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波波玩偶到棉花糖读后感锦集

从波波玩偶到棉花糖读后感锦集

《从波波玩偶到棉花糖》是一本由【德】马库斯·鲍罗斯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202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波波玩偶到棉花糖》读后感(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入门级读本

近期有点困扰于孩子的自控能力问题,碰巧看到这本书里有关于自控力与延迟满足的棉花糖实验的内容,遂找来一读。这本书是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系马库斯·鲍罗斯教授创作的通俗性学术著作之一,讲述了13个经典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实验,除了我想了解的关于自控力的棉花糖实验,还有关于儿童间敌意的罗伯斯山洞实验,和榜样影响力的班杜拉波波玩偶实验等。阅读了部分章节后,觉得该书在介绍了这些实验后,得出了一些结论,也进行了一些评价和展开,但并未提出进一步的指导,总觉得有点意犹未尽。就如我想了解的自控力问题,书里仅讲了棉花糖实验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过程,以及得出的一些研究结论,但对如何提高儿童的自控力,却没有给出可以参考的解决方案,我可能只能从其他地方寻求我想要的答案啦。瑕不掩瑜,这本书对想了解儿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学史的读者而言,还是一本不错的入门级读物。翻译的文字也准确易懂,阅读感受比较流畅。

《从波波玩偶到棉花糖》读后感(二):从经典实验中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知识

揭示“童心”的奇与趣,这是一项多么有意义又有乐趣的工作,《波波玩偶与棉花糖》这本书收录的13个经典儿童心理学实验,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的理解孩子。 例如:孩子的人格形成、什么时候开始同情他人并安慰他人、如何与同龄人建立友谊等,了解了孩子心理成长的进度和特征,家长就不再焦虑担心,也能采取适当的方式助力孩子的发展。

《波波玩偶与棉花糖》

《波波玩偶与棉花糖》封面

《从波波玩偶到棉花糖》读后感(三):被妈妈微信和电话都拉黑了,我该怎么办?

网友求助:妈妈把我的电话和微信都拉黑了。从小爸爸酗酒,家暴妈妈。现在爸爸已经去世。

妈妈心情不好,就说我遗传爸爸家的基因,跟奶奶一样有神经病基因。

妈妈总是热心帮助他人,我希望妈妈多关心我。但妈妈生气了。如果妈妈不回来。我感觉我也不想继续存在这个人世间了。

虽然妈妈把你的微信和手机都拉黑了,但是我猜你还是想要去靠近妈妈。毕竟妈妈是你所有关系中,最“靠谱”的那个。也可能是你童年唯一支柱。

你的生存一定很难,因为在一早就定下了“基调”。

你说爸爸是想要把你卖掉的。我们来看看你所描述的爸爸:

可以看到在这个家庭中,女儿没能获得父亲的认可和照顾,那么照顾孩子的重担就会全部倾斜到妈妈身上。

在看妈妈,对女儿没有足够的耐心。原因可能有两点:

妈会热心帮助其他人,我猜是有妈妈的内心需求在的。你希望妈妈多关注和照顾你一些,但妈的能量本来就很弱,再给就耗竭了。这或许也是妈妈会选择回避你的原因之一。

你会寻找派出所的帮助,一个是因为他们是职能部门,另一个他们的存在也是一种“稳定+安全”的关系。

随着你年龄的增长,或许这些原生家庭的问题总会不断地浮现。你可以选择心理咨询,在咨询关系中发展出一段相对恒定的关系,给予你安全感和情感支持。同时帮助你发展自我情绪的容受力。

如果经过咨询,发展出了自我情绪处理,滋养了更强大的自我,你就可以反向去照顾妈妈,让妈妈感受到来自亲人之爱。

以下是理论讲解时间:

案主提到自己在学校时,哪怕憋着劲,考试考一百分,还是会受到欺负。小学同学,初中同学,老师同学都欺负我,一直持续到高中。

每个团体都会存在冲突?那么为了克服敌意,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当资源有限时,团队会分化出小团体抢夺咨询。成员更偏爱自我团体,并贬低竞争团体。继而产生敌意,并出现攻击性行为。

同时根据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在童年过度的中期阶段,孩子将表现出从他律道德判断向自律道德判断转行。即: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是遵从公认的权威的规定。对于更大的10-12岁及以上的孩子,他们对于规则的理解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所以,学校老师的带领,和对班级学生的管理,则非常重要。案主所在的学校,至少班级老师没有起到这样积极、正向的作用。

通过案主的这个例子,对于从事教职工作的人来说,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在老师眼里或许不那么活泼的学生,她背后的家庭可能有很多的沉重和不如人意。

如果老师没能悉心关怀,给予学生爱的滋养,至少也要有意识,避免自己的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要通过自己的专业力量,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在班级中营造出安全、有规则(讲文明、懂礼貌)的学习环境。

当然,如果具备处理学员之间的冲突,化解相互间的敌意和攻击性行为。那是最好的。

《从波波玩偶到棉花糖:改变儿童发展心理学的13项经典实验》就是一本能够帮助教职人员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书籍。

书中透过经典实验,能够让你了解到孩子心理成长的规律,读懂孩子的世界。

例如:多大的孩子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体会别人的想法?

书中提到:幼儿园的孩子是很难接受与自己观察角度不同的观点。因为他还不具备从不同空间维度去观察相同环境的能力。

6岁以上的孩子,才能具备站在他人角度去体会想法的能力。

当然,即使到了6岁以上,每个孩子发展出的这一能力也不尽相同,这跟三个因素相关:

此外,具备更高心理理论能力的人,在同伴中会更受欢迎。(高情商)

心理理论还在道德发展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区分故意和无意行为的能力是平衡道德判断的关键。所以,如果你想要培养孩子将来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平,或是期待孩子成为司法领域的卓越者,那么理解幼儿心理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从波波玩偶到棉花糖:改变儿童发展心理学的13项经典实验》描述的这些实验不仅涉及儿童间的合作与冲突关系、儿童的观察与模仿学习,还涉及儿童对父母或成人的依恋情结、儿童的专注力与移情行为、理性活动与善恶判断的起源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所有儿童心理重要的方面。

13项经典实验就如同13副药方,即便不能解决所有的儿童心理问题,也足以让读者获得充分的启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