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的教育》经典读后感有感

《爱的教育》经典读后感有感

《爱的教育》是一本由[意]亚米契斯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教育》读后感(一):所有父母该给孩子看的一本书

你送给波列科西的玩具小火车即使是金子做的,里面装满了珍珠,但跟那个使父亲重新做人的圣徒般的孩子相比,也不过微不足道的赠礼罢了。

当我在书里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真的很为这个父亲的教育方式点赞,他在用正确的方式在教育儿子应该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

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恩利科用日记记录一个学年的生活,从升上一个年级开始,从10月份写到了来年的7月份,里面涵盖了同学、老师、父母、同学父母的各种事件,每个月还有一个小故事。

恩利科的父亲是一位作家,家里条件还可以,但是他却不喜欢学习,而且不喜欢写作业,但是在他的日记里,记录了那些条件不好、却非常渴望上学的同学。

比如有个同学家是买木柴的,有次刚好赶上父亲出去做生意,母亲又病重躺在床上,只小小的他既要照顾生意,还要照顾母亲,即便如此,还要争分夺秒地复习堂客知识,在干活的间隙背诵,还要在看守店的同时写完作业。

特别是里面烧炭工的儿子和绅士的儿子之间发生的事,值得拿出来教育。

这两个家庭属于不同的阶段,富人家的孩子看不起穷人家的孩子,总是有意无意地欺负或者看不起同学。有次直接对着同学说:“你父亲是个乞丐”,想要同学抬不起头。最后这位父亲的做法值得称赞,

他为儿子感到懊恼,并且一定要让儿子像烧炭工的儿子道歉:“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

我们说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行为的行为非常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要重视教育的原因,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品格优良的孩子。

而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恩利科父亲或者母亲写给他的信,每封信都在教育孩子应该怎样培养更好的品行,读来受益良多,这本书一定要好好收藏起来,以后拿给孩子读。

《爱的教育》读后感(二):《爱的教育》背后的悲剧故事

说起给孩子看的儿童文学读物,不得不提这本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日记体儿童小说,《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一八八六年在意大利公开出版的,深受意大利教育界的欢迎,在当时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普及程度,直到今天,在意大利国内也是人手一册。

在我国,五四期间,该书也被匡互生、朱光潜、丰子恺、陈望道、黎锦熙、茅盾、夏衍等知名学者作为当时学生们的重点读物。

这本书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道来师生之情,父子之爱,同学朋友之谊,以及人性的真善美,可以说,是能够洗涤人心,让人活得纯净的作品。

但是,读了企鹅经典文库新出的《爱的教育》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背后,其实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悲剧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作者亚米契斯一家人。

亚米契斯是一个工作狂,对他来说,工作起来对其他事情一切不屑一顾。在他创作《爱的教育》时,他意识到这部作品可能会取得巨大成功,因此他背负了巨大的创作压力。

为了排除家庭干扰,专心写作,亚米契斯决定离家出走,住进旅馆,并东躲西藏。

因此,妻子怀疑他在外面寻花问柳,对他的误解也发展到怨恨,并最终离开了他。

面对家庭悲剧,他们的一个儿子精神世界也彻底崩溃,年仅22岁就自杀身亡。

当时的舆论,也猛然袭来,说他不是好丈夫,也不是好父亲,指责他在书中教别人学会爱,但自己却不爱任何人。

而他背负了这样的压力,用整整八年的时间,构思了作品,潜心创作,留下了一部传世佳作。

了解到这一点,再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不一样了。这不仅是令人悲伤的,而且是令人讽刺的一个注脚。

作者写了爱的教育,但是自己的家庭却鸡飞狗跳,让我联想到中国另一位儿童作家,冰心。熟悉冰心先生家事的人,也知道,她的家里,其实也不太平。

这些儿童作家,到底怎么了?

为了都“医者不自医”?

我想,恐怕还是因为,写作是简单的,但生活是不易的。

一个人越是童话一般的认知这个世界,越是会遗忘这个世界的复杂,最后会弄得支离破碎。

或许这也应该是“爱的教育”的一部分。

《爱的教育》读后感(三):《爱的教育》:让孩子在爱的乌托邦世界里学会善良与爱

假如你以后有孩子了,是教他善良还是让他变得现实?某平台的高赞回答是“你教他善良,生活会让他慢慢学会现实;你教他现实,可就没人教他善良了”。

是啊,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父母总怕孩子会在丛林法则中吃亏,于是很多父母从一开始就更愿意教孩子如何游刃有余的生存技能,比如嘴巴甜点、做事殷勤点,可却独独对善良只字不提,仿佛善良就意味着软弱,就等同于“人善被人欺”。

但事实上善良比聪明更重要,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试想如果大家都不教自己的孩子善良,那么你认为谁会友善的你的孩子呢?还有这世上正是因为存在丑恶才显得善良可贵,才显得要把这种美好的品德好好地传承下去的必要。

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的引导奠定了孩子人生的底色。在世界经典名著《爱的教育》中,作者亚米契斯以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份和视角通过日记的形式讲述着身边的生活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有生老病死、有社会阶层的真实写照、有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有同学与同学的相处,但无一不传达着人类美好的品质——爱与善良。

很多人看完都觉得这完全是作者编造的“乌托邦”,话说我在看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特别是看到一个小孩用雪球把老人砸伤了,前一秒大家都在声讨,后一秒大家都原谅了,真的觉得不可思议。可是事实上,这是我们以成年人的眼光来看的。对于成年人而言,已经深谙社会法则,我们习惯性的会用功利性的眼光警惕的看待身边的人或物,比如有人摔倒了,在想扶人的同时也会想到最坏的结果“它会不会讹人”、“他和我搭讪,是不是有什么目的”。

而对于孩子而言,它们需要这样的乌托邦,文学博士崔昕平曾说,在儿童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应更注重呈现真善美的价值观。因为只有在这样友好的氛围下,它们才能在人生的最初学会善良,也懂得释放自己的善意,同样作为父母也可以在这个乌托邦世界反思下,回忆其自己遗失的美好品质。

当然这样的乌托邦也并不是不接地气的,书中主角恩里科的父母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正确的行为,并用书信的形式传达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这让我受益良多。其中有个细节让我很有感触,恩利科的同学小泥瓦匠来家做客。两人坐在沙发上吃东西的时候恩里科看到小泥瓦匠衣服上的白灰蹭在沙发上,当其准备用手擦掉时,被父亲拦住,事后父母告诉他原因:

看到这段话时,真的觉得恩里科的父母真的太温柔了,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孩子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敬畏。当然也很佩服他们的教育方式,他们没有用大道理或者打骂来教导孩子,而是结合具体的方法和事情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话说看到这,我想起同事曾说的一件事,这几年有机食品很受父母欢迎,即便再贵很多父母也依旧愿意购买,只为让孩子吃得健康,同事就是这样的父母之一,于是每天在给孩子准备去学校的水果盒时,总是购买最好的有机食品放进去,可是每次孩子拿着水果盒回来时,它发现里面总装的是歪瓦裂枣的东西,一看就很廉价的。原来孩子在学校都是和同学相互分享水果的,这些看起来不咋地的水果都是同学分享给孩子的,看着孩子每次都带回这样,同事就觉得心理不平衡“为啥孩子都给别人好的,而其他孩子都给一些不要的东西”,于是就悄悄给孩子准备两个水果盒,一个放有机水果,一个放普通水果,并告诉孩子有一个水果盒是孩子自己吃的,不要分享给同学。

后来快放假了,孩子的奶奶来了,知晓同事这个做法,立马叫停:你这是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不好的习惯,那些孩子分享东西有错吗,他们知晓东西好坏吗,他们分享出来的只不过是自己的心意,而你却将这些东西划分价格,要是你以后发现别的小孩这样对你的孩子,你会怎么想....。同事也反思了下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妥,在和大家讲述的时候也说到“我觉得我太势利了”。

同事的这件事真的让我想到很多,育儿的过程中我们父母往往会用成人的生存法则来计较得失,却无形中把孩子带偏。在看完这本《爱的教育》后,我领悟到:其实眼前的得失只不过是一时的,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正确的引导。现在看似孩子吃亏了,但你会发现这些亏会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点成为福报回馈到孩子身上。

总得来说,这本书很适合父母和孩子看,父母能从中学会如何引导孩子塑造其美好的品质,孩子也能从中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善意,也会懂得爱与善良的美好并学会传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