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勤学好问作文800字

关于勤学好问作文800字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勤学好问作文8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小编导语:伽利略是伟大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她发现了摆钟和温度计,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着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第二篇

议论文论据:勤学好问篇

1、道理论据: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晁说之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会毫无用处。——富兰克林

具有创造性独立思维的人才可能有创造事业。——伯克

2、事实论据:

华罗庚一生好质疑。伽利略多思好问。

鲁班发明锯子。鲁班生活在工匠之家,从小好学肯钻,随家里人参加建筑工程劳动,学会多种手艺。一次,他的手指被草拉破出血,他便研究起茅草,发现茅草边上有许多锋利的锯齿。据此,他发明了锯子。他还发明了曲尺、钻子、凿子、铲子、机关锁、机动的木马车和云梯等工具。两千多年来,他直被木匠奉为“祖师”。

第三篇

我有个小徒弟,名叫黄厚霖。他长得很可爱,也长得非常憨厚,肚子圆嘟嘟的,真可爱!上课时脑子转得飞快,老师一提出了一个问题,黄厚霖总是可以“秒杀”这个问题,而且准确率很高。但是,在综合能力都不错的老黄身上,他仍然不满足于这种水平,一定要找到一个好师傅。所以,才发生了下面的事。

有一天,黄厚霖要求拜我为师,我爽快地答应了。后来,老黄见我还没有给他出题,就急了。于是,找到我就问:“哎呀老方,怎么还没给我出题呀?”我说:“本子没有买,怎么给你出题呀?”可老黄说:“快点买吧,求你了!”最后,我买了个小老师本。老黄一看,感觉比见了九万亿吨的黄金还要快乐。我给老黄出了题,他也指正了我写得不清楚的地方。从这件事,我看出了老黄身上有坚持不懈、勤学好问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我为我的徒弟—黄厚霖感到非常骄傲。

第四篇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中有一句“好学多问,肯钻研。”我对此深有感触。

我承认,小学确实是混过来的,虽然说也没自傲到自己有多了不起,但确实内心是骄傲的是很难服输的,或许是初中的知识转变太大了吧!从小到大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在一次测验中拖了全班的后腿,一次我数学作业又全错,又被叫起来批评,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我开始反思。

天分,学习是靠天分的吗?还是否定的,“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记得这是数学家华庚说过的。初一生活马上就要开始了,而我却还停留在小学六年级的空白中“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自败,子矜则愚。”人只有先做到不骄傲,才能如泉水般清澈明亮,如风般自由洒脱。

好学,敏而好学,人生便是不断学习,庄子说过:“人生也有而知也无涯!”要学习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身为学生,我们不能为了如今的教育制度而读书,不能为了老师的检查而做作业,这样的被动,非但学不到知识,反而会增加对学习的厌恶,只有当学习与爱好相结合,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不要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悔时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好学而不勤问,而非真好学者也。

多问,不耻下问任何人都是你的老师,我们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自然也是你的老师“落花水面皆文章。”每一片落叶都有它的故事,每一片云彩都有它的幻想!山水之间,如诗如画,在学校,我也应该尽量向老师多问几个为什么。

学而不思则罔。

多思考,多钻研,我们舍得用多时间思考,张子原曾经说过:“并非看了便是懂了,若不付出,如不思考自己眼中的问题,哪怕是能将其背的滚瓜烂熟,也学不到知识。”加菲劳也曾经说过:“求学的之一便是学习咱们课本上的知识,因为课本上的知识过于片面不全,所以,我们还得多看课外书,这样才可以一箭双雕,把学习一网打尽”,而且我们也应该做到学一而得之,这样才能让我们取得更高的学习效率,才能不负家长们望子成龙的理想。

“不自满,学于乐,善于问,勤于思。”只有完成了这些标准,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五篇

勤学好问,报效祖国

--------读《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有感

今天我看了《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这本书,它里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所蕴含的道理十分深刻,令我获益良多。

首先,我深深地感受到书中所洋溢的爱国之情。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烈士之爱国世如家”这句格言就是最好的印证。的确,我们这种爱国的优良传统自古就有。如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不受鸦片的毒害,不顾个人的安危,在外国强权势力的威胁下,毅然在虎门销毁了大量的鸦片。他这种壮举,不仅振了国威,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又如,宋朝的岳飞,也是一位有名的爱国将领,他奋勇地抗击金国的入侵,收复了大片失陷的土地,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爱国精神一直为人们所传颂。以上的历史名人,他们为了祖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令我深受鼓舞。回想今天,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应继承和发扬我国的爱国传统,努力学习,练就扎实的本领,为将来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学习上要勤学好问。我们要热爱学习,把它当作好朋友。我们这些幼小的花朵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学习,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要手段,在现代社会,更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终身事业。那些有卓越成就的人,大都具有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就是一位勤学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到每样事物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趋向老子问礼。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又如,清代的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熹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什么时候的书,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真是由于他具有勤学好问的精神,所以能够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学问家。除了能发问之外,我们还要勤学。而勤学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利用时间,正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点每一滴的时间。否则,得到年老时再后悔自己的碌碌无为就来不及了。或许有些人会有这样的看法:认为时间还很多,把今天的事堆到明天来做也不迟。但是,事实却往往相反,日复一日,这些懒惰的人到最后却什么也没做成。“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诗明日,万事成蹉跎。”这两句格言正是对这种生性懒惰、不懂珍惜时间的人的一种极好的描述与批评。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正是告诫我们不要荒废大好时光,而应从小抓紧时间求知学习。由此可见,好问是发现问题、深入理解的必要条件;勤学是形成正确认识的根本保证,所以,它们是“智之本”和“智之道”。

“读一本好书如同结识一位好朋友,它们为我们的心灵提供营养”,《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使我懂得了勤学好问,报效祖国。同时还教会了我许多做人和学习的道理。

指导教师:庾惠沂

第六篇

阳光洒在你瘦高的身上,你的头发闪闪发光,那双如饥似渴的眼神显示着你对知识的渴望。是的,你是学神般的人物。

你,勤奋好学。上课时,总能看到你伏在桌子上,眼睛紧紧地盯着书本,同时,你手中的笔在不停地写着,在纸上发出“沙沙”的响声,这似乎是课堂上美妙的乐曲,伴随着我们上课。这让我马上想到了另一位学神——赫敏,她是《哈利q波特》系列书籍的女主角,她记了大约五、六本的笔记,摞在一起足有一尺高。

下课时,你总是第一个冲出教室,看着你在操场上嬉戏玩耍,露着灿烂的笑容,我更佩服你:你懂得劳逸结合,让脑子得到休息,留到下一节课再做贡献。这让我再次想到了赫敏,她总会在新学期开学前报很多门课程,弄得她经常疲惫不堪,最终她选择舍弃了一些课,让自己放松放松,喘口气儿,赫敏也是懂得劳逸结合的学生。

老师让我们站起来背书时,你总是背得最快的那一个。老师一出示任务你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掏出课本,紧接着就听到了你震天动地的读书声。不久之后,就会发现你的嘴在迅速地动着,还没听清你背的内容,你就已经背完了。看!在那群在寒风里颤抖的学生们中,你显得格外坚定。其实,你的额头已沁出了汗珠。我的眼前呈现出赫敏施咒语的情景,无论多么复杂的咒语,她都会大声地准确地念出,因为她常常是在同学们发愣的间隙已经开始扎实地掌握咒语了。

在老师问我们下节课才需要去掌握的知识时,你却能准确地答出。我知道,你课下一定预习了。这使我又一次想到了赫敏,她在升学之前已经掌握了三本书的内容,在五年级时已经掌握了七年级的知识。

你,积极好问。课上,你积极回答问题,并能干脆地说出准确的答案,你的自信告诉我,即使回答错了也没问题,因为在纠错中反而会记得更清。——赫敏,回答问题时答案就好像是“照搬”——一字不差。

你还善于发问。在生物课上,你会问出我们想都没想过的问题——绿色植物除了会生产淀粉,是不是还会生产出其他的糖类?我们仿佛在听天书,内心对你充满了敬佩。是呀,连老师都夸奖你呢!——赫敏遇到不明白的题也会刨根问底,教授们总是会为她解答并夸赞她的这种精神。

你的勤学好问,让我想起了赫敏,你也是一个学神般的人物。

第七篇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七八岁时,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可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那些学生诵读诗书。听完之后,总是默默的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他的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了他一顿。不几天,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王冕因此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便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正是由于他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状态。铸造了他这样坚定的志向,刻苦勤奋学习的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从小聪明过人,3岁能诗,6岁能挥笔舞墨,显未出神童的睿智。他父亲惊喜万分,每天拉着他到处作诗赚钱。有人劝他父亲应当让小仲永读书,不然这么好的材料就糟蹋了。可他的父亲却说:“天才就是天才,有什么好学的。”结果导致方仲永长大后却“泯然众人矣。”方仲永的教训从反面证明:后天不勤奋学习,既使先天聪慧也成不了才。

同龄朋友们,人生能有几回搏,青春一去不复来,趁着年轻,精力旺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去勤奋学习,不断开拓和进取。我们也要劳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古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