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权谋高手李鸿章读后感精选

权谋高手李鸿章读后感精选

《权谋高手李鸿章》是一本由雾满拦江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权谋高手李鸿章》读后感(一):权谋高手李鸿章

李鸿章,我一直以为他不过是个清代的官,没有想过这个人物是如此的厉害。也是!一个人做到他那样的大官必然是有几把刷子,应该有些过人之处,所以我来了解他学习他的过人之处。

读了这本书我理解到一个人给自己的定位很重要,你将要成为什么样的。将要做哪些事情。这些想清楚了都是有决定性的帮助,也就是常说的选择很重要。

后来读着读着发现做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有婉转的和单刀直入的。当然两者的效果截然不同的。权谋,在没有权的情况下自然是谋很重要,是相当的重要。谋略是有目的性的有计划性的有想法性的。

这本书还是让我学了点东西的······

《权谋高手李鸿章》读后感(二):官场谋生手册

作者雾满拦江是我未曾谋面的职场导师,九年前(2004年)俺就是看着他的《职场动物进化手册》开始对生活中有些事情做深入思考的。当时他还好像还在投资公司,再后来开始研究历史,从推背图、王明阳再到大清以及现在的李鸿章。从写职场到写历史,有句话拿来形容雾满拦江的写作历程也许更合适“英雄到老皆归佛,名将还山不论兵”。

本书主要讲李鸿章前半生是如何起步的,从中举到因为代人写一个折子让皇帝派了剿捻的活儿。反复努力不得志之后投入乃师曾国藩门下做幕僚,之后借驰援上海的机会自己成立了淮军,成功击败太平军及捻军。书都是陈述历史,用了当年明月的写作手法,读起来很顺。

读史以知替,本书让我读起来感觉就是本官场谋生手册。

首先是人生定位不能错。李鸿章最早想把自己整成一个抑郁不得知的小文人,好像只写过一首给力的诗“男儿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前期剿捻时又总是想抄近路借别人的盘子成功,结果总也不成。曾国藩给李写信,大概意思就是“应该自己拉个队伍,你更适合这个。”后来李到上海之后自己整出一支军队,路走的还是比较顺。

其次是没什么人愿意免费帮你。从李鸿章去上海这事儿,其老师曾国藩反复出招阻拦,一是希望李再给他当几年幕僚,二是希望上海这个工作还是给自己弟弟曾国荃。李使出百般计策才去的上海。让上海派船来接,再写信给曾国荃说自己只是给他打前站而已(功还是你的哈),再到上海的个士绅跪在曾国藩面前大哭要求出兵(作为外力),这套组合拳让李鸿章成功离开曾国藩,此去再没回头。当然曾国荃后来遇险李也没出手,虽有种种理由当借口,但是我看李心里还是有对老师的怨恨。

第三是打铁还要自身硬。李初到上海因为兵穿的都比较破被人认为是去打秋风的,后来经过几场硬仗立了自己威。再使用一些损招除了同为保护上海的外国雇佣军“长胜军”。其中种种看出李鸿章处事很有些手段,自身能力也很过硬。从之前替曾国藩写奏折就能看出一二。当然他亲哥买了一批快枪在上海首战中起到关键作用。

本书就是本官场谋生手册,也可以当小说读,不错。

《权谋高手李鸿章》读后感(三):鼓掌——给李鸿章的为官之道

“敌人,只有敌人,才有可能为你创造机会。而你的战友和同伴,都是和你争夺机会的人。”

这句话狠狠震了我一记,通常我听到的是“要感谢你的敌人”,因为他们的刁难、打击,给了你实战经验,这原理跟“失败乃成功之母”差不多。但是,没想过“战友和同伴”往往也是竞争对手哎,从这个角度说真是要好好感谢敌人。

李鸿章的脱颖而出,需要给对手记一大功。他在曾国藩的幕府中,不上不下混了6年,卡在事业的瓶颈里。这时,上海被李秀成围住了,尽管前往救急也是谁都不愿揽的苦差事,但李鸿章还是动了番脑子才拿到。在上海与李秀成对峙的关键时刻,又是洪秀全一声令,把李秀成调回南京,从而成全了李鸿章的威名。

我们常常说有勇有谋,尤其针对打仗,但本书直接跳过勇,从李鸿章的上海表现总结出了智慧与谋略并重。缺少智慧,谋略的作用等同于整人。这点特好理解,常常被忽略应当警醒的是,只有智慧,缺点谋略,智慧终将落为谋略的猎物。呵呵,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好人总是被坏胚子整得狼狈不堪。

李鸿章是谋略多了一点点,所以能成大事,但颇受非议。而他的老师曾国藩同样智慧与谋略皆精熟,但智慧多了一点点,故成了读书人的偶像。

说到这里,其实是“德”的较量了。德是修为的最高境界,放射出人格魅力的光芒。在本书一开篇,就对才、能、德作了番很可品味的论述。才是外在智慧的表现,李白拥有的便是才;能是具有强大的心灵力量;德是能够收获众人景仰。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经验,几令我目瞪口呆大开眼界频频点头。难怪会有这么多权谋类的书畅销呵,原来也并不是胡诌乱侃,也并不是教人使诈,还是为人做官的智慧。社会是复杂的,人是各有各的心思,古往今来皆未变。你有多高的才多伟大的抱负,缺点扫平路上坷垃的谋略,铁定无法实现。中国抱着怀才不遇念头的人特别多,盖因没想清这个道理。

我很不好意思地发现,竟然完全被谋略啦智慧啦吸引去了,本书的主角李鸿章的事迹没好好学。话说回来,本书不适合老实的书生看,应该是那些官场、商场、职场正拼搏在兴头上怀揣大志者学一学的。

《权谋高手李鸿章》

《权谋高手李鸿章》读后感(四):一个人的历史,其他人的小说

这本书并不是很高级的官场指导书,至少在我看来,其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能力并不是那么凸显,也不是多么艰深和一针见血的凌厉。更多的,我看到的是一个叫李鸿章的人的官场开创历史,和从我们看来更像小说的情节。

其实历史久远了,也就变成了小说。

回头再看李鸿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不太清楚。但我始终记得在我初中最开始接触历史的时候,我最愤怒的是那数不清的,却又不得不去数,不得不去记得具体条款和具体意义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而在所有不平等条约的注释里,都有一个说明:李鸿章签订。

从此我开始憎恨李鸿章,一直憎恨了好多年。那个时候心中李鸿章的形象是一个大奸臣,只会讨主上欢心,给慈禧舔脚丫子,顺带欺压各级正直官吏和每个有道义的中国人的死太监。(我知道他不是李莲英,谁叫他们都姓李?)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部电视剧,一切改变了。

《走向共和》中,一个亲王颤颤巍巍预备签订慈禧逃到西北后的那次不平等条约,他看着桌上的毛笔,满含泪水,迟迟没有拿起来,他的脸上满是恐惧、懦弱和久不经阵仗的稚嫩。此时后面一个人走了过来,老态龙钟,更加颤颤巍巍,却十分有力。他按了按那个亲王的肩膀,说道:“X亲王,人世间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了。您签下这个名字,你就是国家罪人。臣老了,很快就要死了,你的路还很长,这个名字,就让臣来写吧。”

那一刹那,这个老人的形象陡然高大,苦痛,大气,悲凉,却又坚韧无比。我不禁诧异,这就是那个李鸿章吗?这就是在所有不平等条约上签下自己名字的卖国贼么?然后我仔细看了《走向共和》的介绍,相信了它基本是按照史实拍摄的,那么,这就是李鸿章吧。

于是网络再告诉了我两首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做等闲看。”那是一首死别诗。

这书有另外一首:“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少年壮志,扑面而来。

这便是一个真实的李鸿章,原本意气,单纯,学习李白,老实,厚道,失意,聪明。然后走到一个老道,奸诈,狡猾,阴险,成功,更聪明的李鸿章。

权谋吗?狐狸乎?好人吗?坏人乎?很难判断。

人本身就是复杂的,官场的人更是复杂,这种复杂从一开始就奠定在他们的身上和心上的不同,直到最后变成了不一样的结果,有些人融合了,如李鸿章,或张居正。有些人失败了,如海瑞。

前者显然比后者更有益于时代,但后者一样不可或缺。

于是李鸿章的历史被他一个人书写,然后在史书里被所有人看见和评说,可是评说的结果各不相同,直到百多年后仍旧如此。可以想见,再百多年后还是如此。

于是他就变成了别人的小说。

无关学习,无关权谋,无关官场,只是有关人生,智慧,社会,和时代。最后变成一锅乱炖。让每个年代的读者看得都很爽,如此而已。

《权谋高手李鸿章》读后感(五):李鸿章的谋略与智慧

李鸿章,晚清时代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因其被贴上过于鲜明的政治标签,其形象很模糊。以往对他的脸谱化解读,带给我们一种深深的疑惑:如果李鸿章是一个片面的龌龊形象,那么,国人的智商岂不是更成问题?文化渊深的中国,又怎么会受到如此简单的人物的影响?

李鸿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近代的中国历史无法绕开他?为什么他能够影响中国历史如此之长久?他所领导的洋务运动,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而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名言:做官比做人更容易。他是一个阴谋家,是精于权谋之人,还是一个精通人性的智慧大师?

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探究李鸿章名成天下的根由,辨析他功成名就所运用的权术与谋略。书中的内容,或许会出乎你的意料,但这恰恰是为喧嚣的历史烟尘所覆盖的人性之体现。

你无法想象的是,将近四十岁时,李鸿章仍然是一事无成,青衫落拓,牢骚满腹。这样一个中年失败男的形象,在任何时代似乎都已经注定他的人生很难再有什么起色。一个人,人至中年仍然毫无建树,很难想象他还有多大可能咸鱼翻身。

但是李鸿章最终迎来了他人生的春天。洪秀全割据东南,将大清帝国逼到了风雨飘摇的末路。曾国藩起湘勇以拒之,最终将洪秀全困于孤城之中。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为解南京之围,以苏州为大本营,率精兵奔袭上海,欲取沪上膏脂,与南京首尾呼应,打破曾国藩对南京的封锁。当此时也,沪上乡绅派出使者,前往安庆曾国藩处求取救兵。

李鸿章是解决沪上问题的最合适人选,但对一个半生落魄的失意者而言,获得解决问题的机会,远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要如何做,才能破解层层人际关系的牵掣与桎梏,获得这个让他一飞冲天的机会?这成了李鸿章一生中极为重要的课题。

李鸿章终于获得了这个机会,并组建淮军驰援沪上。但是人生地不熟,沪上乡绅拒绝对他的淮军给予足够的财力支持,这势必影响淮军的战斗力。而他如果想争取沪上乡绅的支持,就必须保证军队能够替他带来荣誉。这两个问题彼此相扣,相互成因:没有足够的钱,就无法买来精良的武器,无法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而没有战场上的胜绩,就难以说服沪上乡绅,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出银子来。

此后的李鸿章,每走一步,都陷入这种两难的局面之中。他必须以他过人的智慧,逐一破解这些困惑着官场与职场的永恒的资源不足的难题。而他天生是一个调配资源的高手,通过对行政资源的整合与重组,不断创造新的机会。李鸿章就这样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登上他人生事业的巅峰。

李鸿章以其过人的才干,彻底控制了上海,击碎了李秀成的梦想,最终导致南京城被攻破,太平天国集团灰飞烟灭。此后的李鸿章再度北上,替代他的老师曾国藩为大清帝国剿除最后的叛乱武装——淮上捻子。

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于李鸿章而言举重若轻。此后他的才干,转入了帝国最为迫切需要的领域——洋务运动。

本书的第一部,正是从李鸿章四十岁那一年的天下时局演变开始,追溯这个传奇人物的脚步,演绎晚清时代的帝国政局,全方位勾勒出李鸿章那卓异不凡的权谋表现,以及做官、做事、做人的成功之道。

与此前研究李鸿章的资料有区别的是,此书的材料选择,不仅有已经公开的李鸿章的私人日记,还包括曾国藩、郭嵩焘等名臣日记所提供的史料,以及参加了当时上海保卫战的欧洲人的记录,如研究洪秀全的传教士韩文士、霍•巴•马士、马格里、伯纳特•艾伦,以及早在1912年由美国人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思所整理的李鸿章私人文件。这使得本书资料更为翔实充足,人物细节更为精确,故事情节也更为生动。而最后这个特点,是目前国内李鸿章的研究资料中最为缺乏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