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读后感1000字

《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读后感1000字

《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是一本由邱丽娃 / 徐一博著作,平装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1-7,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读后感(一):美好生活的有效指导

美好生活如何才能实现呢?这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

丽娃老师的这本书里也许能够找到答案,关于如何有效沟通,关于家庭的真相,关于自我的蜕变。

市面上的心理学书籍偏理论性的比较多,实操性的比较少。

而丽娃老师的这本书每一章既有理论,也有案例,还有达到目标的实操练习,是不可多得的萨提亚指导性专业书籍,为我们开展小组,专业课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强烈安利!

《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读后感(二):家庭的基石----沟通

2021年上半年,全国离婚登记量为96.6万对。分区域来看,河南、四川、广东、江苏离婚登记相对较多。同比下降将近40%,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2.6%。------南方都市报。

家暴、出轨会成为婚姻破裂的导火索,但是所占比重并没有想象中的高。离婚登记的主因主要集中在生活压力、沟通不畅、家庭矛盾等内因上。 家庭中婆媳关系、夫妻关系、父子母子关系存在问题,可以从良好的沟通开始。良好的沟通改变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这并不是奇闻。但不一致的沟通却会带来危害。

我每天上班回来以后还要带孩子累死人了,家里没有人理解我,没有人愿意帮我分担,我觉得我很孤独。 今天七夕节了,我下班回家老公会给我准备个小惊喜吗?会不会给我买了什么礼物?前两天我暗示他了想去吃大餐不知道他订没订位子。 上述两个例子是我或身边人在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第一个例子没有有效沟通,自己憋在心里委屈。第二个例子老公没有准备惊喜、没有买礼物,在家翘着二郎腿优哉游哉的看电视压根忘了七夕这事了,回到家后倍感失望。如何表达想有人理解及分担让家庭成员共情?如何表达想浪漫的过一个美好的七夕?

大致总结了一下书中所述:先从自我出发,找寻自我沟通问题所在,溯源原生家庭所给你带来的性格及处事原则,真实的认识自己并改变自己,并对家庭及环境进行改变,通过利用工具达到提升个体的自尊水平,带来长足的、彻底的转化性改变。当然萨提亚模式是一套立体的、多面的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这里的所述可能过于不饱满。

萨提亚模式把有些心理问题不看做机械故障式的问题,她会依照个体出现的问题从环境出发,通过激活自我实现的潜能,对问题者进行塑造和引领。对于一个个体而言,自卑与自尊会影响一个人的发展。让我们想想《生活大爆炸》中的拉杰,不正是一个因为家庭因素影响,从而有些自卑不敢与女性面前说话的一个形象,只有酒精的麻痹下展现魅力提升自尊敢于说话的。

最后分享书中两个对我很有用的小工具:第一个沟通三要素表,这个工具更好的理解我在沟通过程中的倾向和姿态,做到三者平衡及时纠偏的作用。

沟通三要素

第二个冰山系统,这是对自我认知很好的工具,是对自我情绪的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对控制自我情绪应对事物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读后感(三):高质量的沟通才能有高质量的生活

我没有能说会道的口才,也没有高情商,反而我还特别的直,所以在生活中常常因为说话得罪人,我都不自知。差的人际关系,直的性格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烦恼,以前我总是会安慰自己,做自己就好,这个世界只有我一个,取悦自己才重要。可是当我陷入困境,想有人帮一把的时候,我才发现身边没有一个朋友可以拉一把。所以我试着去改变,这样的改变不是不做自己,是更好的做自己,成就自己。

我最先的改变方法就是少说话,少发表言论,甚至有必要的时候不说话。可久而久之,我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因为我觉得既然想说,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何要强迫自己闭嘴呢??只要把自己的想法用好的方式去表达不就好了吗?之前表达的方式不好,那我就换个方式也许会好,不是吗?于是我看了一些关于心理学和沟通技巧方面的书,其中就有《美好生活方法论》

《美好生活方法论》是我看的众多心理学方面书籍,我觉得最好的一本。在我看来它真的是一本方法论的书,它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而我们却不以为然的事情来告诉你怎么去解决问题,怎么通过合理的沟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从而让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因为有了好的关系而有所提高。《美好生活方法论》有着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每位读者阅读此书,不仅仅是读书其实还是在上萨提亚课。何为萨提亚课?开始阅读此书时,我很是疑惑。因为在此之前,我对萨提亚是非常陌生的。萨提亚是谁?萨提亚课又是啥?为此我还上网专门查了下。

我看书有个习惯,就是看书必看序言部分。因为这部分的阅读能够帮助我更好的了解到这本书的主题与精神内涵。《美好生活方法论》这本书它的序有些与众不同,打开时你阅读到的是满香的国家级心理学家的对此书的赞誉,可见这本书的魅力非凡。在此之后是三篇是阅读过此书并从中受益的几位心理学老师得精心荐文,老师们用温润的文字诠释着对这本书的挚爱。当然好的书籍是少不了作者语录的,所以在正式地阅读大餐之前,编者还匠心独运的安排了两位作者邱丽娃老师和徐一博老师对于此书的想法。之后我们就来到了《美好生活方法论》的第一章。在这一章里的几堂课就诠释了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个现象——表里不一的沟通。我们常常会因为性格方面的原因在人际交往中讨好别人或者不顾他人感受以自我为中心而造成沟通上的很多误区。这本书在开篇第一章里的几堂课里就告诉了我们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出现的原因以及怎么解决这之后出现的一系列的连锁问题。如果只是纯理论的讲解,那像我这种心理学的门外汉肯定是看不进去的,也看不懂的。但这书不是这样,它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本书。在每一堂课里它除了有典型的案例在后面还有可操作的习题,帮你更好的理解知识,融会贯通于你的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帮助你知道该怎么做,怎么解决问题,最终帮助你提升生活品质。人是生活在社会这样一个大圈子里,受着各个方面的影响,也影响着身边的方方面面。所以如果只是个人自己人际沟通系统得以无障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接下来的几章里作者阐述了在跳出了自身发展的圈子后来到了更广阔的空间:第2章里让人生开始改变、第3章的走出家庭桎梏。最后又落回到个体自身:第4章里的自我的深层蜕变。在这21堂课里作者带着读者深入实践地领悟并操练着与个体幸福相关的人际沟通系统、内在心理系统、原生家庭系统。让理论不单单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也与生活密切联系着。

我接触心理学是在大学里面,因专业的原因,我们必须学习一些教育心理学。工作之后,我更加的认识到自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重大影响,认识到自己为人处世方面的不足,以及性格方面的缺陷之后,这让我对心理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先后我阅读过《自控力》《亲密关系》等书籍。前几天我拿到了《美好生活方法论》我就被里面所提到的萨提亚模式理论所吸引。虽然我学到只是点皮毛,但我真的觉得心理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帮助。所以热爱心理学的朋友,这本《美好生活方法论》真的不可以错过哦ヽ(○^㉨^)ノ♪

《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读后感(四):原始的三角关系是我们一生的脚本

人好比一台电脑,有硬件有软件,硬件就好像我们人的五官和胖瘦、遗传基因等,硬件不会变,软件是随时可以升级的,电脑与电脑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安装的软件和硬盘里所储存的数据,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是我们的相处关系。 有些人说关系最难改变,确实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是与关系共存,想要改善关系也需要一些方法,作者邱丽娃和徐一博协作的著作《美好生活方法论》一书,通过21堂萨提亚课,四大部分的学习和练习,改善我们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让我们走向幸福的人生。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一致性沟通的重要性。 一致性沟通 “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意思是说的话和做的事内外一致。然而父辈教育我们说话留三分,不要心直口快,还有因为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很多时候说出来的话和做的事不是出于本心。 马上就到七夕节了,有很多女孩想收到礼物,可心里想嘴上不说,就想让对方猜,如果对方猜对了送了心意的礼物,女孩会很开心,如果送不对就会找茬生气,很多男士也是很不解,买了礼物还生气,女人真麻烦。 生活中这种不一致表达让对方猜,或者让别人传话的事情太多太多,不会自己去真实表达,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冲突。 很多时候不是不去一致性表达,因为在原生家庭中,亲子之间孩子是属于比较弱势,孩子在面对父母的情绪雷区的时候,孩子为了躲避这些潜在的危险,孩子为了获得安全的生存空间,生成了四种不一致的沟通方式,分别是指责、讨好、超理智和打岔。 这四种模式很常见,几乎每个人都会用到,为什么这四种就成了不一致的沟通方式了呢?原因是在沟通中“沟通三元素”没有都考虑到,沟通三元素:情境、自己、他人。 指责是在沟通的时候指责对方、远离对方,只考虑情境和自己,不考虑他人;讨好是在沟通的时候讨好对方、迎合和听话,只考虑他人和情境,不考虑自己;超理智是在沟通的时候运用理性,讲道理、分析和数据,只考虑情境,不考虑自己和他人;打岔是在沟通的时候开玩笑、转移话题、回避,不考虑情境、他人和自我。 所以在沟通中的少了三元素中的一种,都会发生一些冲突,让关系变的紧张,一致性沟通,既能考虑到情境,也考虑自我和他人。 产生求生存姿态是因为在原生家庭中有很多未满足的期待,要想做到一致性沟通,就要学会看到自己的渴望和他人的渴望,才能对现实情境做出合理的认知判断。 运用冰山系统探寻冰山下的渴望,真正做到一致性沟通,下面我们一起认识、提升内在,让人生开始改变。 看到的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相 在关系里我们更多的是看行为和事情上,通过别人的言语和表情做出判断,下意识做出防御姿态,可是在这些事件的下面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萨提亚模式的咨询技术是围绕冰山系统构建的,利用系统帮助个体觉察自己的知觉过程是如何被扭曲的。系统大致从意识过程行动到意识和无意识交界处的应对姿态,再到无意识的情感体验感受和感受的感受,心理现实对待事件的观点,到深层内在的渴望和自我生命力。 比如我们看到孩子流鼻涕可孩子就想吃冰糕,大人一般情况下就会制止,孩子就会哭闹,大人不理解就会一顿吼骂或者打。 我们利用系统方法,看下大人和孩子水平线下面最深看不见的渴望是什么。事件:孩子流鼻涕要吃冰糕,行为:不让孩子吃;应对姿态:指责;感受:担忧、气愤;感受的感受:血压上升;观点:都流鼻涕了还吃冰糕,这样不就生病了,生病了住院,孩子受罪还花钱,那可不行要制止,当制止孩子的时候孩子不听哭闹,突然血压上升怒气一下就上来,我是为你好你还闹腾,就会吼骂和打,为什么直接去到指责,因为在小时候原生家庭里父母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渴望:孩子能理解父母的心,自我生命力的价值感和不安全感降低。 同样的事件,孩子的应对姿态:指责和讨好,感受:害怕;感受的感受:有点发抖;观点:刚才跑了一圈很热,就想吃一个冰糕,我不想父母管我,我想自己说了算,可我又担心父母生气会打我;渴望:被接纳;自我生命力:独立自主下降。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看水平线以上的事情,水平线以下的东西完全忽略,所以我们要时刻觉察自己的情感感受,去接纳感受,理解浮现的想法,有时因为生活经验我们总结一些固有的观点,因为这样让会很好的应对生活发什么的各种状况,就因为这种固有的观点让我们不是多了智慧,而是出现了一些偏差。 当我们时刻觉察浮现的想法看我们的期待和更深的渴望,当看到被封藏的渴望时,改变就发生了,我们更加能接纳生活,活在当下。 为什么我们会封藏渴望呢?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为了在原生家庭里更好的生存,我们选择把自己的渴望封藏,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怎么走出原生家庭的桎梏。 原生家庭的终结者 大家对原生家庭这个词都不陌生,为什么说一提到改变就要从原生家庭说起呢? 每个人都是由两个细胞合成分裂,然后形成的人,底层色彩都是相同的,那在后面的不同就是因为每个家庭的三角关系的不同。 父母是来自两个不同的家庭,两个不同家庭有又不同的父母,这样的结合都各自带着原有家庭的模式进入一段新的婚姻。 每个家庭内在关系脚本是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分为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 等级模式是关系中处于高等级和低等级,比如很多父子关系里,“老子说了算”就是等级模式,父母就是高等级,孩子就是低等级。这种模式会让低等级一边服从一边反抗,所以会看到很多孩子小时候听话,到了青春期就和父母对抗。 成长模式是彼此互相尊重没有高低之分很平等。这样的模式里,彼此一致诚实,能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接纳和认可,也会站在对方角度共情对方,这样内在就会得到滋养,生命力就会绽放。 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做到成长模式而是去到等级模式呢?原因就是在每个家庭里除了一些文化影响,还有一些隐形的家规。 萨提亚模式通过家庭重塑技术三阶段让我们看到隐藏在每个家庭的故事。通过家谱图、家庭生活编年史、影响力车轮三种工具,看到过去我们不知道的故事,从而看到一些一直影响当下时候的事,然后做到转化。 通过这本书的工具让我们更加清晰我们原始的三角关系脚本,这些脚本影响我们一生,当我们看到这些才会实现核心自我系统的升级,让自我发生化茧成蝶的蜕变,找到最真实的自我,改善我们的关系,让生活更加的美好。

《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读后感(五):沟通不畅,除了语言问题,还可能是因为内心规则不同

前几天,朋友和她的丈夫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战争。

事情是这样的,因为工作原因,朋友和丈夫有一小段时间的分别,在重新相聚后,两个人之前却没有想象中的“小别胜新婚”。

而是连续大吵了几天。

直到最后一天,朋友的丈夫主动提出谈一谈这几天的问题,两个人才发现,吵了几天,谁也不知道对方为什么生气。

丈夫以为妻子生气的源头是没有给她带礼物,所以是故意给他找茬;

而妻子却是因为丈夫在回来的当天就和朋友出去玩,忽略了自己,伤心过度的情况下,不愿意再包容丈夫。

瞧,吵了几天,结果都不是为一件事吵,又伤害感情又起不到任何作用。

通常时候,我会劝朋友和伴侣沟通的时候要讲究语言的艺术,但是在看了萨提亚家庭治疗资深讲师邱丽娃和心知己创始人徐一博的书籍《美好生活方法论》后,我才明白,原来沟通不顺畅,和内心规则有关。

什么是内心规则呢?

《美好生活方法论》中给了这样一串问题:

问题1: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比如说对方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对方做出的行为,动作,甚至眼神等。

经过这些不是语言,但都是语言的一部分。

问题2:你为你看到的和听到的一切赋予了怎样的解释意义?

对方的语气、语调,动作等,都会让我们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我,在一次沟通中,对方开口就抖起了腿,看上去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怎么也不像是重视这场谈话。

问题3:你对自己的解释产生了什么情绪、感受?

当我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有了一定的解释后,我们的感受和情绪也会随之而来,还说上面的事情,当我看到对方抖腿 的样子后,我便开始抗拒这场谈话,因为那种不严肃不认真的态度,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问题4:你对这些情绪、感受又产生了怎么样的情绪、感受?

继续说上面的话题,当我感到不舒服的时候,甚至多听到一句话,都会有厌恶的感觉。

问题5:你运用了哪些防御方法?

基于上面产生的情绪,我也采取了不认真的态度,对方看到我的态度后,语气和动作更是发生了变化,一场风暴的前奏就这样被默默开启了。

瞧,这就是我们的内心规则,对方不自觉抖腿的时候,是不是真的不认真不严肃,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的内心规则已经做出反应,将此判断为不好的态度。

而对方也会通过自己的内心规则解读我们产生的行为和语气。(这里强调一下,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抖腿都不是一个好的行为,极其让人产生误会。)

这便是为什么有的人说着说着就莫名其妙吵起来了的原因。就如《美好生活方法论》中所说:

”人们会因为内心规则的不同而对同样的事实做出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从而埋下矛盾和冲突的种子。“

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是真的爱你》,刚刚生完孩子的陈娇蕊十分想要获得家人的关注,但不管是婆婆还是丈夫,都选择了忽视她。

没有奶,婆婆就不顾她的心情,弄猪油之类的东西给她喝;

睡眠不足,丈夫却因为工作的繁忙,没有精力和她分担;

成为一个孩子的母亲的心情还没有转变过来,婆婆却已经在说生育二胎的事情。

在这些被忽略的细节中,陈娇蕊患上了产后抑郁症,自己的心情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婆婆却说陈娇蕊是脾气差,丈夫也角儿陈娇蕊是无理取闹。

最终一家人支离破碎,夫妻也站在了敌对方。

像这样的情况,很多人都会在很久很久之后,才会理解对方当时的心情,除了共情的能力以外,和内心规则的不同也是有关系的。

那我们要如何解决内心规则引起的障碍呢?

《美好生活方法论》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建立两个人都认可的新规则。

第一步,通过观察、探索,先找到两个人分歧点。这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

第二步,可以尝试互相回答前文中提到的几个问题,让两个人更透彻的感受对方的内心规则是什么样的。

第三步,了解两个人的内心规则后,根据此点,形成新的方案。也就是把两个人的内心规则进行融合,找到折中的办法,达成共识。

这一过程,重点便是协商。

当形成共识性规则后,这段关系便不会再因为内心规则的不同而产生分歧,继而吵架了。

用通俗的话来说,这也是一个磨合的过程。

听上去老掉牙,但很有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