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锦集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锦集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一本由(瑞士)荣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一):作为一个人的心理学

说实在的,前半段的课程,我并没有对荣格保有多大的兴趣,阅读这本书的原因多半也是因为,他是与弗洛伊德、阿德勒齐名的心理学家。

不过,因为那个不学无术的男人通过压榨纯情的小学教员而患有精神疾病的案例,我看到是一个发光的人。作为医学从业者,听了太多一切以患者的健康出发,不应该有个人的好恶,竟然没有人站出来来反对。荣格严厉谴责年轻人的不道德,医生不应当不惜代价地只求治疗。同时,我们尤要小心,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强加给病人,必须给予他一定的自由。

有时候,一个人为了以后的发展必须经受某种命运不可,是否医学从业者必须要把他拉出来呢?那种确定肯定是有问题的。挣扎的现象正是一个人努力生活下去的内心。只有我们承认我们现在的现状,或好或不好,认真去体会我们注定要走的路和风景,同时我们的丑恶和不堪也是成长必不可少的,否则我们就缺乏了最宝贵的求取上进的刺激。人不可能是完美的,就是因为不完美才痛苦才努力,这才是生活的本质吧。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二):未完成。

不得不说,这本书作为荣格的著作确实好读一点,但是,怎么说它也是荣格的著作,它并没有那么好读。一年前应该读过,但是不记得了,这适用于所有我以前读的荣格…

这次我有认真做笔记,但是,虽然只有二百页,他提到的东西真的就是那种光翻他写的书能翻出好多,你随便想想都能再想出一堆关联。

开篇就说了,他讨论两个主题:一是无意识心理构造及其内容;二是探讨源于无意识心理过程内容时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词语联想、梦的解析与主动想象。

(以下为个人理解)

要了解这些内容,首先你要知道世界是复杂的,心理学是复杂的。就像我为什么要加上一句“以下为个人理解”,因为作为一个初学者我的理解很可能有偏差的,而此刻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写下的文字过一阵我自己看可能都会觉得可笑。仅仅对于个人都有如此矛盾、复杂,这个世界应该不会更easy。

“首先,心理学是一门关于意识的科学。其次,它是我们称作无意识心理的产物的科学。”

“意识,完全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定位的产物。”如图,有内外两个精神领域。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三):字稍多而装不下的短评……_(:з」∠)_

阅读勾画两遍,笔记一遍,整本书差不多看了三遍。

荣格在里面所提出的意识功能、无意识、关于梦的观点、以及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意象,还有转移等讲得很细,且有例子,以及每一讲后面的讨论都能够尽量地解除相关的疑惑(不得不说里面有些探讨正是看书时产生的疑惑,及时补漏)。

这本书可以说是,令人满意地消化了在《精神分析引论》里的不解之处(因为他有些对弗派观点的见解)。让人清晰地发现——无论是他提出的个人无意识的相对性,或者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经验,或者梦无遮蔽,又或者转移于治疗无益中都和弗洛伊德的观点有所联系及区别。

就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完全把弗氏理论作为自己的起点,但后来他认为某些东西是象征性的,而弗却不赞成。

仔细观之的确如此,就像对于力比多两人的定义不同,又比如对于梦的解析两人的方法和思考点不同,再比如对于性,弗洛伊德认为这是受到压抑的方面,所以问题出自于此。而荣格却认为禁忌的地方只是心理投射的储存器,真正存在的问题往往在别处。

以及个人感觉,荣格很强调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统一、不背离,认为我们的意识要时时刻刻需要无意识的配合。弗洛伊德虽然强调潜意识与症状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这般注重。突然想起弗洛伊德在书中曾提了一句大概“荣格是个预言家”这样不满的话语,那时还不明白缘故,现在看来,我感觉似乎正是因为过于强调的缘故。(书中的例子以及讨论中的一位医生所言,让我感觉如此。)

总之,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非常棒的书。

此时此刻或许我的理解依然有局限或错误,这本书带来的疑惑仍未解决,但是这些正是我们要去探寻的。

很欣赏荣格的几句话。

——我以为,我主观上的坦白是对心理学的贡献。

——我既不依附阿德勒的观点,也不与弗洛伊德同唱一曲,我只赞同荣格式的表白。因为即使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与我观点相同,我也要我行我素。

这样的态度令人致敬。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四):荣格的一生都在认识人的真我

荣格的一生都在认识真我,他曾有过以下一段话 “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荣格认为,人并非自己的主宰,而主要受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控制。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 在一次的交谈之中,佛洛伊德说:「荣格,我要你答应我一件事,就是永远不要放弃性的理论,我们要让它变成一种教条,一种不可撼动的堡垒。」但荣格对佛洛伊德的性的理论抱持著许多疑点,更无法认同「教条」及「堡垒」这样的字眼,彷佛要压下所有对性理论的怀疑,而这一切和科学判断扯不上关系,只是个人的权威的扩张罢了。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将性欲视为唯一的心理动机,反对将无意识归结为个体无意识,并以之为出发点提出“原型——集体无意识”理论,他发现人的心理结构有三个层次:意识(consciousness)、个人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和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其中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未被个人获得过。荣格认为梦不单代表做梦者过去的欲望,也是做梦者对未来憧憬的表现。荣格认为人类有些思维、情欲、知觉是与生俱来的,他以大多数人都怕黑和怕蛇为例,指出人类对某些特别事物会作出和自己的祖先同样的反应。他相信梦境跟宗教有关并强调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潜藏著一些以我们过去的经验和记忆都难以解释的东西。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和往昔有关的,而且不单是个人的往昔,也和种族的往昔甚至和有机界的整个漫长进化过程有关。基于这点,荣格发现了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存在著一种共有的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他相信潜意识透过梦带给我们的智慧比实际意识的洞察力更优越。 作为一位心理学大师,荣格将其几乎所有的热情都全然地倾注在了对神秘学、宗教、历史文化以及人类精神现象的研究与探索中,这也让他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蒙上了一层精神层面所特有的质朴的魅力。借助现象学的方法和对原型理念的阐释,荣格还原了那个充满着传奇故事与私我神话的内在世界,引领高度工业化和社会化背景下,倍感孤独的现代人回归到了对自我与灵魂的思考和探寻中来。荣格是一位观察敏锐、涉猎广泛的西方著名心理学家,从中国的道家、《易经》、藏传佛教,到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学,几乎无所不包。荣格阅读过大量有关中国宗教哲学文化的书籍,还曾经学习汉字,把汉字当作可读的原型。他喜欢在石头上雕刻,甚至在纪念妻子爱玛的石头上,也用汉字刻着:她是我房屋的基石。而他所刻的最后一块石头上面有一个中国老人的头像,两边是银杏树的叶子,还有汉字刻成的“天人合一”。

荣格的世界性声誉: 1910年,荣格再次出席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并出任国际精神分析学学会的终身主席,后来因为与弗洛伊德发生分歧而辞去这一职务。1932年,以其深邃的思想、不懈的写作和在自己领域中独树一帜的发现,获苏黎世城特别文学奖.1934年,创办并出任日内瓦国际心理治疗医学会主席.193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荣誉博士头衔.1938年,获英国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头衔,并成为英国皇家医学学会成员.1943年,成为瑞士科学院荣誉院士.1945年,荣格七十诞辰之际,获日内瓦大学荣誉博士头衔。 尽管生前就已经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声誉,荣格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自己的“平民风度”,而仅仅在精神上显得是一位“巨人”或“贵族”。然而,对于自己所面对的各种褒奖、崇拜、非议甚至是责难,荣格总是以他始终如一的谦逊视之。他似乎从来没有站到过专家、学者或是大师的位置来看待任何问题。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五):意识的内外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容完全是由荣格60岁时在伦敦塔连续五天的系列讲座构成的。因此这本书的脉络较为清晰,内容也相对通俗易懂。 而且这本书不仅收录了荣格在讲座上的演讲内容,也将荣格与听众的互动收录在内,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采取的问答形式,也将荣格的思想更为容易地展现给了每一个读者,很适合作为试图理解荣格理论的心理学爱好者的第一块敲门砖。 在这场连续五天的演讲中,荣格主要讨论了两个主题:一是关于无意识心理构造及其内容的诸多概念;二是探讨那些源于无意识心理过程内容时所运用的方法。而第二个主题又可以分为词语联想、梦的解析与主动相像三点。 在荣格看来,人的意识可以分为内外两部分,意识的外部部分与外部环境连结,从外部吸收信息供人们认识世界;而内部部分则类似于弗洛伊德提出的“前意识”,供我们与无意识进行联系。 在意识的外部功能里,荣格提出了“思维——情感、感觉——直觉”两组对立的四个功能。这四个功能每个人都有,而且有一个占有主导地位,并且与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里提出的内外倾共同组成荣格的“心理类型”体系。 在四项功能中,感觉告诉我们一个事物的存在,思维告诉我们那个事物是什么,情感则告诉这个事物对于我们的价值,而直觉则加上时间的维度帮助你处理陌生的世界。 意识的外部功能在我们与环境的联系中主宰或帮助我们进行意识定向,但这些功能却不能用于帮助我们同无意识进行沟通——而无意识则是早期精神分析流派研究的核心。 因此荣格提出,为了与那些黑暗的潜在世界沟通,意识获得了与外部功能同样重要的内部功能:记忆、主观因素、情绪以及侵犯。 记忆是一种再现功能,通过它我们可以回忆起那些暂时不存在于意识中的经验与事物。在这里荣格主要通过“舌尖现象”提出意识的相对性:当你无法回忆出本知道的信息,那这些信息就位于无意识,之后我们的成功回忆就是信息通过记忆从无意识进入意识。 主观因素则是一种反应倾向,比如说当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或许会觉得他是一个沉稳睿智能够交心的朋友;或许会觉得他是一个讨厌到不想再见第二面的人。在荣格看来,主观因素的源头就是我们无法意识到的经验和记忆。 情绪与情感类似,但在这次演讲中,荣格做出了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对情感与情绪的区分:情绪是生理变化,情感是价值赋予。 而侵犯则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死本能”,会在某些时候让我们产生对周围事物的破坏性冲动。当它突然闯入时,可能会让你对意识的控制降到最低点,你得小心点。 在荣格提出的探讨无意识内容所使用的三种方法中,我最为感兴趣的就是词语联想的测验法,因为它为一个让我困惑已久的问题提出另一种解释的角度。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案例,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酗酒成瘾的父亲,无论这个父亲对家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那么他的后代如果是一个儿子,那么他的儿子患有酒瘾的可能性将远远大于不患酒瘾的可能性;如果是一个女儿,那么他的女儿将会嫁给一个患有酒瘾的丈夫,如果她的丈夫不喝酒,那么她会让他患有酒瘾。 所以很多心理咨询师都会强调“原生家庭”的力量。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荣格提出遗传因素和生活经历会让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情结,这些情结带有一定的能量,会干扰一个人的行为甚至思想,而词语联想则对发现一个人的情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荣格通过词语联想测试发现,在某些家庭的成员中,联想和反应的类型都非常接近,比如父亲和母亲、或者兄弟俩人、或者母女之间,他们的反应类型几乎是一样的。换言之,他们有基本相同的情结——所以他们也就有基本相似的生活选择。 梦的解析方法则无需多说,这是《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的主要内容,这部分涉及的是进入梦境中的原型,例如神话、童话以及民间传说。 而主动想象和梦的解析有些类似,不同的是,通过主动想象,所有的意象都产生在有意识的思维中,这些意象比起不确定的梦更完整,也比梦有更丰富的内容。 这是《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主要脉络,通过这五天的讲座,我们可以发现清晰地发现荣格比古典精神分析的进步之处。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尽管有所扩充,但荣格理论的基本盘依旧局限在弗洛伊德主张的潜意识。 而且荣格在《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中,认为心理咨询应该杜绝的移情现象,也遭到现代心理咨询的反对。因为正移情有利于来访者与咨询师形成良好的信赖关系——这是有利于心理咨询的进程的。 因此我并不提倡普通的心理学爱好者去翻阅这些心理学远古大神的作品,毕竟他们都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以至于他们有的理论当前已有更好的替代品,有的理论甚至已经被证明错误——而这都是普通的心理学爱好者难以发现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