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会说话的古文》读后感100字

《会说话的古文》读后感100字

《会说话的古文》是一本由张之路著作,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会说话的古文》读后感(一):晦涩古文下的那份温婉

几年前,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迷上了古文,虽然很多时候都有些艰涩难懂,但是等到一点点弄懂后,却总会被它背后的美好所迷惑。于是,沉浸于那个久远的文字中,我有些乐不思蜀了。但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来因需要提升心理学技能,就渐渐的放下了对古文的那份追求。可是,心中总有那么一份惦念,是属于那些虽然晦涩,但却拥有温婉的古文。

张之路的这本《会说话的古文》,就帮助我们揭开古文的那些坚硬的壳,帮助我们触碰到它们内在的温柔,带我们追随那些背后的故事,踏上寻古之旅,感受人世间的美好。

《会说话的古文》读后感(二):《会说话的古文》:你是半边秀才吗?

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新规定,宣布语文学科进行改革,大语文将要进入校园。这一举措,加深了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因此古诗词、文言文等课业数量将会大幅度增加。 文言文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是历年高考语文中的难点。但其中有些知识点却经常与大家“擦肩而过”,并且“一叶障目”的事情时有发生。 比如:一些经典的古文、诗词,它们的真实意思在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中误读和误解了。这是它们不会说话,如果它们会说话,它们一定想为自己发声、正名。 《会说话的古文》就是我国著名作家、剧作家张之路撰写的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该书以古文的视角,展现了它们该有的本意,同时也培养了大家的想象力,锻炼了大家的思维能力。 读了张之路作家的《会说话的古文》让我想到了一个人。 我们村有一人,小时候字识得少,但又爱假装自己很有学问,所以经常遇到陌生字读半边,也就得了个“半边先生”的绰号。

比如:碰上“锣”读“罗”音,但是遇到“浒”读“许”就是咱得不对了。 像这样的半边秀才,不止在识字上,还有好多曲解古文真实意思的人。 张之路在书中的《此物最相思》中写道:“这是一首咏物寄相思的诗,但是,是王维怀念友人李龟年的友情之作。然而历经岁月变迁,加上读者的演绎,这首诗中的”相思”似乎已变成恋人间的相思,“红豆”也成为相思的代名词。” 这让人想到《诗经》里有一句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诗原意是表达战友情、兄弟情,意思是“今日我与你一同奔赴沙场,无论生死都要在一起,同甘共苦”。却被浪漫的世人变造成一首吟诵爱情、赞美爱情的诗。 象我们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其中“床前明月光”的“床”字,就被理解为睡觉的床,书中说这里的“床”并不是卧榻的意思而是“井栏”。这样一来,在井边处抬头看见月光,低头看见霜雪就合理多了。 象这种误解诗文本意,甚至张冠李戴的事书中提到好多。 其实,阅读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作品一个就是读者,或者说是作者与读者。往往读者在阅读时,利用自己的想象和有限的认知去弥补作者的读者认为的“缺憾”,以致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许多释义不合理的诗句。 阅读,并不是单纯的读,还要了解作者的历史背景。正所谓文史不分家,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时,一是要延展知识面,了解诗词的出处和历史环境,以更好更完美的表达诗文之美。二是不要盲目趋众,人云亦云。要有分辨能力,博览群书,增长见识。 老祖宗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都是历经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 孔子在《论语》中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们对待知识问题要用老实的态度,做到“胸藏文墨虚若谷”。养成踏实认真、实事求是、避免鲁莽虚荣的学习态度,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不负先人的智慧和才情。才能正确地将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背后的奇闻趣事娓娓道来,才能很好地普及诗词和历史知识。

《会说话的古文》读后感(三):小时候的“全文背诵”,让我们对古文敬而远之

还记得以前上学时,经常会在很多课文的后面遇到这样一句话:“建议全文背诵”。基本上大部分古文都是要求进行背诵的,一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真的是欲哭无泪。

但那时候因为畏惧老师的威严,所以不敢说不背,只能自己下去默默的一遍又一遍的朗读,然后进行背诵。可是这样“被迫”着去做这件事,慢慢的,我们就会对古文丧失兴趣,并且还常常会忽略它原本的释义,就变成了专门为了背诵而背诵。

但是,在看了张之路的这本《会说话的古文》后,让我又重新找回了对古文的兴趣。

张之路是知名的作家和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霹雳贝贝》《非法智慧》《蝉为谁鸣》等,他的多篇文章曾被选入中小学课本。在这本《会说话的古文》中,他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一些容易被误读的文言文和诗词名句。

这本书不但适合儿童读,更适合成年人来阅读。儿童读了会对古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成年人读完后能纠正那些曾经被自己误读过的古诗词。

在《会说话的古文》这本书里,开篇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并且也是一个容易被大家误读的。

很多人小时候一定都学过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尤其是其中那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最为有名。

所以现在只要一提起“红豆”,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它代表的是相思,而且更多的是指男女之间的那种思念之情,不是父母,也不是朋友。

但据考究,我们以为最不可能的思念之情,却恰恰就是红豆最先想要表达的。

这首诗除了叫《相思》,还有一个名字,叫《江上赠李龟年》。以前的时候,王维好作诗,李龟年善歌,大概因为都是有才之人,所以更懂得惺惺相惜。于是,王维和李龟年就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互为知音,“你喜欢我的诗词,我也欣赏你的音乐。”

《相思》是王维为了怀念友人李龟年的友情之作。所以,它刚开始主要是用来表达自己对朋友之情的,只是后来经历时代的变迁,口口相传,慢慢的就改变了它原本的意思,变成了对爱人之间那种思念之情。但其实,相思、红豆都可以用来表达友情的。

当我们将小时候在课文中常见的“背诵全文”四个字忽略,专心的去欣赏每一句古诗词,文言文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古人真的是才华横溢,每一个句子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故事,每一句都写得特别好。

尤其是在张之路这本《会说话的古文》中,更是将原本就枯燥乏味的古文描述得“栩栩如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会说话的古文》读后感(四):那些耳熟能详的古文,你都理解对了吗?

提到与“相思”有关的诗,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唐代诗人王维写的《相思》,并且认为相思是关于男女的,而不是父母或儿女。

但是,《会说话的古文》这本书会告诉我们:《相思》是王维怀念朋友李龟年的友谊之作,而非男女之情。

实拍图

作者张之路是我国著名作家和剧作家,曾荣获国际安徒生提名奖和国际林格伦提名奖,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广受读者喜欢和好评。

《会说话的古文》是《被委屈的汉字》一书的续集。在书中,作品为我们生动地解读了那些熟悉的文言文和诗词名句,希望我们在理解和掌握正确含义的同时,也能激发热爱和探究传统文化的热情。

接着,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来一探究竟吧。

01 床前明月光和“床”有什么关系?

我们在读古文时,很容易望文生义,有时候它却让我们酿成大错。因为有些字词放在古文中有着特定的意思,和现代的含义完全不同。

比如大家熟知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很多人会认为“床”是指睡觉用的床,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辞海》中对它有明确的解释,“床”是指“井上围栏”,简称“井栏”。

因此,诗人李白是坐在井边,举头望明月,心生相思之情,而不是我们常说的床边。

02 朱门酒肉臭和“臭”有什么关系?

除了有的字词在古文有特定意思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同一个词有两种读音和含义,导致它在诗中有两种不同的读法和注释。

比如,杜甫写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很多人自然地把“臭”理解成“腐烂发臭”,可事实上,“臭”还有“香”的意思,其读音不是chòu,而是xiù。

也就是说,根据“臭”的两种发音,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注释。

第一种是由贾传棠等编的《中国古代文学辞典》解释说,贵族吃不完美味佳肴,只好让它腐烂发臭;普通百姓则饥寒交迫,惨死在路边。

另一种则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杜甫诗选译》记载,“酒肉臭xiù”是酒肉香味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贵族家中飘出了酒肉的香味,路边还有冻死的人。

所以说,读音不同,其注释也会不同。

03 写在最后

《会说话的古文》一书中还有很多我们熟悉但容易被人误解的古文,比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千夫指和孺子牛”“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等。作者张之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经过严谨的考证,通过讲述十六个故事来引导读者见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如果你对古文感兴趣,《会说话的古文》这本书就很适合你。

《会说话的古文》读后感(五):你可听见古文在用现代语言说话?放飞想象力,遇到更美古诗文

有一段时间,网上曾经流行把现代的流行语转换成古文,比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以译成“天高地阔,欲往观之”;再比如:“我想你都想疯了”,可以译成“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中国古诗文,真是美得让人为之倾倒啊!

古文之美,美在简约,美在朦胧,简约却足以包容万物,朦胧却让人荡气回肠。然而,正因其简约、朦胧,在传播过程中,难免就容易产生歧义,天长日久,有时候,人们反而忽略了其完整的本意。

古文自然是会说话的,但它更多的时候是在替使用者表达心声。那如今,有这样一本书,用通俗简约的语言、形象好看的漫画,替那些被误解的古文发声,让我们轻松理解它们本来的意思。

这本书就是张之路的《会说话的古文》。

作家、剧作家张之路,是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有大量作品获得多种奖项,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阿拉伯文等文字出版。他的小小说《羚羊木雕》、童话《在牛肚子里旅行》还分别被选入中小学课本。

在《会说话的古文》这本书中,他把那些大家熟悉的、跟大家息息相关的、却因各种原因与大家“擦肩而过”的知识点整理出来,用现代的语言,替在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中被误解的古文说话,引导读者转换一个角度看待古文的世界。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们,都可以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发现平凡中的神奇,看到世界更多的精彩。

因古文的简约,常常会让人望文生义,传得久了,错的似乎也就对了。

比如那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李白说“床前明白光,疑是地上霜”。今人读时,可以拉开窗帘望着明月,瞬间共情了李白在简单诗句蕴含的深远意境。然而细想一下,那时的古人哪里有我们如今的玻璃窗?月光如何洒落到李白的床前?

书中告诉我们,诗中的“床”并非我们如今的床,古人其实是把井上的围栏称作“床”的,而且古人常把“井水处”比做故乡。所以,诗人才会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再比如那首让无数人心生愤懑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们一般理解为,这句诗表达的意思是,那些达官贵族家里酒肉多得都腐烂变质了,可是有的穷苦人却被冻死在路边。

但实际上,诗中的“臭”本应该读做xiu的,在古代,这个字是用来代表气味的。所以“酒肉臭”的本意,应该是酒肉的香气。那这首诗想表达的,其实就是:达官贵人家里飘散出酒肉诱人的香气,可路边却有穷苦人被冻死的尺骨。

在古文的传承过程中,人们还常常会断章取义,于是,很多常用的古语,其实是有后话的。

比如我们常说的“相濡以沫”。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画面:泉水干涸了,两条鱼被困在小小的水洼里,把各自口中的唾液喂到对方嘴里,相互滋润着。然而,在《庄子·大宗师篇》中,在“相濡以沫”之后还有一句“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是想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与其在无比困难的处境中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还不如放下执念,用全新的姿态去迎接新的世界。当残酷背后多了一些冷静与变通,我们似乎一下子用一个更客观的视角,看清晰地看到了整个人生。

当然,还有很多的原因造成的很多误解,比如被误解的《七步诗》、让人陷入两难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让人离家时心生不安的“父母在,不远游”、被严重误解的“愚不可及”等等等等。

在《会说话的古文》中,这些千百年来被人们误解至深的古文,用今人最易懂的文字耐心地为自己辩解,为我们打开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

所以说,《会说话的古文》适合每一个对古文感兴趣的人来阅读,在这里,你可以放飞想象力,打开新空间,遇到更美古诗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