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浴火凤凰读后感锦集

浴火凤凰读后感锦集

《浴火凤凰》是一本由[美]马克斯·罗登贝克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浴火凤凰》读后感(一):永恒的开罗

作为埃及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开罗位于尼罗河的东岸,是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埃及博物馆、金字塔、古城、清真寺等……一个个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丰富的商业、旅游和文化资源,大量的常住人口和车辆,再加上寒暑分明的开罗的热带沙漠气候,让开罗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埃及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倘饮尼罗水,他日必重来。”这是埃及的一句老话,也是对这座城市归属感的强烈认同。近期,一本《浴火凤凰·开罗的辉煌与不朽》走进我的视野,由久居开罗的英国记者、作家马克斯·罗登贝克执笔。借开罗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作者为我们详细的描绘出其历史和文化的前世今生:独特的魅力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底蕴,让这本书不仅成为一本旅游指南,更是一部文化史和人文地理学的著作。

从开罗所承载的历史到开罗所经历的文化,从古埃及文明到现代开罗的方方面面,罗登贝克先生用分章断节的笔法,将其一一呈现:翻开本书,你能看到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和法老文明,到伊斯兰教的传播和苏丹王朝的兴衰,再到现代的城市发展和文化繁荣;你能读到从城市的街道和建筑,到开罗人的生活,再到这方土地的文化传统……

幽默诙谐的语言、充满深情的表达,生动有趣的感触,在罗登贝克先生渊博的知识、描写轶事的技巧和连贯的文字背后,长期在开罗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工作的葛爽老师用唯美的华夏语言将开罗的故事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作为一名读客,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拂面清柔,重回到将各种矛盾集于一身的埃及、以及它的心脏——开罗。

“伦敦书店里关于埃及的旅行指南虽然泛滥成灾,却仍不及每年尼罗河岸沉积的层层泥沙之多……”开罗原本就不是普通的一方城市,她有皱纹,有口气,有骄纵,也有坏习惯,当然更多的是她的美好,这才是彩色的她、立体的她和丰满的她。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我”的旅游指南,更是一部气势恢宏的文化史和人文地理学著作,正如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述:“埃及人对信仰的虔诚超越了世界上任何国家”,开罗,正如浴火的凤凰,继续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目光……

《浴火凤凰》读后感(二):《浴火凤凰》II开罗的辉煌与不朽

倘饮尼罗水,他日必重来,三年后,我果然回来了,到机场后见到熟悉的画面如潮水般向我涌来,强烈的归属感没然而生。 浴火凤凰:开罗的辉煌与不朽

作者:[美]马克斯·罗登贝克(Max Rodenbeck)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 短暂的离开也让作者重新认识了开罗,和其他城市相比之下也许是这个城市的安静整洁、舒适。还有这里人的随和,漫不经心,既理性又感性甚至还隐藏着另一个神秘的世界,作者当即做定,要把这本书写出来。

其实谁又不是一边吐槽着自已的城市一边又热爱着自已的城市,就像如今开罗人讽刺挖苦的尖刻程度并未稍减,但每逢节日,这个城市仪式感满满,把开罗拍成连续剧能一直拍到一百集开外,也能成为最受欢迎的电视剧之一。也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和这样的人的随和,含蓄的表达才能让这个城市像浴火中的凤凰一样永远有他的辉煌与不朽。

岁月不居,这座城市一如既往,作者不慌不忙地向人们讲述着她的故事,一处处由远古而来的遗迹慢慢浮现。一座座历史建筑隐没在现代城区中,仿佛在告诉全世界:这就是开罗,一座王城、一座要塞,一座古老的伊斯兰之都、一个世界交通枢纽,也是一个文化冲突与交融之地,一个无法征服之地。

读完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书里,眼前看到的不仅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也有喧闹的街市,繁华的商业和来自世界各地肚皮舞者妖娆的舞姿。 推荐大家读这本书:作者把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开罗娓娓道来,让每一个读者感受到他对这座城市深沉的爱和冷静的思考。 我是悦已读书今日分享 接受不好的发生,你当像鸟飞向你自己的山

《浴火凤凰》读后感(三):向您告知,一个“后来”的开罗

如果被问起最想去看看的地方,最坚定的答案一直以来只有:埃及。她的首都开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整个埃及的代表和化身。 读这本书让遥远的埃及突然变得很近,作者用愉快的笔调讲了许许多多开罗在中世纪时期的故事,本应沉重历史变的轻松而有趣,而看完书中对开罗风土人情的描述,我深深地怀疑这一份有点独特的幽默感正是作者被开罗人耳濡目染的结果。 和其他悠久而古老的文明一样,在人们的记忆中,开罗诞生于神秘而美丽的传说中,“本本石”,在古埃及人的观念里,是世界的起始之点。从最初的“安”,到赫里奥波里斯到孟菲斯到福斯塔特直至现在我们称之为的“开罗”,作者写道—— “福斯塔特吞没了孟菲斯,开罗又吞没了福斯塔特。” 然而,作为读者或者游客的我们并不会在意,现代的开罗人就更不会在乎这一点,他们忙于工作、热爱娱乐,想着在开罗拥有舒适的住房和生活,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人并无两样。

一边是尘封在传说和古迹的黄沙中的神秘国度;一边是热闹、世俗、充满先现代化烟火气的市井生活;而在这两者中间的,是一个更加不为人知、更加接近现在时空的真实的伊斯兰的历史。正如作者所言,这可能既不是一本游记也不会单纯从头到尾叙述略嫌枯燥的国家历史。它们两者交织着,融合成一个我们即将见到的,完整的开罗。 在读这本书之前,开罗抑或埃及于我是尼罗河、吉萨大金字塔、是狮身人面像和卢克索神庙……在书里,借助一位位旅人和学者之口,作者讲述着这些遥远神秘之后的开罗:“公元前450年,希罗多德经过这里时,孟菲斯只是波斯帝国的一个省会,却仍是国际大都会,希腊人、印度人、迦南人、米底亚人、苏美尔人、西古提人和库尔德人都有兴旺的社群。”后来,还有无数的阿拉伯人、现代的英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至于基督徒和犹太人,他们似乎从未真正离开。

开罗一直保持着开放和包容,在欧洲陷入“黑暗”的中世纪尤是如此,无论是法蒂玛王朝、阿尤布王朝、马穆鲁克王朝,开罗人迎来送往各色不同的统治者,城中始终留存着关于他们的传奇或者八卦,虽然也经历着贫穷、饥饿、动荡、垃圾围城……开罗仍然以先进的技术和灿烂的文化对世界尤其是欧洲施加着重要的影响,彼时欧洲人的眼中,开罗是集中了梦想和冒险的纸醉金迷之城…… 开罗同时也是信仰之城,开罗人在信仰上是虔诚无比的,他们热衷于各种开放或神秘的典仪,相信先知和贤者的箴言。但是历史也赋予了他们额外的一点儿市侩和实用的狡黠的智慧,于是无论多么权威的“贤人”,总会在“实用”的利益面前,多少做点让步——争议和包容之间的平衡。

而说到幽默,即使在最艰难的年代,幽默依然是开罗人无法放弃的:“纳赛尔去苏联恳求援助时,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告诉纳赛尔,他很抱歉,但埃及人将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没问题',纳赛尔回答道,′那就给我们点裤腰带!'。” 恐怕连开罗人自己也记不清,开罗是什么时候开始“落后”的?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一直以来都是“输出”的埃及文明,开始接受欧洲的“输入”,开罗同任何一个古老昏沉的地方一样,接受着时代的洗礼、外国人的殖民,但又似乎没有那么惨烈,起码在整个世界都陷入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火海之中的时刻,开罗人最多只是经历了一些惊吓和难民,然后静静围观“外国人迷惑行为大赏”。正是这样的“平静”,为之后的再次繁荣打下了一点基础,再后来,开罗人只是要在“民族主义改革”还是“回归纯洁信仰”之间做出选择,虽然这比听起来要艰难百倍千倍万倍。 “开罗人一直在巴黎和麦加之间左右为难。人们尝试了多种服装,努力想要感觉自在,努力寻找中庸之道,但他们所见之形象却总是落在了天平的两端:不是圣人,就是罪人。”

书中最有趣的两个部分莫过于对中世纪到现代开罗的历史故事,帮我们厘清不同于“古埃及”的开罗;另外,就是对市井开罗的描写,在复杂的政府机关、曲折迂回的街巷、垃圾清运人“扎巴林”、最古老的职业“看门人”还有最伟大的歌手等等等等的生动文字中,见识一个喧嚣热闹非凡的开罗。 像每一个拥有着漫长历史的城市一样,在岁月中,开罗经历过瘟疫、饥馑、辉煌和毁灭,至今,它依然存在种种严重的问题;但它也像每一个真正有活力的生命一样,总能在余烬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书写崭新的故事。身处其中的开罗人,他们来来去去,离开的又会重新回来,他们惧怕与“公家”打交道,他们的为人处事自有自己的逻辑与善良,开罗赋予了他们同样的气质:混乱、开放而包容,还多了一份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淡然,对最美好的事物怀着最纯洁的希望,又能在为之失望的时候用开罗人独有的幽默大而化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