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茶经源》读后感摘抄

《茶经源》读后感摘抄

《茶经源》是一本由终南懒散人著作,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02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经源》读后感(一):万物皆有源—《茶经源》书评

《红楼梦》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一章中,对茶、品茶、茶具、茶水做了详细的描述。 贾母品茶,只在乎茶的种类,泡茶用的什么水,喜欢喝老君眉,不喜欢喝六安茶。 妙玉品茶,则在乎这两样,还在乎喝茶的器具。她给贾母用的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给宝钗用的是镌着“晋王恺珍玩”和“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的名贵珍玩;给黛玉用的是形似钵而小,但也有三个垂珠篆字的珍品;给宝玉用她自己平时吃茶的绿玉斗;给其他人用的则都是清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刘姥姥不品茶,只看中茶水的味道是浓些还是淡些,只要解渴解腻就行,至于是不是名贵,她根本就不在乎。 至于泡茶的水,更是讲究。 贾母问是什么水时,妙玉笑着说是旧年蠲的雨水。 宝黛钗三人的茶用的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埋在地下,舍不得吃,今年夏天才开瓮的。 如此喝茶,既彰显了王公贵族的奢侈生活,又表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单就泡茶的水,有雨水,有雪水,还有端午极阳水,冬至水,露水,丹泉……不一而足。 古人喝茶为什么有这么多讲究,今人对茶为何如此痴迷钟爱,茶文化因何源远流长,这一切都要从唐代陆羽的《茶经》来说起。 《茶经》又是如何成书的呢?作者终南懒散人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引经据典,深入实地,进行了研究,写出了《茶经源》一书。

本书追根溯源,在古人为什么对茶事这么讲究,有哪些讲究,讲究的源头在哪,都做了一一考证,可以说,十分详尽地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惑。 本书包罗万象,史料详尽,可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譬如,你只喜欢茶文化,就可以一目十行,只选取卷二《茶经》和卷三的《茶诀》来读就行,了解一下茶的优劣之分,茶水的好坏之别,产茶地的排名,茶叶形状的高低。更有阴阳水,冬水,春水,夏水,秋水泡茶的秘诀,找到雪水清醒神志,有益生命的答案; 你要是喜欢齐物之道,喜欢传统文化,可以对卷一《齐物之道》多多研究,认真诵读,就可明白古人为什么会认为一切事物归根结底其本源都是相同的,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的区别; 倘若你对星象和分野有兴趣,想进一步研究探讨,可以重点阅读《天有分星,地有分野》这一节,了解一下古人依据什么把天文地理分为28个星宿,这28个星宿分别对应我国的哪些地理山脉; 如果你对阴阳五行八卦有涉猎,可以和作者就阴阳、五行、八卦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至阴至阳,先天阴阳,后天阴阳;金木水火土,五行大义,如何运行;八卦甲子,二炁运行,为什么会契合星辰地理; 假如你喜欢旅游,喜欢去洞天福地,就可以领略一下《论洞天福地及各茶山之山水品第》和《古迹溯源》,去追随古人的脚步; 但你要是想以茶入道,就需要耐下心来,把本书读完,把洞天福地游览完,把陆羽走过的路线走完,你入道的技艺基本上就可以登堂入室,炉火纯青了。 总之,无论你对茶的哪一方面感兴趣,都可以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择一处静隅,沏一杯茗茶,捧一本《茶经源》,静享时光,在读书中芬芳岁月。

《茶经源》读后感(二):《茶经源》:食茶者,是为以物养人

文/西贝玦

《红楼》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百科全书,早已细细描述过古人对于喝茶的讲究,妙玉待客时端出茶水,对刘姥姥一等人和黛玉等大有不同,泡茶的用水就是其讲究之处。

“茶文化”作为中国古典文化最重要的体现,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兴盛,“茶文化”连同“汉服文化”一起,日渐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而这也让真正的“茶文化”爱好者迎来了真正的春天,终南懒散人作为一名沉淀深厚的“茶迷”,他搜集、整理茶文化资料,走访陆羽《茶经》中涉及的遗迹,耗费数十载,终得《茶经源》一书,可谓是为真正的茶艺或茶饮爱好者奉上了一部现代版的“茶文化经书”。如果你是一位真正的“茶迷”,那么不妨打开这部本书,它会成为你品茶路上的知音之作。

01以茶入道,借物修真

陆羽借茶入道,是偶然,也是必然。

跟随邹夫子学习九年之长,阴阳齐物的思想早已打通了陆羽的“任督二脉”,终得观透“以我观物、以物观物、无我无物”的三重境界,以茶入道,达到齐物之境。

陆羽曾与僧皎然谈茶的齐物之道,在陆羽看来,茶并非到达齐物之境的唯一,万事万物都可以达到齐物,虽然路径方面有所区别,但实质都是“借物观物,证阴阳之理”。

制茶、品茶、懂茶、研茶,陆羽创制出了中国茶文化的经典,并将其与阴阳五行之法结合在一起,观破世间参差,让心内气灵与外象同频,以达物我合一。

而《茶经源》更是将陆羽的这段“因缘际合”的境遇和阴阳五行之法融进茶经的解读里,《茶经》是难懂,但《茶经源》却提供了良好的注解。

02释解茶经,勘破茶诀

有人说,现代茶艺和古代茶艺早已经不再是一回事了,它多多少少借鉴了日本的茶道文化。如果说现代茶艺多少有些杂质,那么《茶经源》的作者终南懒散人耗费巨资,斥载十多年,不仅注解了《茶经》本义,还释义了晦涩难懂的茶诀。

从源、具、造、器、煮、饮、事等内容,以通俗的言语加上作者本人生平的茶文化沉淀,注解了更容易让现代人理解的《茶经》,而茶诀更是涵盖了古人饮茶之道的精髓所在,环境、用茶、叶子、工巧、品鉴、辨水等内容,可谓是真正还原了古人茶事的考究,是为现代茶艺之继承不得不研习的茶学之法。

而书中最精彩部分的“论水”之处,也是阴阳之道的承袭,对于现代人饮水的讲究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其提到,对人体好处的水,要么能给人补给阳性能量,要么代谢后能带走人体内的阴性物质。也是现代医学对于饮水方面有所重视的古解。

在事茶而言,取水的标准,丝毫不亚于制茶的严谨,一碗茶的好坏,半决于水。所以无论是中国传统经典著作中关于茶文化的涉及,还是现代影视作品中对于饮茶讲究的诠释,都融合了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的沉淀和累积。

03访遍古迹,追溯茶源

现如今要说,对茶事有爱好者肯定不在少数,而果真能花费数十载,数百万去深研茶文化者恐怕少之又少。

终南懒散人虽然作为一名茶文化爱好者,但是在对茶的专注方面,其并不业余。

现代所谓的名茶之地早已和古代有所不同,而那些遗失的古之名茶胜地,也曾因其钟灵毓秀、气象不凡,在历朝历代上成为皇家特质茶叶的盛产之地。

名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茶的质量,但却无法真正完全囊括茶的所有良好口感。一个专注的茶文化爱好者,必定是不死心错过那些为历代统治者奉为上品的茶叶产地,而终南懒散人的这遭对古迹的遍访和注解,可谓是为真正的茶文化爱好者开启了一片又一片的宝藏之地。

04结语

事茶之事,在人在心境更在对茶事的珍重程度。

从这方面的意义来说,《茶经源》无疑是现代版的《茶经》,它巧妙地绕开了业已成熟成为体系的茶艺之术,从中国茶文化的传统之道陆羽之《茶经》入手,既讲茶之讲究,又融阴阳家齐物之道,可以说,为以茶齐物的现代修身养性之人,提供了一条可供资鉴的道路。

食茶者,是为以物养人。而深得懂物之道,方能不浪费好茶。

《茶经源》读后感(三):读《茶经源》,品茶文化博大精深,得养生之道

读《茶经源》,爱上茶文化,正确养生。 一、《茶经源》,一本好书。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作者为了写好这本书,为了把陆羽解读茶叶的经典《茶经》从源头阐释清楚,他筹措资金100万,走出书屋,遍访全国各地产茶的洞天福地,亲历陆羽书中所列产茶、饮茶、泡茶优质水源地等山水之地。 如果你爱书 ,你一定会爱上《茶经源》。书籍装帧精美,做成了现代版的线装书。 封面和书中都是精美淡雅的中国风插画 ,色彩以淡绿色调为主,由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美术老师龚珂所绘,龚珂老师在少儿文学、美术的山水诗画上有所造诣。他也是致力行走于山水之间,在自然中汲取艺术养分。与茶圣陆羽、本书作者亲历茶之源,都是同道之人。 我很欢喜读这本书,也许你也一样。 二、作者简介 作者终南懒散人,本名是:刘春明,是浙江丽水籍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文化发展委员会理事。江南之人多爱茶。他爱得更执着。 作者效仿先贤“友于古”,即从古人那里得到经验,深入其地。历时十余年,沿着邵庸和陆羽的足迹,走进洞天福地,探寻《茶经》的原意,在实地考察,根据经文寻找《茶经》的理论根源。 他自己写道:“不为名利奔驰客,自是终南懒散人。经年游洞天福地,只为探卦根茶源。” 三、爱茶,就读《茶经源》 《茶经源》讲了“以茶入道,逍遥齐物”。 作者从本源开始,还原失传千年的陆羽《茶经》三卷,告诉大家茶道、茶饮的本源是什么?为什么要如此,让爱茶的读者得到茶圣陆羽的《茶经》真谛。 爱茶人士不仅要明白喝茶能够“修身养性”,也要知道饮茶讲究“阴阳于道”,哪些茶有好处?哪些茶不适合?此书宗旨就是让陆羽创造的中国茶道回归本源。也指出存在争议的地方。 给《茶经源》写“序”的南空概括:“近道者贵,仿形者愚,茶经溯源,可以近道”。 读者以《茶经》为指引,能够看到古人对茶事的讲究。《茶经源》的重点,是回答了古人为什么讲究的缘由。 “自古近道者贵,仿形者愚,于茶事上亦如此”。不论茶道、茶礼还是茶饮,值得推崇接近其本质的行为,如果“不究其本,盲目仿效,过度放大,是远离本质的蒙昧”。 《茶经源》教读者不要只在表面上仿效古人,追溯了古人在茶事上讲究的根源。本书溯源中,对“气”有充分关注,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古人“讲究”的源头是什么?解开茶补益或者有损的谜团。 “食茶者,是为以物养人”。古代养生是帮助人增长阳气,以为天地阳气可以滋养人体。与经典《黄帝内经》论述有相同之处。理解阴阳才能养生。 《素问.阴阳应像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是讲“阴阳平衡”对人体的生长的道理。这个较专业,有兴趣的可以专门去读去理解。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就是讲,阳气不足,则影响人寿。 所以,古人认为要喝阳气旺盛的茶比较好。陆羽也因此在《茶经》中指出,春天阳气最旺盛,这时候采得的茶,携带了天地生长之气,本身阳气比较充足,喝春茶,就有助于补益人的阳气,对人体有好处。 但四季轮换就有阴阳交替,人们希望秋冬也能增补阳气。就需要从茶的生长环境、采摘之时、制作加工、泡茶的水、放茶器具诸多方面进行择选,选出最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茶。 如《茶经》茶之源一,陆羽讲了茶叶的名称种类;自然环境对茶叶品性寒热的影响;采摘、制造、地域等不同,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这种对茶品质、地域环境对茶性影响的论述,得到后世茶界的重视,虽然有一些争议,大部分是得到推崇的。所以认为,有些地区、特定品种的茶饮用,对身体有好处,有补益阳气的作用,价格就比较贵,有些还相当贵。 陆羽也指出不好的茶:“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告诉喜欢喝茶的人,茶叶喝错对人体也可能有害,甚至引起疾病。 唐时茶多生长在深山,少有成片的茶园,假如采摘时山中瘴气未散,可留瘴气之毒(后世有专门的茶园,有人管理,便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制作过程不精,茶品受损,改变茶性;茶与其他木草同地域生长,有毒草虫可能混入茶中。饮上面说的这些问题茶,对人身体可能会造成伤害,最好不要喝。 讲茶叶的生长之道:茶叶生长有地之滋养,也有天气作用,古人认为,天气是阳,地气偏阴,所以选茶时,更希望茶受天气影响大一些,,比如早晨在一天中阳气比较旺盛,晨间采的茶相对阳气更多。冬至是阳气上升的时候,一阳生而万物复苏,茶树也是阳气最旺的时候,芽尖太阳最多照到,是品质最好的。 这个品质,就是指茶叶的阳气足,补益作用大。清明后阳气助发茶木长势很盛,但茶本身的阳气开始逐步是下降的。所以“明前茶”很出名,也源于此。 《茶经》讲茶中阳气来源有:地气中的阳气,天气中的阳气,二者相和,共存在茶中。如茶树生长在岩石砂砾,茶树扎根获得的地中阳气少,天气就多,阳气就旺;相反,土越肥沃,茶获得地气愈多,天的清阳之气吸得少,阳气就弱一些。因此从养生来说,这种地方茶比较好。但因为地气贫瘠,可能会影响茶的口感。 所以,从个人喝茶各有偏好,而从茶的角度,要通过选择达到某种平衡。 古人在茶的各种手段中,就是注重保留茶中阳气,平衡阴阳,到如何适口。讲了水对泡茶的作用。泡茶,煮茶,茶气入水,水取茶气,水达经络,以增阳气。取泉活水、井水,都为防止水中阴浊之气影响茶性。水与茶,在火与盛茶器具作用下,有利害关系。所以,每一步都有讲究,都有取舍,背景都是对养生的追求。 现在茶已成为大产业,各种地势的茶园,水源便利,制茶有更先进的方式,茶器选择更广。无论茶气的获取,口感的改善,都有更多的可能。对于茶叶品质,也有更现代的解读。古人解读,源于自然,还是有很多借鉴价值。 四、读《茶经源》,品茶文化 饮茶助阳扶助正气,读《茶经源》心神宁静。清晨饮茶,扶助阳气,心旷神怡开始新的一天。 如果你不仅喝茶,还对茶有兴趣,是茶文化爱好者,甚至专业人士,都适合研读。 即便你只是爱书,也不妨泡杯清茶,手捧此书,宁静平和之气会萦绕,与陆羽对话,和作者交谈,一起追寻好茶,探寻茶源,也必有裨益。

《茶经源》读后感(四):“以茶入道,逍遥齐物”,《茶经源》还原失传千年的陆羽《茶经》

《红楼梦》中对茶的描写最为让人印象深刻,带发修行的妙玉要扔了刘姥姥用过的茶具,幸是宝玉拦下,才不至于价值不菲的茶具沦为碎渣。

刘姥姥游逛大观园,园子里上上下下逛了遍,众小姐没有一人表现出对刘姥姥的嫌弃,只有妙玉好像反应不像出家人该有的样子。

妙玉清高孤傲,将刘姥姥视为俗人,可是真正的出家人又哪里会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直到我读了终南懒散人的《茶经源》才恍然大悟,“食茶者,是为以物养人”,难怪贾母评价妙玉泡的茶淡了些,妙玉会如此介意?

妙玉用珍藏的旧年雪水精心泡制的老君眉不被贾母欣赏,心里满满都是委屈和失落。一个出家人有如此表现分明是六根未净,对宝玉另眼相看是尘缘未了。

她做不到看破红尘的淡然,也改变不了曾经贵族的傲娇习惯。她不过也是个凡尘俗人,在经历人生变故之后,“以茶入道”,努力为自己寻找一个安全的栖身之地,可惜妙玉还需要修炼,方可到达“逍遥齐物”的境界。

“以茶入道,穷其理,知其方,识其时,自达天地之机。”《茶经源》是对陆羽茶道文化的溯源,把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天文、地理、物理结合在了一起。

在《茶经源》中,终南懒散人结合古人的智慧,“以茶入道,逍遥齐物”的思想和方法,在茶道文化的基础上,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

现代人很好奇,陆羽的《茶经》三卷具体是什么内容呢? 作者终南懒散人在《茶经源》将揭开《茶经》三卷神秘面纱。

第一卷:《茶经》,就是我们现代人最常见的,也是目前市面上出版的陆羽的《茶经》中的全部了。

第二卷:《茶诀》。“茶之否臧,存于口诀”的诀。后世传说是皎然所著,其实是陆羽《茶经》中的一部分。主要讲如何辨别茶叶的口诀,也就是如何分辨茶叶的好坏,对于爱好品茗喝茶的现代人来说,是不是很刚需啊?

第三卷:原名叫《品第书》,也叫《顾渚山记》。主要记载了两部分内容:地理相关内容和茶事相关内容,妙玉泡茶的雪水以及对茶具的讲究可以参考此卷。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这首诗无一不在赞美茶。茶是世间最圣洁、最清灵之物,品茗喝茶,最是人间幸福事。

泡一杯清茶,阅世间百态。茶从不以高傲之态面对世人,无论贫穷富有、卑贱尊贵,每个人都可以尽情享用它。

从“白菜青盐米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这样的句子中,我们不难看出,郑板桥是多么的醉心于这种与茶为伴的闲逸生活。由此可见,在品茶之时,品的不只是茶味,更是自己的心境。

人生如茶,茶在经过沸水冲沏、浸泡之后方可凝香吐味。人生亦是如此,只有经历人间冷暖、浮沉之后,方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谛。

千秋大业一壶茶,万丈红尘一杯酒。不论是茶还是酒,一个让成年人上瘾的东西,它从来不是甜得发腻的,都是有文化内涵和根基的。

《茶经源》是“以茶入道,逍遥齐物”,还原失传千年的陆羽《茶经》三卷,告诉大家茶道、茶饮本源是什么,为什么要如此,让更多读者明明白白喝茶,天人合一养生,“修身养性,阴阳于道”,为中国茶道,正本清源。

《茶经源》内容有趣有料,用全新而又古朴的视角来解读《茶经》,装帧精美,淡雅柔和,内在阴阳相契。相信爱茶的你,一定会入眼。

《茶经源》读后感(五):品味茶香与书香,感受齐物逍遥之境

一缕茶香绵延千年,一部《茶经》流芳百世。 茶,始于神农时代,从古代流传至今已4700多年,差不多与中华文化的历史同步。而在茶的研究者中,陆羽当属佼佼者。

他所著的《茶经》可以说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一本关于茶的“百科全书”,其中关于茶叶的生产、采摘、辨别、制作,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论述,无人能出其右。

正是因为这本书,多少文人雅士奉此书为圭臬,将其中制茶、辨茶、品茶的流程和方法加以解读,更是给陆羽冠以“茶圣”的美誉。 《茶经源》这本书的作者终南散人,以陆羽的《茶经》为根本,用时十余载,走遍了陆羽曾经到过的洞天福地。

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以近乎执着痴迷的态度追溯陆羽的生平,考究其著书的文化和思想底蕴,并通过“齐物之道”的方法来解读《茶经》的内容,真切让人体会到了“格物致知”的力量。

书的序中提到:“近道者贵,仿形者愚,茶经溯源,可以近道。”相信作者在“友于古、及四方”的上下求索中,也是一种别样的修行,否则也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翻书不知取经难,往往将经容易看。 积日踏遍古贤路,方知经中真义源。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小小的一片茶叶,却包罗万象,它生长于大自然中,蕴含着天地阴阳变化之理,更是拥有自然的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

陆羽一生嗜茶,以茶入道,终成一代茶圣。其所著的《茶经》本应有三巻,现世仅存其一,要想真正理解这部经典著作,实非易事。

现在我们看古人所著的书,有时很难懂,他们会把自己的观点写在书里,但又不全部写完。可能因为当时写书很耗费材料,竹简多了拿起来也很重,意味着写书要尽可能简洁。

也可能他们觉得没有必要写那么详细,以为别人也跟他一样有传统文化功底。

还有可能当时的人们天天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就不再写进书里。

而如今时过境迁,斯人已去,现在的我们已无缘在当时的人文社会中去熏陶,再去看古人的书,自然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因此很多人对于《茶经》的研究都是浅尝辄止。

图片来自网络

而作者终南散人凭借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借助易经、八卦、二十四节气和星象等传统理论,深入分析茶的本性,解释《茶经》。这是真正做到了溯本求源,把书中没有写出来的内容呈现出来,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茶文化的真诣。 二

书中的“齐物之道”和“齐物四境”的内容,向读者展示了古代先贤对一个事物的认知过程和修身养性的方法,从中也可以看出,古人求知的认真程度真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礼记・大学》中指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我想这里的“格物”与“齐物”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片来自网络

陆羽在品茶的时候,应该不仅仅是尝一下茶的味道而已,他在仰观俯察,在思考,在感受,他从茶中来感受自然的力量,即阴与阳的交融过程。

而这种精细入微的体察本领,就是陆羽跟随邹夫子学习的“齐物之道”。

一切事物的本源都是相同的,可以通过“修身养性,内炼自身;外观万物,阴阳于道”,无论是通过茶、字、书还是其他万事万物,都能“借物修真,证阴阳之理”,直达世界的本质。

这也是给当今身处浮躁社会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和静心修炼的绝妙方法。

陆羽所著《茶经》中的一句话让很多茶人把茶与德联系起来:“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后世之人看到 “精行俭德之人”,便认为这里提到的是只有品德高尚之人才适合喝茶,并由此兴起了“以茶养德”的风气。

而本书的作者则通过断句,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这句话,认为这是陆羽在说制茶人的“德”,这个“德”就是自然规律,即“茶人制茶要符合茶叶自己的天然规律”。这个天然规律就是“不因利为、不违物性、不逆天时”。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陆羽所说的茶德并不高深,“难就难在要去除功利心”。陆羽专门写了一篇《毁茶论》,里面也指出茶德、茶道必将毁于茶人的功利心和娱乐性。

随着物质条件的发展,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中,很多人深陷各种媒体平台碎片化的信息中而不断迷失了自我。而如今的茶,也逐渐发展成陆羽所担心的那样,沾染了浓厚的俗气。

很多人追求的是茶的商业价值,以“物以稀为贵”不断囤积名贵稀有的好茶,以期卖出更好的价钱;

或者以喝贵茶来彰显自己的名气地位;

还有的将泡茶当作表演,过分讲究喝茶的环境、 泡茶的器具、茶人在泡茶过程中的动作、神态等,追求所谓的“艺术美感”。

这些虽有各自的特点,但早已和千年之前茶圣所崇尚的“茶德”背道而驰。 制茶、泡茶、喝茶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的交流过程,这就是“道法自然”的真谛。

有人说:人的素养,是在生活中一点一点修习而来的,是意识、认知和自省。

生活处处可修行,我们不必执着于事物表面的光鲜亮丽,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觉察、反思、精进,相信也会让生活如茶一样更加清新、透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