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孩子与学校》读后感摘抄

《孩子与学校》读后感摘抄

《孩子与学校》是一本由(日)河合隼雄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2014-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与学校》读后感(一):什么是教育的价值

这本书在讲什么?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

深刻思考过教育的价值吗?从来没有过。日常的教育都被等同于了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的人,而从没想过站在父母的角度应该帮助孩子怎样成为想成为的那种人。

一、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

教和育,育也有发育成长的意思。教育包含教育的一方和受教育的一方。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教育一方,受教育一方自我成长的力量也不应当被忽视。

二、大人与孩子的关系

“不愿上学的孩子变得愿意上学、偷盗的孩子变得不再偷盗、撒谎的孩子变得不再撒谎,这些都是好的。”对照自己的教育也是这样。

“但如果仅仅以此为目标,并急于完成这样的目标,就会带来彻底的失败。”要展开符合现实的思考。今后怎么做呢?要从孩子负面的行为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及与孩子的相处方式。

教育的今天:国际化、个性的培养和终生教育。

国际化不是简单的“学习国外”或者“与其他国家的人和睦相处”,要真正理解文化的不同并与之相处。

个性的培养:

终生教育:不仅考虑怎样生活,也考虑怎样死亡。死亡是难以逃避的,但我们的文化对谈论死亡是禁忌的,但这就和性一样,不是你禁忌了就不存在,终究还是要面对。

对教育重新思考:

要尊重个性,必须等待个人所拥有的可能性逐渐显现出来。而试图使孩子有效地吸收更多地知识,反而会破坏个性。现代教育的难点。

放任之害:

过分强调孩子自发的成长,而觉得对孩子只要放任不管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同样是错误的。“教”和“育”相互矛盾,相辅相成,同等重要。

女性的眼光、男性的眼光:

男性的眼光是把自己和对象孤立起来客观地看待。与整体相比,更注重把某一部分切割开来,明确认识这一部分。

而女性的眼光则在自己和他人没有分化的状态下,尊重主观的世界来看待事物。即使牺牲明确度,也要把握整体。

三、教育方与受教方

什么是幼儿教育?如果勉强幼儿去做,可以达到相当的水平。但是,这在后来甚至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

游戏的意义:在游戏中混杂着学习或工作,这是孩子游戏的好处,但如果大人忘记了游戏本来的好处在于自由的表现,而把游戏这种学习强加到孩子头上,游戏的重要性就不复存在了。大人们总是喜欢教导,哪怕是在游戏中,也会忍不住想要教给孩子一些什么。

有人待在身边,并带着关心去守护,是孩子的自我实现能力表现出来的必要条件。自由不是放任不管。

无论多么愉快的事,越是深邃,越是需要痛苦作为后盾。那些想要不经历痛苦就得到快乐的人,等于是想要不劳而获。

四、心灵成长的环境

《孩子与学校》读后感(二):青春期的孩子们

自己的青春期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学习,学习,还是学习。自己好静的性格是一方面,家庭对学习的高期盼、高要求是另一方面,两厢作用下的青春期在别人眼里就显得相当乏味无聊。不过,生理荷尔蒙作用下的内心骚动也是有的。第一次遗精到现在还记得清楚,早晨的自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又确切地知道肯定发生了些事,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没当回事。六年级,第一次对一个高个子女生有不一样的好感,在活动时间跟她撞个满怀,既厌烦得要命,又兴奋不已,当时的羞愧、胆怯和窃喜汇总成那个年龄段的谐和的、单纯的快乐。然后到了初中,为了考个好高中,相当刻苦地学习,相当单调地生活,相当胆小地喜欢着班级的女孩子,没有固定的对象,没有明确的目的,就不过是一种简简单单的朦胧的爱恋。有机会就多看几眼,因为多对几句话心里就升腾起一种莫名其妙的欢乐;没有交际时候,就淡淡地忘了,慢慢地过着。高中是我情感上的一个好笑的阶段,悄没声儿地暗恋着一个女孩,不说话,不对谈,甚至不多看一眼,纯粹是在繁重到有些机械的学习生活里一个人酝酿、操作和消化或许并不存在的情感。

就这样,我的青春期过完了。和父亲,在我印象里偶有几次简单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冲突,再无什么值得记述的青春困惑。但一个人的生活,性格上的清冷寡淡、优柔纤细,却不知不觉养成了较多的理解与同情。大学暑期里,在家乡办了家教班,二三十个人里有一个很帅气的小伙子,是大家公认的问题少年,抽烟喝酒、打架斗殴都有。我就在下课的空当,找他聊天,听他讲自己的故事。知道他对数学有兴趣,就布置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让大家做,他会在第二天把解好的答案给我看,我再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他很开心。其实他真是一个聪明的少年。最后一天的补习班结束,我叫他留下单独聊了几句,就说他还有很多可能性,能自己做很多事情。清楚记得,他说我能做他们班主任就好了,不会忽略他,不会羞辱打骂他,不会把他“发配”到教室的边缘角落里去。后来就没有听到他的后续的信息了。

每个人对青春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结合自己的经历,总觉得那些青春期里的问题少年大多是找不到方向,他们连自己都不知道在发生着什么,混乱和迷茫是青春期困境的关键词,但我想这些孩子可能既代表了一种普遍的状态,也可能代表着一种对横亘在自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障碍的一种直接冲撞。如果是这样,反而意味着现有秩序有值得反思和改善的空间,不一定必然是坏事。

青春期教育的范围要更广一些,要远超出学习。以学习为标准的评价,和以学习为主线的学校生活的组织,都极大地忽视了孩子成长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教师是孩子青春期成长的很重要的参与者,孩子们也期待老师的关注、耳提面命和参与,既能够提出严格的要求,又能够深入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老师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的危机。河合隼雄建议,

当然,教师不必非得介入孩子的全部才能帮到他们,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一种清楚的界限,以及情感上的支持,以此帮着他们通过内在力量的成长成功度过青春期的恍然莫名和晦暗不明。有时他们需要的可能不过是一句话,一个手势,甚或一个眼神。

《孩子与学校》读后感(三):孩子的教育之道

取这样一个标题,内心压力还是很大的,很担心被误认为是那种读了几本书就自以为是的人。

这本书虽然名为《孩子与学校》,但实际上是一本从不同角度讨论教育的书。相信读后一定会让你耳目一新,对教育的本质和方法有颠覆性的认识。

所谓教育,包括“教”与“育”,教有“教导”之意,而育有“培育”和“成长发育”之意。

教育这件事,有教育的一方,也有受教育的一方,现如今我们的教育多从教育的一方考虑,基本没有人关注受教育一方。而谈到教育,重点也在“教导”,“培育”和“成长发育”被严重的忽略了。

谈到“成长发育”,就像植物生长一样,只要有足够的阳光和水分,植物就会自发成长。作为孩子,内心也有支撑他们成长的力量,这种力量既强大又脆弱,稍不小心就会遭到大人们的破坏。

对于孩子自身的“成长发育”,大人们应该采取尊重的态度,起码做到不干涉,只要相信,孩子们有自我成长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引领他们长大成人。

每个孩子成长的力量都不同,反映到外部就形成了孩子鲜明的个性。不干涉并不代表放任不管,一味放任是大人们逃避责任的表现。

既然不能放任不管,那大人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既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又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培育”孩子。要培育孩子,必须等到“个人拥有的可能性逐渐显现出来”。简单说就是,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来掌握培育孩子的节奏。如果孩子对数字还没有概念,即使被迫记住2+3=5,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让我想到了育儿中很流行的所谓“哭声免疫法”,听到新生儿哭,大人不应马上抱起来安慰,而应该让他先哭一会,一开始哭5分钟,下次哭10分钟,慢慢的小婴儿就不会哭闹了。

这种育儿方式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曾流行过。其实这是默认婴儿已经懂得了用哭声威胁大人,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教人这种方法的所谓育儿专家,简直没有人性!

小婴儿在1岁之前根本不懂得用哭威胁大人,他的智力还没有发育到这一阶段,如果大人不懂得这一点,过早的培育孩子所谓的坚强意志,反而会害了孩子。(父母长期不回应婴儿的需要,婴儿会形成自我否定的性格,长大成人后也有患抑郁症的风险。)

所以大人们在培育孩子这一点上,一定要找准节奏,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基础上,按照孩子“成长发育”的节奏培育。而不是自己想怎么来就怎么来,一股脑的把自己想要发挥的全都用到孩子身上。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要想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掌握很多东西,包括大量的知识、必要的社会规范、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等,这些都是需要大人“教导”的内容。

提到“教导”我很容易感到大人们的兴奋,实不相瞒,写到这里我也忍不住兴奋了起来,这可是我们最最擅长的部分呢!我们这一身的本领可都在这儿憋大招儿呢!(我脑海里出现了一个甩着膀子,跃跃欲试的家长形象!)。

这也难怪为什么大人们如此热衷“教导”了。但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教导”的过了头,发的大招儿孩子们根本接不住,搞不好还会伤到孩子。“教导”和“培育”一样,都要在尊重孩子“发育成长”的基础上进行。不顾实际情况胡乱“教导”一通,必定适得其反。

这也不是说教育都是快乐的,之前很流行的快乐教育实际是个大坑,河合大师说的再明了不过,“无论多么愉快的事,越是深邃,越是需要痛苦作为后盾。那些想要不经历痛苦就得到快乐的人,等于是想要不劳而获。”

另外,书中有一个关于所谓“问题儿童”的观点,简直打开了我认知的另一扇大门。

所谓的“问题儿童”其实是在向我们提出“问题”。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如果回答不出就会被责骂。而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大人不仅不接受,反而非难学生,这样也未免太自私了。

教育是个复杂的课题,再慎重再小心翼翼都不为过,任何想要找到一种单一的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学校、所有孩子的想法都是偷懒的。

读了前两本书的读者应该对作者河合隼雄有了基本了解,这本书和之前两本一样诚恳,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很感谢河合大师,他给我们带来的除了知识,还有谦逊的态度。

这本书是以日本教育现状为基础展开的,但作为亚洲国家,中国和日本的教育有很多共同自处,如孩子课业压力大,考试竞争激烈,提前教育等。对日本教育现状不了解也没关系,并不影响阅读,书中提到的和反思的问题,作为中国学生,基本都经历过。

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书,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

每两周一本好书推荐,送给爱读书的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