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图解电子元器件》读后感100字

《图解电子元器件》读后感100字

《图解电子元器件》是一本由[美] 埃里克•斯莱普菲尔(Eric Schlaepfer) /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解电子元器件》读后感(一):推荐序:电子元器件微观之美

杨振宁先生常引用“秋水文章不染尘”一句来描述学问之美。杨先生是大师,他对科学结构美的鉴赏当然有常人所不可及的深度和厚度。对大多数人来说,对科学的欣赏来自视觉感受:一幅物理图像、一列物理公式,再加上对称、简洁的视觉元素,便可将科学之美提升到与诸多艺术之美比肩的高度。

如今人类世界中无处不在的电子元器件,包括无源器件、半导体器件等,都有其理论模型和实际模型。理论模型过于冰冷,而实际模型过于实用。很多工程师在运用和设计电子元器件的时候,以及在设计原理图和印刷电路板的时候,除了追求实用价值,也同样追求电路设计本身的美感。

电子元器件的理论模型虽然是极简的,但是实现电子元器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使是最简单的电阻器或者线缆,为了达成一些特性指标,内部构造也是极其复杂的。比如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电阻器,虽然从宏观上看是个圆柱体,但是为了逼近其理想的物理属性,其微观层面是运用了多种材料交织构建的复杂结构。

本书透过微观视角,带领大家走进了电子元器件的奇妙世界,在这里你将了解各式各样电子元器件的物理原理和实现方法,让你大开眼界。不管你是电子发烧友,还是刚刚入门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这本书都值得你欣赏与珍藏。

朱晓明

“硬件十万个为什么”创始人

《图解电子元器件》读后感(二):电子元器件美学

在十几岁时,我拆卸掉家中的扫地机器人,想看看里面的构造,却发现拆下来的电子元器件我都不知具体。后面学习了一些专业课,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生涩的概念,却觉得还是无法与实际连接。理论与实际应用一直是我这几年试图跨越的鸿沟。而这本书从提供了精细的图片与解说,让我对硬件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新的见解。

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曾经在我眼里也是对立的,我曾认为科学追求真理,而艺术追求美;现在我才发现巨大的差异背后,二者其实是共生的关系,都是抽象到具象或者具象到抽象的追求。我曾只专注于科学而不曾探讨其中的艺术,后来顿悟,科学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而对于美学设计的考虑完全是另一回事。设计师和艺术家团队可以在消费电子产品的外观上大胆发挥想魚,但对其内部的元件无能为力。普通人很少有机会看到手机内部部件的样子。

在本书中你将看到导线、电阻器、电容器和芯片怎样经过精心设计,满足特定的技术需求,包括精度、可用性和成本,并呈现出意想不到的美感。

作为半专业硬件人,这本书中所含内容我都略知一二。阅读过程还是很享受的,图解了很多在专业课里我们不太能直观到的元器件,让我脑子里晦涩的定义和不太清楚其形状的元器件都鲜活了更多。本书做工非常好,图片十分精美,很适合硬件方面初学者阅读或收藏。

《图解电子元器件》读后感(三):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修修电脑

没想到竟然起了个这么烂俗的标题,但考虑到在文艺青年聚集的豆瓣,这种硬核“枯燥”的科技书是最最小众的存在。为了能让这本好书不被埋没,我愿意背负标题党的骂名。

诚如本书序言所说,本书展示了电子元器件的微观之美,用一幅幅精致简洁的图片,把生活中常用的电子元器件放大,让这些在生活中低调朴实的小物件以另一个角度呈现在读者眼前。你会发现这些物件所显现的简洁之美、逻辑之美、科学之美。本书既是写给电子发烧友的情书,也是献给普通读者的视觉盛宴。

薄膜电容器的内部结构

这本书把枯燥的科学原理转化成视觉感受,将科学之美以艺术之美的形式展现。无论是理工科背景的读者还是完全小白的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收获良多。在阅读本书时我不止一次感慨,没想到以前常见的如此不起眼的小器件,在微距镜头下呈现出如此干净又复杂的形态,内部是如此的赏心悦目。

优雅,太优雅了!

全书从最简单的无源元件开始,历数了上百个常见电子元器件,到复合器件结束,基本涵盖了电子设备中应用最广的电子元器件。

本书在介绍电子元器件时,使用了较为克制的文字描述,主要采用图片的直观展示。图片一般分为三类,一是使用微距拍摄的元器件外观图,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日常看到的样子。二是电脑绘制的示意图,主要用来展示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第三类是元器件的横剖图,这也是本书的最大亮点。使用精密仪器从中部剖开元器件,让读者得以窥见其内部构造,同时把剖面图和示意图结合起来看,能够更直观的理解其工作原理。

为了展示效果,部分元器件使用了灌封工艺

以轴向电感器为例,用了三段话介绍了电感器和轴向电感器的定义。然后就是三幅图。第一幅是PCB板上的电感器的外观和位置。第二幅是电感器内部构造示意图,可以看到其内部的材料和走线。第三幅是实物剖面图,原来小小的器件中有着如此精细和复杂的结构,再结合第二幅示意图来看,剖面图中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结构及功能至此一目了然。

外观图与示意图

放大数倍的剖面图,与示意图几乎完全一样

白炽灯是很多人小时候最常见的照明器件,即使现在也没有完全走出大众的生活,本书让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看上去很细的灯丝竟然也有内部结构,由很多小的螺旋结构组成,考虑到白炽灯泡的发光原理,很容易得出结论:这种微观结构是为了在有限空间下尽可能增加灯丝的长度并压缩其直径,以实现增加电阻的目的。

常见的白炽灯

放大后的灯丝

现在,拿起你的手机,翻过去,盯着背面的镜头仔细看。对不起,你可能什么都看不出来,我也是。没关系,本书有手机镜头光学组件的剖面图,原来我们用于拍照的东西的竟然有这么多层。

手机镜头光学组件的剖面图

再看相机闪光灯在微距下的内部构造,数不清的细微金属丝在蓝色玻璃球内部狂乱的生长纠缠,像极了风暴或者雷电,谁又能说这不是艺术?

外观近乎气态的金属丝

电路板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美,那是秩序之美。正面是布置好的元器件,工程师在满足电路图纸排列次序的前提下尽量把它们放置的整齐有序。而背面是连接这些元器件的印刷线路。在走线时,工程师既要考虑元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又要确保不同的线不能有交叠,同时还要考虑电流的物理效应,让线的间距尽量大,走向尽量一致(这些在芯片设计时考虑因素更多)。最后,一个专业的工程师会让自己的布局和走线尽量有艺术感,没错,越漂亮的图案,往往其工作效果也越好。如果前期的元器件布局没有摆好,后面的走线可能就会遇到死胡同,这时只能推翻先前的工作重新来过。好在现在的电脑辅助设计可能帮助人类解决大部分问题,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说,每一张印刷电路板都体现了智慧之美。

读完本书你会发现,工程师在设计这些电子元器件时,无不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仅保留必要的结构,与功能实现无关紧要的部分被果断舍弃。元器件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就是三性,即功能性——结构足以支撑其功能实现,稳定性——必须能确保其在所设计的工作环境中长期稳定输出,组装性——其外形必须易于组装和与其他部件搭配。每个元器件单独看来都是功能单一的个体,但是把大量元器件组合在一起,却可以形成复杂的结构,实现复杂的功能。每个元器件都不足以称为通常意义下的艺术之美,但如许元器件的组合,却支撑了人类对美的探索和对艺术的追求。电子设备如此,人类社会亦然,正是许许多多个普通的个体,形成了我们这个美丽又难以捉摸的社会。

生活并不是只有风花雪月的美,也不是只有诗情画意之美在。从书中的电子元器件上,我看到了另一种美,那是一种洗尽铅华的朴实之美,那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设计之美,那是人类观察规律而又驯服自然的驾驭之美,那是工程师历尽千锤百炼终成正果的结晶之美,那是通过长期调试形成完美结构的稳定之美,那是众多微观物件形成复杂体系的结构之美。

那是

中文版的封面之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