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读后感100字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是一本由[英]玛丽·比尔德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6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精选点评:

●没有尾注使阅读过程很畅快。作者的著史态度让人喜欢。作者对诸多伟人或是洪业进行了祛魅,其中西塞罗有关文字最为典型精彩。作为女性,作者在史料和考古材料中钩沉了许多罗马女性以及弱者的历史,给以足够篇幅,而以往重点描写战争场面的类似描写则较少。对最新考古材料的参考、古老概念的解释,以及对大量夸张的史实则存疑也说明了作者致力于真实历史,而非一种意识形态下的历史。当然,作者并非没有联系现实,本书里有很多拉丁文小知识让我们了解罗马为我们这个世界带来的文化遗产。可能因为罗马史有大量的材料或是普及的目的,作者在处理开头几章罗马起源发展时游刃有余,使人如读小说一般,而到罗马扩张的章节里,作者统率全局的能力有所下降,一些文字显得琐屑,如果能在这些章节进行更深刻的地缘形势分析,那本书不啻为一本完美的罗马史新作品。

●作者还原了一个细节化和生活化的罗马世界,也提出了所谓罗马故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作者使用了很多石刻墓志铭、钱币学等考古学成果。对照来看,中国先秦史的研究,也大量利用了青铜铭文的考释。很多家族的青铜器铭文,反映了家族多个世代的功业。作者提出罗马早期历史可能存在“消失的王”,在先商王位上“报乙、报丙、报丁”等序位,以及先周的王位数量较少(从弃至文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甚至于西周史上周公、共伯和也可以算是“消失的王”。

●好看好看,易消化易吸收

●本以为会是枯燥乏味的事实罗列,结果证明是一次有趣的时光之旅。比尔德就像一位侦探,总能从细枝末节中发掘出一般性的、值得探讨的主题。娴熟的小说笔法,严谨的学术态度(指的是历史考证,但没有严格遵循现有规范,扣0.01分),独特的英式幽默,谁能对古罗马史不感兴趣呢?期待继续引入她的著作。

●太浅,小白专用读物

●不不不,我没有在读罗马史,我只是跟着比尔德回罗马遛哒了一圈

●第一本罗马史,很喜欢这种书写历史的手法

●磨磨唧唧读完了这部鸿篇巨制。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作者用大量的书信、诗歌、壁画和墓志铭等历史细节去重构两千多年前普通人的生活,他们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一样充斥着各种复杂情绪:希望与荣耀、善良与正义、算计与嫉妒、情欲与贪婪、勇敢与胆怯、焦虑与恐惧、虚伪与欺骗——这是人文科学最吸引人的地方——社会发展与制衡的规律不断地在各个历史阶段重现。正如书中所述“罗马城没有分区,这体现平等的一面,但也意味着穷人总是能感受到富人享受着的特权。无论贫富,所有人都认为富有是令人渴望的状态。正如罗马奴隶对未来的憧憬常常是自己获得自由,而非废除奴隶制。罗马穷人对未来的憧憬也不是重塑社会秩序,而是让自己能在更接近财富顶峰的地方拥有一席之地。将罗马人英雄化或妖魔化都是在伤害他们。如果没能认真对待历史,那么我们伤害的终将是自己。”

●我觉得Mary Beard最出色的一点是对当下的想象力,以一种拉开距离的方式来审视当下,同时又以一种拉近的方式来去靠近罗马人,让我们以罗马人的眼光去面对他们的肮脏、混乱、低俗的世界。例如也许对于罗马人来说,也许Triumvirate一词的意味,更接近“三人帮”而非“三巨头”。Beard抓住了那些同时回响于我们和罗马人中的元素,从西塞罗的诸多哀叹(O Tempora, O Mores; Quo usque tandem……)到“我是罗马人”(civis Romanus sum)。最难得的是,这一切都极为严谨。

●明明知道历史很重要,却总是给自己贴个标签,女人对历史不感兴趣。可最近就是要揭掉这个标签,我能读历史,还能读的很好,从一开始就啃大部头。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读后感(一):罗马人的罗马

玛丽奶奶是在世的最优秀的古典学家之一,第一次认识这位学者是在BBC的纪录片《文明2018》中,她与西蒙·玛沙等人共同讲解,风格与态度令人印象深刻,非常有魅力。

此外她还是一名女权斗士,在社交网站上与网友互动,为女性发声,反击网络暴力,包括回应对她衣品差的攻击(穿着确实不咋好看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读后感(二):如果想了解希腊之后的文明传承,这本书以一种立体的视角给我们呈现上层的演化过程。值得阅读

我尚在阅读中,非常喜欢作者的文笔!本书作者弘扬一种正能量-就是放弃书写罗马的负面故事,而是致力讲述它的扩张和管理。也许期间有过辉煌有过黑暗,但多色的帝国不正是说明它的存在吗!个人,普通人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种陪衬,自足常乐是他们的写照,历史的车轮在关键英雄好汉和哲人推动下前进。

罗马帝国的争斗远远没有我们华夏大地⬆️的残酷。但分裂和融合在宗教的多元化下朝着光明前进。蒙古帝国却在满蒙教向藏传佛教格鲁派靠近,大清帝国也是如此,退化的文明与大宋璀璨星空的文化结合,何来重生?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读后感(三):小白感悟

读了8章罗马元老院与人民 我历史小白,收获不多 1.流血的元首,铁打的拼搏 2.女性地位的提高多么美好 3.知道了西塞罗,罗慕路斯,凯撒,喀提林,原来这都是一个时期的人,还知道了屋大维和他们的关系。 4.原来迦太基和罗马有过交集,后面可以去看迦太基必须毁灭了。 5.一方面精英力量自身的虚荣,一方面面对人民的纠结内心。 6.此书还是很少个人倾向,挺立体的。 7.感慨人类进步的过程很伟大。感觉当时的罗马有些混乱,但在那个时候又怎么能说不是智慧呢? 8.大胆妄问,如果亚历山大当初打了罗马会怎么样?

哈哈,今天会读完的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读后感(四):有眼无珠的将《SPQR》闲置了半年

罪过罪过啊!买来看了一半,浑浑噩噩,两周前猛然翻起,居然一头进去没出来!

Beard在书中以今人的视角与笔法构建并带领读者回到了自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帝国时代的历程之中。她在书的末尾阐述为何要写古罗马:“但是我越来越相信,通过与罗马人的历史,与他们的诗歌和散文、争议与争论打交道,我们能够学到很多关于自身和过去的东西。”

记忆犹新的是beard对西塞罗与喀提林之争得精彩描述,文学色彩的适度,使人不至产生对史笔的怀疑。同时她作为一个女性,在书中对古代女性的生活状况着墨不少,令人敬重。beard穷尽自己无限的精力,投入到考古,研究之中,又与BBC密集约片,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能人!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读后感(五):耳目一新却又有些失望的前罗马读物

费劲地读了两个月,终于读完。本书作为罗马前一千年(传说中的雷慕斯罗慕路斯兄弟建城到卡拉卡拉皇帝授予全民公民权)历史的读物,与以往的社科读物有明显的不同,当然也导致读起来较为吃力,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本书并不是一本科普向历史读物。显然,作者默认读者为西方人,他们对于欧洲历史有基本的轮廓,因此许多大框架内容并未提及,东方(尤指东亚)文化背景下的读者读来会有困难。其次,读者在书中体现了一种区别于一般历史学者的“左翼”思想,从平民、女性的角度看待历史,还指出“皇帝的个性并不是改变历史的主要因素”,人民群众在书中地位很高(狂喜)。另外,作者提到了大量考古和史学界观点,但大部分都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深究下去。虽然其中一些问题确实没有定论,但读来还是有些悻悻。

另外,书中的非主流翻译不能接受。例如把伊特鲁里亚译为“埃特鲁里亚”,把“尼西亚”译为“尼喀亚”,把“克里奥帕特拉”译为“克娄帕特拉”之类,还有十几处就不提了,都与主流出版物译法不合。说句难听的,游戏汉化都比这个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