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沟通》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沟通》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一本由[美] 朱莉娅·T. 伍德 / Julia T. Wood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沟通》读后感(一):日常人际关系的沟通诀窍

你是否经常困惑,为什么朋友圈里的人看起来都比你过得好?又或者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该如何分辨爱情与承诺?还有家里父母我们要如何沟通那些敏感又棘手的问题?

朱莉娅.T.伍德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沟通》中告诉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沟通,又如何在日常沟通中学会生活。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曾说过:“沟通犹如演奏竖琴:既需要拨弄琴弦奏出音乐,也需要用手按住琴弦不让其出声。”

这本书里,作者告诉你两个方面:

一,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 这里面有家庭,学校,职场,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指出面对面与线上沟通,有效参与人际互动。

语言沟通的四个原则:

1,语言与文化相互映照 沟通能够反映文化历史,价值观和见解。中西方的差异语言也能表现出来,比如西方国家说话直接,不管什么喜欢直言不讳。而中国却比较含蓄谦虚,西方人的直言不讳在我们国家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2,语言的意义是主观的 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互动过程中,通过在脑海中进行的对话来构建意义,这是象征性的,词语都有多重含义,有时候我们意识不到他还有另一种意思。

3,语言的使用有规则方向 规范性规则,明确谈话时间地点和对象。 构成性规则,规定好和开展不同类型的沟通方式。

4,沟通起止点塑造意义 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标点符号,而在人际沟通中,起止点也确定了互动的开始和结束。当沟通双方对沟通节奏有不同的理解时,他们对彼此沟通的含义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同时本书还为我们交代了提高语言沟通的能力。

如何提升语言沟通能力呢?有以下几点 1,采用双重视角, 具体表现在在沟通时认识到他人的观点并采纳,有效沟通会尊重并适应对方的观点。

2,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观点, 使用语言的方式往往会忽略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责任,就是平时说的张口就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后果,有效沟通的人会对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负责,也就是古人说的三思而行。

3,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当我们在说话时,别人强行替你说话,有时你会不舒服,甚至很愤怒,有效沟通是要尊重对方的想法和观点,让别人自己发表就好,适当的补充可以,不能替别人表达内心观点。

4,力求准确清晰, 有个朋友经常说话词不达意,老人经常说的驴唇不对马嘴,个人文化差异会形成不同的理解和答案,尽可能的选择把误解降到最低。

5,意识到抽象的层次, 当人们谈论自己想让对方改变时,抽象的语言很容易产生误解,所以这是就要仔细琢磨合理运用了。

6,限定语言, 概括性的语言,如“银行家都是骗子”,太笼统,没有具体,那换成“某位银行家是骗子”。就有针对性,属于概括性语言。限定性的语言可以提醒我们注意话语局限性。

二,如何处理具体的“关系” 朋友,爱人,家人,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告别无效沟通,学会管理情绪和应对冲突。要想家庭和谐幸福,成员之间的沟通离不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给出的家庭沟通必备神器三要素: 1,语言,家庭成员之间的言谈举止方式,会直接影响对方的自尊和态度,所以家人之间要多表示支持,理解和关注。

2,思想,家庭成员看待彼此和家庭的方式,思想会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语言,相互融洽的处理问题和对他人善待,都源自内心的品质。不要把外部因素引起的负面情绪,行为带回家。

3,情感,感情会受思想和语言的影响,因此我们的感受会受到与人沟通和自我对话的影响。给予家人支持鼓励有助于增进关系。

有了神器该如何去做呢? 沟通模式书里给了两个维度(对家庭而言): 1,交谈取向 即沟通的开放和封闭程度。在交谈取向高的家庭,家庭成员会公开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包括自己的私密话题。而交谈取向低的家庭,谈论的都是浅层话题,成员之间更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同调取向 即期望家庭成员能遵守和顺从某些信念,父母要求高和低,管得严和松对家庭意见和冲突都有不同的表现。同调取向高的家庭很少发生冲突,尊重彼此的权利和界限。同调取向低的家庭则会经常发生意见分与冲突,子女遵从父母的信念和价值观比较少。

这本书是蕞实用的人际沟通学,特别是对不知该怎么跟家人朋友沟通的人来说,简直就像量身定制的,好看,教科书般的摆在你面前,手把手碾碎了给你分析原因教给你实用技巧,太棒的一本书。推荐给大家。

#沐希读书会

《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沟通》读后感(二):任何人都能学会的沟通方法,让你真正感受到沟通的魅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事:丈夫忘记了妻子的生日,结果就遭到了妻子的抱怨:“你怎么连我的生日都能忘了?”如果丈夫的表达不够体贴,那么接下来可能就会发生争吵。

“你怎么连我的生日都能忘了?”这句话带有浓浓的“本不该忘记”的谴责之意,所以才会让人听了不舒服。其实,妻子的本意并不是质问丈夫“为什么忘了我的生日?”,而是想传递给丈夫一种感受——你连我的生日都记不住,说明你心里根本就没有我,所以我很伤心。

如果妻子直接将自己的这种感受讲给丈夫听,或许丈夫马上会安慰妻子说:“哪有,你想多了,在我心里你是最重要的!”或者丈夫会给妻子一个惊喜:“其实,我一直准备着……”

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很多人不会沟通,不会说话,导致约会被拒绝、好友被拉黑、谈判失败、加薪不畅等糟心事,这些大都是不会说话造成的。

《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沟通》希望告诉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沟通,如何在日常沟通中学会生活。全书分为12大章节,结合传播学、心理学、人类学等领域研究成果,辅以丰富的阅读材料,为读者提供了针对各种沟通情境的解决方案。作者采用活泼的互动对话式写作,结合经典美剧、电影、漫画展开分析,从而带领读者轻松理解和应用书中理论。

著名的福布斯名人Tony Robbins说过一句话:“你生活的品质就是沟通的品质。”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如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

沟通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一个人身上,他又多么善于沟通的能力,就证明他能够走到多远。

书中告诉我们,想要学会良好的沟通,要学会自我认知、了解语言沟通的原则、专注倾听对方、有效表达情绪、能够应对人际沟通的冲突等等方法。

在其中我认为最基础的就是学会自我认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形:有多少次,我们明明心里喜欢,嘴上却不敢说“我想要”;有多少次,我们明明心里不情愿,却又说不出一个“不”字;有多少次,我们明明在腹诽牢骚,表面上却应和着“好的”;有多少次,我们明明委屈难过,却假装轻松地说“我没事”;有多少次,我们明明生气不满,却仍礼貌地回应“没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在争吵的过程中,当我们冲口说出“为什么就不理解我呢?”这句话时,假定对方回应说“那么,你说吧,你想让我怎么理解你,理解你什么?”。听到这句话,我们可能会莫名地忽然不想再继续交流下去了,哪怕此时我们已经确认了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害怕失败”“想让你更加宠爱我一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角色产生了分析,导致我们都没能认清,或者羞于认清。因此,无法轻易地说出真实想法。

在沟通表达之前,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搞明白内心表达的目的,才能不让自己被内心的团队所干扰。你现在到底是想要做些什么,只有你自己心里清楚。当你明确自己的目的之后,用什么样的情绪表达出来更容易被人接受,也更容易让别人了解到你的想法以达到目的。

其次,我们要学会倾听对方。沟通一定是与对方进行,不管对方是单个人还是多个人,我们要想得到顺利的沟通,就要学会了解对方的需求,以便沟通能够顺利下去。

我们可以回想你度过的一天中,倾听或者说舱室倾听至少占据了一般的清醒时间,你在上课倾听,和熟人闲聊中倾听,在电话里听父母说话,在商店听店员介绍,在工作时候和上司、同事说话,在生活里和朋友聊天等等。

倾听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能够保持良好的倾听需要专注、接收信息、选择要素、解读沟通、记忆五个步骤去配合。

就那日常生活中来举例,如果孩子告诉你,“我不想上学了”。你会怎么做?

通常家长们都会站在制高点,带着价值判断的反应:“你怎么可以这么懒!”“你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这么一说,孩子受到批评,对与父母沟通的意愿就大打折扣。

而不带评价的倾听做法,则会营造安全的谈话氛围,让孩子愿意敞开心胸。“你的意思是说,你最近对上学不太感兴趣了,是吗?”然后再问他:“为什么呢?你能告诉我原因吗?”慢慢让孩子继续把他心里面的话告诉你。

因为如果父母能这么说,孩子就会知道,如果他有心理困扰,爸妈在任何时候都会抱着支持的态度听他说话。当孩子知道父母是保持着这样的态度,他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分享心事了。

也就是说,倾听所涉及到的远远不止我们的耳朵。为了更好地倾听,我们需要依靠耳朵、头脑和心灵。而当你能够认真倾听对方的话语的时候,沟通才会变得简单顺畅。

短视频里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段子:

妻子开车,丈夫坐在副驾驶。丈夫说:“喂。前面绿灯了。”妻子很生气的说:“是你开车还是我开车?”其实男子的话并不相信妻子独立开车的能力。但是妻子生气地回答:“是你开车还是我开车?”否认的并不是事实消息,而是接收到的关系消息。

那么如果丈夫改变一种说话方式:“你稍微踩一下油门,前面是绿灯,我们还能过去!”也许就不会出现妻子的怒气冲冲,进而影响到后来的判断和情绪了。

生活中很多沟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人们更喜欢表达批评情绪,而不是表达自己的感受,以为对方能从批评情绪中理解自己的需求。当一个人情绪激动时,经常会口不择言,失去分寸,几乎每一字、每一句都会带着个人情绪,也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

就拿家庭中经常出现的吵架来说, "会"吵架的人在吵架的过程中会集中在事情的叙述上,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状况与需要;"不会"吵架的人却喜欢夸大的表达自己在生气,因此常用最偏激的形容词来激怒对方。吵嘴时,所说的话往往不计后果,有些话会刺伤对方的自尊心,伤害其感情。

吵架,需要坚持一个原则:就事论事。人在激动的时候,说出来的话有70% 都是情绪,只有剩下的30% 才是内容。吵架可以,只围绕当前的矛盾来吵架。不要吵着吵着就上升到人身攻击上,相互嘲讽,彼此挖苦,这样不仅会让矛盾升级,还容易让起初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一个好的沟通并不在于人们说了什么,而在于怎么去说。”曾国藩曾经言道:“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一味的放任冷言冷语的肆意横行,丝毫不考虑他人的所感所想,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也是降低自己层次的表现。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

生活在这个日趋多元化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沟通问题。但只要在沟通中做出一些小小的调整,你就有机会改善自己的工作和人际交往现状。

《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沟通》在每个章节末尾都附有概念应用、情景练习、自我评估,还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将日常生活可能涉及的沟通情境分类剖析。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寻到对应自身的解决方案,通过不断练习发掘自己的沟通潜力。

《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沟通》读后感(三):没什么是沟通解决不了的,有的话就再多学点沟通技巧吧

每逢节假日,好友CC总是坐立不安,因为她是外贸公司的客户经理,公司虽然会按国家规定放假,但国外的客户假期跟我们大不一样,而且公司也会为了迁就客户进度而要求工厂的工人加班工作,所以即使人在放假,像CC这样的客户经理还是要兼顾客户跟工厂沟通的工作。

我就很纳闷,为什么工厂的负责人就不能直接跟客户沟通呢?CC说,“其实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们之间的沟通方法出了什么问题,但是只要他们的沟通没有经过我来传达,肯定会有某个环节出错了,害得我每次放假都提心吊胆的,一是怕他们需要沟通的时候找不到我,二是更怕他们没完没了地找我。”

我们每个人都是同一样只有一张嘴,为什么有些人讲的话别人就能很好地接受并且听懂照办了,另一些人却不能好好理解呢?

这就是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了,在美国有一位大学博士朱莉娅.T.伍德,她在大学的时候上了人生中的第一堂人际沟通课。当时她马上认识到沟通的力量能增进或损害人际关系,并且决定以研究和教授人际沟通为事业。

在37年的职业生涯中,朱莉娅.T.伍德教授出版了25本书,她的最新著作《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正好全面剖析了当今时代背景下的人际沟通问题,向读者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实用的沟通知识和技巧。

下面三个方面,应该能对增进我们在日常人际沟通的技巧颇有裨益。

很多人以为聊天就是沟通,所以经常会有疑问,为什么同样是说话,有些人张口就能给人一种能说会道的感觉并且得到大家的认可;有些人却词不达意总是达不到顺利沟通的结果呢?

朱莉娅.T.伍德教授告诉我们,原来沟通最大的障碍是这四种干扰的元素。

前两种干扰的元素在任何沟通场景都可能发生,但对于职场人士来说,遇到最多的应该是后两种元素,心理性干扰和语义干扰居多。

“办公室政治”是很多朋友都有遇到过的职场问题,古语有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职场会有小团体一点都不让人意外,人们总喜欢跟自己聊得来的人走在一起。

这就容易让人产生某些误解,例如领导在下班或者休闲时间总喜欢跟某几位同事说笑甚至约饭,就会让其他人感觉自己是得不到领导重视的,以致于在工作汇报或者团体会议中不敢很大胆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先入为主”,人的主观意志形成以后很容易造成心理性的干扰,让我们不敢对没把握的沟通对象很自然地表达自己。

另外工作上经常用到的书面文字沟通也使沟通者不能加入太多自我的情感表达,收到的人总感觉这只是一个正式的工作上告知,如果有难处也不能让对方更好地理解,所以有时候不能很好地让对方理解自己想要解决问题的方案时,不妨再打一个电话或者约会面时间把问题当面说清楚才能更好地达到沟通的目的。

相信很多朋友都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跟某些人很难达到沟通畅顺的程度,跟自己熟悉的朋友却能很有默契好像说什么对方都能马上就能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

其实这只是一种沟通的默契,并不是对方能读懂自己心里想的是什么,所以像朱莉娅.T.伍德教授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沟通》书中强调的,沟通时避免读心,不要假设对方的想法,让对方自然表达完自己想法后再作定论是很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沟通》书中还提醒我们,沟通能力有5项具体的要求:

只有把沟通中各项细节都处理好,才能做到各种场合都能沟通顺畅。

在日常沟通中,我们都会对自己有好感或者认可的人特别有耐心,却对印象一般的人或者没什么交集的人爱理不理的。这样就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关系好的人沟通越来越顺畅,关系一般甚至不好的人越来越不能相互理解。

朱莉娅.T.伍德教授提醒我们注意“人际沟通的八项原则”:

如果大家有留心观察的话,不难发现当我们处于良好的沟通氛围的时候,特别容易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所以想要达到良好沟通目的必须注意环境和沟通的原则。

无论职场还是日常生活,我们不难发现沟通能力强的人在什么位置都能如渔得水,得心应手,要想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不妨多读点沟通类的书籍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