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本向西,中国向东读后感精选

日本向西,中国向东读后感精选

《日本向西,中国向东》是一本由陈希我著作,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向西,中国向东》读后感(一):文笔之差,难以长读

我觉得此书除了封面好看之外,其他都比较差,特别是作者的文笔,我初读开头,就已经读得晕头转向,作者所用的中文语法实在令我费解。我平时看中文书大可以快速阅读便知其意,但在读此书的时候,所用时间与精力堪比看外文书籍。

夸张点讲句,实在是太难看了。

《日本向西,中国向东》读后感(二):日本向西,中国向东~2017.04

这世界上本无优等民族劣等民族之分,不用过分拔高某些人,也不用刻意贬低某些人。作者在描述日本时,角度相对客观,描述国内时,个人倾向明显较明显,甚至前文一方面感叹日本的科技,感叹其半导体、芯片、巨轮等,但在另一方面有些反科学的色彩,似乎思想前后不是那么一致。 日本从明治维新时期,就已经向科学看齐。而国内的高等教育不仅诞生较迟,还在上世纪几乎出现断层。一个社会,国家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某种程度上,感谢作者敲响警钟,但我仍相信这个国家,会越来越好。

《日本向西,中国向东》读后感(三):为何是普世的道理?

在后现代语境中,谁要是大谈什么普世的道理,恐怕会招来“普世”的质疑,甚至是“普世”的谩骂。在我看到陈希我先生新随笔集《日本向西,中国向东》的背封上写了“这本书不是在拿日本说中国,也不是拿中国说日本,它企图说的是普世的道理”一句话时,我不敢相信,还以为这是出版商擅自挂上去的营销话语。不料,翻开书本从序言开始阅读,却发现原来这是摘自陈先生自序里面的话。如此,这就更让我觉得纳闷了:陈先生向来不讲大道理,相反,他好像还批评过讲大道理的人,认为那很虚伪。但是,今天陈先生自己却将自己东西看做是普世的道理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从头到尾阅读了这本书。虽然有些文字以前看过了,而且有些文字在这本书的好几篇文章里重复着,但它们一点都不影响我的兴趣,也没有减少新鲜感。这是陈先生可以娴熟调用语言和观点的效果,这点是不用多谈的。对此,我想加上一点:陈先生写随笔不止于含有强势的批判性,而且极富于幽默感。在指出弊病或者描述事件的时候,总是有令人会心一笑的句子,它们会不经意间冒出来,或者在文中,或者在文章结束的地方。比如文章《仙台的“鲁迅讲堂”,还好吗?》的结尾,在批评我们的国民依然没有被唤醒之后,接着的句子是:“仍然是无脑,仍然是愚民,仍然被利用,仍然是跳来跳去。强大是什么?强大是健康,也就是淡定无感觉,比如身体,哪个器官跳出来有感觉了,它就有毛病了。”不但比喻恰切,而且深刻妥当,又极为风趣。

陈先生所谈论的普世道理与幽默相关。他的幽默不是浅俗的笑点,而是拐个弯后的理趣,他经常在文章结尾的地方回问一个句子,让前面的谈论变得更具魅力。这样的理趣不是明明白白地说理,而是隐晦的点及,让可以理解者在风趣中领会他的涵义。这些涵义往往是深刻的,因为他考虑了更多的可能,或者想到了更复杂的情况。比如在《中国人的阔》一文中,陈先生谈及了我们国家的丧葬风俗。中国的葬礼也要阔,要热闹,参加葬礼的人也可以嘻嘻哈哈,葬后还办隆重的丧酒。对此陈先生写道:“那些吹鼓手一边吹,一边喊的是‘好’,指的是从此一切都好起来了。你喊‘好’,就‘好’起来?这当然是幼稚的,但没有幼稚,活着的人如何活下去?”批判国人好阔,却又不是指责和否定这些具体的风俗,而是一种疑惑,这疑惑是陈先生自己的,他把这疑惑也传给了我们,让我们自己判断。因此,普世的道理不是提供某种具体的价值观,而是呈现一种批判性反思的思维向度。

或者,我们也可以从书名来谈陈先生普世的道理。日本向西,中国向东,这个观点并不新颖,甚至是陈旧了,而且在某种角度来看是不对了,因为今天看日本和中国,可能成为了“日本向东,中国向西”,只不过中国向西向得四不像了而已,或者如陈先生《穿和服的女人》里面谈及的:“对美国人来说,了解日本人,也比了解中国人难得多。”当然,向东向西都不要紧,要紧的是它们各自是怎么向/像的,以及在它们各自的向/像中作者思考了什么。比如谈到伊藤博文的 《向“生”而“死”》一文,伊藤博文从年轻时候的攘夷先锋到访英归来后的投降说客,作者将日本的西化过程和河豚食用的禁与解禁结合起来谈论,走向现代化如食用河豚一般,解禁要冒险,国家要生存发展也需要有冒险精神。当然,这个理陈先生做了非常隐晦的论述,但可以将它作为普世道理却是显而易见的。还有,中国又是如何向/像东呢?这本集子里有很多陈先生讲述自己的文章,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与他的小说世界完全不同的作者。小说里虚构的叙事者容易造成读者对作者的想象,但其实陈先生完全不像他的叙事者,却像这本随笔集子里的“我”。他讲述自己的癖好,比如抽烟;讲述自己的经历,比如审读自投稿;还审视自己的想法,比如《我的后悔录》;还讲述自己的家庭,儿子、妻子、母亲,甚至祖国……这些他爱着的都是牵挂,这牵挂是温情,更是激烈的相互纠结。陈先生在自序里说:“感谢纠结,让我有了收在这里的‘中国‘部分的文字。”在陈先生对自我纠结的透露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真。唯其真,我们也可以看到喜欢写恶写虐的小说叙事人背后的作者,其实是因为他有着最诚实和最本真的善!

如此看来,陈希我先生将这本书说成是谈论普世道理一点都不夸张,更不自大,因为他真、他善。用这样的眼睛去看日本、中国,得出的观念不是普世的道理又能是什么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