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古罗马的日常生活》的读后感大全

《古罗马的日常生活》的读后感大全

《古罗马的日常生活》是一本由[意] 阿尔贝托·安杰拉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罗马的日常生活》精选点评:

●作者文笔优美,翻译顺畅。下午跑步时,依照书中的文字天马行空一番,五公里不知不觉就跑完了。

●2020第一本☝️“最后,我想向我的妻子莫妮卡致谢,她在我每次拍摄或参访考古遗址回来时,或读完无数本有关罗马人生活的的研究书籍时,总是以无尽的耐心来面对我的热忱,并倾听我滔滔不绝讲述的古罗马故事。”作者对妻子的致谢也很真诚,所以说有一个愿意聆听的人是多么重要啊~❤️

●了解古罗马都市生活和社会风俗史的必读书,作者是意大利本土学者(罗马人),掌握史料极丰富,各种历史细节都是信手拈来,文笔也精湛娴熟,散文化的描述绘声绘色,可读性一流,内容包罗万象,宛如世相小百科全书(但配图实在太少),叙事视角非常接地气,全面展现一个非常接近现代大都市状态的古罗马,结合美剧《罗马》和《斯巴达克斯》研究更有趣味。PS:此书虽好,但有些内容比较重口味,脏乱差屎屁尿非常写实,现场感太过强烈,比较令人作呕,不适合餐前阅读

●古罗马人生活的现代化程度让人惊讶

●罗马一日游,从早晨到午夜,以一个游客的方式,从建筑、文化到日常生活习惯,以考古和历史资料为依据,展示了图拉真时代罗马人一天的生活状态。写作方式十分新颖,带入感相当强,好像自己就是那个第三人,一直即近又远的走在罗马的街道,品尝了罗马的美食,看着身边发生的一切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看过了古罗马的豪宅,游历了普通民众的楼房,逛了法院,进了市场,看了表演,吃过了盛宴。然后比较当日的生活,觉得我们有些方面肯定是比古罗马人过的好的,但是有些又是不如他们的,很多我们是差不多的。这是一部有趣又有历史深度的作品,相当好看。

●旧版《古罗马一日游》这个译名比较贴切一点,算是蛮好的入门书,翻译有些地方有点捉急,但整体还可以

●古代人的秃头烦恼/女性极其复杂的盘头拿来增加身高/万能的人尿既能刷牙也能洗衣(还好穿越剧不会演到如此崩溃的一幕/隔断房各种转租与高昂的租金,听起来还以为是现代生活。罗马真的是非常有趣,日常的一天既细碎又在很多地方充满吸引力。这本翻译比另外一本稍微好一点。啊好想去看看大浴场啊。

●内容充实,可读性较强。

●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之力所展现的生动场景,煞有趣味。所谓古罗马的现代性,也许是超大型城市趋同演化的结果。

●3.5星。结构设计巧妙,写法生动,将古罗马的日常生活放在1天内来观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全景式了解,可读性很强,非常适合对此感兴趣的入门读者。不过对我们这样非专业读者来说,并不清楚作者自身的创见如何。本书2010年已有旧版,不知何故同一出版社又引进了台湾译本的新版,此外,是不是配些图能更有助于理解?

《古罗马的日常生活》读后感(一):罗马十二时辰

这是一本完全找不到王侯将相故事的历史书。已经读了半年的古罗马历史书籍,依然毫不犹豫的推荐这本书。很庆幸以这本书作为阶段性历史阅读的终结。同样类型的书籍还有玛丽比尔德的《庞贝》。后者更偏重学术,而这本书的趣味性要强了太多了。盐野七生看完这本书也会莞尔一笑吧。

在本书中,似乎完全找不到关于军事、政治、思想、哲学的叙述。然而问题来了,一本历史书缺少了以上这些元素,又何以成为历史书呢?

本书从多慕斯豪宅的室内装饰展开,各种奇怪的知识一发不可收拾。女性美容、孕妇艰难分娩、奴隶市场的吆喝、竞技场角斗士祈求怜悯、奴隶制度的潜规则、公寓楼租客的胆战心惊、公厕里的人性化设计、大浴场里的人生百态、如何出版一本书、黑暗料理食谱、晚宴的餐桌礼仪、性取向和社会认同等等。这样的小故事占据了本书大部分篇幅。

所以很明显,本书的切入点是人性以及更多的社会学范畴。这恰恰也是最难的,因为古书很少有这样的视野。大部分史料都是位高权重之人或者思想家所著,更别说因为王朝更替,留存史料的具有片面性。还原历史是一件难度无穷尽的事情。但是,人性的光辉似乎穿透了史料的束缚,他们在壁画、雕塑、墓地、地砖、食谱、货币、骨骼年龄等等这些考古资料中,被提炼了出来。历史是由人民写成的,并不是说人民写了什么还原了历史。无数小人物们自身组成了社会。

《古罗马的日常生活》读后感(二):古罗马广场

拉特兰圣约翰教堂(San Giovanni in Laterano)是罗马四大教堂之一,由罗马大帝康斯坦丁(Constantine)于公元四世纪初下令建造,曾作为罗马教会的主教教堂和教皇驻地持续了约一千年。

圣道横穿了古罗马广场,连同罗马将军一起举行胜利仪式。主要的建筑是朱莉亚元老院,也就是罗马元老院的地址,艾米利亚巴西利卡,塞维鲁凯旋门,维斯帕先和提图斯寺,农神庙,朱里亚巴西利卡和灶神庙。

玛克辛提乌斯殿是古罗马广场上最大的建筑单体,原是西罗马皇帝玛克辛提乌斯提议修建的,却是由君士坦丁大帝完成的,所以又叫君士坦丁集会堂。从它现存的三个拱门就能想象出它当初的规模,从古罗马广场看不出它的全貌,建议可以从帕拉蒂尼山上来欣赏它的外观。

《古罗马的日常生活》读后感(三):这城市和它的世界“以愉悦和活力十足的脉动跳动着”。

看到最后一句话,“我们在帝都罗马的一日之旅就此结束。差不多是距今两千年前的普通一天。”,就突然感觉很舍不得。虽然这本书看了好久吧,中间也看了好多别的书,一直不是连续地看,但是真到了最后一刻,就好像要和书里这么多的人和物告别,和几千年前的罗马说再见,有点怅然若失。 刚刚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和我想象中的古罗马一日游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我还以为是真实的人物在古罗马的一天,没想到是作者扮演了导游的身份,带读者游览罗马。但是这样的写作也还是挺有趣的,越到后面越入佳境,作者也能在其中表明这些内容的考古出处,还有他的一些看法。 说实话,古罗马和我心里以为的罗马真的差别很大,从衣食住行再到圆形竞技场再到性,一桩桩一件件都是那样特别,有的和现在很像,有的却和现在截然不同,总之就是迥然不同的世界。作者等于揭开了那层欲说还休的面纱,给我们展示了真实的罗马。

让我震惊的是这个分房睡。。。

最震撼我的大概还是这个倒金字塔的房屋结构。

并不是所有人都住得起自己的小房子,所以大多数人都是住在公寓大楼里,而在最底下的通常都是达官显贵,越往上人越多,加盖的建筑结构越危险,房客也就越贫穷。原因大概是那时候没有电,需要爬楼梯,还有房子里基本上没有水源,他们需要去市中心的喷泉处打水,所以房子越往上也是越不干净的,再者越高楼也越容易坍塌。 一楼还可以再向街上拓展,变成敞开的商店,店主一家人就睡在阁楼上,街上还可以是学校,老师在街上教学。不过在罗马,老师的地位也并不是很高。而且学生们长大,教授的主要内容就是口才了(律师等等都需要游说)(和现在的grupo de presión没什么区别呢)。 只要想象那个画面,就足以感到震惊。

(其实作者用的就是“移步换景”啊嘎嘎嘎,如果是用在小学作文里,我想老师肯定会打高分的,用得太好了,一步步走到最顶上,再往下看)

尽管最高层是最贫穷的人,但是他们坐拥可能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用的最壮丽的景观。

就好比城市和农村?

我真的无法做有些手势

原来那时候他们就这么能吃 那还说中国人。。

非常非常新奇的观点,我觉得完全就是打开了一个大门。 女性地位的上升也和科技发展有关。确实很有道理。 还有一个挺震撼我的点就是他们的性,和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做符合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事,不能当被动者,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公民的利益着想。

每一件出土的文物看起来都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背后却反映了一个人的一生,还有那时候的历史。

拥挤的公寓大楼,蒸腾雾气的公共浴场,色彩鲜艳的马赛克和湿壁画,高大的神庙,瓷白的神像,不是很干净的卫生,还算丰富的美食,来来往往忙碌的奴隶,竞技场里的角斗士和犯人……这就是罗马啊,有着丰沛的生命,影响力持续千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