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看不见的女人的读后感大全

看不见的女人的读后感大全

《看不见的女人》是一本由[英] 安·奥克利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页数:3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女人》读后感(一):从看不见到“可视化”

一点刍议:以前人们思考女性问题,大都是从一种回避的角度去看待,也就是说,尝试着将女性家庭事务与工作脱离开来。而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新视角。将女性的家务视作社会劳动,从看不见的家庭事务吗,到可视化的家务劳动。

对于这种重复性、碎片化、持续性和节奏快的劳动,女性不仅面临身体的痛苦,而且还有心里的压力。基于此,Ann 将女性家庭劳动做了详细调查研究,再与普通劳动相比较。最后,提出建议,从三个方面让社会认识到家务劳动的本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不可否认,作者的观点极为新颖,研究也相当充分。但是,我在想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第一是,作者调研的背景是1970年以后,那么随着科技的进步,今天女性甚至是今后的女性是否能基本从这种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呢?第二是,访谈的阶层是工人阶级以及中产阶级,那么高收入人群是否已经不存在家庭事务的困境了呢?

《看不见的女人》读后感(二):女孩是怎样被教导成为家庭主妇的——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童年时期女孩们被教育要将女性气质与家庭生活等同起来,并且女性的身份也围绕着家庭主妇这一形象来被塑造(p165)

社会学家Ruth Hartley对女性发展的研究中,概括了四个程序:

“控制型社会化”

“口头赞赏”(大人对小孩子的外貌赞赏“你真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

“开导化”(孩子们因玩适合各自性别角色的玩具得到大人的夸奖,这一过程奠定了成年后呢接触类似物品之时的快乐基础)

“活动参与”(女孩被视作未来的家庭主妇被鼓励参与母亲的家务活动)

这些过程在家庭领域之外也会得到强化:大众媒体、儿童教科书和课外读物中也都加剧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就包括我们小学课本中的售货员、老师的形象都是女性角色,警察、建筑工人都是男性角色。大众媒体就比如所迪士尼电影中长期的女性(公主)角色都是需要被王子拯救的,所以冰雪奇缘这部电影最特别的就在于Elsa的身边不再需要一个王子了,她可以自己寻找爱与勇气,并释放自己的girl power

而在女孩—家庭主妇这一社会化过程中在作者的研究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童年时期直接的家务劳动操练;以母亲为榜样进行模仿;在自己的家务劳动中不断提到母亲的家务劳动行为。(p169)作者用好几个采访个案都可以证明很多女性都会以自己的母亲家务标准(无论好坏)为参照界定自己的家务标准,母亲从而成为了家务行为方面的“关键他者”。

《看不见的女人》读后感(三):如何打造有选择性的家庭空间?

因为不研究女性主义,只是略有兴趣,所以这本书是速读,对于家务我是不熟悉的,所以着重看了2-3-5-6章。第四章社会分层老生常谈就直接略过了。

一、女人视角看家务

毕竟这本博论发表于1975年……在那个时候奥克利能直接提出,在工业化社会每个人被引导每周工作四十小时以上,但是很多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的家庭主妇却被引导着:家务不算工作!not fair!——这是很不容易的。

作者对于家务劳动的“单调,碎片化和节奏过快”有不少诠释,“没有什么比完美的家庭主妇更机械了,她们日复一日地机器般地追赶着相同的例行常规工作着。”单调与不满是显示了关联的,而碎片化与不满没有关联(脑补了一下作者一定是录入数据做了回归分析。然后发现p小于还是大于谁,显著或者不显著。)关于不满的论述让我想起书皮上的一句话“当你知道自己必须感到满意时,即使真的不满又有什么意义?”

关于家务,我自己的体会,用我妈妈的话说,“家务劳动门槛是不高的,一学就会,多练就熟。”你要保证你会,然后并不去做。不做和不会,是质的差距。如果你不会,可能有人指责你连这都不会,但如果你不做,可能是因为你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这些家务maybe也可以交给钟点工。

二、从家务看女人

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是婚姻和孩子方面的,只能说作者写的非常normal,非常常规化,没有看出什么新意,只会让读者觉得,“对,是的,对。本来就是这样的,写的很真实。”

看到封底的另一句话也对我很有启发“取消家庭主妇的角色,废除家庭,代之以更为多变的关系,人们生活在一个有选择和自由延续的亲密空间里,每个人都可以呼吸,找到自己的命运。”

我想起了马克思本人,如果他活的长一点,如果他关注女性主义多一点,我相信他也会非常同意上述这段话。马克思一直在提的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里要注意他没有提平等公正,他就是说自由全面而已,不要污名化我马)。在一段关系中透不过气来肯定是有问题的,我们甚至都不用追求平等,我们只追求自由,找到自己的命运,能够有选择性,有空间,就已经非常难得了。

《看不见的女人》读后感(四):每一个关心女性的人都应该读的书

很喜欢这本书,书中丰富的访谈资料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对学生而言,我们似乎很难接触到近亲属之外有关全职主妇生活的经验材料。这种用真实感受来破除社会想象的做法,是很有意义的。 作者选取的很多切入点都发人深思。比如对以家庭为单位测算社会阶层的反思,以及对家务劳动中各项工作的性质进行细分探究。也有意料之外的收获,比如作者“技术环境对家务劳动满意度的影响并不大”的调查结果(我一直以为是很重要的因素,可能也是主观臆断了),再比如,男性“上交工资”,并不见得体现女性地位,反而可能造成双方的不满。 在公共场域讨论女权的人们都应该来看看这本书。例如在“婚lǘ”vs“个人自由”的辩论中,尽管前者很极端,却揭示了一个侧面,即女性对家庭主妇地位的满意并不完全是个体层面的自由,更有强大社会化力量的推动,一旦这种外在力量消解,女性身份必然需要重新审视。 本书的经验材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女性,但揆诸当代中国,我们也可以从本书中获得启发。比如社会孤立是家庭主妇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而在中国的城市化与社会原子化进程中,这种孤立似乎比书中的经验更加显著(缺乏社区交流)。同时,双职工家庭看似提高了女性地位,但育儿工作转嫁给老一辈的做法,是不是提高了家庭主妇的工作年限?还有,家庭劳动共担看似减轻了女性劳动压力,但是,具体分工如何,如果男性只是承担了家庭劳动中更具创造性和趣味性的部分(比如烹饪和购物),会不会剥夺主妇们家务劳动中仅剩的乐趣?

在《看不见的女人》的结论部分,作者指出了女性解放运动的一个悖论:大规模的女性反抗需要家庭主妇的参与,因为她们的人数最大、所受压迫也最显著。但是家庭主妇最容易被传统女性角色规训,也彼此隔离、缺乏连结在一起的机遇和动力。 但是,随着Z世代逐渐步入婚龄,我相信这一处境会慢慢得到改变。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让她们得以更深刻的认识到改变女性地位的社会经济力量,同时,互联网为女性提供了打破社交孤立、彼此团结的渠道。总有一天,各个阶层、各个职业的女性能够联合起来,在科学的纲领指导下发动真正的运动,打碎旧的社会性别秩序,获取真正的自由与平等。 最后,希望我们能秉持真正的人文关怀,倾听身处困境中的女性的真实声音,为性别平等事业不懈努力。

《看不见的女人》读后感(五):呼叫想象力

感谢“看见女性写作”读书群,让这本积灰快两年的书重见天日,而且我耐着性子读完了,以下是啰嗦的读后感。

1.关于家庭事务社会学:我不是学社会学的,但是在这本书里面,作者给出了做社会学研究的范例。研究目的是“描述家庭主妇的工作状况和她们对家务劳动的态度”(p041)。研究意义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学是从男性视角展开的,有必要从女性视角来正视家务劳动的问题。作者选择了40个访谈样本,也给出了原因,在样本的基础上完成了研究目的,如果你不想读怎么具体展开研究的话,直接跳到结论部分也是可以的,结论清楚地列在了结论章节。缺点在于采样时间是1971年,样本比例我还是觉得少。

2.关于社会化:这一部分是最引起我共鸣的。

当然我的性别为女,这是大前提。我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我家和别人家不一样,因为我只和妈妈一起生活,在自己的范围内,尽量不给妈妈添麻烦。一开始,家务劳动我能做的就是提水,我家的抽水马桶是坏的,只能接水冲走,从很小的桶开始(4.5L左右),慢慢到大水桶。之后是洗碗,只要妈妈做饭,我就会洗碗。再后来是拖地,妈妈的指标是卧室每三天用毛巾擦一遍,其他地方每天扫一遍、每周用拖把拖一遍,物品每周要擦一遍。最后是做饭,妈妈因为工作时间比较长,也没怎么教我,我就从美食杂志《美食堂》和图书馆借的烹饪教学书籍开始。在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我被教育过很多次,提水的时候不能把水洒出来、洗碗洗洁精一遍过水两遍关键是要把碗底洗干净(这是妈妈检查碗有没有洗干净的方法)、抹地的时候毛巾要洗两遍(测试方法是光脚踩上去不黏糊)、做饭要讲究荤素搭配(要记住妈妈的喜好:坚决不能做辣的)。同时,我的“别人家的孩子”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个,而是妈妈朋友的儿子(比我小一岁),因为这个男孩子会给自己煮早饭。这一切是“费丝·亚伯拉罕社会化的第一个方面:童年时期直接的家务劳动操练”。

成年后,我慢慢才发现,我的家务劳动方式完全是妈妈的另一个版本,这是“费丝·亚伯拉罕社会化的第二个方面:以母亲为榜样,对其行为进行普遍地模仿”。在上大学过宿舍生活的时候,我有四个盆,分别有不同的用途,在我家,有更多的盆,当然还有其他方面。我的舍友很明确地表示在她眼中的我是洁癖。但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第二个方面。后来毕业了,我终于有属于自己的地盘了。和对象一起租房,两个人之间有很多关于家务劳动的摩擦,在一次又一次的摩擦中,我总提到妈妈,这才意识到这是“费丝·亚伯拉罕社会化的第三个方面:在自己的家务劳动方式中不断地提到母亲的劳动行为”。

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我就这样完成了在妈妈教育下的家务劳动社会化。

3.关于女性解放:这一部分是给我带来最多启示的。

“女权主义反抗的主要(也许是唯一)手段,是要对女性‘内化自身的压迫’方式有全方位的了解。... 让她们意识到为何自己会有必须做家务的这种感觉,以及帮助她们找到必须依据某些标准来做家务的这一强迫行为的根源。... 只有对性别差异,及其根源和影响有透彻的理解,才可以逐渐提高和最终唤醒女性的意识,让她们认识到女性气质和家庭生活之间的捆绑和联结是社会强加其上的。这种认识本身,同时,也是女人对其自身是如何默认其从属地位的认识。

系统纠正性别歧视:一靠理论分析;二是必须逐渐实现制度平等的实践措施;三是与消除社会观念上对女性的偏见。

限制人们做出改变的,其实,是人们对其的想象力。”

我感谢妈妈在成长过程中付出的一切,她的行为方式有外婆的烙印和时代的特色,我能做的是放过苛责的自己(降低家务劳动的一些标准,但不代表家务劳动不存在),以及发挥想象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