得越难以控制。传统意义上的军事产业集合体至少有一部分在外人看来是可见的:它包括一些体量巨大的国防系统的承包商们,他们建造飞机,建造轮船,建造火箭;同时也包括高科技的承包商,他们在计算机领域是先驱者,并不断改进着电子设备。至于投入资金开发巨大的新型武器系统,过去在国会中往往展开一些公开、大胆的论战,而主要的国防承包商们会有危机感而不得不在报纸、电视上刊登广告,以博取公众对他们项目的支持。

然而,“9•11”事件后,新的国家安全产业集合体却不是这样运行的,用作者的话讲,就是“一个个关于贪欲的现代神话,结合着一个个权力滥用的故事”。这个集合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情报工作机构及其承包商们组成的一张关系网络,那些公司大多数也都是提供秘密的服务,而非提供大型的武器系统或者装备。华盛顿当局之所以雇用这些承包商们,为的是让他们帮忙断定美国所遭受的恐怖主义威胁的规模以及范围。这样一来,如果他们断定恐怖主义的威胁其实是被高估了的,或者说反恐战争已进行到了尾声阶段的话——当然这样做是绝对不行的——那他们就赚不到钱了。

与国家安全产业集合体的增长几乎同时发生的一件事,就是“外包”和“私有化”成了反恐专家们的口号标语,这些专家一边在美国的企业工作,一边还在美国政府内部工作。那些曾经被大家认为本应该纯粹由政府进行的工作,都可以由承包商们来做,尤其是在国防和情报工作领域。最终,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地区的承包商们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当地美国军人的数量。

一度地,美国有关部门对承包商的倚重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以至于很多的案件负责官员都明白,如果他们想要赚更多的钱,最好的办法就是辞职——然后下个星期再回来,以一名承包商的身份回到原来的这个岗位上,赚取双倍的工钱。

作者认为,美国已习惯处于一个永久性的战争状态中了。美国社会中只有极少数人愿意斗争并且献身。另一方面,如果你是一位国家安全工作的中坚分子,你可以在政府的高级岗位、承包公司、智库团体以及电视评论节目中自由地来回游走,只是一旦美国突然有一天处于和平状态了,那么这些工作机会就会在一夜之间全都消失。对于很多数美国政府人物来说,战争已不仅是可以忍受的,它早变成有利可图的了。他们利用的,正是人们的恐惧心理,而所谓的反恐活动,很多都是失措的,浪费大量资源又造成大量恐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