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饮食真相》读后感精选

《饮食真相》读后感精选

《饮食真相》是一本由[英]蒂姆·斯佩克特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饮食真相》读后感(一):小总结

很多现存的健康知识和理论,很大程度上是片面的。食品公司背后推手功不可没。

因人制宜。不要太刻板。

加工食物≠精加工食物,很多水果罐头/豆类/鱼类罐头装并不比新鲜的营养差。

不要相信快速、单一的解决方案(适用于很多领域);不要被食物标签或是市场营销愚弄;

另外说一下我减重的感受,那就是要真正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不要强迫自己,聆听内心的声音。

《饮食真相》读后感(二):有用的信息

健康饮食的理想比例,其中39%来自水果和蔬菜,37%来自谷物(面包、大米、意大利面、土豆等),12%来自豆子(beans)、豆类(pulses)、鸡蛋、肉类和鱼类,8%来自乳制品和牛奶,4%来自脂肪和糖类食物。

限时进食和增加禁食间隔在12~14小时以上可以降低胰岛素水平并帮助一些人减肥

补充剂没用,每天晒15分钟太阳,或吃鲑鱼一类的油性鱼类,或食用一小把富含维生素D的蘑菇,都可以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

世界上最常见的甜味剂是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它们经常和一种名为磷酸酶(AceK)的化学物质结合使用。

素食主义本身不一定是健康的。素食带来大多数益处大概只是通过吃多样的植物性食物和纤维获得的,吃少量的肉类和奶制品也可以获得这些益处。

咖啡并不仅仅是咖啡因,它包含一些纤维,就像茶和黑巧克力一样,它富含多酚,这种物质因对肠道健康的益处而闻名,而且它应该在我们的日常膳食中保留一部分。

与食用精制谷物的人相比,富含麸质的饮食可以降低体重,降低应激(炎症)的血液指标。

富含植物、种子和多样化的饮食,可以降低抑郁水平;而高垃圾食品和低纤维、低多样性的饮食则会增加抑郁风险。

《饮食真相》读后感(三):说实话读完我也不知道该吃啥了

麦片读书打卡:《饮食真相》

一本颠覆你的饮食观点的书籍,老实说读完这本书我甚至有点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吃一些什么了。

你会发现饮食,是一门大到你无法想象的生意。

我们日常几乎所有的吃喝,都早已是各大食品(饮料)厂商、政府、医疗、学术等利益集团互相斗争、博弈、妥协的最终结果,这个最终结果对我们而言,通常并非好事。

在这本《饮食真相》中,作者引用科学研究,揭露了大量的与我们日常认知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

❌ 低糖低脂食品更健康 :糖就像曾经的脂肪,是新晋被污名最严重的食品之一,食品厂制造出了“低糖”的概念,实际上人工甜味剂并不会让你更健康

❌ 运动可以减肥 :主要靠吃,甚至主要靠节食;有运动习惯并不会让你更瘦,根据双胞胎对比实验,有运动习惯的一方大概会轻几克这样子;但是运动的好处在于对各种疾病的预防,这些都是得到科学支持的

❌ 不吃早餐害处大 :个人体质差距很大,不吃早餐既不会变胖也不会对身体有害,甚至能够延长你一天中戒食的时间

❌ 鱼类是几乎最优质的食物:鱼类作为食品几乎快被神话了,是一门可疑的生意;鱼肉没有那么优质;天天吃鱼也不会变聪明、变长寿

❌我们需要补充维生素:根据研究,所有保健品类的维生素剂都是没必要、甚至有害的,保健公司为了巨大的利益疯狂营销的结果罢了,非必要不需要吃补充剂,日常食物中获得的维生素、微量元素都是够的

❌ 计算每日摄入卡路里减肥 :每个人消耗食物的能力不一样,且大多数的食品标注出来的卡路里完全不准确,这个东西只是利好了那些所谓的低卡零食厂商,最好是不吃零食,啥也不吃;卡路里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是一场灾难)

❌ 每天吃盐不能超过5克 :和低糖一样,低盐也成为了一门生意;吃盐最多的人来自中国,高摄入水平仅在西方的5%人口中可见;但是低于12.7克依然是没有风险的,相比之下,摄入过少的人反而有患病风险;

❌ 唾液可以测试你的过敏源:智商税,不可靠;且免过敏食物也在成为巨大的生意,2019的一项研究显示,自称19%的过敏美国人中,只有一半的人是真的过敏…

❌ 每天需要八杯水:瓶装水的生意早就超过了可乐等;自来水可以喝…矿泉水没那么神奇…

⬆️ 类似于这样的观点书里还有很多,但是正和作者说的一样,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企图指导你的饮食(政府、医生、食品厂商、网红、健身教练、你爸妈…..),在混乱冗杂的信息海洋中,究竟应该吃什么,已经变成了一门我们需要学习和实践的课程。

《饮食真相》读后感(四):对于食物一些说法增加新理解

整体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属于有趣,值得一读。里面对很多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的营养学说法(比如早饭是一天中最重要的饭,鱼是一种高营养超级食物)进行反驳,这很容易引起一些人的不愉快。(禀赋效应是人性的一部分)。而且每个章节基本都在反驳一个说法,很容易给人,作者老在怼来怼去。被他一说基本很多说法都无法相信,那看这本书有什么用。 不过,我是用对知识进行升级态度去阅读,尤其是发现作者引用的很多研究报告很新。(基本大多是10年之后的研究。之前读过一些营养相关书提到的研究可能都是零几年,甚至是九几年的研究报告。科技一直在发展,一些前沿的新想法也许更值得去了解。) 个人推荐可以先读第3章 关于卡路里;第8章讨论加工食品;第17章 关于运动减肥。基本上,我是认同这三章的作者的观点,并且觉得没什么疑问。尤其是关于卡路里的那章,个人读完觉得很有启发。如果你觉得可以接受这些观点,可以跳着读其他章节,接受与否还是要自己判断。其实有些观点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但不妨碍我读完。 这本书基本上一个章节一个主题,所以对于喜欢跳读的人来说很友好。也很适合碎片时间阅读。 顺便谈谈这本书对我生活行为上的影响。 我应该不会再去买早餐麦片。之前很喜欢日本一个牌子的早餐麦片,基本上甜甜,脆脆的口感。有时候是直接被我当零食去吃完的。而且它的宣传上也会说添加各种水鬼脆片,各种谷物,以及富含各种维生素。感觉是一种完美早餐,方便,好吃,还有营养。 结果,这本书批判的一个观点就是各种食品制造公司喜欢用“纯天然”,“低脂”,“高蛋白”等各种营养学话术去包装,营销各种食品。(这个观点他在这本书里反复批评食品公司很多次,而且还提到这些公司喜欢资助科研机构做一些有利他们产品卖点的研究。这点也让我吃惊科研背后的水很深。) 其中就提到早餐玉米片,其实由精制玉米做的,去掉玉米中富含维生素和脂肪的部分。然后将剩下的部分用高压锅蒸煮几小时,然后擀平烘烤。等于是营养价值极低的烤淀粉,所以需要后期添加复合化学物质以及维生素。所以它的利润率高达40%。生产商也就愿意用25%的利润去做广告。 他说到麦片的时候,我倒联想到以前我妈喜欢买一种黄色压扁的玉米片来煮粥。当时我们都觉得自己在吃粗粮,是一种很健康的饮食方式。但我现在想到的是,那种黄色玉米片其实就是没有调味i的“烤淀粉糊”。事实上它们煮出来就是会变成一种糊糊,营养价值并不高。 也不会去喝运动饮料。作者评价运动饮料基本上就是含糖饮料的重新包装。除非你要高强度运动超过3小时,否则你基本不需要运动饮料。 最后提一下这本书有个明显缺点,就是翻译真的很不好。 读了两三章之后,发觉每个副标题都在提出一个迷思。忍不住去查了一下这本书的英文书名 《spoon-fed,why almost everything we've been told about food is wrong 》。感觉英文的书名倒是对于主题阐述的更清楚,相比之下“简洁”的中文书名有点让人迷惑。上次让我有这样认知失调感的书是《人性的弱点》。不过,我也怀疑出版社是为了让书名和这个作者上一本书名翻译风格统一,才用了这个名字。 而且读完译者的后序,猜测这书应该是很多人分工翻译之后再由一人整合校对的成果。所以这书特别的直译,甚至有种机翻的错觉。不过还是要感谢译者的注释,很多解释对我理解内容还是有帮助。

《饮食真相》读后感(五):食物:我们最重要的药物

用多样化的真正食物代替精加工食品

作者在大量科学研究数据与人群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破解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又根深蒂固的23条饮食迷思,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与人文关怀的饮食建议。许多章节(如《补充剂真的没用》《快餐恐惧症》《把培根带回餐桌》《无麸质饮食时尚》)非常有启发性,扫除了公众在食物选择方面的知识盲点,动摇了人们在饮食方式上的各种陈规陋习。

本作的核心观点即“把真正的食物带回餐桌”。为了攫取超额利润,现代食品工业与跨国食品巨头将补充剂与食品添加剂包装成低脂、低热量的精加工食品,这类垃圾食品外观精致、口味浓郁,但本质是各类化学物质的组合,根本不能称为食物,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

政府在食品行业上的监管失察,官方饮食指南缺乏个性化建议,势力强大的食品行业游说团体利用资金影响公共决策与科学研究,以上种种都加深了人们在饮食观念上的误解,日常饮食逐渐变成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更美好、更可持续的生活图景,那不妨从书中提出的12条饮食计划做起,身体力行之外还要积极教育下一代养成良好健康的饮食习惯,这关乎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整个星球的未来。

最后,关注的焦点又集中到了翻译上。新星出版社译介的欧美类作品,从文学小说到科普读物,译文质量不佳一直是其最大的通病。面对本书无处不在的机翻语句与不知所云的晦涩名词,我好几次有弃读的冲动。好不容易抢到的国外畅销著作的简中版权,却搞出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糟糕译本,读者心里真不是滋味。出版社的领导们,你们知道想要骂人却无人可骂,这是多么痛苦的一种感觉啊。

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同样是该作者的畅销作品,《饮食的迷思》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率先引进国内,在编辑与翻译方面就非常用心。流畅出色的译文使作者的观点鲜明易懂,阅读体验引人入胜,收获读者如潮好评。

因此,面对此类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普及作品,建议新星出版社今后能委托有医学或营养学背景的专业译者翻译,而且最好选择单一译者,而非翻译团队初翻后由署名译者整理校对,这样才容易产生作者、译者、读者“三赢”的效果。须知,产品口碑永远是品牌发展的根基所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