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经济解释(二〇一四增订本)》读后感精选

《经济解释(二〇一四增订本)》读后感精选

《经济解释(二〇一四增订本)》是一本由张五常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68.00,页数:11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解释(二〇一四增订本)》读后感(一):第二章 从自私说起

任何推理都有一个起点,这个起点不容置疑, 建立在不可争辩的假设或公理上的逻辑推论被事实推翻的时候,才应考虑假设或公理有误。

经济学第一基础假设:“个人”是所有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个人作出可以被推测的选择,也就是说选择是可以被推测的,没有以“集体”为起点的理论。

经济学第二基础假设:自私。“自私”这个假设需要有局限条件,在局限条件的转变下导致某一种行为的必然转变。

人的自私本质。斯密认为自私是为了适者生存。阿尔钦认为淘汰下的白痴行为,必然与自私吻合(白痴建加油站的例子)。道金斯认为是遗传。

《经济解释(二〇一四增订本)》读后感(二):抄了些网络评论和书本身的内容

张五常提出了对于 “需求定律” 新的解释。他认为:(1)凡是直接影响价格的因素,允许其变化。(2)凡是直接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皆不允许变化。(3)价格转变会导致需求量的转变,但是价格的转变会影响其他因素的转变,这些其他因素还会影响需求量的转变,这些因素可以改变。对于 “需求定律” 的实证研究,张五常又一次强调:在 “真实世界” 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价格的变化。但是,我们无法观察到的不存在的需求量的变化(需求量只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只是 “成交量”。为了验证“需求定律” 存在性,如果使用统计学的方法来计算需求曲线就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不能用数字去度量不存在的需求量。

" 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街上的商店用大红纸写:「加价大倾销!」没有见过讨价还价时大打出手,因为顾客坚持多付钱而卖家挥拳相向。没有见过排队轮购是因为价格太高。没有见过手表的保证书上写明:「三个月之内必定不灵!」没有见过女人求偶时把自己的脸涂上黑色。这些都是需求定律的含意。可以这样说吧:所有人类的行为,都是受到需求定律的约束的。"

《经济解释(二〇一四增订本)》读后感(三):第三章 缺乏与竞争

理论解释行为,行为要受理论的约束。一方面以一般行为假设、公理或定律,约束行为。另一方面约束行为的局限条件或情况。

物品的定义。两类,一类是经济物品,多胜于少;一类是免费物品,有胜于无。

缺乏的定义。需求下的供应有限,缺乏的程度以相对的需求决定。

经济物品必有代价,代价在市场上体现为价格,凡是有价格的都是稀缺的。

竞争的本质。经济学上要解释的行为多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行为。经济学的难点就在于社会有竞争,而且这是一个多人的社会,竞争行为复杂。社会上很少没有竞争的物品,垄断和专利虽然是限制了某种竞争,但必然会增加另一种竞争,如相似物品或替代物品。

竞争的形式:市场价格、弱肉强食、权力斗争、走后门、论资排辈、等级特权等。

竞争是要有游戏规则的,体现为法律、道德、风俗等合约安排。产权的意思其实和竞争相同,产权制度就是竞争的游戏规则。产(property)=竞争(competition)=缺乏(scarcity)。

什么是竞争准则?如在自由市场的价高者得,其实就是胜负条件。竞争准则和游戏制度是核心和辅助的关系,准则决定胜负,游戏规则体现公平公正。对于个人来说,胜利的条件不同,个人的选择就不同,如果说以考试分数决定胜负,那么大家都会想办法提高分数,如果说同时有资历和分数两种胜出条件,那么个人会选择对他有利的条件。

什么是浪费?就是有办法达到资源分配利用最大化而不用。目前来看,市价是唯一没有浪费的竞争准则,如果有其他准则,如排队,就会存在时间的浪费。

关于价值观。经济分析是没有价值观的,价值观是人之常情,不是科学。分析者要注意区分主客观,有是经济学者是没有主客观的,却被认为是有主观倾向,那是语言的问题。

经济学的范畴:

1. 在知道有关的局限条件或游戏规则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推断所用的竞争“准则”是什么。

2. 有了“准则”,经济学可以推断人的行为会怎样,资源的使用会怎样,利益分配会怎样。

3. 解释游戏规则是如何形成的。

《经济解释(二〇一四增订本)》读后感(四):黑板经济学必亡,真实经济学必兴,虽千万人吾往矣!

随着萨缪尔森对用数学分析经济学的努力,以及阿罗、弗里德曼、曼昆的修订完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为代表的公理化体系,给微观经济学提供了形式完美、结构严谨的数学模型。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传播和应用,使得经济学理论达到了“深奥而漂亮的新高度”,同时由于数学方法高度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反随意性的逻辑一致性,致使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数学理性方法是唯一能够给经济学提供科学性和完整性的方法,对于实验方法则采取漠视乃至无视的态度。高深的数学表达和精巧的建模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种时尚,经济学也越来越走向数学化、模式化。

张五常老师秉承了科斯的思想,在书中对于这种滥用数学的研究方法敬而远之,并对新古典经济学无底线地使用高等数学分析市场、生产与资源配置进行了旗帜鲜明的批评。事实上,现实经济活动中有许多方面,如经济人的心理倾向、口味偏好、情绪、价值理念、习俗、文化等等都是很难用数学理性的方法完全与描述和说明的,中国日本韩国人对于面子的重视、人际关系的维护、礼尚往来的礼物馈赠、做生意时的抽烟喝酒/吃宴席/洗桑拿、对潜规则的默认/遵守、对正式规则的笑而不语/和而不信等经济行为无法用数学公式和模型进行精确地刻画;经济现实的丰富与多变使得数学理性方法只是近似地反映着现实,数学模型对现实的把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经济学家对于数学理性方法的推崇会导致把经济学日益抽象为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所讽刺的“黑板经济学”(纸上谈兵,黑板上演算,只能停留在黑板,完全不能用于实际,严重脱离现实!)。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限理性概念的提出者赫伯特·西蒙认为:古典经济理论【对人的智力做了极其苛刻的假定】,为的是产生那些非常动人的数学模型,用来表示简化的世界。而简化的世界可以减轻研究经济学的工作量,特别是思考的负荷量。在这方面,近年来人们已经提出了质疑,怀疑古典经济理论的那些假说是否与现实世界中人类行为相距甚远,以致根据那些假说所得出的理论同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已经不再有什么关系了。”

很显然,这本《经济解释》正是张五常老师对传统古典经济学强有力的回应和无情的推翻,张五常老师把解释世事作为经济学的核心,重构了经济学。我有预感:五年内张五常必得诺贝尔经济学奖(2015-12-31),而且将和让·梯若尔一样是单独获得全部奖金。

数学化虽然给经济学披上了貌似严谨的公理化外衣,但却是一种以牺牲经济内容来顾全数学形式的片面发展的结果,这种黑板经济学与实证分析、真实世界并无联系。因此主流经济学陷入了困境,数学化的理论并不能解决问题。

《经济解释(二〇一四增订本)》读后感(五):第一章 科学的方法

《经济解释》这本书一开始就是先从社科类的科学研究方法入手。首先提出来现象是有规律的,意思就是宇宙中发生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进一步衍生到人的行为也有规律。

对于科学要有三个重要的信条,才能坚持科学的研究方法,分别是:

1. 现象或行为,其存在都是靠主观的判断,而大家不能在这个现象上有分歧(都是能观察到的);

2. 现象必有规律;

3. 规律必有原因。

不能用事实去解释事实,如:权利界定带来经济繁荣。只能知其然,不能知其所以然,这句话需要有其他理论内容才能构成推理,即权利界定是怎么样带来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要中间过程,直接就是现象解释现象,那现象那么多,随便两个现象都可以扯到一起了,就像现在很多研究两个因素的线性关系,只要相关系数差不多好像就成立了,比如研究行长的脸和业绩的关系,其实不然,需要逻辑推理,有内容。其次是有规律的现象,在不同的情况下,规律可能会改变,比如水一般在100度就开了,但是到了高原上,不到100度就会沸腾而温度不再上升。

有四种逻辑推理值得注意,分别是特殊理论、套套逻辑、模糊不清和互相矛盾。首先是特殊理论,是指一般理论被推翻后,加约束条件试图挽救,加了无数次后,理论过于特殊,解释的现象过于狭窄,不能运用到其他方面,就没有什么用了。其次是套套逻辑,例如“四足动物有四条腿”,前后都是一样的,不可能错,这也没有意义。再次是模糊不清,即我们对要推理的理论中的概念并不清楚,这就无从谈起对错。最后是互相矛盾,互相矛盾的也没有意义。为什么要注意这四种推理,因为这四种推理有时候并不那么容易看出来,尤其是在长篇大论的论文中,看起来有理有据,实际上他可能说的前后都是一回事,搅得头晕眼花。

科学最重要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一般在国内被称为“可证伪”,即有可能被证明是错的,如果没有被推翻,那么目前看来它就是对的。不可能被推翻的理论是没有解释力的,如上帝存在这个话题就是不可能被推翻的,因为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去证明他不存在,就无法被推翻。如果一个理论被证明是错的,那么有两个解决方式,一个是放弃现有的理论,另创新理论;二是加约束条件,比如当我们只在三维世界里面,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是当我们认识到还有四维世界的时候,这个理论就被证明是错的,那么我们就要加以限制这个理论只存在于三维以下的世界。

最基础的含意规则是:A→B,A事的发生含意着B事,检验的方式是非B→非A,就是用事实反证。但你不能说非A→非B,因为A事的发生一定有B事,但是不能说明A的不发生就没有B,B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如白痴建加油站的例子,加油站能存活下来,是它在了合适的位置,刚好与争取最大利益的假设不谋而合,不争取最大利益的都被淘汰了,准确地解释了人的行为。还有一个例子,有些低手认为人不一定争取最大利益(Not A),所以在同样条件下每个人不一定努力工作(Not B)。

非事实。A、B皆为事实,前文也说了事实不能解释事实,A到B的过程证实某一个理论的含意。而有解释力的理论一定始于抽象的思想,以某些非事实的假设入手,然后经过逻辑的推理,引出可以被验证的含意。一个可以被验证的含意,要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但是抽象理论本身是不能被验证的。如供需理论中的需求量不是一个真实可观察的现象,如果用交易量作为需求量,那就错了,而是要用反证法,即非B→非A(A、B皆为事实,A是价格下降,B是需求量增加)去推理。

无限制。供需理论中的“均衡”和物理学上的概念是不同的,经济学中是指因为有限制而达到可以验证的理论,“非均衡”是指被推断的现象没有限制,理论缺少了被事实推翻的可能。

“理论”并非真实,这是可以的,可以是抽象的。但有解释力的理论,一定要有事实的验证或推测。有三种“非真实”可以接受,一是理论本身必定有抽象的成分;二是所有事实或观察的描述,一定要简化,简化让事实变得非“真实”;三是世界很复杂,必须要简化,而简化不会影响效果。

最后一种“非真实”,是验证条件,也叫局限条件,有其真实性,无论怎么简化,也要和现实情况大致吻合。

经济科学的方法。一是均衡意思的表达,二是数学没那么重要,三是A→B,在经济学上一般是说A的变动导致B的变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