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语文是什么》读后感锦集

《语文是什么》读后感锦集

《语文是什么》是一本由叶开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语文是什么》读后感(一):读《语文是什么》有感

《语文是什么》是叶开继《对抗语文》之后,正能量的推动中国教育改革的又一力作。书里的文章,记录了作者对当下语文学习现状的思考,也记录了作者在思考之余,对改变现状的一些呐喊和呼吁。作者往往从小事着手,却反思时代大问题。如《小孩子都是唐僧肉》在文章开始通过暑假期间女儿收到的几十封课外补习班的宣传材料,来引申出很多二三线城市的教师平时不认真教学,而是把学习中必修内容藏起来,或故意不讲清楚,而要求暗示学生及家长到自己开办的课外班补习的怪现状。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表达》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录了在一场演讲过程中与学生们的互动,作者运用轻松、诙谐、自嘲的文字,通过对一位松江二中女生的描写,表达了对学生们的期望: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我,能都自己喜欢的专业,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叶开的文字功底也是颇为深厚的,他的文字就如同一名神枪手射出的子弹,不仅枪法精准,而且在射击的过程中,射击者完全是一副表演的姿态,毫无紧张、牵强之感。在《考试狂与知道主义》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道:记得当年博士论文答辩结束,我暗暗仰天长叹:“老子这辈子终于不用再考试了!”当时是脱身牢笼的快慰,后来却有点失落。在我这类人身上,考试已经变成了生活中的有机部分,甚至是价值所在,一旦没有了,也就意味着价值部分或者全部地丧失。这段文字倒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在《我的魔法老师》一文中,作者描述了高考前夜失眠的情形:第二天一早,脑袋昏昏沉沉的,我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哇凉哇凉的,一盆水从天上泼下来,从头凉到脚,从外攻入内,可谓内外交困,悲愤莫名:一年的辛劳,每天零点才睡觉,四点就起床,背英语,做数学,睡眠严重不足,身体超级虚弱。就因为头一天晚上的失眠,可能会铩羽而归,名落孙山,满腔热血付诸东流。郁孤台下东流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痛苦锥心,失望如瀑,更与何人说?如果手上有两把板斧,如果心肠毒如李逵,我都可能大喝一声,掀翻课桌,冲出考场,一路上逢人砍人,见狗踢狗,监考老师,卖菜小贩,全都杀个精光,然后反上梁山,喝酒吃肉,大快朵颐。。。。。。

好的文字就是具有魔力,让你一捧起来就放不下,直到一口气读完。记得十年前回先生老家甘肃,他的一位同学的爱人,是个爱吃之人,形容凉菜调制的味道好,用“味道尖尖的”这个词。多年来,对这个词越来越有体会。这个词可以描述味道,同样也可以描述文字。叶开的很多文字都非常精彩,如同“味道尖尖的”一盘小凉菜。

《语文是什么》读后感(二):语文到底是什么

语文到底是什么

林颐

叶开关注语文教育的最初动机很简单——家有学龄儿童。叶开多年任职知名文学刊物《收获》副编审,长期从事文字工作,他不愿忍受现行语文教材的僵化落后,起初是关心女儿的成长,后来推而广之,就想以一己之力尽可能促进语文教育改革。

继《对抗教育》、《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之后,叶开最近推出《语文是什么》,再次疾呼语文改革。

叶开认为,语文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目前的语文教材存在各种问题,如思想意识僵化、承载过多的道德教化功能、选材范围狭窄、过度删改等,都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教育。近年来我国的语文教材改革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如,原来占据语文教学重点的鲁迅作品相继退出各地教材。叶开在书中用了4篇文章专门探讨这一问题。叶开的看法,鲁迅的作品传播面极广,鲁迅之外,杰出的现当代作家还有很多,应该把篇幅留给其他的优秀作家。

鲁迅的作品该不该退出语文教材?各方意见纷纷。这些不同的声音,给人以希望,说明大众期盼的教材改革正在朝着活泼化、真情感、符合孩子天性的方向努力。

叶开说“母语之殇”。强调“语文不是一门科学”。“把考试成绩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绝对化评估,本身就是一种极大谬误,而通过‘科学化’的定位,把量化标准作为单一手段,更是对语文这门课程的破坏。”笔者对此深表赞同。每次看到孩子的语文阅读试题,提炼中心思想、概括段落大意、解释词语、谈点体会,这些问题套路相仿,步骤一致,甚至连那一点可以发挥的“体会”都不能谈到框框外面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很私人的事,何来标准答案?教师不用花脑筋去琢磨吃透读本,学生不用花脑筋去发挥个人能动性,最后大家全都成了流水线出来的机械化产品。这种程序化的做法,是一种“懒教”!

笔者曾经通过留美学者、教育专家薛涌先生的著作了解到,美国的语文教育,侧重点在阅读和写作,尤其阅读,已经形成了分级阅读的成熟模式,因材施教的特点比较突出,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个人的观点。以笔者愚见,阅读理解目前惯用的量化考核方式不如代替以更个性、更自由的其他形式,可以让学生写几百字的读后感,言之有物有理即可,更进一步的话,近年来出现的“慕课”协同课堂教学,突破学科壁垒,用纵横的方式思考,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否能带来启发?语文是文、史、哲综合学科,它可以海纳百川,用标准答案框住它,只能让它变成一潭死水,生活在这潭死水中的“鱼儿”也只能日益窒息。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现象,更是与我们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令人痛心!

叶开畅谈“阅读美好”。以自身的阅读经验引领读者领略语文之美。叶开说:“读好作品是最好的消毒。”对于“好作品”的定义,叶开的看法很开放,鼓励大家阅读《红楼梦》、《西游记》,同时大谈《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之好,笔者想到他编著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包罗万象,百花齐放,活泼泼生机蓬勃的阅读,肯定会带来思想的解放。该书最后部分,叶开说“自我成长”,以自己和女儿的成长经历,阐明了“爱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并且是核心中的核心”这一观点。

读《语文是什么》,观点算不上新颖,其实都是我们平时多少能够体会到的“常识”。关键是,为什么这些“常识”很难变成实践?教育改革,路漫漫其修远兮!

《语文是什么》读后感(三):絮语深处是初衷

《絮语深处是初衷》

从《对抗语文》到《语文是什么》,当初的那个叶开还在。那是一个高举“对抗”大旗的现行教育弊病的批判者,更是一个充满理想情怀与人文关怀的正能量传播者。当然,对抗语文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反对语文,而是要去质疑,去发现,去矫正。而《语文是什么》一书,则延续了这种质疑、追问与发现的精神,从日常家庭生活中对女儿的教育,到社会上各种教育现象的捕捉,乃至教育对人的成长的本质意义、普适价值的思考,均有所涉及。这本以“语文”命名的书,有着开阔的视野,既有立足语文的篇章,旨在探寻“语文是什么”,又有关于人的教育、生命成长的篇章,表现了对教育所关涉的一般问题的关注。因此,这不是一部学科内部的语文读本,它更多地是一位作家所写的关于当前中国教育的散文,是一部教育的“絮语”。

身为一个文学的“从业者”,叶开并不是自己在文章中所戏称的 “教育外”人士,他一度对现行语文教材持强烈批判态度,反对肢解经典文章、进行主流思想的灌输,认为“真正合格的语文教材,应该是一本语言、文学和文化的详细分类导游手册,要通过基础学习、介绍和引导,让学生学会离开教材,到文化知识的广阔世界中去畅游”。在他看来,小学生阶段最重要的是阅读,在识字后就需开始培养阅读习惯,进行大量阅读,“阅读是学习的开端和终端,这对一个人知识的吸收,心智的涵养,思想的形成,都至关重要”。他反对教师将语文局限在“一门科学”里,提倡让语文回到本源、回到母语,打破“小语文”观,以“大语文”的视野重新定位语文和语文教育,让语文深植于母语传统,融通文史哲,以丰富的文化养料培根固基,以富于艺术性、趣味性的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能力、保持好奇心,以持续的学习能力来丰厚生命,面向未来,迎接这个世界的挑战。因此,他的笔触并非仅仅止于批判,还给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他说,“也许是社会出了毛病,但病根落在每个人身上”,呼吁教育者要有责任心,从现行的教育体制入手来推动教育的变革。

叶开总能以最为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犀利地切中现实问题。 他批判教育制度,但不是空喊口号,他“更想针对具体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具体讲述、具体呼吁。在我们这个国家,情感强烈的呼吁固然感人,但依据具体材料来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来的结论,更有说服力,更能跟渴望改变的教师、家长和孩子产生共鸣。” 在谈到美的教育时,他指出,美不是抽象的,美是具体行为和个人修养的真实体现,“如果中小学生只能伸长脖子景仰他人的英雄主义和成功主义,如果我们只能张大嘴巴等着被填喂道德饲料,而不能学会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和欣赏,不能学会思考和质疑,这种美则是虚假的,更谈不上任何的人性美”。他将爱视作现代教育的核心,并称其为“核心中的核心”。

絮语深处是初衷。在叶开眼里,只有健康的教育,才能培育出健康的人。所谓健康的教育,作者早已言明,通俗的表述不过是我们都明白的——“不要把所有的重负,一下子放在不满十岁的孩子身上,而把他压垮”——因为,“有时候,慢慢来,更快”。

(备注:本文已发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