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

《全球通史》是一本由[美] 霍华德‧斯波德克(Howard Spodek)著作,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页数:10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球通史》精选点评:

●京东163秒杀到手,完美,大开本,多图,体例也很好

●经典重版,彩色精装,年末经费好去处

●作者不一样

●我终于读完了,不要问我记住了什么,等我再看几遍

●在大栅栏pageone店里翻得样本,感到无比震撼,就是价格有些贵,打算攒钱去买

●仅草草读过1500年以后的世界,实羞愧尔。

●2019.12.17-2020.1.31 名副其实的跨年书了,七斤重,最初想着读完卖鱼,读着读着舍不得卖了,可能是划线最多的一本书了,毕竟九百多页。 很庆幸开始读通史了,把之前了解的零星知识点串联一下,再读其他部分的历史会更有收获吧。 有一些表格和地图真是良心。

●内容很好,目前在读,114页有错误,奇穆文明应该是被印加帝国征服,错写成了阿兹特克人。

●以后等我有小孩子了,这是一本我推荐他在14岁左右要读的书

●内容全面,叙述客观,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关于中国当代史有删减,不过这也侧面反应出目前有关部门对批评的容忍程度

《全球通史》读后感(一):本书专家推荐

这部《全球通史》从全球整体性出发,在主题性和比较性的框架中,通过精选丰富的图片和史料,为我们描绘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全球性世界的形成。尽管中文世界已有数本全球史的书籍出版,但本书实属上乘之作,其视野广阔,视角新颖,生动可读,引人入胜,不仅揭示了历史的事实,而且阐释了历史的意义;既可作为学术研究的参考书目,也可成为历史教育的极佳教材。

—— 李宏图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副会长

展现我们面前的美国史学家霍华德·斯波德克著的《全球通史》完全不同于我们曾经读到过的那种枯燥无味、意兴索然的历史课本,她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启人心智,雅俗共赏,有较强的可读性,人们读着此书就似乎被导引进一个辉煌深邃的全球历史博物馆,神秘好奇,流连忘返。此书为何有如此魅力?因为她具有结构新颖、全球视野与启发心智三大特点。此书的中译本将为中国读者打开一扇观察全球历史的窗口。

——余志森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文明通史》(罗伯茨著)翻译组主持人

斯波德克教授的这部《全球通史》与我有着不解之缘。它是我许多美国学生历史课的必修教材,我的师范生在课堂中使用过这本教材,费城的教师在教师培训时曾向我推荐过这本教科书,我教历史教学法时也多次参考过这本巨著。斯波德克先生以主题组织历史教学的综合教学法和他独特的全球视野曾使许多美国和国际学生受益匪浅。相信陈德民教授领衔翻译的这部世界史书定能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和读者来分享编者和译者共同创造的杰出成果。

——包秋 美国西本斯堡大学教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顾问教授

这是一部新近译介过来的全球通史巨著,内涵丰富,结构新颖,叙事生动,启人遐思。她为我们如何思索和看待人类总体历史的演化给出了一个范本,一种可供借鉴的视角。

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而又有过长期闭关锁国经历的古老国度来说,了解世界和融入世界,历来任重道远。欲充当世界弄潮儿,就必须看清世界大势,必须拓宽视野,让更多人成为知世派,知晓世界的历史和现状。由此看来,国内有关世界史的书籍对这个大国而言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霍华德·斯波德克教授这部眼界宏阔的新书,正是馈赠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份厚礼。

——沈坚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文明史年表》主编

《全球通史》不仅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从整体性通观世界的好读本。在中国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今天,有必要更好地了解全球历史,一方面可以由此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沟通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深刻地总结过去,面向未来。

——王健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历史研究所前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史林》主编

《全球通史》读后感(二):力荐,引人入胜

内页参考我的贴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group/topic/143736508&dt_dapp=1

个人觉得值得买的。里面有八大主题,以转折点引入下一个主题,把世界历史一一联系起来。引人入胜 勾起看历史的兴趣。

每一章后面还有思考题,各种照片图片,年表,专业词汇的解释。

主要是引导读者喜欢上历史,而不是上学时单纯的断代史的叠加。

序言里一句话特别好:以时间为经度以主题和转折点为纬度,把年代学历史逐日和地理学研究联系在一起 编织成全球历史画卷。

翻译者是 交大教授陈德民带领的翻译团。上海外语口译考试委员会成员,起草过英语口译考试大纲。翻译出版著作600万余字。

作者霍德华 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芝加哥大学历史硕士学位

《全球通史》读后感(三):译后记

由美国坦普尔大学教授霍华德·斯波德克主撰、劳伦斯·金出版公司出版的《全球通史》(The World’s History),经过我们数年的努力,即将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本世界通史的第一版是在20世纪末出版的,在进入21世纪后先后推出了几个新世纪版本。中译本据英文版第3版译出。由于翻译工作历时数年,编辑工作又历时数年,其间,英文版又推出了第5版,中译本在付梓前比对了第3版与第5版,发现最后两章,即第23、第24章,为作者在第5版时重新撰写,而其他章节则无太大变化,因此中译本最后两章是据英文版第5版译出。

这是一本以普通读者和一般大学生为读者对象的,可以说是面目全新的世界通史。在本书的翻译和校对过程中,我们一再感受到,与传统的西方历史学家相比,今天美国的不少历史学家身上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意识到,过去的历史研究多以西方,主要是以西欧为中心,而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发展只是作附属部分稍带介绍的做法是不全面的、片面的,是不正确的。“西方中心论”的思想仅仅代表了过去几个世纪里一些西方史学家的一家之言,并没有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客观、准确、全面的描述。他们开始认识到,世界历史研究的应该是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作为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各个种族和民族,其存在、生存和发展都是不言而喻的,无可否认的,都对这个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了而且还在继续作出各自的贡献,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民族对世界、对其他民族,包括对本民族,都会有自己的专门的、特别的视角和看法,这一切都是应该予以尊重和认真看待的。作者特别提出,对由多文化、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来说,有必要了解各个种族的民族和文化起源,要尊重各个种族和民族的历史、文明及其演变发展过程,这也就是在说,对共处一个地球(我们唯一的、赖以生存的、位于太阳系的家园)的世界各个国家而言,都应该尊重和了解各国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各自的进化发展道路,从而增强各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的联系纽带,促进整个世界的文明发展,为全人类的共同进步作出我们的一份应尽的贡献。

作者的另一观点也值得我们特别的重视。作者认为,历史学堪称是人文科学研究之王,是包括了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各门社会人文科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一方面努力对人类的过去给出一种更全面、更带整体性的解释,另一方面对人类社会今日及未来的演变及其连续性给出一种更具科学性、更具广度和深度的分析及预测。作者强调指出,对历史的研究,甚至是对历史的记录,都是带着一定的价值观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种族,对历史的叙述和解释、分析、研究等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某种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即不同的价值观,即便是今天的我们,无论是作为历史研究者或历史爱好者,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同样也会带着我们这一代人所特有的价值观。因此,在我们从事历史学习和研究时,应密切注意和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种族和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的异同趋向,同时提醒自己,不能简单地把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换言之,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作为今天的我们,同样也会有我们这一代人的局限性或片面性,惟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更为全面地、更为客观地对世界各地的各民族和种族的历史发展作出较为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更为深刻地理解历史曲折演变的过程,也就更有可能对历史的连续性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客观准确的预测推断。

对历史的学习研究传统上都采用按年代顺序展开的方法,这样做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无论是国别史、区域史,抑或是全球史的研究,都可以由此而对所研究的历史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时间上有着明确的先后顺序的了解。在本书的编撰中,作者考虑到主要的读者对象是一般的具有大学水平的历史爱好者,且该书一般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教材使用,因而在历史叙述方面除了照顾到一般的年代顺序外,加上了另一条主线,即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重大主题为主线,从而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给出一个更为清晰、明确、深刻的概括性介绍。全书共分为八篇,八篇的主题分别为:

1. 人类的起源和人类文化,2. 早期人类的定居,3. 帝国和帝国主义的形成,4. 世界各大宗教的形成发展,5. 商品贸易和人口的迁徙流动,6. 社会变革: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7. 技术大爆炸:科技创新和世界大战,8. 新世纪世界各国身份特征的演变。

读者可以看到,作者的这一概括性总结简明扼要地揭示了人类数百万年的演进过程中的几个最重大的方面,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帮助读者把握长达数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发展史中的几个重大节点和转折点,包括影响和决定人类发展进程的几个重大主题。而且作者在抓住这几个重大主题的过程中,并没有略过细节,通过对一些关键时间节点、事件、人物等典型细节的描写介绍,帮助我们对八大主题的意义及深远影响加深理解和领会,对这些主题的错综交织和互为因果的演变过程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斯波德克教授在本书的总体结构组织和版面编排上都作了许多重大的改进和修订。全书分为八篇二十四章,各篇之间专设“转折点”一节,用图片和照片配合文字帮助读者从一个大主题转向另一篇的新主题。每一章的编写都围绕“我们知道些什么?”“我们是怎样知道的?”“它的意义在哪里?”三大问题展开。为方便学生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进程,深入了解八大主题的发生、演变、深化过程,作者提供了内容广泛、清晰明了、丰富多彩的地图和图表;本书还另附有多种类型的彩色或黑白精美插图和照片,帮助读者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我们相信,在手捧这样一本阐述全面、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印制精美、富于时代气息的《全球通史》时,读者一定会产生这样一种意识,即我们是实实在在和这个世界融为一体的,是不可分离的,无可“逃逸”的,作为这个世界的成员之一,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她、理解她,我们之能够有今天,有赖于我们的无数先人和祖先为这个世界的演进作出的种种贡献和牺牲,在我们有幸成为地球人类一员的一生中,自应为这个地球村的健康发展努力作出我们自己的哪怕是极为微薄的一份贡献。

本书的翻译历尽数年,译者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要翻译一本长达百万字的新世纪版的全球通史,这一任务的艰巨繁复是可以意料得到的,不仅仅是英语理解上的能力水平,也不仅仅是英汉翻译的能力及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于我们对世界历史的总体概况和具体细节的把握,可以这么说,人类历史前后数百万年,横跨七大洲五大洋,数百个国家和上千个民族种族,多少个社会人文学科都会有所涉及,同时必然会触及自然科学和科技发明创造,工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形成发展,以及各个文明社会历史进程的方方面面,因此每一篇每一章的翻译都是对我们的一个又一个挑战。在全书的总校过程中,我们尽了极大的努力,以确保内容的准确和文字的得体通顺流畅。倘若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指出,以便在下一次印刷时更正!

笔者也对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余志森教授为本书中译本撰写序言深表感谢!当年在他指导下我们参与了英国历史学家罗伯茨的《世界文明通史》的翻译,这一实践为本书的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也感谢包秋和沈坚教授对本译著的肯定和热忱推荐。笔者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后,包秋曾是我们的课任教师,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她见证了我们的努力和成长!

参加本书初稿翻译的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和其他高校的部分教师和同学,先后有陈德民、邹绍艳、贺裴、王美媚、朱士琦、虞芝瑛、夏廷芳、葛群燕、李翀、俞正达、李倩瑶、郑向咏、孟祥云、邹雨、安然、罗嫣嫣、陈静、王欣、周雪艳、廖静、李玉英、陆旻玥、胡春艳、方晶、曹雷、罗谌持、黄辰伟、杜玲玲、李莎、蒋妮、毛炯伟和朱雷等,由陈德民教授负责统稿和校对。

《全球通史》读后感(四):《全球通史》中译本序

(本文作者为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余志森)

今年春节过后没多久,一天中午,我接到上海交通大学陈德民教授来电,说他主持翻译了一本美国学者编撰的《全球通史》,足有百万余字,已出清样,嘱我为此书作一序。数月后,年逾花甲的他竟然推着装着沉甸甸书稿的小车送到我家,进门时,他的额上还沁着汗水。当我与他一起从小车布袋中取出厚厚译稿时,钦佩之情油然升起。次日,我翻开书稿,开始阅读,尽管因白内障视力不佳,还是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了,花了不少时间读毕全稿,掩卷冥思,欣然动笔,我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陈教授及其合作者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为中国读者译介这本史料丰富、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引人入胜的全球史教材“值得”!

说实话,对于一生在书海中荡漾的读书人来说,从小学读书开始,然后教书、编书、写书、译书,现已年近古稀,还敲打键盘在写书,阅读电子书……哪一件不与书搭界?在记忆中,读书时使用过的教材印象特别深,它可说是无涯书海中的最特殊的一种书本,因为它读者广,影响大,受众是正在探索真知的年轻人,大家对教材往往带着一种信任甚至是敬畏来拜读的,所以教材的好坏会影响一代学生未来的发展。

可是一说到教材,我们这些以历史学为终身专业的老师,就会油然想起历史教材,年幼求学时总会将历史教材与死记硬背联系起来,不少人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把历史课与背诵年代与人名划上等号,原因何在?与教材大有关系。说怪也不怪,原本丰富多彩、妙不可言的悠悠人类历史在某些教材中却变成了干巴巴的几条筋,成了一长串的大事年表,读之无味,味同嚼蜡,谁还会有兴趣读下去呢?有多少人还敢花一生的时光去研究历史学?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美国史学家霍华德·斯波德克撰写的《全球通史》完全不同于我们年轻时读到的那种枯燥无味、意兴索然的历史课本,它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启人心智,有较强的可读性,人们读着本书时,就似乎被导引进一个辉煌深邃的全球历史博物馆,神秘好奇,流连忘返。此书为何有如此的魅力?

首先,结构新颖是本书最大的特色。我以往读过的世界历史教材,不外乎以史前、古代、中世纪、现代早期(近代)、现代后期(现代)、当代历史构成一个整体,每一时代都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际关系等层面,可谓是一种“断代史”的叠加;或以文明为特征把历史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等;或如作者所描写的那些美国教材——“现在书店能见到的众多历史教科书研究的起点依然是从西欧开始,只是用零碎几个章节来介绍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等等,不一而足。

教材与学术专著相同,贵在创新。可惜,在史学界前有“剪刀加浆糊”,后有“复制加粘贴”的不乏其人,他们炮制了不少低水平重复的、雷同相似的所谓历史学教材。而眼前这一本《全球通史》不同于我们曾经读到过的那些教材,读后并无“似曾相识”之感,而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印象。她以时间为经,以八大主题和转折点为纬,“把年代学、历史主题和地理学研究联系在一起”,编织成一幅全球历史的精美画卷。本书吸收了传统教材与近年世界文明史研究的成果,独具匠心,根据全球历史发展的内容与内在联系设计了八大专题。“按照一条时间轴线把从早期人类的出现直到今天的演变过程按顺序一一介绍”,让学生自己来了解

分析历史事件,从而达到对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有一个总体把握,对全球人文地理有一个总体理解。

翻开本书,第一篇主题“人类的起源和人类文化”将读者带入神秘的史前时代(公元前500万年—公元前10000年),开卷就向读者提出:“我们究竟来自哪里?人类是怎么会栖居到这个地球上来的?”本篇含多幅当今考古学家最新发现的古人类头骨等文物照片,为读者解开人类起源之谜。

随着漫长的时间的推移,人类在发展道路上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农业村庄”出现,读者就此进入了下一主题。第二篇主题“定居(公元前10000—公元1000年)”,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人类定居的画面,为满足社会演变进化的需要,地球上的人类从迁徙游牧到定居,其标志就是栖居地——早期的农业村庄出现形成,后来又发展成为城市。“城市定居点的建立在世界许多地区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悠悠岁月又将人类引入新的转折点——“从城邦国家走向帝国”。第三篇主题“帝国和帝国主义(公元前2000—公元1100年)”,向读者展现人类的不同的文明地区出现了有文字记载的帝国,早期帝国开始形成;作者把读者引入地球上的古代帝国的荣辱盛衰,从亚述的萨尔贡到亚历山大大帝,中国的秦朝和汉朝,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印度的孔雀帝国和笈多帝国。在介绍中国汉代时,人们可以发现有一个“我们是怎样知道的?”的栏目,用较大篇幅以“伟大史学家”为题介绍了中国史家司马迁,这在同类教材中是颇为罕见的。

新的转折点“政治和宗教”将读者带入新的主题。第四篇主题为“世界各宗教的兴起(公元前2500—公元1500年)”。读者在这一专题中可以领略到世界上的各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在“人活着不能仅靠面包:世界历史上的宗教”醒目提示下,丰富的描写与分析使读者认识到“人的精神情感被组织成强大的宗教体系,其中有的传播至世界范围”。

读者在经历了充满神秘色彩的各种宗教教义、内容、组织和影响的探讨后,进而被引入新的转折点——“从宗教到贸易”。第五篇主题“商品和人口的流动(1000—1776年)”,向读者展示全球范围内商品的运输交换和人类的迁徙活动,以及各大洲的交往连接,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网络结构。读者会被人类的商品贸易与人口大迁徙的壮丽画面所吸引,感受人类流动的宏大气势与沧桑巨变。最后通过“图片的对比”为转折点引入新主题。

第六篇主题“社会变革(1640—1914年)”。本主题的时间跨度不算长,但社会变化巨大而深刻,让读者进入体验全球性重大变革的历史进程: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政治和经济体系的巨大、激烈的变革产生了新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体系,并且深刻影响着所有的个人、家庭和社会。接着“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国际政治”成为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转折点。

第七篇主题“技术大爆炸(1914—1991年)”,向读者揭示了人类社会技术的变化和技术对人类的控制,指出新技术体系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及其同时对人类的生活起着一种“改善和威胁作用”。以往教材重在说明科技发展对于人类的正面效应,本篇则提醒人们,科技发展也会对人类带来种种负面的效应,两次世界大战中高科技现代武器的运用带来巨大的杀伤力就是明证。“技术除了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之外也会带来灾难”,“在20世纪的前半叶,技术更多地被运用于战争而不是和平”,“造成毁灭性后果的技术继续同推动生产力提高的技术一起齐头并进”。本篇迎来我们人人都在经历之中的新转折点——“迈入新世纪”。

第八篇主题“演变中的身份特征(1979年至今)”。读者在这一主题中可以了解当代全球性的变化——新的身份的形成:包括全球的、国家民族的、地区的、文化的和个人的身份,联系越来越紧密的通信、贸易和权力的网络把不同的个人和群体连接起来,迫使他们不断地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本书告诉我们:“比起以前,近些年来身份的形成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强烈。交通运输、旅行、通信,特别是互联网,对我们个人和集体身份意识都有强大影响。”将读者引入政治身份、宗教文化身份、全球化——新的经济和文化身份、生态问题和公共身份的有趣探索。内容涉及甚广,有苏联解体、欧洲的身份、孤独的超级大国美国、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国大党统治后的印度、非洲、拉丁美洲、全球化的评价、互联网与万维网、生态问题等,发人思考。

作者成功地在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寻找出不同时代、不同历史阶段的主旋律,依据人类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找出人类社会发展途程中“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转折点,归纳成上述八大主题,将“历史年代的转折点和解释性的主题”交织在一起,立体地、全方位地展示全球历史在经济、政治、宗教、国际关系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演进,展现全球人类如何一步一步从古至今的演化发展进步。

众所周知,以主题为纬梳理历史,难以避免一个时间或内容上的重复,因为每一人类社会的主题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不会局限在某一个时代,不可能与某一时刻如刀切般地“割断”;而每一个时代又一定会包含有若干“主题”而不可能仅此一个。

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在构想本书的新颖结构时就似乎已预见到这一问题,并且尽力在内容编写上避免此类缺陷,每篇的开端对该主题作出承上启下的历史性概括,如第五篇“商品和人口的流动”,编者在开头就概括说:“我们一再注意到贸易对各个地区的经济和世界经济所起的重要作用。正如我们在第二篇中所看到的,贸易将古老的城市文明中心——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以及尼罗河流域联系了起来。在第三篇中我们看到各个帝国都在设法保护主要的交通路线……在第四篇里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的几大宗教沿着同样的贸易路线传播开来,而且宗教往往是通过商人得到传播的……”

又如,第六篇(1640—1914年)开篇就指出:“13世纪时,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探索、商业和移民活动开始出现了(见第五和第六篇)。到17世纪时,传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理论及组织变得日益过时了。在欧洲和美洲首先出现了社会体系的调整。”作者利用再版的机会总结前面几版的编写经验与得到的反馈意见,在本书的21世纪新版中“在继续围绕主题进行探讨的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保持清晰明确的年代顺序上。读者会注意到我们为保持这一年代顺序作出的努力和重大改进,比起前面各版来,不至于需要经常在时间阶段顺序上前后查索了。”

编者还在每篇结束时精心设计了“转折点”一栏,让读者如跨过桥梁一般通过“转折点”,自然进入下一主题。就这样,经编者的精心编写,再版的不断完善,特别是21世纪新版的修改,整篇全球史不仅结构新颖,主题突出,且时间线索明晰,读来浑然一体,自成一格,达到作者预想之目的——“我们之所以选择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突出某些特定的主题,是因为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些主题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进而学会把它们作为分析工具,并以此形成他们自己对我们的世界的认识。”总体而言,本书的专题设计符合历史事实,成一家之言。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全球视野”。如果说上述的八大主题是《全球通史》的构架与血肉,那么该书的视野犹如她的大脑一般全面深刻。本书作者特别指出:“本书以及书中每一个转折点和主题所涉及的范围,都是全球性的。”为何一本世界历史必须要有全球视野?著名史学家艾里克·霍布斯鲍姆说:“史学家尽管关注的是微观方面的事情,但他们必须放眼全世界,不是出于我们许多人仍然忠于的理想,而是因为它是理解人类历史,包括任何人类特殊部分历史的必要前提。”(《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第321页)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发现全球视野贯穿于八大主题之中,一以贯之,无一例外。全书对人类的悠悠历史做鸟瞰式的描述与分析,例如谈到工业革命,本书从全球视野加以分析,诚如作者坦言,他对欧洲的工业革命的研究包括对它的资金提供的研究——这些资金至少是部分来自对新大陆的人民和土地的征服,夺取的黄金和银子,以及从非洲的奴隶劳工身上榨取的财富,这一切财富都投入到欧洲去了;工业革命的结果以帝国主义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延伸到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在面临新的机会和挑战时形成了相互作用。

对全球人口迁徙问题,本书从全球视野出发叙述与研究了四个方面:一是欧洲人从欧洲散布到世界各地生活,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人“在各地给常住居民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二是奴隶贸易,把约一千万非洲人带到美洲;三是蒙古人和突厥人的长途迁徙,他们从中亚出发,入侵和占领了东至中国、西至俄罗斯和巴尔干半岛、南至印度的土地;四是在全球不同区域出现的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迁徙。

在宗教问题上,作者以其特有的全球视野对世界上的五大宗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做了相当全面的分析与研究,这是以往偏重基督教的通史无可比拟的。本书明确指出,其重点在于对宗教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做更深层次的探讨。时间重点放在公元约300年到1200年左右,其间,印度教教义在印度整个范围内得到更充分的阐述和系统化;佛教在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兴起并奠定重要地位;犹太教被驱逐出其发源地以色列,随着流亡者传播到西亚的大部分地区、地中海盆地和北欧;基督教成为欧洲的一大文化体制;伊斯兰教从非洲—亚欧大陆的中枢地带传到遥远的东半球。作者对宗教的关系作出如下的表述:“这五大宗教时常彼此发生对抗,有时导致汇合调和,对各自的宗教思想和实践进行相互借鉴和适应性改变;有时则导致相互竞争;有时甚至导致直接冲突。”

一本具有全球视野的历史教材,必然具备多元文化的视角,因为地球上的人类由不同种族、民族、群体构成,人类的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传统共存于一个星球上,真正的客观的全球历史势必会让读者置身全球,放眼世界,尽享多元文明与多元文化的成果。编者也清醒看到了这一点,即“世界历史作为研究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从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人们的不同视角来看,依然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

“启发心智”,重在分析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历史教材不仅给读者提供浩瀚无际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爱上历史学,能帮助学生在探索人类历史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学到历史学特有的历史哲学、历史方法和历史视野。著名史学家柯林武德曾指出,“我认为,每一个历史学家都会同意:历史学是一种研究或探索。”(《历史的观念》,第9页)确实,历史学的灵魂是历史分析或历史哲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史识”。历史知识是“鱼”,分析研究历史的能力是“渔”,教材提供给学生的首先应该是“渔”,而不仅仅是“鱼”。评判一部历史教材的优劣、高下与否并非是看其提供的历史知识的多寡,而是能否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按此标准,人们不难发现,世界上最差的教材也许算得上是专门为学生提供所谓“标准答案”的那一类了。

本书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善于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并介绍同一问题的若干不同分析与观点,同时还推荐大量参考书,让学生阅读理解后自己去作出判断、选择,这种教学法真可谓可圈可点。如在“对于早期城市化的一些现代评论”中,编者在分析苏美尔城邦国家取得的文明成就与付出的代价时,介绍了美国最受尊重的城市历史现代评论家之一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的观点——认为这种人类早期城市“权力、宗教和持续战争的结合,对城市生活来说是一种永久的祸根”;介绍了作为社会主义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卡尔·马克思的观点——城市的兴起导致“人类划分为两大阶级”;介绍了女权主义学者格尔达·勒那(Gerda Lerner)的观点——在城邦发展到相互交战并产生等级制的阶级结构之前,妇女的地位是比较平等的。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 刘易斯·芒福德从他的古代城市研究中得出了关于战争的哪些结论?这又是如何影响其现代战争观的?2. 卡尔·马克思从其对古代城市的研究中得出关于阶级关系的哪些结论?这又是如何影响他对现代(19世纪的)城市中的阶级关系的看法的?3. 格尔达·勒那从其对古代城市的研究中得出了关于性别关系的哪些结论?

本书在评估殖民主义遗产时认为,随着殖民时代的结束,历史学家们在评估殖民统治所带来的影响时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ianos)主要从经济角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意见。他认为殖民统治‘在工业和商业方面使生产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但支付给劳工的报酬和殖民地的财富均未得到相应的增长。”而研究西方文明史的西奥多·凡·劳(Theodore Von Laue)深受犹太教与基督教观点的影响,提出西方的价值观将引领其他价值观的假设;但蒂帕什·查克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对劳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西方统治者最大的(自我)欺骗就是把欧洲的价值观宣扬成适用于全世界的价值观,并要求历史向这个目标靠拢。他对世界其他国家将等候在欧洲的“候车室”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查克拉巴提的确欣赏欧洲启蒙价值观,但他认为欧洲的价值观并不是唯一符合人类发展的价值观,不应也不必成为全球的价值观。作者请学生思考“殖民统治带来的经济技术影响和文化影响中,哪个影响更重要”,并要求举例说明,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派、不同学者的观点,在相互比较或争论中寻求真知提高学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有效做法。回顾笔者自己的求学经历,若干次大学课堂讨论印象最深,至今不忘,即是同理。此外,本书每章结尾都为学生设计了若干复习题供他们思考,可见作者为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良苦用心。

当然,历史事实是历史学的基础,历史分析是建立在正确扎实的历史事实基地上的,没有历史事实的历史分析只能是空中楼阁。本书作者特别强调英国著名历史学家E. H.卡尔(E. H. Carr)的名言,历史“是一场在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永无休止的对话”。其实这位历史学家的名著《历史是什么》曾在英美大学里作为教材红极一时,颇具影响,卡尔就是从历史研究的最基本的东西——历史事实阐述论点的。他认为“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是相互需要的。没有历史事实的历史学家是无根之木,是没有用处的;没有历史学家的历史事实则是一潭死水,毫无意义”。这本《全球通史》特别注意历史事实的可靠性,向学生读者强调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全书突出“我们知道什么?”“我们是怎样知道的?”以及“它的意义在哪里?”三个问题,强调第一手资料,每一章均提供诸如“原始资料”“我们是怎样知道的?”等栏目,介绍原始资料的来源。如在谈到中国古代历史时,本书提出:“有关古代中国城市和朝代的直接信息主要有三个渠道:书面文献,甲骨文和考古学家们挖掘出来的人工制品。”

本书上述三个特点的形成与作者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我很欣赏作者撰写本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本书“通过它的主题内容、叙述方式和分析方法来吸引读者,把读者调动起来,甚至使他们产生强烈兴趣。它应该使得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打开眼界,开放心灵……本书有必要向他们介绍历史学家的研究方法和他们的‘思维习惯’。”

他指出,是过去成就了今天的我们,而且继续影响着我们的未来。在这一意义上,过去并没有过去,就像我们自己认识的、那些影响着我们生命但已经远离我们而去的人并没有“故去”一样。本书重点突出“过去继续对今天和未来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的那些方式。它将帮助我们认识我们是怎样成为今天的我们的”。他认为,将军们对过去的战例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理解现代的战争该怎么打;经济学家们研究过去的经济增长和衰退,是为了理解我们应该怎样促进经济增长,避免衰退。理解过去的家庭和人际关系起作用的方式,有助于我们寻找到使我们的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更加美满的方式。“我们必须选择这样的策略,即在理解人类全部经验的前提下,我们怎样能最大限度提高理解我们今日生活的能力。”

他在前言中说得好:“本入门教科书的编写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去理解和共享那些历史学家感到引人入胜的方面。它也会使历史学的教授们回想起,他们最初是怎样被历史所吸引的,此后他们才开始正式的专业学习,并走上后来的专业研究道路。不仅如此,它鼓励学生和教授一起共同探索这个世界的历史以及从事这一研究的意义。”

霍华德·斯波德克对历史学的理解颇有见地,且对多元文化有独到见解。这与他的学术经历有关。他与我是同龄人,我们都已是古稀老人了。1963年他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亚洲研究”。1966年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72年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印度研究。1964—1966年,他作为美国富布赖特学者首访印度。他在印度从事研究和教学达七年之久。他不仅潜心书斋研读,也热衷“行万里路”,遍游美国、拉丁美洲、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1972年他任职坦普尔大学,1984年任教授,1993年获“坦普尔大学优秀教师奖”。1988年,他开始专门从事世界史研究,承担科研项目,与费城学区的教师合作,从事提高教师们关于世界历史的知识基础,计划重新撰写一份供学区学校使用的世界历史教学规划。后又投入另一个项目——把大学教授和中学教师结合起来,对世界史教学进行重新思考和修正,1997年他出版了本书第一版,就是这几个项目的直接成果。他出版的学术著作主要关于印度,包括《地区发展中的城乡一体化》(1976)、《东南亚的城市形式及其意义》(与人合作),并发表多篇关于印度的城市化,以及妇女的发展问题等论文。在《历史教师》上发表过数篇关于世界历史教学的文章。在阅读本书时我曾疑惑霍华德·斯波德克编写的教材非欧部分占有相当篇幅,且叙述与分析相当到位,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他兼学东西方文化与历史,对亚洲特别是印度情有独钟的学术经历提供了答案。

把这样一本结构新颖、具有全球视野和重在启发心智的通史译成中文,给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全球历史的窗口。我们要感谢陈德民教授领衔的翻译团队为此付出的巨大劳动与心血。我与陈教授认识也因书缘而起,上世纪末,经华东师大余静娴副教授力荐,我们一起参与翻译英国著名历史学家J. M. 罗伯茨的10卷本《世界文明通史》,他负责第4和第5两卷的翻译。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曾任理事)、上海外语口译考试委员会英语专家组成员,曾主持起草《上海英语高级口译考试考试大纲》,多年主持翻译出版的著作包括社会科学类、文学类、管理科学类等,计600余万字,主持编写英语教材数种。曾任《科技英语学习》杂志主编、《当代外语研究》学术期刊编辑部主任。曾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在我有幸与陈教授一起切磋译稿的岁月中,他对译文一丝不苟的执着,对参加翻译的年轻教师和学生的严格认真的态度令我佩服,当年《世界文明通史》得以成功出版有他的一份贡献,此次作序给了我再次向他与余静娴副教授表达谢意的一个机会。

2016年初夏,写于上海广厦公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