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21天——48个孩子的蜕变故事读后感100字

《21天——48个孩子的蜕变故事》是一本由张绪军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元,页数:2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1天——48个孩子的蜕变故事》读后感(一):这是一本所有家长都应该看的书

这是一本写给家长们的关于孩子习惯养成的书。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坏孩子的,在家长眼里叛逆、不听话的孩子,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它用21天的时间对48个中学生的蜕变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细致入微的展现与诠释,内容翔实,案例具有代表性,适合家长们参考。

故事是从一个21天塑造好习惯的夏立营开始的,一群孩子被家长连哄带骗地送到这个训练营里,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坏习惯,是被送到这里来改造的。

这群孩子里,有的孩子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大吼大叫;有的孩子厌学心理特别严重,写作业拖拖拉拉,甚至会偷偷逃学;还有的孩子因为从小被家人太过溺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做,生活不能自理。来到这里的孩子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知道自己不是大人心目中的“好孩子”。

家人们迫切地想把他们改造成“别人家的孩子”,于是就把他们送来了这里,渴望一场华丽地变身。殊不知,所有的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哪怕现在好了,回到熟悉的环境中再受刺激,依旧会恢复原样。

令我印象深刻地是其中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是一个留守儿童,初中被爸爸妈妈接到城里上学,但是他根本就跟不上城市里的进度,于是变得厌学。父母也经常吵架,除了给他钱,他根本感受不到关爱。所有看上去的不听话,其实是一种伪装,装作自己满不在乎的样子。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家长不率先做出改变,指着孩子自己变好,怎么可能呢?在这本书里,各种各样地问题一个个被挖掘出来,问题的背后,有不作为的父母,有重男轻女的长辈,有暴躁的爸爸妈妈……

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看一看这本书,在指责孩子之前,先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需要改变的地方!

《21天——48个孩子的蜕变故事》读后感(二):没有“坏孩子”,只有坏环境

作为一个3岁半女宝的妈妈,在养娃陪娃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很多困惑,碰壁是常态,甚至也曾情绪崩溃,不知所措。 陪孩子长大是奇妙的人生体验。但养育孩子,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 本书作者张绪军也曾经是一个“问题少年”。10多年前,他被送到了21天好习惯播种营。这段经历成为他的人生转折点。他的父母后来多次说,这是他们一生中做出的正确选择之一。 在对上百名家长和孩子采访以后,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孩子的视角,再现了48名“坏孩子”21天青春阵痛,破茧重生的过程。 透过青春期孩子教育的典型案例,我看到了自己和孩子的影子,获得了很多启发。

分享书中对我有用的3个小游戏。 第一个游戏:制作香包 【人生就是一场情绪管理的游戏】 游戏规则:准备一些小纸条,让孩子把自我评价分别写在每一个纸条上?自我评价内容不作任何限定,包括优点与缺点、特长与弱项、好习惯与坏习惯等。全部写完之后,让孩子将好的、正面的、积极的自我评价挑出来,折叠好,装进香包里;将那些不好的、负面的、消极的自我评价一起扔进垃圾桶。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细流,可以滔天。 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作为家长,不要总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去比较。

第二个游戏:未来时空 【拉开时空距离才能看清当下】 两人一组,孩子根据自己目前的兴趣、意向、成绩和理想,虚构一份20年之后的“简历”,包括大致经历、职业与成就。写好后,将这份"简历"与同组另外一个孩子交换,然后,拿到别人“简历”的孩子开始扮演“简历”中的那个“未来的我”,与“简历”撰写者谈心,由“未来的我”为“当下的我”答疑解惑。 人生是长跑。有时我们要拉开时空的距离才能看清当下,才不至于被当下的所谓痛苦和烦恼纠缠。

第三个游戏:穿越火线 【障碍,有时候是想象出来的】 用绳子代表红外线,布置在场地中。参赛者戴上眼罩,从一端出发,以最快速度到达另一端终点。一旦身体任何部位接触到"火线",就代表闯关失败。就在参赛者出发以后,老师把所有的绳子撤除了!所谓的“火线”并不存在! 正视困难,如同火光正视黑夜。 无视恐惧,如同春风无视冰雪。

书中丰富的教学游戏和教育知识,让我受益匪浅。“所有的训练都是在强化自我管理”。只要下定决心改变,任何时候都不晚。对孩子如此,对家长亦是如此。

《21天——48个孩子的蜕变故事》读后感(三):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记得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过发人深省的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不需考试就能为人父母,我想这是社会对父母们的一种宽容,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孩子出现了各种问题,父母没有反思自身,反而强加于他人,这样的家庭的孩子很难得到健康的成长环境,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内部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人的一生。

我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某某学生失踪、某某学生抑郁等等情况,孩子心理上出现了问题我们父母而不自知,而当出现无法挽回的情况则悔之晚矣。人并不是机器、产品,没有重来的机会,只有当出现小问题的时候及时纠正,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去。不管是父母“过度关爱”、还是“过度忽略”等都会给孩子造成身心的不健康。而最近在看的《21天——48个孩子的蜕变故事》这本“育儿教科书”,真的太适合我们家长来学习了。

都说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作者张绪军老师以“21天好习惯播种营”的活动为主要方式,通过生活习惯、体能、财商等等训练,高效学习力、积极心理学、文化与人格、格局与境界、使命与担当的培训,更有文艺方面的熏陶,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被唤醒、潜能被激发,加上家长的配合与内心的觉醒、跟进让大家回归家庭本身。

这里有各种问题的孩子,老师、辅导员、教官等等。汇集了“熊孩子”,他们可能有厌学、叛逆、孤僻、抑郁、创新能力差、自卑、依赖性强、不交流、情绪控制差等等问题,但是我们会发现孩子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

第一周很关键,更需要老师责任心,面对难搞的孩子并没有退缩,越是难搞的孩子越体现老师的能力,营地不是游乐场,而是战场。都知道开营第一周是问题集中爆发的时间段。心安则稳定,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展开。

很多细节体现出他们精心安排,比如每次孩子与父母视频前,营地都会组织一些活动或游戏,这也是为了调动孩子们的情绪,视频时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

第一周最能暴露孩子的问题,孩子们本就有情绪,无处释放,戴昕视频见到父母时哭的撕心裂肺,委屈一股脑倒了出来。老师和教官也能在孩子的问题中因材施教。

书中介绍的关于通过圆明园搞财商训练——卖书活动,锻炼孩子们的抗挫能力、语言表达、应变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赚钱的不易。很多孩子只买了最便宜的午餐。有的给父母买了T恤、纪念品、扇子等等。

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等让孩子们卸下负担,不再伪装。

从48个问题孩子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每个人都具有可塑性,环境的改变,好习惯的养成,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让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化解掉。在家庭中,处于本心而对彼此纯粹的爱让代际沟通不再困难,多一些理解与包容。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而我们大多数人善于从自己的教训中去学习。对于正在经历或者还未经历问题孩子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21天整个过程就像是医生给病人看病,先找到病因,然后对症下药,最后补充营养。正如在序言中说的那样,真正的教育是唤醒灵魂,激发能量与成长动力,养成良好习惯,才能让孩子全面发展。这本书给了我们家长真知灼见的经验,值得每一位有温度的家长来读。

《21天——48个孩子的蜕变故事》读后感(四):在这场父母与孩子的冲突中,谁都不是那个无辜的人

几年前,我在电视上看到一档名为《变形计》的青少年角色互换纪实节目。节目中,被城里父母送去参加节目的孩子很多都是父母眼中的“坏孩子”,他们送孩子去参加节目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反思自己、获得成长。

节目中,有些孩子在角色互换之后,体验到了不一样的亲情,有些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也意识到了自己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种双方的改变往往能让父母和孩子同时成长,亲子关系也因此得到修复。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只是少数,仍然有很有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紧张,孩子因此抑郁、暴躁、叛逆,以此来表示对父母的反抗。

养育孩子是一件需要父母进行学习的事,但在我们传统的家庭观中“父为子纲”、“一家之主”等思想根深蒂固,这让许许多多的父母对养育孩子时过于专制,很少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也很少给予孩子该有的陪伴。

亲子关子的冲突,从来不是孩子单方面的原因,这其中也有父母的责任。如何让父母去反思自己的育儿过程中的得失,是个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张绪军老师所著的这本《21天——48个孩子的蜕变故事》一书中,作者以21天好习惯播种营的活动为主线,以多为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存在不同类型问题的孩子为主角,通过“具有示范意义”的营地课程和训练内容,向读者展示了孩子们在这21天里发生的由内到外的变化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也对孩子们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追溯,找到了背后的原因。这些来自家庭教育缺位和失误的原因凸显出了家庭教育中的家风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孩子的问题从根源上讲就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当一群带着各自身上的问题的孩子聚在一起时,可想而知,要让他们乖乖配合训练营的课程是一件多么难的事。书中故事的开头就是如此,他们一开始对训练营都抱着极大的反感和抵制。

在头一周的相处中,孩子们身上的问题在老师和教官眼中显露无疑。他们并没有因此打退堂鼓,也没有因此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他们通过生活习惯、体能、财商等方面的训练,积极心理学、使命与担当等主题的培训,辅助其他的团体活动,让孩子们慢慢在训练营中改变了自己。

这个过程也是在父母们的见证和参与下发生的。由此,父母们也在这21天中逐渐反思自己的育儿得失,为孩子后续的家庭教育做出改变。

这些孩子的变化有目共睹,他们并非是家长们眼中的“坏孩子”,而是缺少父母们正确关爱和引导的孩子。他们或许外表坚硬冷酷,但他们的内心柔软脆弱。因此,只需要给他们鼓励与指导,他们在关爱和称赞也会迅速改变。

家庭教育贯穿于孩子整个的成长过程,需要的不是父母们一两天的改变,而是需要父母发自内心地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模式。训练营只是一个契机,一个让父母和孩子意识到他们还可以改变的契机,而真正的改变还需要他们在家庭中继续。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是在父母爱子,也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爱他们,唯有此,孩 子才能在父母的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21天——48个孩子的蜕变故事》读后感(五):青春期的孩子,如何蜕变成最好的样子?

文/麦左

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新习惯形成并巩固需要21天现象,称作21天效应。在教育上,想要改变一个孩子,我们同样需要21天。那么,21天可以做什么呢?可以让48个孩子得到蜕变。

《21天48个孩子的培变故事》作者张绪军说,有个非常令人心痛的数据,每年我国都有10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有2个人自杀,8个人自杀未遂。这些数据背后是万千支离破碎的家庭,是中国未来巨大损失,同样也是身为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

那么,什么年龄的孩子最容易自杀呢?答案是,青春期。

如果不能注意到这些问题,我们就无法了解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身心会遭遇怎样的挫折和变化。所以,想要给孩子以健全人格,良好的身心健康,需要提前预知他们所面临的问题。《21天48个孩子的培变故事》就太适合家里有孩子,即将或正在面临青春期困扰的家庭读一读。

都说,养育孩子是修行。那么身为父母,不仅要为孩子创造优质的生活条件,更要学会尊重、理解孩子。青春期的孩子会有哪些问题?书里提到:

“打骂孩子让他们心灵受到的伤害远远大于肉体伤害。”

“父母长年不在孩子身体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一直被大众低估。”

“父母感情不和,冷战,很少顾及孩子想法。”

……

所以作者才说:唯有父母觉醒,孩子才能得救。

与孩子平等的交流,亲密沟通,彼此理解和宽容,减少误解与伤害,这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做的事。每个来到21天训练营的孩子,都带着一身伤痛,希望在这里得到救赎。他们有的认为父母对自己很失望,有的想远离父母得到解脱,有的故意搞破坏,有的想离开……

每个孩子都是千人千样,他们性格不同,出生不同,生长环境不同,但问题却是相同的。在他们内心,是渴望被认可,被帮助,被解救。青春期的孩子所有行为和思想是不受控制的,他们不能左右自己的行为,所以才需要父母拉他一把。

也许父母伸出手,就能将孩子从泥滩中拉出来。而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就是被困在井底的人,如果没有人伸手,有可能一辈子就被困在那里。

身为父母,不要被孩子脸上轻蔑、厌倦和冷漠所欺骗,那是他们的保护色。如果你真的没有一点办法,就看看《21天48个孩子的培变故事》这本书,里面有48个孩子得到了蜕变,相信你的孩子也一定可以。

但我更希望,为人父母,不是只生孩子,更要学会养育。认可你的孩子,拥抱他,相信他,理解、尊重、宽容,用正确的方式,去陪一个孩子成长、蜕变。

这一代的孩子,是国家真正的希望。也希望我们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上,都能平安健康的长大。最后,他们能触达到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东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