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100字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100字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是一本由[德]威廉·魏施德(Wilhelm Weischedel)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一):随手MARK

早期哲学的本质: 在神话变得暗淡无力的时代,继续探索神话要解决的问题。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 “每个事物都渴望超越自己特有的界限而希望滞留在存在中,这样便损害了别的事物,因为它占据了它们的空间,进而使它们不可能产生。由此,它们便犯了罪,统治世界的必然性便促使它们消亡,为新的事物创造空间。” 让我想到了“花束般的恋爱”、“感情”、“情绪”等flashback的东西; 尽可能地去阐述更底层的东西,我会发现这是某种高度囊括的概述性语句,万事万物似乎都是它的子集。

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存在】与【运动】的对立: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二):一本还不错的西哲史入门读物

正如标题所言,还行吧!通过讲述哲学家的生平轶事过渡到他的哲学思想,宛然一部简化版的西方哲学史(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止)

作者用语简单而深刻,没有认真读过哲学家本人著作的人是写不出这种通俗文章的,每个哲学家主要的思想基本都囊括其中了!

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本来就觉得不该把哲学搞得那么严肃,毕恭毕敬的,哲学也可以轻松活泼接地气,正因为哲学探讨的都是一些人们习以为常而漠视的问题,所以人们反而觉得哲学高深莫测,想来也是蛮搞笑的事情

哲学是什么?这是任何一个接触哲学的人要搞明白的第一个问题,与我而言,哲学是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思考方式,所以它才会被称为学科中的学科!

附上书中的一段文字,完美地阐述了学习哲学的意义所在。我在故我思!生命不息,思考不止。思考也是会上瘾的,哈哈

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孤独有助于思考,切身体会!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三):为什么读哲学

不朽者的精神具有生育能力。

为什么读哲学?我也在一直问自己。哲学关注的问题看起来稀奇古怪,哲学家看起来也都是幼稚可笑,但这一点任何人都知道,甚至哲学家自身比你更觉得自己这样可笑。

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的?

伟大的思想之所以令人精神怀孕,是因为,哪怕它们犯起错来,都显得那么伟大。

而“后楼梯”,给了我们另一种进入哲学的可能,若只是关注思想,很难进入哲学的枯燥,但“后楼梯”让我们看到思想的另一层面。

你或许以为,哲学只属于深奥的书桌,然而事实是,哲学作为一种思考事物的方式,属于任何人。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进入这种状态,对周遭的事物、人物产生类似的思考。而哲学家只是将这些思考的火花,进一步燃烧了下去。

您或许会在每日的劳作中,主动掐掉一千个随便冒出来的胡思乱想。然而哲学的意义在于,它告诉你,每一个胡思乱想都有意义,每一个幼稚的想法都可以得到最好的辩护,甚至成为理论。

这或许正是哲学不为人知的魅力所在。无关于高深的结论,却可以从日常的点点滴滴,窥见世界的奥秘。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读哲学的意义在于,保护自己心中对这个世界最原初的看法,保护自己心中那些哪怕是弱小而幼稚的闪念。

你可以从哲学家们的日常中很轻易的看到,哲学可不是史诗,是个人的生活,是日积月累的坚持,而这些事情,是任何一个凡夫俗子都可以学习并且努力做到的。这不是闲情逸致,不是远在天边,是我们可以接触到的日常,只是我们不善于保护,只好任这些思考随意溜走了。

而哲学家如同最为尽职尽责的监护人,总是用尽一切辩护方法保护自己的想法。我不清楚哪些哲学观点是否会有人记得,但他们为自己的生活作出的辩护,或许也是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生活所做的。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四):有趣的简介和目录对于开启文艺之旅有多重要

对于一部电影而言,或许简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影过程。但观影过程是否愉快,一定取决于这部电影本身的题材和其技术手段以及它所传达的价值观是否符合观影者的审美。那么,有时候适当的阅读简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即将进入的观影过程。当然,这对简介本身还是有要求的,盗版影碟上的完全无法读通的蹩脚中文翻译连万分之一电影的精髓都无法展现。

但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每一部电影都恰好存在一段恰如其分的不带有欺骗色彩也能够等额的反映电影水平和内容的简介呢?

再来说目录,目录之余书本,似乎无论对闲庭信步偶尔翻书的伪读书爱好者们而言还是对各种学霸、研究者们而言,都十分重要。对于前者,目录引导他们究竟翻到哪一页。而对于后者,目录简直就是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神器,比起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的思维导图,目录简直又朴素又实用,居家旅游必备良品。

而这本《通向哲学的后楼梯》简直就是我们开启哲学世界的目录和简介,而且,它真的就是我们给了若干假设之后似乎很难在现实里存在的真实存在。它既有趣,涉及面又足够大,对于想要开始涉足哲学领域但又满脑壳问号的人类很友好。读完这本书,你一定能够知道你更想去深入地了解哪几位哲学家,去购买哪几位哲学家的著作。成就有大有小,但凡心里有了目标,离成就就不远了。一旦心里有了想法,你就已经沾上了哲学世界的海水,是否选择浸入,当然全看你个人。

也许会有同学举起小手反驳我说:请问,哲学教材或简介小册子难道不能同样具备你说的功能吗?

我只想用一句话回答:啥都不知道的你如果能读得下去,我佩服!

教材这种充满了浓缩语句与考点的知识密集型储备干粮,只适用于教材或已翻越过重重哲学大山的阅历者们进行大脑备份——偶尔读取功能出现毛病的时候再现一下。

综上,我认为此书无比适合对哲学感兴趣而又无头绪的人进行第一步的探索。以上。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五):补档

哲学的任务既不是去打破实体的封闭状态,把实体提升为一个自我意识,也不是把一个混沌的意识引回到思想的秩序和概念的单纯性之内,而是把各种思想放在一起搅拌抖动,一方面排斥那个作出区分的概念,另一方面却制造出对于本质的感触。 截止目前看完耗时最长的一本书。四个月的时间让我细细品味这本短小精悍的西方哲学史,的确收获颇丰。哲学的大门金碧辉煌,但显然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或是没有能力去一睹风采。对于我这样一个连半吊子都算不上的哲学爱好者,既然不能正大光明的“登堂入室”,那就只好用些“旁门左道”走后门,预先体验这思想盛宴。 如果说《苏菲的世界》让你感受到哲学的奇妙,《通向哲学的后阶梯》则会让你感受到哲学的玄奥。之所以玄,之所以奥,不是因为哲学太“上层”,反而是因为它太“基础”。哲学讨论的是宇宙,人最基本的道理。而人们却总是脱离这基础而发展。《形而上学》中的“哲学词典”将人们最常使用的词语一个一个拿出来做深入的哲学分析,大量的逻辑关系的确需要强有力的思辨能力。“意识”“精神”“概念”“存在”……对基础概念的模糊认识造成了哲学通俗化的巨大困难。加上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西哲在中国注定只能为少数人所思想。 本书通过西方三十四位哲学家的思想历程,向读者展现哲学这令无数人为之疯狂的“普罗米修斯之火”是如何代代相传的。爱智慧,爱真理,在这样伟大的原则指引下,哲学家举起理性的火炬,开启了孤独的探索。 每一篇人物传记由人物经历+主要思想组成。人物经历更加帮助读者理解人物思想是如何萌发,这也是本书最通(ba)俗(gua)的部分。哲学家们的奇闻异录,风流韵事让人眼界大开——原来这些世界上最神秘的人也不过如此。一样的生老病死,一样为世间琐碎所困扰。奇葩的价值观放在当今世界多半是要遭到强烈的抨击谩骂——歧视女性,谄媚,争强好胜,炫富…人性似乎也不再那么“光辉”。人物思想部分则深入浅出的展现了主人公的主要哲学观点以便读者更好地把握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由于本身能力不足所以不再对此书做过多评价。值得花时间好好阅读的一本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