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诗圣杜甫读后感精选

诗圣杜甫读后感精选

《诗圣杜甫》是一本由吕正惠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3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圣杜甫》读后感(一):对比,或是建立一个坐标系

看标题以为是对杜甫的评传,读了以后才发现原来是对杜甫诗歌的评论。(真的不用好好取一个标题么?)

这本书最值得人学习和思考的是:有时候需要站在一个较高或较远处,才能看清楚某事物的全貌。万事都不是没有来由的。杜甫的创作也如此,诗人有其天赋,但也吸收了前人的诸多经验。

谢灵运:炼字炼句、将心理活动和情感融在写景中;

鲍照:写实,炼字,又有个人性格(寒门出身的诸多感慨);

齐梁诗人:清词丽句(炼字)和声律(平仄、双声叠韵)

庾信:后半生流落异国,整体性回顾历史,个人命运在大时代里被毁灭。

杜甫对谢灵运和鲍照有一个继承,对齐梁诗人的雕琢字句和讲究声律又有一个继承,但所有技巧到杜甫这里都由绚烂归于平淡,炉火纯青以致于看似没有技巧——简直到了练功的最高境界!

不光读杜甫,读大文豪或许都要这样捋一捋来龙去脉。作者取了整个中国文学史的一段,以杜甫诗歌为原点建立坐标系,把谢灵运、鲍照、齐梁诗人和庾信一一定位,当然还有下编中的元和诗人。这样看,立体多了。

当然,换一种角度看,建立坐标系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对比的方法。考察杜甫和其所继承的诗人之间的关系,从某种角度看是一种灵活的对比,只不过对象较多,同时作者也常把王维、李白等人和杜甫相比较。这么一种读诗(又或是做学问、做事情)的方法真的很灵活。

此书的不足之处在于越到后面,给人的启发越少。似乎中气不足,下编差不多是在重复上编中的发现,下编的阐述比上编更笼统、印象化——缺少细读、评鉴和赏析在此书中极明显,当然这本不是此书的主题,不过分析地实在太粗糙、太浅表化了。和《被开拓的诗世界》一对比,便可知晓它有多粗糙。第十一章分析杜甫诗歌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私以为也是徒劳无功、没有多大价值的——一章讲不完的,更不用说作者的分析那么笼统又概括。阐述杜甫和书中若干位诗人之间的关联,阐述杜甫所受的影响,这种研究本身似乎就是在试图清晰、有理地说明自己的模糊印象。不过作者本人不这么看,不然校读后记就不会写那么多篇了。

《诗圣杜甫》读后感(二):读《诗圣杜甫》有感

读《诗圣杜甫》有感

初读《诗圣杜甫》,感觉这本书语言有些艰涩,是一本专业性比较强的著作,相反趣味性比较弱,所以读起来有些无聊。再读这本书,感觉还是很无聊,但渐渐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作者吕正惠是台湾学者,专治汉魏六朝诗、唐诗和中国现代文学,除了著有《诗圣杜甫》之外,还有《杜甫与六朝诗人》等著作。作为一位学者而非作家,在语言上的塑造性就没有那么强,因此《诗圣杜甫》这本书带有浓厚的学术意味,是一本用白话文写出来的理论性著作。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悟或收获不是学到了什么知识,或者加深了对杜甫的什么了解,而是为作者的思维能力和方法研究所惊讶。在《诗圣杜甫》里,吕正惠提出了一个总的研究方法,即“影响研究”,并对这一研究方法的错误运用进行了批评。他说道,“在台湾,最常看到的‘影响’研究——某某人对某某人的影响的研究,是这样的:尽可能地摘取两人诗句类似之处,加以排列开来,好像这就证明了甲对乙有深远的影响,或者乙受了甲重大的影响。”对于这种方法,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批评:

一、相似之句可能仅止于“相似”,未必能确切证明乙句是由甲句承袭而来。

二、即使能够证明乙句是由甲句承袭而来,我们所想要证明的文学史上的“影响”仅此而已吗?

并且,作者提出了自己对于“影响研究”的认识,他认为“影响研究”是一种“历史研究”,常常是无公式可循的,即使在某种程度上有“公式”可循,公式的运用还是要看研究者对历史的熟悉程度。基于此,他提出了自己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经过长时期的阅读,凭自己的直觉去把握每个诗人的关键特点,以及这些关键特点与杜甫诗的关系。

看到这,我特地去查了查什么是“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对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由法国学派倡导和发展,现已成为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正是由于它,比较文学在学术研究中才得以确认,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国新时期文学词典》)而本书的研究方法,属于“影响研究”中的“渊源学”范畴。“渊源学,亦译源流学、源泉学,影响研究的组成部分。它研究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等的来源,考察作为影响接受者的作家或文学所曾吸收、改造的外来因素,揭示由于影响而产生的因果关系。此类研究是从接受者出发去探求放送者。”(《文艺学新概念词典》)

《诗圣杜甫》中研究杜甫与六朝诗人的关系时,采用的就是“渊源学”的研究方法。首先总的论述杜甫与晋诗的三大传统(乐府民歌传统、咏怀传统和美文传统)之间的关系,再分别论述杜甫与晋诗代表诗人谢灵运、鲍照、齐梁诗人和庾信之间的继承和发展。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好几种研究方法,除了总的“影响研究”,还用了俄国形式主义来研究谢灵运。他认为,谢灵运的诗所以能够让我们感受事物、深入事物,关键在于他的文字功夫所呈现出来的特殊的表达方式,即俄国形式主义中的“陌生化”。

从这些理论的熟练运用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吕正惠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他能够将知识与技巧相结合,配合强大的思辨能力,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意志。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会批判地继承,辩证地看待研究方法的运用。谈到这儿我就想起了重庆高考作文的改革,要求将逻辑思维能力与作文相结合,有思辨性的文章才能得到高分。这不正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吗?

《诗圣杜甫》读后感(三):杜甫:站在诗歌联结点上的诗人

提起杜甫总会想到他的另一个标签“诗圣”,为什么他能被称作“圣”?而又是什么让他在诗人辈出的唐朝脱颖而出?吕正惠先生在这本书中便较好地阐释了这两个问题。

作者基于对英国诗人艾略特“任何一位诗人、任何一种艺术家,都不能单凭一己之力使他的作品意义获得完整”观点的肯定,在了解杜甫鉴赏杜诗时更多的是将他放在和“已故的作家中间借以对照和比较”并透过杜甫重新评价前人的创作,同时又通过后世诗人的创作去看杜诗的影响,从而获得关于杜甫在诗歌史一个较为完整的面貌。所以作者将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杜甫与六朝诗人”为主题从汉魏晋诗的三个传统讲起,揭示杜甫对六朝不同流派诗人的学习与借鉴,讲的是杜甫对于前人的继承;下编则以“杜甫与元和诗人”为中心论点论述杜甫对元和诗人的影响,揭示后世诗人是如何去学习杜诗的。

中国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已经分化出了重视写实的“乐府民歌传统”及由古诗分化下形成的注重感怀的“咏怀传统”和语言华美的“美文传统”三个小类别。而后世的杜甫正是广泛吸收和学习了这三类传统,集合了汉魏六朝诗人在诗歌形式与内容上的一切试验而将其成为了一个整体,这也正是成就诗圣的其一。在上编部分中,作者对比杜甫与谢灵运、鲍照、齐梁诗人及庾信论证杜甫对于前朝诗人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折中或者融合,而是充分发扬了三种类别的长处且发扬至极致。对谢灵运的学习是学习写作的方法,是学习如何用文字更为贴切地去表现事物;鲍照用作者的话来说则是第一个将乐府传统和文字技巧相结合起来的人,其较为鲜明的写实精神及现实感则是影响杜诗后来为何被誉为“诗史”重要原因;对于齐梁诗人杜甫则是吸收了其“清词丽句”和声律的特质,从而成为一个更完美的律诗诗人;庾信之于杜甫来说像是一个跨时空的知己,杜甫对他更是有一种相惜的情怀,而在创作上也是借鉴了庾信将个人和国家命运写进诗中,加深了诗歌创作的内涵和深度。

在上编的论述中,作者对中国诗歌发展所演变出来的三个传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为了说明杜甫对前人的学习,作者采用多类例子相互映照证明,但有的例子说服力稍显不够,比如“杜甫与谢灵运”这一章中,举出杜甫承袭谢灵运的句子私以为说承袭有点牵强,用词造句方面的相似更像是巧合。所以比起上篇,我个人更喜欢此书的下篇。

如果说上篇是将重点放在了杜甫是如何承上的,那下篇则是论述杜诗的启下。在下篇中提到杜甫对诗歌内容的开拓,我认为这也是杜甫为何被称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将更多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融入诗中,使得诗歌的题材也不断丰富。下编从杜诗内容的扩大与新增写到元和诗人的创作风格,这样的安排更有逻辑性,利于更好地揭示元和诗人崇尚杜诗的原因,即他们的创作倾向是更偏于内容生活化和语言口语化的,同时我们可以透过元和诗人更加完整的认识杜甫以及他的诗歌创作。

作者用前人对杜甫的影响和杜甫对后人的影响实则已经让我们能够大概了解到杜甫为何被称为“诗圣”,除此之外书中还给出了如何进一步了解杜甫的方法,那就是走入他的诗歌。杜甫作为一个将日常入诗,将人之常情入诗的诗人,我们是可以在他的诗作当中看见他的人生轨迹,书中将杜诗分为了五个阶段,我认为这种划分是可以较好展现出杜诗在不同阶段的特色以及杜甫在创作上的成长。

在读这本书之前对于杜甫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一个个片段上的,对杜甫和杜诗也从没有放在一个整体当中去理解和研究过,对于“诗圣”更是没有细想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号,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迈出了理解杜诗和杜甫成就的第一步。

其次吕正惠先生这本书对我的启发更多的在于研究方法上,今后在研读诗歌和探究诗人或文学问题上时可以将视线放得更为广阔,可以站在更远的位置去看,这样才能获得一个比较全方位的认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