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早生贵子:帮不了你养娃,但能帮你觉悟读后感锦集

早生贵子:帮不了你养娃,但能帮你觉悟读后感锦集

《早生贵子:帮不了你养娃,但能帮你觉悟》是一本由杨早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早生贵子:帮不了你养娃,但能帮你觉悟》读后感(一):不管养不养娃都能帮你觉悟

“阅读邻居”三个创始人在2021年扎堆出书。最先看完的还是杨早这本,当时的想法是,随便翻翻,然后送给更需要的朋友——因为我跟作序人之一洞主的想法类似,基本完成了养娃这件事,觉得可能 于己没有太大帮助了。拿到书,一看这么老厚,心想:都是养娃,我不过留下几篇文章,人家为啥刚养了十年就能写这么厚一本书?

看后不得不心服口服,这本书其实是以一个父亲的视角切入,并不是就教养谈教养,不管你是不是养娃,这本书都能让你对教育、对家庭关系甚至对传统文化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本书分为四辑,看完第一辑,“要不要当100分父母?” 我当时有把这本书推荐给身边每一个日日夜夜正在经历这一“灵魂拷问” 的朋友。但是,看完整本书,我觉得,不管是不是当父母,看了这本书都会受启发,这个副标题还起的真是到位。因为在我看来,除却第一辑较多涉及实操部分,第二/三辑是关于当下社会教育问题的观察与思考,而第四辑则更多的是探讨代际关系,甚至延伸到文化的传承与颠覆。

也许平常听早师分享的多一些,看这本书就像听他坐你对面,就一个你正焦虑的问题,洋洋洒洒铺陈开去,抽丝剥茧,顺着他的逻辑就能把这事儿分析清楚了。临了还跟你说,我就是这么觉得哈,对不对大主意你自己拿。

如早师所言,他作为一个父亲也未必不焦虑,但他愿意通过他的文字把他的思考过程展现给你看,你也许还不能照猫画虎,但学会他的思考方式,或许对你拆解日常的难题会有所帮助。

其实我倒是更喜欢第四辑里对鲁迅、沈从文和梁漱溟的经历结合史料的分析,如果自己的智慧不够就像前人借一些经验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总会看得远一些。而早师就是这样一位“摆渡人”。致敬!

《早生贵子:帮不了你养娃,但能帮你觉悟》读后感(二):习习:《早生贵子》帮你打开育儿心结

文/习习

自打闺女疑似进入青春期后,明显感到儿大不由娘,家里局面日渐失控,焦虑感上升,幸福感下降,于是到处打听有调节亲子关系的灵丹妙药。机缘巧合中读到《早生贵子》,立竿见影的速成法没有找到,倒是歪打正着地解开了自己的许多心结。简单的说,这本书不是在战术层面探讨怎么和孩子斗智斗勇,更多地是在战略层面引导家长对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轻松有趣、娓娓道来,读的过程很愉悦,读完之后有共鸣。特别是有三个特点,让这本书有别于我读过的大部分亲子教育类读物。

一是没有局限于单个家庭的教育,把个体的问题放在社会的整体背景中思考。作者紧跟热点时事,用五十个教育中常见的现实问题贯穿始终,每一个具体问题剥茧抽丝地拓展开来,在大环境下进行拆分解读。比如天价学区房等对于单个家庭是无解甚至荒谬怪诞的问题,放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分析却又神奇地符合逻辑。因此,视野开阔一点,思路就更开开阔一点,光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往往会更加焦灼。但同时还要注意思考的独立性,否则又容易忽略自己孩子的个性和特质,轻易地被舆论挟持。 因此,面对各类教育中的难题,既要举目四望,了解大形势大趋势,也要针对自家孩子的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双管齐下才能有助于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二是没有局限于眼下的教育,还捎带讨论了一辈子的教育。作者的儿子虽然还是小学,但对于教育的思考颇具前瞻性,一口气贯穿了学龄前、义务教育、高中、大学,甚至留学、就业、结婚、生子,构成了一个完整链条。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如果把眼光放得远一点,时间跨度拉长一点后再想想,今天作文写得费劲,昨天数学错题没改对,好像在一辈子里也算不上特别要命的大事。既然是一场马拉松,也不妨按部就班,按着节奏慢慢来。

三是没有局限于当代的教育,还普及了民国时代的教育观。最近《觉醒年代》大火,捎带着回顾了以思想开放多元闻名的民国时代。作者恰好对民国情有独钟,用很大的笔墨描述了鲁迅、胡适、梁漱溟、沈从文等民国大家的经历以其关于教育的思想,尤其是对鲁迅先生落墨最多。多数人心目中的鲁迅先生可能更多的是斗士的深刻锋利,看完本书之后会发现这样的认识过于脸谱化、片面化,忽略了先生还是一位有血有肉、温情细腻的父亲,好比一只刺猬,对外剑拔弩张,但最柔软的一面留给了孩子。特别是先生以幼为本,尊天性、贵自然的教育观现在读起来仍然振聋发聩,无论哪个年代都值得反复品味。读读历史,长长见识,从前人智慧汲取灵感也不失为一条捷径。

虽然合上书后,闺女的作业仍然没有写完,数学还有一大堆错题要改,书本文具依旧是乱七八糟地布满房间,但是好像又没有那么焦虑了。毕竟教育这个问题连鲁迅先生都不敢说搞得明白,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教育之路,道阻且长,且行且珍惜吧。

《早生贵子:帮不了你养娃,但能帮你觉悟》读后感(三):这天真的角度,可谓幸福,幸运

打开《早生贵子》,仔细翻阅,我不由笑了。这是典型的“标题党”了,每个字都没毛病,但书中内容只以育儿经验为辅,以冷眼观察为主。也对,人生有涯,各人就要做自己擅长的事。作者擅长的,不就是冷眼观察么。

杨早是个擅长思考和表达的人,但他更擅长在私人生活和公共表达之间维持界限和克制感。他在书里也有一点点具象的育儿生活,也提到一点点其祖辈、父辈的线索(难免有家族气质因袭的暗示),更提到作为一个“辅助者”的地位——在家庭协同工作中,他自觉表达着对女性的高度尊重,他承认和夫人相比,自己的育儿技术更粗糙,更被孩子“嫌弃”,颇有知耻后让的姿势,这很难说是自谦,还是“挽尊”,阅读时,倒让读者多了一些促狭的趣味。

我最欣赏的,是杨早既在生活中,又自觉养成的抽离感。我认为这种抽离感应是父母的基本能力,具象日常难免繁琐,若无抽离,育儿内卷化时时发生,我们很可能被焦虑裹挟,及至泥淖而不自知。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成为父亲,让作者可能更关切“他人之子”的状态,或者说,他必须关注孩子所处的生态。新闻中、电视上、社交媒体中,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呢?杨早从来是个积极参与各种热点讨论,且颇有见地的学者,大约,父亲的身份让他的讨论更具主动性吧。

作为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发声?如何担负起社会责任而又不那么聒噪自大?这些观点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关于儿童教育、伤害、减负、家校关系、师生矛盾、大学教育……这本书中的每个问题都可以豪起一行,每个问题似乎也只是潮来潮去,答案不清。

作为父亲,“我”能做什么?参与讨论,是否得到令人心安的结果呢?那些渺小的个体无力感是否有所消弭?似乎,就还,随缘。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每个父母都像作者那样思考和表达,孩子们的生态会绿色可持续得多,父母也拥有更多元的生命模板参照——我们不必趋同潮流,每一种生活和选择都是合理的,我们不必顺应扁平化的价值观,一味追求“成功”,而是选择自己最适合的姿态,并且,保持冷静、观察和自省。

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第四辑,章名也极好:该不该群嘲上一代?某种程度上,我认为抽象的中国式亲子关系很难改变,这大概也是生态问题,甚至“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一种诡异的,不可抗拒的命运循环。具体到小家庭,“亲子关系”似乎有向好的可能性,这和大环境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更迭不无关系,细化到方法论上:如果,上一辈和下一辈不彼此Judge,达成双向谅解,“难得糊涂”,岂不美哉?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抛过光的,少量家庭可追梦。

还是跟着作者到其历史研究,去窥看那些民国人物的亲子观和成长观吧,毕竟他育儿方才10年,术业专攻那些近代史,倒是更咏志些。

我们常和作者讨论“回到历史现场”,应该如何看,如何写?杨早也研究汪曾祺,发明自沈从文,沿袭于汪曾祺的“贴到人物写”的方法,在这本书中很有体现。

他带我们发现另一个鲁迅,另一个沈从文,甚至另一个梁簌溟。贴着人物思考,通过史料还原历史人物的人生节点和瞬间选择,我们看到另一个鲁迅在亲子关系中是愚孝的、无可奈何的、深情的,这和公共文本中斗士般、散发着傲人光芒的鲁迅不一样,这种矛盾感不亚于其奋力批判的社会矛盾的激烈,这又成为鲁迅之“怒”很好的情绪补充——感性生活和智性生活的夹击中,鲁迅为人子、为人父的纠结与斗争,舒畅与宁馨,遗憾与悲伤,尽之。及至海婴给爸爸道晚安篇章,令人泪盈于睫。

关于沈从文,还原到他少年从匪从戎,到青年丛文,到老年从“艺”,杨早用到“草蛇灰线”一词,甚为贴切,这个三十岁就经历饱和到一本书承载不下的人,如何从血与火,贫穷与无知,走到智性开启,人生丰睿的状态?

隔着时空,我们只能通过阅读为历史人物的命运惊叹,或慨叹,从他们的成长历程、家庭观和亲子观去看,他们便多了血肉感,某种程度,也是为被固化的伟正形象驱魅。无论鲁迅、沈从文们的命运是奇崛还是多舛,作为被研究的对象,他们已成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课题,将他们的一生当成一个体系来看待,我们才后知后觉其命运选择与生命奥义。我更期待某一天,杨早能够更全面还原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更深度的阐释,既然,已经起了个头不是?

最后再看“早生贵子”四个字,便叹服这是个好书名,更是个好话题了。此贵也,亦如珍珠,是一个父亲的惶恐之录,觉察之辩;亦如契机,让一个优秀学者开启了人父的维度,更近大家内心,潜游大家三观,重述大家故事。

无论是碎片思考,还是鸿篇治学,这最接近人性的直觉,这天真的角度,可谓幸福,幸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