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催眠之声伴随你的读后感大全

催眠之声伴随你的读后感大全

《催眠之声伴随你》是一本由40.00元著作,248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08-9,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催眠之声伴随你》读后感(一):看完了

看完了

还行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

艾瑞克森这厮挺对我口味啊

老家伙一辈子生病 活的艰辛不容易啊

如此坚强到让我想到霍金了

反正对这人真是佩服到家

但是艾瑞克森无处不透露出他在操纵他人的嫌疑

我看的时候就犯嘀咕这家伙真是个腹黑邪恶老头儿

但是他自己振振有词 觉得操纵他人并不是什么值得批评和否定的事

这个观点 见仁见智

但是他能这么厚颜又自我

我倒是喜欢这一点喜欢得紧

《催眠之声伴随你》读后感(二):献给艾瑞克森

回忆与期待之中,

现实和梦境之间。

天使们轻声吟唱,

那是谁一生的预言。

跟随着音符的脚步,

恍惚的来到他面前。

轻轻的伸出双手,

将感知发挥至极限。

我听到了一个承诺,

如同寂静的晨钟一般。

那的声音如影随形,

洋溢在胸口和心田:

人心的隔膜终将化解

既定的命运可以转变

刻意的企图一旦消逝

留下的只有存在和坦然

不再有无奈和泪水

不再有破碎的爱恋

透过灵魂的伤口

照进的阳光映出五彩斑斓

晨曦的氤氲消散,

显出无比熟悉的容颜。

我仿佛看到了真理,

虽然只持续了瞬间。

原来在意识的深处,

早已藏有一切的答案。

那苦苦追寻的钥匙,

它的名字叫做时间。

《催眠之声伴随你》读后感(三):换个方式做梦就舒服多了

最近猛读催眠治疗大师艾瑞克森的《催眠声声伴随你》,那些催眠治疗的故事太精彩了,简单几句话,一两个动作就让来访者解决了沉疴多年的疾病——那些真正的生理疾病。有时候我不禁怀疑老艾的这些故事是不是瞎编的啊,呵呵。第一遍读完,我有以下感受:

1.超乎寻常的仔细观察。不只是做咨询或教练的,一般的为人父母、团队主管要做好沟通,观察非常重要。当然这不是一两天练出来的,长期积累吧。先养成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急于答复)的习惯,让自己以前急于回应的模式慢下来,用眼、耳、体去感受对方。每一次耸肩,每一声叹息,眼睛的左右山洞,都传达出来访者的内心想法和感受。观察的时候要尽量减少内心对话,那些带有分析判断的内心对话往往是固有模式,得出的观察结论还是以前固有的。我的教练老师用“校准”这个词来描述最好的观察结果,校准之后你可迅速地直奔主题了。

2.“表面上”既往不咎。我们现在的心理模式都是过往几十年酸甜苦辣积累下来的,有童年的创伤、父母的忽视、事业的挫折,现有的模式既维持了我们的安全和快乐,也带来限制和伤痛。在心理治疗行业,“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有的流派崇尚追溯,有的流派积极向前,各有长短。艾瑞克森的治疗故事里,他自己感觉到了病因,但和来访者的交流却是简单直接的指示,往往受到奇效(或者几年后效果展现)——看起来所有的治疗都是来访者自己完成的,治疗师不过是建议(暗示)他们换一种方式来面对自己。

3.继续做梦。我们虽然名义上是咨询师,治疗师,教练者,但其实并不是“权威”和无所不能者,那些庖丁解牛式的分析治疗,只会把我们累得半死对他人却没什么帮助。很多时候我们没必要逼迫来访者看懂X光透视照片上的明暗变化,也不用告诉来访者病变细胞如何发展演化——我们没必要也没有权利随意打断“别人的梦”——你也不想自己的梦被随意搅醒吧。不打断别人的梦,提示他们换个方式做梦就行了。

我要首先做好自己的梦。

《催眠之声伴随你》读后感(四):透过故事治愈你:读懂人生脚本,重构精彩人生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推荐过一本书——《催眠之声伴随你》,作者是现代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和史德奈·罗森。我对此书印象深刻,也曾经一度想要细读这本书,后来却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完成这件事,之后,由于不再从事咨询工作,也就渐渐忘记了这件事。

前些天整理东西,翻到过去的笔记,再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忽然想要看一看,这一看却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写给专业心理咨询师看的书,还是一本非常好的故事写作教学书兼人际沟通教学书。

如果你是一名心理咨询师,这本书可以提供你很多临床经验和非常特别的会谈方法;对于写作者来说,也能从中学习到一些特别的写作技巧;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本书也为你提供人际沟通方面的技巧,让你认识、了解人的本性,掌握交流的本领。除此之外,几乎每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优秀著作都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治愈自己,这本书也同样如此。

作者米尔顿·艾瑞克森被喻为“现代催眠之父”、国际NLP导师,他是医疗催眠领域的顶尖权威。在潜意识操作实践上,极具开创性成就,被誉称为至目前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沟通者。

他和史德奈·罗森合著的这本《催眠之声伴随你》,其实是一本故事集。他把个案的治疗过程和亲身经历的成长片段写成了一个个非常有意义的小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引导求助者一步步接纳自己,发现问题,最后改变行为和态度的。同时,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故事也在影响着读者,尤其是他的个人励志故事,深深感染着我。

另外,每个小故事后面都有评论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艾瑞克森如何通过故事中的开头、转折、高潮和结尾来影响对方做出改变。

艾瑞克森认为,故事对我们来说就是一面镜子,我们能够从中看见人生中人和事件的意义。如果听到或读到一些深具启发性的故事或文章,它势必会影响人们的潜意识心理模式,其中包括价值观与行事法则,而当我们的潜意识必定所改变,势必会促使行为的恒久变化。

艾瑞克森十分擅长将讲故事和催眠结合在一起,通过催眠技术,影响来访者的潜意识。他催眠的功效不止于当下,往往对求助者影响深远。同时,他还是个非常善于讲故事的人,在他幽默而又有趣的故事中,处处散见意义非凡的治疗暗示。

艾瑞克森透过一个个故事,引导当事人回归属于个人的真正成长之路,他认为,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多在引导和协助当事人,“个案永远有权选择自身独特的解决之道”。

艾瑞克森在书中谈到,一个好故事,加上好的讲述方式,加上催眠方法的使用,能够改善对方的潜意识,从而致使对方做出改变。其实,一个好故事本身就具有催眠作用。它吸引你,影响你,把你带到一个不同的世界,一旦你发现了人生新的意义,你的人生脚本也会就此改写。一个好故事的影响将伴随人们一生,一旦找到了积极正面的人生意义,我们便不再焦虑和彷徨,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自传,一本属于你的故事,而你就是那个编写人,你就是你的作者,你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意义,找到自己,然后调整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及时修改你的人生脚本,不断谱写出精彩人生。

只要你活着,你就会不断将这本自传写下去。所以,没有什么不能改变,你的故事由你所写,一切意义由你赋予,你的人生由你掌控。如果你不清楚如何修改人生脚本,重述新的故事,那么就来读读艾瑞克森的这本《催眠之声伴随你》,他对你的影响绝不止于当下,那些以催眠为名,隐藏在故事里的暗示,正等待你去发现。

《催眠之声伴随你》读后感(五):信任潜意识才能让他伴随你

这已经是我看的第五个艾瑞克森徒弟写的关于艾瑞克森的书了。在心理学界,据我不完全统计有8位在风口浪尖的大师都是师从米尔顿·艾瑞克森,而且都从自己的视角写了艾瑞克森催眠理论相关的书籍。

虽然艾瑞克森本人并没有正式出版过一本书,但关于他的书已经是眼花缭乱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老师该有的形象。

当然圈外人也许并不感冒,或者只是因为我成天耳濡目染被影响的结果,其实也有人会质疑艾瑞克森的治疗手法。但无论什么都不会改变这些事实,基于他个人相当特殊的体质情况下,还疗愈了数千人让他们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让数千个家庭因此受益,也几乎是免费的教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心理治疗师,可以将他的精神发扬光大。

也许真正伴随的并不只是他的故事案例,更是他的精神。这本书就是在展现艾瑞克森自己讲述的112个故事,经过作者罗森分享的感悟,进而能够透过文字似乎聆听到艾瑞克森的声音,和他的精神。

整整36页的序言,几乎占了书的10%,也是不多见的。从一个侧面也能说明这本书的重要性。

很喜欢蔡医师的那句话,“治疗就是交换礼物的幸福工作”。无论你怎么看待催眠,无论大家怎么理解艾瑞克森,其本质都是为了治疗,或者更喜欢说成是为了大家的幸福。

而那么多角度不同的序言也是在告诉我们,虽然只是一些故事,但这也是艾瑞克森核心催眠运用的所在,应该以一个正确,或者说是开放的状态去打开这本书。

或者如同王神父说的,“如果能将他的精神放在我们心中,从这些故事中学习,然后为自己在重新创造它们,这样我们所获得的将更多,这绝对就是本书中‘信任无意识’的中心思想。”

当然还有一个小小惊喜是在蔡医师的文章里提到了阿德,而且还看到了王神父的文章,很是期待下一次能看到阿德的书。

其实从书的内容本身,虽说作为艾瑞克森的案例集,很多已经耳熟能详,仍百看不厌,而且对于新的案例更是趣味盎然。每个故事都能反复看好几次,去回味或者说感受潜意识层面的影响。因此也看的特别慢。

“邪恶的愉快”作为第一个案例,的确会在某些人眼里觉得艾瑞克森很“Dirty”,但这就是治疗。可能内容本身枯燥无味,甚至有些“Dirty”。但很喜欢罗森写的这句,“仅仅阅读或陈述这些教育故事并不会造成任何转变,唯有当接受者与转达者处在一种善于接纳的状态中时,转变才可能发生。”

如果只是关注我们意识层面的感想其实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养分。

当然有一个小小的风险是“想象的经验很可能会转而取代真实的生命经验”。其实如果这样也很好,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想象的强大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能力。

进而我们可以以此构建一个最理想的治疗关系,即“非所谓的‘正向情感转移’,而是一种在心理治疗者与个案之间深具’信赖关系’的情景。”也许这也是从同情心到同理心的转化。

很喜欢Lawrence Kubie说的那句话,“在催眠状态中,催眠者与被催眠者的人际分界遭到了废除。”一针见血的把很多催眠发生的现象给说透了。

如果对于喜欢甚至崇拜艾瑞克森的心理治疗师来说,那这个情景就是一个很好的催眠状态。“任何故事,或仅仅是其中的一句话,便极可能引发禅学中所说的启蒙或顿悟。”

虽然看的是一个个的故事,如果你看慢点,配合作者的评论,你会感受到一种信念。

“所有心理病患都能被引入催眠状态—任何人均不例外。”想到阿德上课经常说的,症状所有的特征都是催眠的特征,症状本身就是一种催眠。

而且更重要的是,“深信每个人都拥有健康正常的发展核心。”

我们工作的重心就是利用案主自己的发展核心,然后帮助其“拥有努力的方向,拥有立即性而且能够达成的具体目标。”

进而作为一名催眠治疗师,这可以说是工作的基本信念。而且“你应该努力设法在潜意识层面上运用内在心智,即使你是有意识的这么做。”

就此艾瑞克森的故事就是在展示一个又一个的实践,“他的心思往往至少深入表象以下的二三层意识。”“他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一处,而真正的关键重点却发生在另一边。”

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很神奇的能力,或者就像艾瑞克森说的,“成功的关键在于,你对自己引入进入出神状态的能力有所肯定,并且对个人的声音充满信心。”

相比那套《艾瑞克森催眠教学实录》来说,这里的故事虽然不是逐字稿,缺乏原汁原味。但通过艾瑞克森的复述,其本身就又是一个新的隐喻故事。用故事的方法讲故事本身就会有些暗示成份。所以这样一个个故事看下来,自己也被催眠了。

或者说虽然这本并不是教科书,但里面的故事都可以拿来用在实际工作中,讲艾瑞克森的故事本身也是很艾瑞克森的。

而我们的思路就像一个硬壳,每个故事都是在不同方位戳了一个小洞,总有一天你会破壳而出焕发新生。就像罗森说的“我们确实在思考方面严重局限了自己。”这也许是催眠治疗最能突破的点。

其实这本书里说了太多这种治疗思路,就比如“试着以他的语言了解他的处境。”然后能够达到“避免运用惯常的认知与观点至关重要。”

书中罗森还分类总结了一些克服习以为常极限的思路,我更想用自己的话来记录我的理解。就是帮助案主去觉察到他们的确是在专注,然后能够带着一点点好奇去探索其他领域。

至于具体的操作上看,从很多艾瑞克森语言中不难发现一些规律,“前段陈述的是具体事实,后端陈述的则是一种可能性。”或者说,你不能用逻辑分析语句中的因果关系。

而更关键的是“当事人准备好接收教诲中的丰富智慧时,大师才会倾囊相授。”隐喻故事本身其实非常普通,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下才能一针见血。

随着故事看的越来越多,看每个故事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思考和判断,如果是我,我会用怎样的暗示或者说隐喻,这其实也是在模拟或者说自我催眠到那个环境中去。然后当看到艾瑞克森的出手,大多数都会让人非常的触动,甚至惊愕。的确佩服这个近乎于神的大师的脑洞。

有些人已经把艾瑞克森神格化了,甚至把那些神奇的治疗归功于神迹或者超自然的原因。其实“艾瑞克森一向驳斥所谓超自然与超感应知觉体验这种说法。”,或者我们只有完全相信了自己的潜意识能做到这些,这些不可思议的疗效才会伴随着我们。

而就隐喻本身,我们在大多数时候,隐喻的意义都不会被点穿,一来本来就是让潜意识去理解而不是让意识听懂的,二来不同人不同环境下的理解都会略有不同。

以此这本书可以看成是是罗森去解读艾瑞克森的隐喻,其实对于不熟悉催眠的朋友看来会因此而忽略了隐喻本身,但对于治疗师去学习艾瑞克森却是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不管隐喻背后的结构是什么,用隐喻的人一定是要非常了解,才能真正的用到位,或者说能够真正学会艾瑞克森模式。

还有一点发现就是也要敬佩班德勒的厉害和老到,NLP总能发现或者说总结出其中的一些看不出的规律,比如表象系统的引导,将大师的无知有用变得可复制的技巧。也许没有大师那么神乎其神,但有效比有道理更重要,难道不是吗?

可以粗略总结下催眠治疗策略,可以是改变表象策略、反转固有模式、间接婉转改变、脱敏或暴露疗法、欲擒故纵......

其实无论使用什么模式,都是在“设法启发一项微小的改变。”或者回归到阿德教的那最根本那八个字,允许、肯定、观察、运用。

在最后我不得不再感慨下最敬佩艾瑞克森的一点,就是“允许、肯定”或者说是对于“阻抗”的应用。

对于凯伦·贺尼的一句引用感受颇深,“个案接受心理治疗的目的,并非为了治疗他们的精神问题,而是为了让问题更臻完美,变得无懈可击。”罗森也说到,“几乎所有的个案均会潜意识的用尽各种方法,避免产生治疗性的改变。”

其实我们都知道“应不只观察表面的现象,也该多留心个案企图隐藏的事情。”但可以借鉴艾瑞克森相当赞的疗愈思路,或者也可以以此解释阻抗乃至很多疗愈效果不明显的原因。那就是如果按照TOTE模式来说其实“只需记着改变个案的内在价值标准,某些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或者也可以借用阿德勒很赞的那句话,“心理治疗就好似在当事人饮用的汤中吐口水。对方仍旧可以选择继续喝汤,但他们再也无法安然享受汤的美味。”当然,在心理治疗中这个汤就是当事人曾经有效但现在已经成为症状的那部分小调皮。

当然,亲爱的艾瑞克森先生更是喜欢用恶作剧的形式来展现这些思路,乃至于影响了一个家族,他自己都说“永远别信任艾瑞克森家族。”或者我们也可以把所谓的恶作剧看成是,“你可千万别按照别人的预测行事。”

只是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前提,就像罗森对于艾瑞克森的评价,“他竟如此愿意争取以及使用权力,好在他是一个仁慈善良的人。”或者说是心善才赋予他做恶作剧的权力。这也是恶作和作恶最大的区别吧。

或者说他的善良使得大家赋能给他,他的体质使得有更多资源进行疗愈。

当然希望他的声音,他的理论能够继续伴随着我们,当然真正伴随我们的是我们值得信赖的潜意识。

2017-12-16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