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儿童怎样学习数学读后感摘抄

《儿童怎样学习数学》是一本由[英] 帕梅拉·利贝克著作,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3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怎样学习数学》读后感(一):教两岁多的小朋友学习数数,我找到了一套很棒的方法

我们大人觉得很简单的事情,其实是孩子一个很大的飞跃的认知过程。教两岁多的小朋友学数数,其实不能按照教大孩子学数数的规律来。

在《孩子怎样学习数学》作者帕梅拉.利贝克给读者们阐述了孩子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作者,帕梅拉.利贝克毕业于牛津大学数学系。有着深厚的数学功底,她长期从事中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同时他还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正是基于多种角色,帕梅拉才能在这本综合数学理论,教学经验,教学技巧,还有课程设计,输了从学龄前到小学各阶段孩子认知特点,提供了很多数学教育方面的方法。

当一个小婴儿看摸探索具体物体的时候,用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知道相应的词来表达他们,在这之后,他会认识这些物体的图画,再过一段时间,他就会把书面符号和这些物体联系在一起。

对于小朋友学习数学,数数字也是需要应用这一规律的,对于刚刚认识数字的孩子来说,不论是怎样的书籍,都不是孩子学习数字的起点。

帕梅拉总结了孩子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

教小朋友学数数,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假如数词是ABC……这样的数词来数一数,你有几根手指,然后你再提几个问题,比如说f比c多几?

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把字母翻译成你熟悉的数字

为什么你会感觉很困难呢?

关于学数字,在孩子学习数数之前,其实并不需要知道所有的数字,但是必须知道有一部分的数字。

我们可以教孩子唱他们喜欢的12345这样的儿歌,刚开始小朋友可能唱的还不是很熟练,不妨家长多带着孩子练一练,主要他们喜欢听唱多少遍都可以。

比如我们可以唱儿歌12345上山打老虎……

想要让孩子形成概念,我们必须向他们提供一些适合的体验活动来帮助他们产生“求同”的兴趣。这个时候,作为家长,还要教他们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他们发现的共同属性。

也可以把这个活动变成一种猜谜游戏,一个孩子把蓝色的卡车和红色的消防车放在一起,可能他注意到的是颜色以外的共同属性可以让孩子来猜一猜,还有没有其他共同的属性呢?

求同活动是挑出那些具有共同属性的东西而分类的活动,就是把一组事物分成几个组,每个组分别具有共同的属性。

分类活动和求同活动一样,常常是在自由玩耍以及玩耍后整理活动中产生的,比如我们家里的玩具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玩具,在整理的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的求同和分类的概念。

还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配对游戏,我们可以把糖果摆在玩具娃娃的前面不需要去数和小朋友说一下,要把这些糖果分给玩具娃娃让小朋友们分一分,然后再准备另外一组玩具娃娃或者玩具兵我们可以说他们也想要和这些娃娃一样的糖果,孩子就会把这些糖配对,那我们这个时候就会说第一组娃娃和第二组娃娃的糖果是一样多的了。

另外,还可以把一组物体不按照特定的规律来排列,这个就涉及到了“首先”、“下一个”,“最后”、“中间”……这样的概念。

可以让孩子们把玩具摆成一排,这个活动本身会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首先”、“下一个”。

排列的游戏,我们可以在日常的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小朋友去练习。比如按大小来排列,这样就会加深孩子对谁比谁大,谁比谁小?这样概念的理解。

作为一个两岁多小朋友的妈妈,我觉得教孩子数数其实是需要很多的耐心和努力的,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更多的是需要在玩的过程中去体验,我们没有必要更多的让他们提前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只是让他们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通过体验,逐渐的形成概念,需后学会用语言去描述他们理解的东西,等到上了幼儿园之后,再到图画是可以表达他们看到的东西,再到之后,学会用抽象的数字来表达

《儿童怎样学习数学》读后感(二):关注底层逻辑,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1.如何带领孩子理解概念,这是一个难题

在有孩子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数学题竟然会如此之难。虽然我早就知道,中高考的最后一个大题有多么地难解,但我从来没有设想过,幼儿园的孩子,数数也是同样地艰难。

数学的学习,往往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悟出来的。所以,和我们想象中可能不同的地方在于,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比我们想象中,更为紧密。

有了孩子之后,我也很关注孩子的数学启蒙。但是看了很多数学教育理念的书籍,我放弃了高深的逻辑训练,转向了在生活中寻找机遇。

网上有很多的幼儿逻辑思维训练题,但这些题,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生活。我们放弃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转而投向抽象的数学题,这多少有点舍本逐末了。

在生活中多数数,通过多种情境,增强孩子对数学概念的认知,这才是关键。

帕梅拉·利贝克,作为一名专业的数学讲师,多年来,她接触了不少的数学教育案例。结合着自身对学科的理解,她开始在自己的三个孩子身上,不断实验,进而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这本《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给父母和教师的指南》是帕梅拉·利贝克的呕心之作,在当下的这样一个教育背景之下,她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 这一点,难能可贵。

这是一本写给父母和教师的数学学习指南,凡是有志于做好家庭数学启蒙,以及想要在数学基础教育中有所精进的教育者,这本书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给父母和教师的指南》这本书之所以如此地重要,正是因为帕梅拉·利贝克她汇集了前人的优秀思想,并结合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前沿学科,对数学学习,又进行了更深入的底层思考。

这本书最主要的核心,正在于她所揭示的数学学习的四个关键步骤,即:“体验—语言—图画—符号”。

这些关键步骤,前人也有所提及,但真正像帕梅拉·利贝克这样的,把这四个关键步骤排列组合在一起的,还绝无仅有。

这并不仅仅意味着学习逻辑的再次梳理,同时,帕梅拉·利贝克在《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给父母和教师的指南》书中揭示出来的数学学习的底层逻辑,也让我们重新地认识了数学。

她在书中列举出了非常多的游戏活动,这为我们家长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哪怕是数学老师,也可以因为这些游戏,而获得很多的启发。

《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给父母和教师的指南》一书,一共21个章节,基本上遵从了总分的结构。全书的主体正是数学学习的四个关键性步骤。作者在第一章节之后,用了20个章节,分别叙述了这些底层逻辑在不同数学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数学是抽象的,数学也是具体的。一个人想要学好数学,必须得自己亲自思考过。这个过程,容不得一点的懒惰。也正因此,我们从孩子幼儿的时期,就可以多多有意识地带领孩子,进行数学方面的游戏。只要孩子对于数学的游戏不排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愿意去思考,那么,成绩的暂时落后,就不用过于焦虑。

《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给父母和教师的指南》,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我们充分地认识到了数学之美。同时,这样的内容梳理,也是对家长和数学教师的思想洗礼。

这是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的数学的模样,这才是我们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的关键。

4.紧抓数学底层逻辑,不断攀登学习层级

抓紧数学学习的底层逻辑,随着孩子大脑发育以及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总会实现不断地思维跃迁。数学学习是分层的,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很新的观点。也正因此,我们要格外注重孩子对于基础概念的理解,这种理解,一定是在经由多种场景的复现所得。

关注底层逻辑,培养孩子的数学逻辑。尤其是对于低幼年龄的孩子来说,这些能力的培养,比更早地学会百以内的算术更有意义。

跟随着皮亚杰的发展理论,我们会更加了解,数学学习的底层逻辑。同样地,博采众长,不同的教育学家,他们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很大的分歧。但这些,都不妨碍我们对于数学的深入探究。我们总要多些实践,才能更进一步地了解数学的奥秘。

数学的境界,广大神秘。带领着孩子们去领略数学之美吧,那是一种让人内心澎湃的惊喜。

《儿童怎样学习数学》读后感(三):游戏化的数学活动,让你的孩子爱上数学

邻居家丽萍的孩子今年5岁了,在上幼儿园大班,可是丽萍最近却很发愁。带着孩子到我家玩的时候,就一直和我请教如何辅导孩子学习的事情。尤其是数学,她说她女儿就是对数字不敏感。他们大班的孩子十以内的加减法基本都没问题,可是她女儿却总是弄不明白。刚刚教会了孩子2+3=5,转过头问她3+2=?,却不知道了。眼看要上小学了,这可怎么办啊?

听完丽萍说的,我劝说她不要着急,很多时候孩子数学能力不足,并不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家长的教育方法的问题。因为如果孩子没有理解算数,只是因为家长教学,停留在背诵记忆阶段,孩子的数学启蒙没有做好,自然感觉孩子不会算数。

我们成人看似很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学习数学要理解含义,对数的概念认识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仅仅是枯燥的去讲给孩子听,有可能会劝退孩子的学习热情。

孩子最喜欢的是什么?当然是游戏。那么,我们就可以多把数学计算的问题融入到游戏当中,生活的实际当中,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数字概念,加深数学兴趣。

那么,如果有效的指导孩子学习数学呢?我向她推荐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做《儿童怎样学习数学》。

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从学前到小学阶段孩子们所学习的基本数学知识,包括数字、数的运算、测量、形状、图形、分数、计算器在数学上的应用等,还涉及关于儿童认知和学习的权威理论,并分析了“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不好数学”这样令人烦恼的问题。

理念独到,注重方法,揭示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

生活中,我们很多父母采取的方法是,先教孩子学数数,会数到100了之后,再教加减法, 10以内的、20以内的,最后是100以内的。但是,这种数学教学其实并不科学。

数学本来是一种生活学科,具有天然的具象性。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就拿一个5岁孩子来说,对于3~4个一组的物体,不用计数,只是看一眼就知道数量是很常见的。那么我们平时和孩子就可以做这样一个游戏,你可以拿几个巧克力豆或者小纽扣,随意丢在桌子上,不去数,而是快速估算一下数量。这个游戏是在训练孩子对“基数”概念的理解。等孩子对数字“基数”有了概念,接着就可以帮助孩子了解4比3多一个,5比4多一个,从而了解“基数”之间的关系。

有些时候,我们也可以在桌子上按顺序摆放7个苹果,让孩子说出一共有几个苹果,孩子能说出有7个之后,我们把桌上的苹果弄乱顺序,再让孩子去说苹果数量。如果孩子去数,证明孩子没有学会“数量守恒”的概念。如果他掌握了,那么就会不假思索的说出数量。因为他看到果子虽然弄乱了,但是他们的数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孩子能够理解数量守恒的时候,就掌握了计数的意义了。

家里可以见到的物品都可以拿来计算,像苹果、香蕉、各种坚果、积木、骰子、多米诺骨牌、钱币等。

书中为什么指导我们像上面的方法那样去做呢?因为数字很抽象,孩子很难理解,先用实物表示数字是非常理想的做法,让孩子知道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数学不枯燥,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

本书中,作者精心设计大量有趣的、贴近生活的数学游戏活动,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父母和老师引导孩子爱数学,学好数学。

独创“体验—语言—图画—符号”四个学习步骤,遵循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

在这本书中研究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几种方式:第一,他们对具象实物进行体验;第二,他们用于表达这些体验的口头语言;第三,他们用于表示这些体验的图画;第四,他们用于概括这些体验的数学符号。这个过程总结下来就是“体验—语言—图画—符号”四个学习步骤。

举一个书中的例子。教孩子理解2+3=5这个算式。首先,让孩子接触大量关于3个物品和2个物品结合起来是5个物品的真实例子。比如拿出3辆红色小汽车和2辆蓝色小汽车放在一起;拿出3块糖,再拿出2块糖,等等类似体验。

接下来我们或者孩子来说,这里有3辆红色小汽车和2辆蓝色小汽车,一共5辆小汽车。这里有3块糖,我再拿出2块糖,一共有5块糖。这就是语言阶段。

然后,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用画图来记录活动过程。在一张图画纸上画3辆红色小汽车和2辆蓝色小汽车,在旁边标注更直观的数字。

最后,我们用数字卡片和符号卡片来摆出这个2+3=5或者3+2=5这个算式,并一边摆放一边读出来,比3多2个就是5。

写出算式后,还要帮助孩子一起给这个算式编一个故事,让他们认识到这个算式不仅适用刚才的活动,也适用真实生活中的场景。例如:3个小朋友在玩,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是5个小朋友。

平日在家中,亲子多做一些数学游戏。比如左边放一堆玩具,右边放一堆玩具,数出总数,孩子慢慢就会理解加法的概念。拿走一堆玩具,看剩余几个,就练习了减法。当孩子掌握数量对应关系,以后再用数字计算时,脑海中就有一个量的概念。

还可以适当准备一些零钱,在家里玩小超市游戏,让孩子学会如何找零,然后带孩子逛实体超市的时候,结账的时候让孩子去体验付账,看收款员的操作,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当孩子把学习看成进行一个越来越复杂的游戏过程,并在游戏过程中形成数学概念,孩子怎么可能不会喜欢数学,并且学好它呢?

《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的内容涵盖从学前到小学阶段的基本数学知识点,且与小学学科内容高度契合,能有效帮助孩子幼小衔接,打好学科基础。还包含大量关于儿童认知发展和学习的权威理论知识,能帮助父母和老师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值得一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