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紫禁城里很有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紫禁城里很有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紫禁城里很有事》是一本由王一樵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紫禁城里很有事》读后感(一):可以看一看

这本书是通过紫禁城里发生的各式事件,串联出一个不一样的故宫的故事。其实这个点还是很有可以挖掘之处的,只是很遗憾,作者还是太过于学术,虽然通篇在想尽一切办法让文章读起来更加的通俗,却没有能够真正将故事讲清楚。很多的故事,都被三言两语带过,没有完整阐述开来,有些类似于史料中的文献资料,给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完事了的感觉。如果是纯粹的专业论文,这倒是正常的,可要是面向所有的读者,要让最为普通的读者也能够通过这些个小故事,充分了解紫禁城的话,稍微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相比之下,还是要再度宣扬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脱胎于史料,却能够在史料之中整理出更加符合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文字,这才是写作此类文章最高的境界吧。本书其实还是偏向学术,但整体来说,也还是值得一看的。

《紫禁城里很有事》读后感(二):学职场,必看历史书《紫禁城里很有事》

一本略带学术性的历史书,却细细描述了各个小人物在生命际遇上的喜乐与忧愁。

一、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古有皇子6岁以上读书学习,懂国语会骑射,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如今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父母为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各种满天飞舞的补习班;果然为人父母没有不为孩子的教育忧心烦恼的,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

二、你看过清宫戏中的门禁是假的

许多清宫戏中紫禁城门总是让侍卫日夜严密把守,不容闲杂人等入内,但其实宫廷门禁管理是另一幅光景:偌大一个宫廷,需要众多人力和物力,而人多起来,管理却没到位,出现如夹带外人入宫、债主追债至禁宫门、私下借用腰牌用来偷窃宫中财物等事件。

可见: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城里城外都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三、赏罚分明的古代驿站

嘉庆五年元月,寒冬大雨,道路情况恶劣,户部官员因此特别奏请,如果各处驿站皆能将军报消息,在限期之内送达的话,会特别奖励有功人员。

马夫杜成涛在递送吉林将军奏折途中,不慎在渡河的时候被水淹死,嘉庆帝加恩赏赐其家人,并让其子顶领其父钱粮薪饷,作为抚恤。

小人物为了达成使命付出的各种努力,必须克服重重困难和危险。

四、私带闲人入宫,还带到皇帝跟前

圆明园内,嘉庆皇帝接见大臣议政事,寄住在圆明园服杂役的民户擅闯厅堂,嘉庆皇帝震怒不已,“朕召见大臣处,岂有任听闲人往来行走之理。”我都想说一句,是不是不想活了?

与皇家饮食息息相关的那口井有人跳了进去。

太监将子侄带入宫,后来其人却在紫金城外,上房投井而死。

不被历史记录的无声众人,一群生活在严格规矩与法律条文中的宫中人。

生活还在继续,生活披荆斩棘!

《紫禁城里很有事》读后感(三):皇权阴影中的边缘人

历史是一种权力的书写,自古已然。

官方修史,对于材料的拣选,自有其一套价值标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人生际遇、生老病死,相比较王朝兴替、政权运作等宏大叙事来说,多少显得微不足道,在历史上难留只言片语,这并不奇怪。

不过,还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身处权力核心的边缘,“侥幸”在历史上留下了几笔,虽然时常成为被忽视的小细节,却提供了另一种历史叙事的可能。

《紫禁城里很有事:明清宫廷小人物的日常》所讨论的正是宫廷中那些边缘人物的生活甘苦、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这是对宏观历史的弥补和丰富,同时,身为小人物的我们,也会在他们的故事中,“投入我们自身的感情、信仰,甚至是价值上的认同”,更易产生共情。

钩稽爬梳史料,大概只有亲身经历过,方知其中的辛苦。

作者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在大量阅读明清档案、明清两朝实录以及清代养心殿造办处、军机处、内务府等机构一手资料基础上,发掘出诸如朝鲜贡女、太监、工匠、守门兵丁、驿递马夫等未被正史记载的边缘人的故事。

比如说,不少高丽女子被选入宫廷,有些上位为妃子,成为了宫廷中重要的女性皇室成员,这更像是一种两国之间的联姻,甚至用制度(贡女制度)加以固定,从而达到某些外交目的。可以说,她们在宫廷中成为了一股不容忽视的重要政治势力。

相类似的还有明初宫廷里的交趾太监,他们自幼被选入宫廷,接受教育,成为某些领域的专职人才。比如,在明初紫禁城建设中,交趾太监因其出色的建筑才能,在营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也深受皇室的重视和恩宠,甚至有学者也以“交趾派”来形容他们的内廷势力。

比起他们,紫禁城的守门兵丁、驿递差役,工作辛苦不说,稍有不慎就会引来刑罚之祸。

驿递差役,他们送达皇命、传递军情,是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信使,不容闪失,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但在实际运作中,难免会发生公文报匣遗失,甚或被贼匪偷盗等事件,也会面临因道路阻隔而延迟送达,甚至更有驿马失控等突发情形。

虽说这些情况难以避免,不过清廷还是制定了非常严苛的刑罚来进行惩戒。

乾隆年间,驿递马夫戴大,一时不慎,导致马匹受惊,公文报匣意外毁损,被仗刑60下,判处徒刑1年;而嘉庆年间,一乞丐路上捡到公文报匣,把箱子损坏了,竟被仗刑100下,流刑3000里。

当然,在这些宫廷边缘人物中,最过凄苦的非太监莫属了,更有一种生命无常之感。

因为按照定例,太监生病会被逐出宫廷,自谋生路,他们被视为非正常人,实际上谋生特别困难。在这种压力之下,心理极容易扭曲,出现一些诡异的行为,比如自戕。

透过这些小人物,我们可以一窥皇权笼罩下的底层生活的日常图景。欢乐也罢,辛酸也罢,他们一直生活在皇权的阴影中,命运都被牢牢“捆绑”在皇权之中,沉沉浮浮,身不由己。

值得商榷的是,明清宫廷小人物的日常,其中两个章节写到了皇子教育和章嘉国师。

他们并非宫廷小人物,皇子拥有皇家血脉,身份、地位、尊荣虽有差异,但只要没有政治野心,仍会享有锦衣玉食的生活。而章嘉国师,是为皇帝们所倚重的藏传佛教领袖,协助帝国处理宗教民族事务,深受皇权恩宠和礼遇。

《紫禁城里很有事》读后感(四):第一章 明清宫中人的生活日常与昔日身影

我的授业恩师王汎森先生曾在《时代关怀与历史解释》中写道:“一个关心时代的史学家有可能将他的关怀、时代境遇与史学工作叠在一起,成为一面三棱镜,映照他所属的时代。”这一本聚焦明清宫中人的小书,诚如一面“三棱镜”,一方面源自我心中的时代关怀,也出自一些生活际遇,更包括了自己多年来从事明清档案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书中许多故事都是我在研究中的有趣发现,书写与构思的过程虽然漫长,但细细想来,更有十多年来求学与研究中不少温暖记忆。

2002年,我初到北京,那时候正是秋初时分,气候正好,我便时常造访故宫。昔日书本上的知识化为实际,实地感受到一种更深刻的情感触动。古老的殿宇楼阁不再只是史料文献中的字句,而是厚实的人文历史积累。漫步在紫禁城的中轴线,随着参访的游客走在古老的宫殿群中,时间蔓延成一种超脱现实的氛围,心灵深处也产生了莫名的震动。

还记得那时候趁着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短期学习交流的机会,我时常拿着谷应泰编著的《明史纪事本末》,一边准备学科专业知识,一边趁课余时间尽可能去故宫,或是在北京各处转转。由课堂走到历史的现场,体会、感受文字笔墨描述的昔日故迹,相当令人兴奋。兴许,这本书的发端就在那时:我想用文字记录下这份来自历史文化的感动。

往后的十多年,我一直在明清史研究的道路上埋首努力,投入到明清内阁大库的档案整理中,将青春岁月付出在这份数量庞大的历史文献里。这些精彩的宫廷故事以及宫中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都来自最无趣的文书整理。每天大量的阅读,日复一日整理内容和编写摘要是这本小书的源头。或许我该这样说,这些明清以来的官方档案文书与史料文献里,一直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但它们一直沉睡在堆积如山的庞大案卷里,静静地等待有缘人的到来,让故事可以被诉说,无声众人的生命际遇可以被后世传讲。

书中各章的撰写时间跨度相当大,编辑成书的过程中参考了各方面的修订意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感受,将内容依照时间先后顺序,由明代渐至清代初期,再由乾嘉时期,逐渐铺陈至嘉、道、咸以来宫廷文化的相关人、事、物,最终将叙事延伸至晚清、民国前后的宫中人回忆。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能够在文字叙述中产生“也同欢喜,也同悲愁”的氛围,让读者走进这些为史家所忽略的宫中人的生活,随着各章的叙事,感受宫廷里各个小人物在生命际遇上的喜乐与忧愁。

我们阅读这些宫中人的记录时,或许会有一些错置的问题,把自身的情感与关怀植入这些叙事情节之中,但也许这些宫中人所留下的这些回忆文字,是为将其这一生在紫禁城中的见闻,以及宫廷中的各种日常生活细节,还有自己生在其中的各种独特的人生体悟真实地记载下来。因此,若换一种角度来阅读,由宫中人生活点滴着手,或许我们将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听到不一样的历史潜流。读者游走在字里行间,除了感知宫廷文化最繁华富丽的刹那荣景,更有曲终人散后,殿宇楼阁无尽无边的空寂落寞。最后,我想说明一下自己对于宫中人的想法,或者应该说我对这些宫廷中的无声众人,该如何被记忆,甚至成为历史意识的一部分的想法。王老师亦曾在演讲中详细讨论过他对于史学研究者的看法。他强调所谓的“史学”,是一种“扩增新量之学”,为让人们扩展生命的层次与感悟,由心中念头想法,渐至手边日常言谈举止之中。我也认为历史学的普及作品应该要有这样的特质,使读者可以在阅读中提升生命质量,扩大生活的感知体验。讨论这些历史记忆对于我们而言具有何种特别的意义甚至如何影响了我们对于自己,对于社会的想法,这些都是在阅读与欣赏历史中必经的过程。我们在阅读这些宫中人故事的当下,必定会发现,在主流叙事中,同时存在着各种不同层次的历史知识或记忆,伏匿深藏,但每种都有其动人之处。这些知识与记忆或许与一般常识有所不同,却是确实的存在。

换句话来说,各种历史知识与历史记忆之间未必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但是它们之间却往往有所出入,甚至让人感到意外。这些差异往往触动到人心深处,特别让人动容,久久难忘。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注意一个时代中多元的历史知识,理解与感受它们不同的轮廓,留心各种历史叙事之间,各种自觉的,或者是不自觉的竞合关系。大潮流的叙事中,必定有一些无声的潜流匿伏,也必定有一些小人物的生命际遇会同样让人深受感动。正因为存在着互有出入的历史叙事版本,或者是对于某一段记忆的选择性关心与刻意忽略,我们才有更多元的想法。这些多元的竞合关系,大叙事与小细节之间的异同,都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选择与取向,产生一些无法忽视的影响。毕竟,身为小人物的我们,也总是在故事中投入了我们自身的感情、信仰,甚至是价值上的认同。

明清宫中人的故事,正是这种特别的叙事,不只是不同版本的历史记忆,也是大叙事中时常被忽视的小细节。华丽宫廷中的人生际遇,生活甘苦,也正与你我生命中的一些吉光片羽相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