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创新者的基因》读后感精选

《创新者的基因》读后感精选

《创新者的基因》是一本由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68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3-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新者的基因》读后感(一):值得阅读

不能创新不能赢得市场,但创新者又面临窘境,如何才能创新,克里斯坦森的团队也给我们带来了解答。通过大量的访谈和数据给了个人和企业的创新基因。创新要有勇气,不甘于现状,积极冒险挑战,做好发问、观察、交际和实验几个行为,用联系性思维整合在一起,实现个体的创新。企业和团队更要遵从3P原则,从人、程序和文化的角度建设一个创新的文化氛围。孤岛冲刺的游戏谁能获得胜利,因为几个疯子已经凭着直觉开跑了,基于不错的预感,知道大致的方向,就应用用最快的速度奔跑前进。真正改变世界的人,是那些疯狂到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行动吧,现在!推荐指数:四星半。

《创新者的基因》读后感(二):五大创新技能——Leo鉴书125

好像破坏性创新最早是熊彼得提出来的,后人把这个思想加以发展指导现实。本书就是讲创新如何“落地”的。作者之一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是《创新者的窘境》作者,我从此书中获益良多,所以新书出版随即入手。

本书是对几百名创新者进行对比研究后,抽取了五项发现技能,然后围绕这五项技能展开的。前半部分描述了五项发现技能,后半部分则展示了以上种种技能的基石,还有些实际应用。书中还用了3P框架,即人、流程和宗旨,以上三点是顶级创新团队的三块基石。

五项发现技能 分别是联系性思考、绝佳的发问、勤奋的观察、广泛交流、不断实验。本书中的思想像很多道理,知易行难,所以更需要对要行的东西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所以书更值得读读。

联系,即联系性思维。好像有句话“表面不相关的现象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的技能是创新所需要的首要技能。说是文艺复兴是因为一堆人凑在一起脑力激荡的结果——雕塑家、诗人、哲学家画家啥的把各自领域交错之后产生了新的想法

发问,即热衷于找到答案。以笔者做咨询的经验看,正确的问问题是解决困难的起点和前提。问题没问对,那无从谈及解决什么。而正确的发问,高质量的发问至少与好的回答价值一样高。

观察,即成为勤奋的观察者。所谓世界上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做一个成功的观察者有利于我们创新,当然也更有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生活。

交际,创新者有广泛的交往圈子。如此也更有利于新思想的产生(感觉跟第一个技能本质是一个)。

最后是实验。再好的地图也不能带我们在地上走一步,想得到结果还是要自己试验。

以上种种汇集在一起形成了创新者的基本(也是本书的初衷),或者是开户创新想法的密码。没有什么方法能保证创新成功,但至少拥有以上技能会让创新成为可能。

《创新者的基因》读后感(三):就几个词就可以搞定了

创新者 思维 ---》 发问 观察 沟通 实践 ---》 联系起来 人才 程序 宗旨

以发现 --- 发问 观察 沟通 实践 联系

以实用 -- 分析 计划 针对细节实施 自律

互补起来的团队;

《创新者的基因》读后感(四):创新

读书笔记175:创新者的基因

书是写给创业者和高管们看的。书里提了五个技能,联系,发问,观察,交际和实验。

这里要理清一个概念,创新和改善。破坏是创新和改善的一个根本性区别。在团队的初始阶段创新是首位的,发现技能最重要,到了平稳期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就体现了,因为他们的实现技能最好。但是企业从盛转衰也往往是这批人,方向不对,执行能力越好,死的越快。

联系能力是第一位的,也就是T型人才最珍贵,本专业是专家,又有很广的知识面,他不受专业限制,当一群这样的人聚集在一处时,往往可以开创黄金时代,被称为美第奇效应。

其次是发问,就是质疑的能力,管理者有个困境,他不能随意质疑公司的路线和方针,东方社会尤其不允许质疑权威,无法提出破坏性的问题,就很难有破坏性的创新,如果不能无时无地的问,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原因是什么,创新就无从谈起。一个团队如果没有争吵,质疑,永远是领导决定,就容易进入惯性思维,每个人都安于做好现有工作。

三是观察,观察自己,观察客户,观察同行,也观察这个世界。很多企业做决策是基于自身的,他往往喜欢给自己做减法,给客户做加法,自己的流程越来越简化,成本越来越低,客户的流程越来越繁琐,成本增加,我记得12年的时候,我在企业当部长,有一次理化处的处长找我,说一家知名外资检测机构不怎么配合我们的工作,我说,那就换一家。

第四是交际,每个人都会有圈子,最难的其实是打破自己阶层进入到其他的圈子,开拓自己的视野。

第五是实验,所有的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很多大学里的管理大师用宁波话来讲就是讲讲神仙阿爸,做做死蟹一只。

没有一家大学或者一个公司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本书做了大量科技公司的访问,有了一个数据库,也做了一些测算题库,跟人格分析一样,测算我觉得不靠谱,我做任何测试都可以最顶级的分数,没有意义。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创新者的基因》读后感(五):听《创新者的基因》

克里斯坦森的创新三部曲之一,其实书名叫做《创新者的方法》或者《创新者的个人修炼》也可以,但是显然没有《创新者的基因》更有噱头,不过说是“基因”其实容易给人一个消极的暗示,因为它会给人一种感觉,创新者是天生的,是无法后天培养的,因为基因是天生的啊,当然,这里不考虑最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好了,讲讲本书的主要内容,其实它包含两点:第一,个人如何培养创新能力;第二,组织如何培养创新能力。但是第二点翻来覆去还是那些陈词滥调,我没记住,我只记住了第一大点:个人应该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总结了5个身体的部分,对应了5个能力,分别是眼、口、脑、心、手。分别对应观察、提问、联想、交流、实验。 1,观察,仔细的观察是一切创新的起点,书中举了印度的tata的例子,只有观察,才能看到用户的需求,而且当我们观察的时候,要记住,观察的是用户的任务本身,而不是用户为了这个任务而使用的工具; 2,提问,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并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人,而是缺少问出正确的问题的人。这句话,非常赞同,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如何针对这个现象问出正确的问题,这个能力非常关键; 3,联想,创新者很多时候,脑子里其实是有非常多的知识储备的,前面的观察和提问是催化剂,就是为了让创新者头脑中的一些本来不相关的知识储备,能够彼此形成链接,发生化学反应,并最终迸发出创新的点子,所以,观察到了现象,提出了正确的问题之后,就是充分的联想,打破常规的联想; 4,交流,找大量相关的人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 5,实验,创新者一定不能仅仅停留在想法阶段,一定要把创新的想法付诸实践,第一步的实践就是实验,比如《精益创业》给我们的关于快速迭代的一些建议。 经管类的书,都是方法论的提炼,这种书看多了,对于提炼方法论应该会有帮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