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读后感100字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读后感100字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读后感(一):琐屑的日常中 穿透生活的光

很多时候,就是那么一个画面,一句话,你就有了倾诉的欲望。于我,便是这句话:

人之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间。

有这句话便足以让我将梁先生引为知音。没有切身体会,是写不出这句话的。同样,那些对食物不够执着的人,也不可能对这句话感同身受。对他们而言,食物仅仅是用来果腹而已,完全不能领会吃到美味食物的时候,那股直冲脑门顶的愉悦和的战栗。

私以为,爱美食的人都有一股子真气,他们为美食保留了一份毫不掩饰的真心,并且不吝于表现出来。

梁先生亦如是。馋羊头肉了,大冬天的晚上从被窝爬出来,买一份羊头肉,再钻进被窝里慢慢享受;想吃肚丝儿了,就一气儿要三份,吃到心满意足……他袒露自己的生活、趣味、好恶、喜憎,坦然地分享自己的观想与思考,就像是与最亲密的朋友倾心交谈,他的文字中透露出散文最大的力量:真。

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思考现实,如何回忆过往;如何看待与世界,他人,自我的关系,甚至内心最深处隐秘的叹息,都在文字中即兴流淌,毫无矫饰之意。他的学养沉淀,知识背景,和生活意趣,都坦然呈现在散文里。从这些的文字气息之中,可以看到梁先生愈发清晰的身影。

他的文字总是闲淡豁达的,即使在《台北家居》中频频遭遇不告而取之人,也依然不见抱怨,只会说“是我大意了”,

他的散文内容大多来源日常生活,却常常深入浅出,以小见大。从一碗萝卜汤的秘诀中谈到做文章的道理:文字而掷地作金石之声,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觉得淡而无味,却是不难办到的。少说废话,这便是秘诀,和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是一个道理。

他书写的生活,却不流于生活的表面。而是追溯琐屑日常之下穿透生活的光,这光隐秘而模糊,只有真正用心体悟者才能捕捉到。

“其实同学少年这一段交谊不攀也罢。“衣敝缊袍者,与衣狐貉着立”,纵然不以为耻,可是免不了要看人嘴脸。

总角之交,如无特别利害关系以为维系,恐怕很难再若干年后不变成为路人。

共享快乐,比共受患难,应该是更正常的友谊中的趣味。

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不过三言两语,道尽人生哲理。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读后感(二):真正豁达有趣之人

此前曾在网上看过这样的新闻,地震了,川渝人民打麻将;新冠疫情好转,川渝人民第一时间打麻将;洪水来了,川渝人民还是打麻将……从中可以看出,川渝人民把生活中那些乐观且坚强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这书名所说的,也大有一种豁达和洒脱的意味。单看书名,会认为这是梁实秋先生谈饮食文化的文章。其实不然,书中谈吃食的文章只占了书中的小部分。文中,梁实秋饮食文化,谈养猫、学习、考试等经历,也谈对自己父母亲、对胡适、周作人、王国华等友人的怀念……关于饮食起居、生老病死,在他的文字之中几乎都有提及,而这些也都是围绕着我们的生活所会发生的事情。

在谈及友谊时,梁实秋说到:共享快乐,比共受患难,应该是更正常的友谊中的趣味。所谓友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包括了解、欣赏、信任、容忍、牺牲等诸多美德的良好关系。在他看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有道理的,交朋友也讲究界限和门当户对,也要注意把握分寸和距离。

本书《读画》一篇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文中谈及他对于“画里寻诗”的感悟,能给人在理解画作中的意象方面带来不少的启发。以往我简单地认为读画是要更多地去读懂画作当中的内涵,然而在梁实秋先生看来,画的最高境界不是可以读得懂的,画的美妙处在于透过视觉,直诉人的心灵,给人心灵上予一种不可言说享受。

读书如交友,也靠缘分。书中梁实秋分享了对他影响较大的几本书——《水浒传》、《胡适文存》,以及白璧德的《卢梭与浪漫主义》、叔本华的《隽语与箴言》、斯陶达的《对文明的反叛》、《六祖坛经》、卡赖耳的《英雄与英雄崇拜》和玛克斯•奥瑞利斯的《沉思录》。在阅读的过程中遇见更多的好书,也是我们日常阅读中的一种乐事。

梁实秋先生给我们描述了在他眼里十分有趣的生活,又或者说,是他用一种有趣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生活。文中他多次提及“趣味”,坐在摇晃的电车里是有趣的,上体操课是有趣的……这也透露着一个信息,归根结底他才是一个真正有趣的人。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面对人生的不顺,或许我们换个眼光、换个心态,平凡的世界也会充满着奇妙,平淡的生活也总有其趣味。更为平和地看待自己的境遇,或许能让自己在不平坦的人生道路上走得相对轻松、平顺一些。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读后感(三):梁实秋从容淡雅生活的小贴士|《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要对得起每一顿饭,更何况这么个有意思的世界。

内耗、压力、抑郁、纠结等各种情绪,成了现代人的每日功课,唯一的区别就是今天只做一个功课还是多个。

怎么能够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营造自己情绪的避难所,给自己创造出一片闲适的天空呢?文学大家梁实秋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梁实秋是国内首位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中国第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学者。他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被誉为“华语散文一代宗师”。

当宗师面对生活的鸡毛蒜皮的时候,是如何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熠熠发光的呢?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告诉你答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面对繁重的工作,每天都想退休。但是真到退休那一天,总有人高兴有人愁。那些“过来人”会告诉你关于退休的不同体验:退休不如上班;退休很无聊;退休生活很好。

为什么退休的情况有这么大的不同呢,梁先生用轻松的文笔讲出了背后的原因:

对于不愿意退休的人,梁先生描述道:“真正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人是少而又少的,大部分还是舍不得放弃那五斗米、千种禄、万石食?”

对于觉得退休无聊的人,梁先生写道:“因为平素上班是以‘喝喝茶、签签到、聊聊天、看看报’为主,一旦失去喝茶、签到、聊天、看报的场所,那是会要感到无比的枯寂的。”

对于认为退休生活很好的人,梁先生评论道:“理想的退休生活就是真正的退休,完全摆脱赖以糊口的职务,做自己衷心所愿意做的事。”

可见,任何事情,评论只是评论人的背景环境的反馈,不能照单全收,也要思考比较,找到适合自己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关于读书这件事,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梁先生也谈读书,但是,他对读书的态度,却不仅仅是开卷有益。

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但是梁先生认为,读书也要看读的什么书。若读的书内容堪忧,看了也和没看效果差不多。

宋真宗的《劝学文》里关于读书,是这么说的:“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取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梁先生也不赞同这个观点,把读书当做一种手段和途径,也未必能够达到想要的目标。

仅仅是读书,都不要走极端,不要认为读什么都是好的,也不要认为读书是唯一的/最好的途径。可见,人生不走极端才是王道。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每个人都有嘴馋的时候。有时候为了解馋,不惜奔走数里,耗费数天。更有甚者,开着直升飞机,跨省跨市,就为了某地新鲜食材。

很多食材,大部分地方都有,只要环境差别不大,味道也没有什么区别。而人们之所以愿意劳心劳力,有的是因为饮食放纵过度,味觉麻木了,所以需要寻求新的材料和口味。有的则是思念记忆中的味道。

不断地追求新的食材和口味,只会不住地加剧味觉的麻木,失去更多品尝美食的机会。记忆的味道,是因为当时的际遇给食物添加了独特的光环。日后恐怕难以复制。

其实,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逢时按节地享受一番,会因自然调节而不过度。春天吃春饼,夏天吃莲蓬,秋天吃炒栗子,冬天喝腊八粥。

就因为有节有度,这些食物才会给人留下美味的印象。每年到季节品尝一次,增加生活中的小美好。

小到食物,大到人生,莫不如此。拼命通宵玩游戏,当时是痛快了,但是熟悉以后很快就会失去兴趣。熬夜刷某音某宝,当时是爽了,但是很快就需要加量,否则就很难再体会到同样的乐趣。有节有度,在兴头上克制并不容易。不过,过量是让美好越来越难以企及的元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滚滚红尘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从容淡雅地生活。但是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让人很难平和面对。这时候,可以翻开《事已至此,先吃饭吧》。看看智者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一篇文章都不长,没有讲什么大道理,但是读完以后,不禁让我觉得懂了很多。急促的呼吸和焦虑的步伐,都渐渐得到了缓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