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1000字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1000字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是一本由闫学著作,华东师大出版的230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一):形象生动有意境

这充满诗性的语言,运用了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为学生先创设出一个特定的美丽秋天的气氛,让学生在这个气氛中去学习课文,了解秋天的美和秋游的乐趣,对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有重要的作用。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二):受益与不受益

闫老师有教师的经历,对当老师的见解很深恨透彻,作为一个刚入职的老师,读这本书,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努力方向还是很有指引作用的。但是很多时候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环境和我们中国的大环境是很不同的。我们也知道做到这些很好,我也想这样做,但是,却无能为力!

就我目前的情况,第一、84人的班额,所有的课外活动都无从执行,接近自然、做手工、观察天气根本不可能实施,把学生放出去根本拢不过来,熙熙攘攘的学生出去,不出事故就已经万幸了。

第二、以班级成绩排名定绩效工资,想让学生们深入阅读,广泛阅读,在课上为学生们进行心灵的陶冶,感受美、感悟美。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但是在大目标的指挥下,这些根本无法去做,我曾经有一个学期尝试过这样的方式,但是广泛的阅读让学生们在基本字词的下的功夫就少了,而且阅读上的努力短时间内在成绩上体现不出来,结果就是那一学期班里成绩非常差。学校的现实是别人只是看你的实绩,你给学生带来的内在的东西,心灵的升华,无法体现在成绩上,在外人看来就是没有成绩,碌碌无为。

总之,我所在学校是实际情况,使很多好的建议和方法无从实施,我们只能在辛苦的一线岗位上,做一个艰苦奋斗的工匠,而不是高雅的教育艺术家。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三):找共鸣,确信并明确方向。

很多时候读教育类的书籍就是找到了与自己教学经验相吻合的共鸣,确认了英雄所见略同后又有一些启发,于是明确了方向。

我也想做这种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的美,热爱生活和这个世界的教育。一种润泽的课堂。

要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思想与心灵的接触,与学生进行议论与谈心,让学生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交流。给学生能够思考与品位的空间与时间,自由呼吸。师生互相启迪。将教学视为交互作用的过程。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变化应是教学中的众妙之门。

以天地为课堂,以大自然作为“思想和语言的源头”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理念之一。越是在教育教学中取得成就的教师。就越是爱孩子。他们的成就归根结底也是缘于对孩子深切的理解和把握,源于发自内心深处的最大的善意和真挚的同情与信赖。如果教师不爱学生,无异于画家没有色彩感。

要多去阅读。课堂上展现的是教师的精神世界。

要去看李玉贵的课。体会那种平静的教学。

备课时要把握学科本质,使精力转到对学生的关注上。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

需要注意及摒弃的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强调孩子的无知,而应启迪他们自己的智慧。教师不应令人踏进他的智慧之堂,而是领你去你自己心智的门口。怀着空虚的心灵去接近学生是危险的。提出一条禁律必须同时提出十条鼓励。

人活着不能仅仅表现为新陈代谢。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四):《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从刚上班就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后来在学校图书馆发现了一本老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当时看了看,并没太多注意。后来一次又一次在不同的场合和苏霍姆林斯基相遇,一次又一次听到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赞誉。但是这么多年了却并没有认真读过他自己的书。前几天才开始又一次重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这本书是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解读,也是用现在的话语重新梳理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读起来很容易接受。

的确,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的心灵更可贵,更值得珍视。尤其是孩子的心,那是世界上最娇嫩、最脆弱、最透明的珍宝。如果有一种教育,它不关注孩子,不关注孩子的心灵,不把孩子及他的心灵作为所有教育元素中最宝贵的东西,甚至不把孩子及他的心灵的健康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这种教育局不是真正的教育,更不是好的教育。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因为只有心灵方能抵达心灵。

当孩子的世界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他坚定地和他们站在一起,与他们一起承受风雨,分担孩子的痛苦和忧愁;当孩子的世界展露笑颜,他由衷地分享他们的喜悦,为孩子的幸福而幸福。他知道,对孩子而言,不论是痛苦还是幸福,孩子都从内心深处渴望从他人身上得到回应,他们不能忍受冷漠与麻木,不能忍受彼此之间的无动于衷。只要孩子时刻意识到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分量与位置,他就不会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他会更热爱人,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

怀着空虚的心灵去接近学生是危险的。教师如果不能在精神上具备很大的优势,学生(尤其是少年)就会企图跟他建立一种狎昵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善良的情感应该在童年时期培养出来,否则就永远也培养不起来了。这是因为在心灵中确定真正人性的东西,与孩子们认识最初的最重要的真理和体验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要让善良这一人性中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在童年时代就扎下根来。我们的孩子,他们应该成功,但更应该善良;他们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善良。

一个不掌握数学、不会解应用题的人,仍可以生活下去并获得幸福;然而,如果不会阅读,则不能生活,也不会获得幸福。

在我的心中,读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在这种像呼吸一样须臾不可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

我研究了大量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发现了这样一个真理:越是在教育教学上取得成绩的教师,他们越是爱孩子。尤其是那些优秀班主任,他们在班主任工作中取得成绩与对孩子的爱是完全成正比的——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孩子,不理解孩子的教师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即便是那些不做班主任,而以教科研成就著称的教师,他们的成就归根结底也是缘于对孩子深切的理解和把握,缘于发自内心深处的最大的善意和真挚的同情和信赖。在我看来,这就是爱。

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样的教师可称为学校的骄傲:他精通他所教的科目据以建立的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状况和最新的发展方向,以及正在进行的研究和最近取得的成果,能够热心于本门学科正在探讨的问题,并具备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

读书,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为了在学生面前点燃一朵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智慧与知识的太阳。

事实上,真正的优秀教师都是爱读书的教师。我有许多爱书的教师朋友,听他们的课,跟他们聊天,都是一种享受。他们的课,往往视野开阔,丰厚,大气,从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参,他们本身就是课程开发者。

教育上的公正,意味着教师要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关心每一个儿童。用一个模式、毫无区别的态度去对待所有的儿童,那是漠不关心、不公正的最坏的表现。

不应当让一个不幸的、被大自然或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知道他是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

教师要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些脆弱的心灵,永远不要让那些处于艰难境遇的孩子长大他比别人差,让他永远不会感到他在班上跟别人有区别。

而作为教师,我们能不能说,敢不敢说——“孩子,我们一起努力,无论如何,你都是我最爱的学生!”

一向谦和的苏霍姆林斯基自豪地宣布——在小学4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从未给学生打过一个不及格的分数——不管是书面作业,还是口头回答。

我凝视着那一双双乌黑、淡蓝、墨绿、浅灰色的眼睛,觉得每个儿童此刻都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小窗口,在入迷地观看着蓝天和大地、太阳和月亮、鲜花和飞鸟,而且每一个小窗口互不相同,各有特色。

难教的学生确实存在。

有谁否认难教的儿童确实存在吗?我相信,每一个具有基本良知、每一个尊重基本事实的人,都会承认这个事实。如果我们不承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么就等于否认我们在教育中确实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果认为教育中没有困难和问题,那也就等于否定了教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确实应该作为一种力量而存在,但这种存在却不是没有前提的:那就是教育的力量不能被无限的夸大。毕竟,我们不能无视教育工作所面临的负责的处境,更不能把教育失败的板子一味地打在教师的身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