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摘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摘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一本由孙隆基著作,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 元,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一):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孙隆基著,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11月第1版。40万字,其实归纳起来也很简单:中国文化以柔软、自限、保守、消除个性为主。各章之间多有重复,其实不必这么多字。总体批评态度,但时间已过三十余年,有些例子明显已不合适。任何事物积极消极都是一体两面,有时优点即缺点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二):小知识分子丧失人生信仰

一位没有在中国长大、接受过教育、收到中国文化熏陶的作者,在80年代初写的一本表面批判中国文化,实则反映典型小知识分子丧失人生信仰的书。

书中有太多牵强附会,太多缺乏科学和逻辑的文字游戏。尽管很多观点我都认同,但是那种极力与中国文化撇清关系,高高在上的小丑嘴脸实在让人没有心情好好读完。

不知道近40年后的今天,作者如何去看中外文化的融合和变化,这种变化是他所谓的表面的暂时的,还是深层的持久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三):一个都没生活在中国的假中国人竟然对中国文化指手画脚?

1.作者虽出生在中国,但并不长在中国,大部分时间并没生活在中国。仅凭所谓的纸上的学术和自己肤浅的经验,便对中国文化的特质结构遑而论之。

2.作者语言混乱,词不达意。因果逻辑粗暴,喜欢粗浅拙劣的比喻,而缺少细致的观察、严密的论证。看着气人,真想给他几巴掌,回去好好学学中文。

3.这帮人惯用的伎俩就是喜欢创造名词,创造概念,然后牵强附会,表面上把现象解释得无比圆融,实际上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这种解释也是不得章法不及要义的。

4.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粗浅表层都理解不健全,更别说把脉深层结构了。这书名有点沽名钓誉,夜郎自大的感觉。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四):这本书我一个人生节点。

基于自己在美国工作半年的"实践"加上这本书对于中国文化的系统性梳理,我走到今天这一步:放下了文化带来的压抑以及认知的深层改变。

这五分,不仅是对书评,也是感谢这本书给予我的—一个完全盛开的个人的轻快状态。我想我是幸运的。

在我目前的阶段,我会继续反复阅读,作为警醒以及我个人的指导思想。

可能之后还会改变,那可能是我的下一个阶段了。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五):吃的文化

何叫作“吃瘪”,受苦叫作“吃苦”,挨不住叫作“吃不消”,挨得住叫作“吃得消”,面子大叫作“吃得开”,面子不够大叫作“吃不开”;中国人的“逆来顺受”又有将自己不喜之物硬吞下去的意象—亦即是“吃亏”与“吃苦”—因此到了翻身之日,又有将它吐出来的意象—例如,“吐苦水”;此外,中国人的“听话”,或者惧怕“人言可畏”,也是对别人的“口”的畏服,因此,不肯就范于人的话,就变成了“不吃他那一套”。 在中文里,形容对一件事或人极欲得到,或者深恶痛绝,也多半用下列词句:“恨不得把它一口吞下”,“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事实上,在《水浒传》中,梁山泊好汉报复仇人的方法就是把他的心肝挖出来下酒。 传统中国的酷刑,其残忍的程度,以及种类之繁多,不愧为世界之最。例如,“剐”即是切成肉丝,“醢”即是剁为肉泥,“铡”即是拦腰斩成两段,“烹”即是下油镬,“炮烙”即是烧烤,此外还有剥皮,等等。其手法之精致,似乎都与中国式烹调术有关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