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靡不有初读后感精选

靡不有初读后感精选

《靡不有初》是一本由张源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靡不有初》读后感(一):好书,强烈推荐!

初读此书,让人忘记它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作者没有用纷繁的史料与喧嚣的各家解读去击退那些没有耐心的读者;在流畅的文字指引下,我们穿越了柏拉图的历史世界:从雅典帝国的兴亡到苏格拉底时代的到来与消逝,一同见证了柏拉图时期的人物,时间与空间…在饱满的历史场景中作者像向导一般将变幻莫测的柏拉图解读地异常清晰,令读者有种在暗黑洞穴中跌宕起伏穿越而出,终见光明的豁然开朗之感。“我将追随他,如同追随神的脚步”强烈推荐!

《靡不有初》读后感(二):打破X创新:面对哲学研究的一种新可能

同意短评里一位友邻的看法:“大手笔”。细读这本书,无论从写法还是内容,还是作者的知识背景: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博古通今的学识积淀和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我想,这本以及它即将带来的效应都应该会是“大手笔”!

这本书主要以柏拉图的两篇文章为分析对象,所以在读时先是看到解读柏拉图的一种思路。从《巴门尼德》篇到《普罗泰戈拉》篇,是形上到形下的跨越,在此间的超越和历史之中,也是进入柏拉图迷城的切入点。另外,文中从大量古今中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不同版本的译著,原著等层层堆叠的文献资料中抽出线索,使对思想的写作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兼具连贯性和清晰性,这一选择和叙述的组织呈现出一种理解柏拉图的不同思路;其次是强调历史语境的还原。柏拉图的作品情节和理论共存,其扑朔迷离的人物身份和多重转述的对话体都决定了难读性,但书中通过叙述对雅典时期,空间,人物进行构造,还原了柏拉图作品中对话发生的历史场景,以理解和判断柏拉图思想的真实语境,让理解更完整;再次是写作的视角。在宏观和细节之间无隙切换,从时代的社会、历史、政治的场景层面到人物对话折射出的理论知识层面,从论述者旁观的立场到哲人自身的角度,让思想图景成为多维度的构图,也让文本具有灵活丰富的切面;最后是在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丰富。在形式上,采取戏剧“幕”的形式来分章,和原著相呼应;在内容上,对柏拉图对话的情节佐以想象力来解读和考察,这些让这本书是学理著作之外也同样成为文学的创作。在此基础上是思想史,历史和文学界限的模糊化处理。明显的如在绎读部分,既有学理论证的严谨,也有语言上用心的幽默。这些让人看到,原来人文研究存在着多种可能性。

书中打破了学科之间的藩篱,打破了研究习惯的局限,也打破了人文研究的一些传统,正是因为这些创新才构成了作者独特的研究风格和论述特色,如果对作者稍作了解的书友也可以去看看作者前几年所写的《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学衡>中的白璧德》一书,同样能从中看到一种开拓的研究思路。可以说作者对待学术的精神和研究的创造性是始终贯彻适中的,而如果没有背后扎实的学识支撑做基础,巨量的阅读做铺垫,这一切都是难以为继的。作者所跨领域之广,研究视野之开阔,和研究方法的灵活开创,都让人感慨深刻,也敬佩不已。

(ps:还是希望友邻不要在没有看到书的全貌就擅自打标签,下评判,其实越是丰富性的东西越是难用简单的一句话就涵盖的。)

《靡不有初》读后感(三):《靡不有初》书评

这本《靡不有初》我一页一页的认真读完了。说实话,我被本书作者古典学方面的功底震惊了。本书通过时间、空间、人物的构造,非常饱满地还原了对话发生的历史场景。相比于其他纯学理性的著作,以这种饱满的历史场景作为背景,更深刻、完整地表现出了柏拉图对话的语境,将变换莫测的柏拉图著作解读的非常清晰。我是第一次读到如此具有整体性眼光的柏拉图对话著作。与此同时,本书的评注幽默且又不失严谨的论证,柏拉图对话的场景因此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希腊原文与中文语词之间的印照与解读也极为清晰、精彩。总之,我非常喜欢!

让我由衷感到佩服的是,在思想线索上,本书从我看来最难的《巴门尼德》入手,以“一”“多”冲突的思想张力覆盖了整部柏拉图对话。在这样的思想张力覆盖之下,结合我的所学让我印象颇深的有这么几处:

第一处是在“论‘相’六连击”部分中对“相论”“分离”问题的讨论。近代哲学巅峰的“德国观念论”、现象学还有西方思想中的“认识论转向”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本书评注中相关解释的对照,我感受到了为什么“整个西方哲学都是柏拉图的注脚”。

第二处是《普罗泰戈拉》部分中城邦治理问题的相关讨论。在讨论中,本书展现出的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中贵族制与民主制的对抗,即“数人”(few)与“多人”(many)之间的对抗。然而,结合我自己对《理想国》的阅读经验,我浅浅地感觉到了埋藏在这之后的脉络或许是柏拉图作为“哲学王”的“一人”(one)与“多人”(many)之间的对抗,即“王制”与“民主制”作为“一”与“多”的对抗。并且,在我意识到这一部分涉及到政体问题讨论的时候,我就期待着最后有着导向自由问题的讨论,结果果然也没有让我失望(p188)。这让我联想到了法国大革命之后德国思想急于对“自由”概念的澄清,以及由此所诞生的“现代世界”。

第三处则是关于《泰阿泰德》的讨论。因为兴趣原因,《泰阿泰德》我阅读过很多遍,但是阅读的中心普遍集中在认识论和知识论等义理化问题上,并没有更多地关注到文章的语境,也没有意识到泰阿泰德在柏拉图对话中的角色问题。通过这本著作,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柏拉图选择泰阿泰德作为他认识论与知识论主题的讨论对象是否有所深意?我的意思是说,苏格拉底既然将泰阿泰德视作年轻时的自己,那么是否意味着在苏格拉底眼中的泰阿泰德具有“德行”。如果是的话,那么苏格拉底和他讨论认识论与知识论问题的背后深意是什么?

总而言之,本书不仅适合对柏拉图著作感兴趣的朋友将之看作文学作品来品读,也适合具有一些哲学或古典学理论基础的朋友,书中所涉及到的哲理问题讨论并不逊于任何一本学术著作。在我看来,或许更为重要的是,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来进行阅读。不抱固有之见预设一个文学或哲学或古典学的立场,更不能以某种“意图”来评判其价值。因为就如赫拉克利特所说,“这也有诸神”。希望以后还能读到如此优秀的著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