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读后感100字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读后感100字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是一本由[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3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读后感(一):胡言乱语

跟很多女孩聊天,已婚的未婚的。她们总是天真的以为容貌对一个女性特别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个渴望择偶的女性而言。但事实并非如此,容貌的平庸可能只会在一些职业选择上受到一点点限制(比如演员之类的)或者得不到一些“美貌便利”。但它对择偶的影响真的不大。男人总拿容貌PUA女人,好像美貌是她们的责任。事实上他们择偶的时候容貌只是最可以被牺牲掉和弱化的条件。钱,权,利益才是他们优先考虑婚姻对象的条件。他们就没有审美,有也是浅薄的,可以去看看直男的喜好。但是如果一个女人可以给他们带来金钱名声利益,你会看到脸皮最厚的追求者。 总之。容貌姣好的女孩儿你们遇到的不是爱情是见色起意,容貌丑陋的女孩儿你们遇到的也不是爱情,很可能是沽名钓誉居心叵测。。 有时候真觉得男女的爱情故事都是女方的想象,就是自我陶醉自我感动。其实这没什么,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觉得是个美丽的故事。但我会悲悯这个女人,并且希望她如果能发现乏味无聊充实自由没有爱情的生活的美好该有多好啊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读后感(二):虚幻的孤独的我,是在繁华城市中的我

这是这些年来第一次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著作。

也是今年读的第一本纯粹的虚构文学著作。

我想这些短篇,他的主角不是那一群人,而是一个人。他们都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又像生活在虚幻的梦里。

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安排顺序,但是第一篇就让我有些了解,这样,是这样。她在读一本著作吗,她在这个故事中吗,她是凶手吗?她是世界的观察者,她是恐怖的罪行的非理性罪犯,是无合理化的猫。

在苏格兰月,那个住所是在苏格兰吗,是在波兰吗,那个儿童房里的娃娃城堡是心中的波兰吧。就像近来在业余的历史研究里感受到的,当人们遗忘了他的姓名时,他才真正的死去。亦或是当所有人都在用虚假的记录而并不是真正的那个人时,那个人也离去了吧。就像这一篇文章的末尾:“西方天际粉红色的光芒从未消失过。我丧失了方向感,天穹之上,无问西东。”

岛。这个第一眼读的看着像鲁滨逊的故事,是那么的孤独。在绝望中无所措是大部分人的真实反映吧,这篇故事真正的适合现在这个社会环境,在时代的车轮中,只是一粒沙的我们该如何。重新来整理自己人生的思路,在浮华的城市和逐渐走向中年的境界里,生命比任何时候都突显了出来。在生命的绝境中,要追寻生的希望,要努力成为活着的奇迹而不是逝去的传奇。

在去年过后,你是否去尝试更多增加自己存活能力的尝试呢?是否有储备,是否尝试去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能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有这同样的想法:“我相信,我并不是某件怪事的牺牲品,而是经历了一个奇迹的幸运儿。”

这个和书名同名的故事,是一个很晦涩的故事,我看到最后的时候,只感觉可笑,但是看到最后那个译注,我想,这就是这个魔幻的世界吧,我们说不清楚我们是活在现实还是活在梦中,有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现在会有越来越多看起来魔幻的事情发生,为什么更能够感受到时代的温暖。

大概,就这样吧,这是一本适合放在心情稳定,而又闲暇的时候去读,在阳光下去品味去考量,慢慢的,就像日常里,你会感受到在这个繁华城市中孤独的自己。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读后感(三):她的作品是盛大的联结

正如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托卡尔丘克的作品非常符合诺贝尔文学奖的品味,就是冷门,就是怪诞。因此村上春树是绝对不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他太过大众,而且越来越大众。我在这里也跟很多网友一样称托卡尔丘克为“托婆”吧。读托婆的作品感觉就像在做梦。而且她的作品相当全球化,甚至宇宙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她的作品里有一个关键词就是“联结”。时间跟空间可以联结,现实与虚幻可以联结,人跟动物也可以联结……托婆有一种包容和大气,总是发散着一种“我们都是宇宙中的一份子啊”这样的温柔召唤。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这本书是托婆的短篇小说集。现在感觉短篇小说的形式确实是比不上长篇。这种形式给予作者施展拳脚的空间过于狭窄。每个短篇就像是一个念头,还来不及细说就戛然而止。托婆的这本短篇小说集里有许多都可以拓展成一个精彩的长篇。

这本小说集里我读的第一个故事是与本书同名的《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这篇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丑陋如魔鬼的女人,她被当作马戏团里的怪物到处展览。然后一个男人对他产生了复杂的情感,或许有爱,但更多的是利用。读的时候我在想,首先世界上哪里会有这么丑的人,丑到让人恶心;其次怎么会有男人这样丧心病狂,利用一个女人的悲哀去挣钱。结果看到最后发现这个小说的主人公是有原型的。曾经在墨西哥就有这样一个女人。谁能想到,现实与虚构之间原来有着这么密切的联结。而且丑陋的外表与丰富的内心在这个女人身上也获得了联结。

《睁开眼吧,你已经死了》这个故事又是另一种联结。一本推理小说的读者C由于过于沉迷于故事之中而将自己编写到了故事里。她嫌故事情节发展太慢,于是在一个深夜里亲手杀死了书里的人物。这是时空的穿越吗?这是幻想在现实中的入侵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不仅如此,这个故事的类型也是一种联结——纯文学与推理小说的结合。这一点托婆在诺贝尔奖受奖演讲时也提到过,她反对将文学作品进行类型划分:“我在潜意识里就反对这样的秩序,因为它限制了写作的自由,抑制了实验性的、打破常规的念头,而这些才是创作的本质。这种秩序还将离经叛道赶出了创作过程,但是一旦没有了离经叛道,就没有了艺术。”

托婆的文学作品是宽容的,它可以包容一切:真相、想象、神话……她的作品是盛大的联结。她和她的作品的出现给了我们诸多启发,关于文学的本质、文学的作用,甚至关于人的存在……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读后感(四):神魂颠倒

太精彩了。是被线性叙述所桎梏的脑子想象不出的精彩,小说和故事竟可以这样写。记一些阅读过程的流水思绪:

睁开眼吧,你已经死了 :一本书是连接两个真实世界的桥,当戏谑对待另一世界,亦将受其反噬。我很意外居然是朗费罗活到了最后,明明他的诸多观念,诸如写作是靠当现实世界的观察者,其次再是想象力等等带了虚伪的言论,似乎在作者笔下是最遭唾弃的对象。或许他仅存到了最后,对深信不疑理性与客观观察的他才是最大的精神戕害吧。而当我在惯性地以理性厘清这篇背后的线性逻辑,我也已成了书中书里头的人,成了无趣套路中的一角。把书和书中书逐渐慢慢混淆的手法很神诡。

想想还是挺冤的,沉闷的作家们,最初只是单纯在玩一个游戏解闷罢了。只是现实经常是在没有死人的情况下,发生的事已远超乎了死人。

巴尔多的耶稣诞生场景:钟情无比。文字达到的今敏的电影的呈现……不,应该说那是才能者的共同领域,只是他们的梯各不同。在她的书里,明确和辨别虚实,是毫无意义。区分虚实既是妥协的标志,也是作家承认自己作伪的无能的标志。世界铺天盖地都是自己,这是神妙的,杰出的,我似乎第一次被如此具现化地告知。人生本就是一团混沌,她用文字将混沌的通感再现世间。她的故事里似乎乐于使个体意志陷入一种广袤无边的集体意识中,但也并非宏观叙述。她压根不在意读者。自造一个混沌世界,能否进得来和看得清,全凭读者本事。大部分故事是关于一个人自身的困境,或女性之间的故事。

绝世丑女:她死前发出的不是黑暗的声音,是真实的声音。是让一切人类假以粉饰自己的文明都暴露败坏的声音。

马:太绝望了。就像看自己的人生浓缩微电影的绝望。那些烦闷枯燥的对话,那些再也无法重燃激情的呆板,那些太熟悉而一切都显得固陋的事。我能闻到那海边空气的潮湿腥臭,海边漫无目的的寒酸的冷。我就是她,她就是她。让这一切完结是最好的,也不知能否再有相近的爱重来。最后的白马真是神来之笔,更神的是,它的降临也无能为力。

众鼓奏鸣:最爱的一篇。以一种造物主般熟知的精准,与放任自流的模糊,述尽活在世上的真谛。众鼓奏鸣那段的通感在我心不可磨灭。世界是连环的混沌与不断刷新此瞬间的催眠乐园。

看到最后一篇演讲,才发现这是我全书最爱……大概和鼠疫一样,是我不时会重新看一遍的精神支柱。谢谢她在这个节点,向我揭晓了世界的真相和可能性,它绝非万人之声同唱的固定,它是无限延伸,纵横过去、往来和寰宇,并凝于当下的一秒。而抓住所有不为人道的澎湃,便是活着的意义。她告诉我,一切有迹可循,有网联结,我与我所见从来并非孤独于世间。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读后感(五):她不只是玩转了一场叙事的游戏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是我所认真读完的托卡尔丘克的第一部作品,其实并不是特别顺畅的阅读过程。不甚熟悉的作家生平与陌生的文化背景,加上心理学专业出身的托氏又非常重视人物心理分析与作品的隐喻意义,这些综合起来造就了我一开始非常吃力的阅读体验。

但这并没有削弱托氏那极具个人风格的文字魅力,她给我的第一感觉就像是一所垂着厚重深色帘布的房间里,在昏暗烛光下讲述世间故事与世界真相的神秘女巫。她擅长玩转叙事的游戏,试图突破传统人称叙事方式,构造“实验性的、打破常规秩序”的“讲述世界的崭新方式”,之前粗粗翻读过的《糜骨之壤》,和这本里的《睁开眼吧,你已经死了》、《主体》都很明显带着这种实验性风格,呈现了小说中叙事与创作主体、阅读主体之间的多重关系和多种可能性。

但托氏并非单纯炫技的作家,她关心文学创作的意义,关心文学中揭示的个体经验与普遍连接,在碎片化和原子化的互联网时代,托氏更加强调文学所肩负的超越边界的责任。《睁开眼吧,你已经死了》并不只是一篇新奇的侦探小说,在悬疑的情节之下,还有主人公C在平淡乏味的现实生活与刺激偏轨的虚拟犯罪之间矛盾游移的心理体验,这种“幻想与现实、从众与逃脱、依附与自由、犯罪与守规、惊险与平淡”之间的冲突不正是现代人所日常经历的精神矛盾处境吗?《世界上最丑的女人》的故事来源于真实事件,曾做过心理医生的托卡尔丘克深谙人性的复杂,小说里的男主人公带着好奇又恐惧、厌恶又依赖的感情与号称“世界上最丑的女人”结合又渴望逃离,人人渴望特别,但其实都无不空虚又无聊。诸如此类的还有流落孤岛求生、捡到婴儿后奇迹产乳的男子、因为自尊和自恋与父亲断联但其实无时无刻不都在渴望得到父亲肯定的女舞者等等。

相较于“政治化”,托卡尔丘克更多被认为是一位“文学化”的作家。然而作家的地域与政治身份依旧不可避免地会在其身上有所烙印,一些篇章与段落可明显地读出托卡尔丘克的“波兰性”。如《苏格兰月》中关于波兰的一段叙述就非常明显,托氏“诗情与幽默并蓄”的特色尽显。

《切·格瓦拉》、《安德鲁斯教授的华沙之旅》、《彩排》几篇更是有着很明显的政治色彩,其中《安德鲁斯教授的华沙之旅》讲了一位英国教授在1981年波兰政变前夕抵达华沙后被困的故事,熟悉的历史事件运用全新的视角与略带幽默的文字讲述又更加突出体现了托卡尔丘克令人眩目的叙事本领和严肃深刻的历史关怀。

阅读托卡尔丘克并不是轻易无门槛的事情,初接触虽然懵懂,但是从随处捡拾到的精彩片段里仍可以窥见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国宝级作家文学才华的冰山一角,引得人不能不去探寻更多,在了解了更多背景知识再读更是深深被这位作家所折服,这本中短篇小说集为我打开了一扇走近托卡尔丘克的大门,单从这点来说就已经是非常宝贵的体验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