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埃及、希腊与罗马》读后感100字

《埃及、希腊与罗马》读后感100字

《埃及、希腊与罗马》是一本由[英] 查尔斯·弗里曼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9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埃及、希腊与罗马》读后感(一):一本读罢头飞雪

历经三个月的努力,我终于看完了这本厚达900多页的书。这大概是我这几年看过的最厚,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本书了。先佩服一下自己。 这本书是一本欧洲通史,作者以地理位置为纲,以时间为序,从中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亚述,赫悌等等文明讲起,一直讲到公元600年古罗马帝国分崩离析,西罗马帝国覆灭以后欧洲的古典时代结束。 几千年的历史浓缩到不到一千页的书里,又要面面俱到,对作者的知识广度和写作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本书好就好在虽然内容繁杂,但绝不是教科书那种枯燥乏味的流水账一样描写。而且相对于记录重要历史事件,更注重不同文明之间文化的传承和交融,也包括政治制度,宗教文化,商业贸易等等等等。而且由于书写的时间很近,作者大量引用参考了最新的文献资料,对一些流传已久但并不正确的结论做了修订。比如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来源与作用。

读书的时候最大的乐趣,就在于产生共鸣和联想。如果只能看到干巴巴的文字,那读书也就没有乐趣了。读到亚述,赫悌,腓尼基这些文明时,总想起帝国时代1里的士兵;当看到书里西罗马帝国面对蛮族入侵时摇摇欲坠的局面,就想起玩全面战争蛮族入侵时的场景,那永远填不满的财政赤字,几乎杀不光的蛮族战士,那些曾经宛如天书的民族名称,比如什么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一下变得鲜活起来。 读完这一本书,完全可以说对于古典时代的欧洲历史是粗通了。当然也仅仅是粗通,想学习具体的历史事件或者节点,还是去看断代史或者专史更好。

《埃及、希腊与罗马》读后感(二):528

读古代史往往会是这样,都是读古人喜欢说的、愿意说的,史家之言未必见得中肯。史家记录的多是名人传记,那些隐藏的深层的文化、制度线索被后人透过行为去解读,不同的诠释与定义,词与意不断重构。有的人对历史解释深信不疑;有的人通过虚构篡改真相,用之以“当权者的阴谋”……古代史或者没有太多资料沦为故事或者成为一家之言。而现代的诸多资料在显示广度与深度的同时又让人迷失。 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规矩之前呢,是椭圆、梯形? 罗马崛起的原因,让古代人已经说未必能解释得明白:人们因为遵循某种原则而获得幸福,还是因为自由而幸福?罗马帝国的管理逻辑与运行制度,是从无到有,还是设计在先?我们看到那些皇帝的武功与荒诞,是个人选择还是天意弄人?突然想起《万历十五年》某个皇帝在某一天……没有皇帝行不行?是不是必然?帝国是不是自有规律?在没有看透规律之前,我们所看到的毫无头绪的血腥杀戮,肯定是我们无法接受与理解的。如同战国时代战场上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的,几万、几十万俘虏的坑杀,几乎是不可理喻的。几百年七国地域归属感如此强烈,以至于需要消灭肉体来熔炉铁血的大一统。…… 古希腊、罗马对修辞术的热衷,也许在于有那样的平台以及制度,奉行着真理是辩论出来的,吵归吵理还是要说清楚的。反观东方,却奉行着拳头说话,有着“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谚语,现在的争执不流行拳头了,在理的也许就是声音大的气焰和身份背景。于修辞术对应的也许是名家、纵横家,观苏秦、张仪得势的时代也许列国实力的均衡,待到焚书坑儒堵了天下话痨子的口,甚至更另一步文字禁锢,天下人都噤声了。真理束之高阁,不见载,怨不得今人抓住只言片语去想象。 若从传承的角度看,父母是否愿意子女走他们自己的路,教育数十年,为何还会事与愿违?既担心子女没有文化,又害怕学聪明了之后忤逆、脱离了父母。小到家庭琐事,大到择业婚假,在宏观上是名为“自由、民主”。p528,“这是父母们开始滥用特权,而子女也开始滥用自由的时刻,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为自己捞取好处。”

《埃及、希腊与罗马》读后感(三):哎哟喂,我居然看完了

读完一本大部头,首先要为自己感动一下,何况是一本八九百页的社科砖头。

作者的资料收集太牛了(其中的论证、考证过程更加繁复,我等就不去考虑了),从公园前5.6000年的故事,可以一直说到拿破仑,提到“一战”,这样整个人类历史的时间跨度,足以说明,作者很牛。

正如书名所说,作者将埃及、希腊、罗马,三个地中海周围的铁三角,以时间轴的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书中将人类可以接触到的所有文明都有涉及到,农业、军事、政治、宗教、文化等等,将每个时期的国家架构,军事体系,宗教信仰,用一个很全面的“穹盖”倒扣其上,你只管在里面“造”就行了。

我知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在书中一一登场,然后牵出许许多多我不知道的人物和八卦。当然,谈到哲学这一番,依旧很催眠。但是说到希波战争,就很有意思。

也不得不承认,因为阅读周期长,前面的内容其实忘记的差不多了(好像每一章就是如此了,看到了结尾忘记本章开头说啥了),但是,回头翻看,还是可以勾起一些些记忆,至少,对于那一块的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了一个粗浅的了解,嗯,就够了。当我在看《诅咒之塔》的时候,哟呵,这不就是大部头里面那谁好像提到获得那谁的谁嘛。这个感觉,对我来说,《埃及、希腊与罗马》这本书我就没白看。

因为书太厚,涉猎太广,我们几个书友组团了,然后队长让大家抓阄,谁负责读哪几章,然后分享这几章的内容。这个形式很好,一来,有了一个团队的制约,谁都不想当那个短板,水桶效应很棒。二来,当轮到自己领读的时候,尽自己努力,将章节的内容以自己的形式再次呈现,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输入在输出”法则,在任何领域都是那么好用。第三,若不是组团,一个人默默地读完,就我而言,可能在中间的某些哲学、宗教章节就被刷下去了,就真的默默地默默地看不完。

还有一个读本书的理由是,一位专业领域的书友看完之后,力荐此书,也是他们导师力荐的,所以对于我这种历史小白,没有理由不去读一读。

读完以后,对地中海三杰那嘎达的事情,简单来说,都是因为地中海闹的,要不然不会这么多故事。也正因为故事太多,我们才有了许多书可以看。这本书里面,还可以种草许多书,和延伸出许多可以深究的东西。若是有心,这一串的故事,可以一直看下去。

每次读完一本书,一本大部头,我就超激动,每次买书的时候,看到厚书就想买,当我看完了,嗯,真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