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皮囊之下》的读后感大全

《皮囊之下》的读后感大全

《皮囊之下》是一本由[荷] 米歇尔·法柏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皮囊之下》读后感(一):外星修行者 ——被改造成人的半人马女人的地球苦修之旅

“吃人肉”这个噱头,是原本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原因,读了前几章,只是隐约觉得不对劲,并没有觉得女主是除了公路女猎手之外的身份。直到深不见底的地堡出现,直到英俊的半人马出现,直到层层叠叠的人肉以食物出现,如我所愿,是却又不是,吃了却又没吃,却又出乎意料的发展。

被改造的女主算是人吗?算是,她不能与人共情,却能在看见“即将出栏”的人被杀害时大叫出不要。

她没有信仰与宗教,却深深眷恋着地球的美景。

被改造的外星人凝视人类所遭受的苦楚,置身事外却又身处其中。无法适应被改造的躯体时时忍受的痛苦更像是升华为神之前应遭受的历练。猎手的身份设定又加重了对人世间各式苦难的的置身事外的聆听。

怪不得只能吃素。

《皮囊之下》读后感(二):她的觉醒如此渺小,杀戮将会在那个农场继续

换个角度理解那些为了人类生存而“奉献”生命的动物,“皮囊之下,我们都没有分别”。

爱唤醒了女主的“人性”,却又把她葬送。以为最后她会像一滴水融入大海,过上隐姓埋名的生活,结局多少有点意难平。但她的离开并不是终结,她什么都无法改变,而杀戮还会在那个农场继续。

喜欢女主最后关于死亡的想法:

她呢?她会去哪里呢?

组成她身体的原子将会与空气中的氧分子和氮分子相互混合。她最终将成为天空的一部分,而不是被深埋在地下:从这个角度来想,她的结局还不赖。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无形的遗骸将与太阳下的所有奇景结合为一体。下雪时,她会成为雪花的一部分,轻柔地降到地面上,并在蒸发作用下再次升到空中。雨过天晴时,她会飘浮在跨越峡湾和地面之间的天空的拱形彩虹里。她会使蒙在田野上的薄雾微不可察地稍浓一些,但星光可以毫无阻碍地穿透她,投射到大地上。她将永远活下去。

《皮囊之下》读后感(三):从困境开始书写——从米歇尔·法柏开始聊

米歇尔·法柏,对我这个业余文学爱好者来说,是个陌生的名字。《皮囊之下》再版,让我有幸读到这位困境书写大师的作品。能通过作品,结识一位杰出的作家,是我蝇营狗苟生活中少有的闪光时刻。

1、世界很糟糕,但我还不想离开

先聊聊《皮囊之下》。

《皮囊之下》是法柏的长篇处女作,于2013年被搬上了银幕。看过书之后,我找来电影看,发现跟书是两回事儿。有网友评价电影是外国版的“画皮”,很是尖锐。

故事梗概不多赘述,不论是读客的宣传文案还是文首的序言,都极为契合故事的主题。

伊瑟莉在作者笔下,身陷多重困境,物质生存的、精神独立层面的、社会身份认同的、种群认知的等等。在重重困境之下,作者赋予了她被压迫者、捕食者、种群游离者、沃迪塞尔观察者、身心极度割裂者等多重身份——对困境的书写者众多,我没见过其他哪个作家的笔下的角色,像伊瑟莉一样被囚禁在如此众多的藩篱中。

伊瑟莉在来到地球之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底层居民,妄图利用美色攀上富二代的高枝实现阶层的跨越。与众多话本的剧情如出一辙的是,伊瑟莉难逃被抛弃的命运,被打落至母星的人间地狱——“新伊斯特德”。新伊斯特德位于地下,人口众多过于拥挤,食物粗劣空气污浊,身体腐烂和毁容是多数人的命运——那里遍布净水过滤厂和制氧工厂,为苟延残喘的上流社会提供净水和氧气。为了摆脱这种命运,伊瑟莉接受了维斯公司的工作,来到地球捕猎“沃迪塞尔”——地球人类。

伊瑟莉经过数次痛苦的手术,被改造成沃迪塞尔的形象——伊瑟莉的原始样貌类似地球上的羊,浑身长满毛发,四肢伏地,有一条可以灵活卷握的尾巴作第五肢。长在腹部的乳房被全部切除,一对人造乳房被移植到了胸部;尾巴被齐根截掉,脊柱被截掉一半,在剩下的那一半里插上金属钉……伊瑟莉从人变成了兽。

为了完成工作,伊瑟莉利用电视、广播、书籍学习沃迪塞尔的语言和文化。她通过载乘搭车客的方式,在有限的共处时间里判断沃迪塞尔的身份,评估捕猎是否会引起警察等暴力机关的关注。同时,她也承受着沃迪塞尔近乎侮辱的目光与言语,尽管身体经历的一切已经是最大的侮辱。

伊瑟莉选择了最不堪的方式苟活,代表母星压迫者的维斯公司和同在农场的其他人,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她的存在,是异类,是牲畜,是沃迪塞尔。沃迪塞尔(Vodsel),是荷兰语中的“vodsel”,意为食物。她想方设法不与同族共处,即便是捕猎成功后族人例行公事般的赞扬,都让她万分厌恶。这厌恶,一部分出自两者遭受的不平等的痛苦,另一部分则出自对自己当前样貌的摒弃——自卑、自弃、自我封锁。富二代阿姆利斯的到来,伊瑟莉的种种心理,活跃到了顶峰,也跌落到了低谷。阿姆利斯的身份、样貌,让伊瑟莉心生爱慕——她的审美依然保留在四肢着地的样貌特征、极富光泽的毛发、挺拔的身躯。

与阿姆利斯的相识,让伊瑟莉意识到,“这里有无数的事物阿姆利斯永远都不会体验到,尽管他享有特权,尽管他如此美丽,皮毛完美无瑕。他是归家的王子,但他的王国与伊瑟莉现在的活动范围相比,只是一座矿渣堆。即便是躲在最糟糕、最不堪入目的环境之外的掌权者们,也不过像被关在华丽囚笼里的囚犯,他们只能那样度过一生,根本想象不到伊瑟莉每天驱车漫游时看到的绝美景致。他们追求的一切都被牢牢地锁在了室内:金钱、性、毒品、贵得离谱的食物(比如一万利斯一片的沃迪塞尔肉)。所有这些仅仅是为了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可以使他们对于潜伏在薄墙之外的可怕废墟、黑暗和腐尸视而不见。

而在伊瑟莉独享的这个世界里,一切都与母星截然相反。在室内做的事情都无足轻重,房子在广阔天空下犹如一个个小斑点,住宅和它们的居民就像依偎在淡蓝色的空气海底的小贝壳和小虾米。地面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无法与壮丽的天空相提并论。阿姆利斯曾经瞥见过一丝这样的壮美,他抽出几个小时的时间,难以置信地凝望着天空,最后不得不离开这里。”

人生启悟的到来,并没有让伊瑟莉脱离农场,享受地球的“壮美”。作者笔锋一转,“她作出了牺牲,却也因此将这整个世界永远地据为己有。决不能让他们再派人过来。”伊瑟莉再次踏上了捕猎之旅。

任何试图将一本好书的内容浓缩到几千字,都是一种自不量力。原谅我毫无自知的尝试,伊瑟莉的困境是多数人困境的翻版——人生启悟或早或晚或多或少,它不会提供手段和方式让人跳出困境圈,却给人“世界很糟糕,但我还不想离开”的勇气和智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