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Pachinko》读后感摘抄

《Pachinko》读后感摘抄

《Pachinko》是一本由Min Jin Lee著作,Grand Central Publishing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5.99,页数:5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Pachinko》读后感(一):殖民行为的苦果

很难过的一个剧情:Mozasu年轻时,从不在乎自己作为朝鲜人在日本受到的鄙视和中伤,有人在学校欺负他,他就用拳头打到对方头破血流。可成年后通过经商成为富豪的他,家财万贯,比年轻时有地位不知几倍,却连自己都开始反问“朝鲜人如此肮脏,为什么我们还要这样费尽心神去反抗我们的血液?” 没有人敢再去挑衅他,可他就这样自我屈服了。

你真的会厌恶殖民,以及所有试图美化殖民行为的话语和人。因为目光所及之处,处处都是殖民行为给一个民族带来的巨大创痛。

(以及文学真的很重要,没有一个领域会像它一样探讨这些问题)

《Pachinko》读后感(二):完美的Isak

几年前读桐华的《云中歌》,看到刘弗陵驾崩时哭得稀里哗啦;现在最完美男主名单上又多了一人,Pachinko 里的Isak……并非外表气质如何清风朗月,如何才华洋溢,而是在黑暗压抑与凶险的境遇下依然谦谦君子,有和善也有坚守,令人温暖的人性光辉。他对Noa的几句叮嘱:

1. Wherever you go, you represent our family, and you must be an excellent person—at school, in town, and in the world. No matter what another says, or does.

2. You must be a diligent person, with a humble heart. Have compassion for everyone, even your enemies.

3. Living everyday in the presence of those who refuse to acknowledge your humanity takes great courage.

《Pachinko》读后感(三):大时代背景下的在日韩国人命运

近两年来我所读过书里最爱的,也是读得最慢的。细嚼慢咽地翻完后,又看了第二遍,依旧心情澎湃。

虽然我在日本留学工作的多年里经常听说“在日韩国人”“在日朝鲜人”,并无深究。而且似乎平时也很少读到这个群体的故事,这本书一下子揭开了过去一百年里他们的命运,很压抑又感情细腻,日本社会对移民的接纳程度让我很有共鸣。

跨度很大,从1910年时朝鲜半岛上一个富裕地主家起始,经历了被日本殖民,兄弟二人逃到日本本土开始受到歧视的移民第一代,日本受原子弹战败后,兵荒马乱中朝鲜移民的居无定所,风雨飘摇;战后日本重建以及经济飞速发展下,即使是个人条件千里挑一的移民精英,仍然没有公平的发展机会,最后都原因种种,做着pachinko相关的工作。有的受不了命运安排自尽,有的被迫泯灭梦想,开始行尸走肉。Pachinko 并非收入低,但这在日本社会里是不受尊敬的,与颓废堕落甚至犯罪相连的职业。很让人感慨。

作者文笔功底相当深厚,这种大时代大背景的故事,却也让读者经常被三言两语的细节细腻感动。比如朝鲜富家公子哥带着妻子搬到日本后,有点大男子主义的他在工厂做着技工但对妻子说是工厂经理,为了不让她担忧难受。每天下班后在离家一里路的地方要偷偷地脱下工作服,换上西服....直到他弟弟病危,家人去工厂接他回家见弟弟最后一面,却被日本人经理厌烦拒绝。他一边哭一边工作到下班......这样的心酸无奈很多,相信有过在外漂泊的人更能体会。

同时也看到朝鲜半岛的人民与中华民族有着很多相似,比如吃苦耐劳,比如隐忍。这些人性的光辉在黑暗封闭的处境下更加难能可贵!

《Pachinko》读后感(四):作为种类的生存,作为个人的死亡

书里讲述的是一个韩国家族在战争期间移民到日本生活的故事。但其中的战争和政治都只是从侧面熏染一点点,情节主要还是围绕这个家族几代人的生活来展开。

作者对环境和人物有丰富细腻的描写,领着读者慢慢体会那个世界里虚构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感情;但相反地,作者对情节交代得很简洁淡然,这是作者文风一个很突出的特色。很多重大变故都是在一言两语间就带过了,人物的苦难没有被直接点出,更让读者不禁追溯想象。很多悲剧被这样平淡客观地交代,让人更意难平,仿佛那些煎熬真的无关紧要,历史的故事不会因为谁死了或受到伤害就停步。“Sho ga nai”,无可奈何,只能这样。

就像作者在书的开头所说:历史从来不仁慈,但没关系。

身份认同,是书中讨论的一大主题。书里描述的当年的日本,是一个不能接受任何异类的社会。韩国移民的后代,即使在当地出生成长,日语比韩语更流利,但在学校和社会里也不被接受。“还是有‘好的日本人’和‘好的韩国人’的。”他们说。好的日本人不歧视韩国人,好的韩国人不犯罪。虽然都是好,但从来没有平等过。

其实融入,是大多数人在任何组织内一直在努力的事,只是在移民题材的故事里“融入”和“身份认同”的主题会更加突出而已。融入到主流里,能和主流一起笑,一起行动,是很有安全感的事。主流提供了稳定安全的身份认同。坚固的主流能欣赏群体内安全的小小的不同,每个人在安全的框框内都是独立特别的。但当他们看着那些主流外的人,由差异太大引起的陌生感,只能引出好奇或厌恶。主流外的人纵然千差万别,总归都是异类。

书里一个日本女友对他的韩国男友说:“我没有看不起你,我喜欢你是韩国人。韩国人聪明又勤奋,而且韩国男人都那么帅。”他是一个种类,不是一个人。

有的人可以作为一个种类活下去,可争时争,该忍时忍。对他们而言,聪明、努力、坚韧、成就、认同,都不是最重要的。这些都只是生存的辅助,只有生存本身是首要的。这样的人是 survivor,只有他们能好好地生存下去。对于另外一些人而言,身份认同是生存下去的必备条件。这些人不能作为一个种类活下去,他也无法和嘲弄他的命运对视。如果没有其他的路了,他会选择停步。

一个韩籍中学生忍受不了学校里的霸凌,自杀死了。负责案件的日本警官非常伤感,他的中学时代的韩籍好朋友安慰他:“这些我读书的时候也受过呀,很平常的。”日本警官非常震惊:“你怎么不说呢?我从来不知道。”韩籍好朋友笑:“有什么好说的。他们也叫我滚回韩国,也叫我啊。那又怎么样,fuck that。”他后来成了很成功的弹珠机铺老板。

书名“弹珠机”一语多意。当时在日本大部分体面的工作不会聘请韩国人,很多韩国人会到弹珠机铺打工。弹珠机铺算是不能赌博的法律制度下一种小出口,跟黑道总扯着不明不白的关系。即使赚再多钱,也是被看不起的行业。有人对某个很有钱的韩国男孩子说:“有个做弹珠机生意的老爸也没什么,至少你那么有钱呢!”在座的人都在笑。有一个日本女孩子说:“如果能这么有钱,我也不介意有个开弹珠机铺的爸爸了。”

书名隐喻,其实是很残忍的。弹珠机色彩缤纷,可爱而充满希望。买一大把小钢珠,一颗接一颗地投进这个五彩斑斓的机器里。它们在其中左撞右碰,被推来拨去,一颗接一颗的珠子滚过,乒乓作响。无论进入中奖口的几率有多低,无论前面有多少珠子历尽磨难后掉进失败的黑洞,但当每颗珠子卡在发射口时,总是充满希望的。

热闹非凡的弹珠机,五光十色的世界。“命运会把人推搡拨弄着玩,但你也只能继续玩下去。”

《Pachinko》读后感(五):小说阅读与自己当下的境遇

在持续数月高温之后气温骤降的第一个周六早晨,我在复兴中路一家叫做“Stranger”的咖啡店。我是店里的第一位客人,前一晚摆放到桌上的凳子尚未被移至地面,咖啡机仍在预热,我在店里的书架上偶然翻到了赫尔曼·黑塞的小说《悉达多》。小说家保罗·柯艾略为这个版本的《悉达多》撰写的导言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第一次接触到《悉达多》是在1976年,我那年二十岁,被父母送进了一家精神病院。”

如此开头的导言让我对柯艾略(《悉达多》的读者)和《悉达多》这本书的关系充满兴趣。为什么他在二十岁时被父母送进了精神病院?这本书为住进精神病院的他带来了什么样的慰藉或是启发?《悉达多》是关于什么的,阅读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和阅读者之间产生了如何的相互反应,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阅读同一本书的时,在某个时候无论如何都无法进入,而在另一个时间里却会发现它如此打动自己。书(及其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像一部电影、一首歌,甚至一个人是否打动我们,我们又是否会对他们作出回应,都与我们处在自己生命的哪个时间里有关。我们在时间里的位置,正是打开一本书、一个故事、一个人内心的钥匙。于是,我想记录一些关于自己在阅读时的境遇,在阅读他们(书及其中的人)时,我在哪里,这些书带给我的影响,以及我对他们所做出的回应。

看 Netflix 拍的《Pachinko》时,是上海的四月。我在整个四月和大半的五月,除了做核酸,都未曾踏出过公寓。电视剧的第一季在 Sunja 的孙子 Solomon 因为听从自己的内心而被公司辞退时结束,所以那时我还不知道故事的后来会发生什么。五月,我在网上订了小说原著,但直到六月中旬快递都没有恢复正常派送。我拿到小说,开始阅读的时候已是七月,那时的上海又开始像一艘行驶不定的船,在湍急的河流中开始摇晃。身边的朋友和熟人,有的在六月就离开了上海,有的在七月离开,有的暂时离开,有的不再回来。

《Pachinko》写的是较之我们的当下更为湍急的河流,甚至是汹涌的汪洋。它用淡淡的笔触,讲述日本殖民统治下朝鲜个人的命运:母亲 Yangjin 用好不容易买到的大米煮了一锅米饭为离家的女儿送行,女儿 Sunja 在命运面前毫不犹豫地抓住机会,坐上从济州岛开往大阪的轮船。离乡、颠沛、坦然面对大时代的未知,即便个人的生命在战争、饥荒、贫穷面前如蝼蚁般渺小,都要坚定地活下去。

七月中,我带着读了大半的《Pachinko》离开上海时,朋友V的签证只剩两周。因为时下原因,无法办理工作签证,她的国家又在打战,如果无法在两周内找到解决的方法,她或许只能离境。我临行与她道别时,她淡定地说总有办法的。而我,不知自己此行要去多久,又是否会滞留在哪里,带着装了两个季节衣服的箱子,心想,这一次的道别之后,都不会再见到她也是有可能的。

相忘于江湖并不遗憾,遗憾的是有些想要说的话没来得及说,之后也没有机会再可以说。

在浙江,仍是炎热如沙漠,我每天傍晚沿着湖的一侧来回跑步。湖中有许多游泳的人,划桨板的人。炎热似乎让时间过得更慢,又或者是更快,因为每一天看起来似乎都是一样的,而每一天都在等待太阳下山中度过,仿佛白日将尽、暑气褪去时才是一天的开始。

小说的后半部分迎来了和平、繁荣的年代。时代总在翻滚中蹦腾,人们还未赶上就已经老了。等到 Sunja 不再为生计劳苦时,她已经在长年的日晒雨淋、农田耕作、市场叫卖中变成一个皮肤粗糙、头发花白的年老妇人。但在 Hansu 眼中,她却依然是那个健硕、目光清澈的海边少女。而在 Sunja 心中,Hansu 也还是一身白色西装、白色皮鞋,头发上带着青苔香气的年轻男子。她的决绝让人钦佩,虽然她不过是个没念过书,没见过世面的乡间女子。既然他已有妻女,她是绝不会委曲求全的。分别后的几十年里,他不断回来找她,但她从未后悔自己的决定。他们没有在一起,但他却从未离开过她,他一直在她心里。

你曾经爱过的人,他们会一直在你身边。

小说读到最后十多页时,我在去三亚的飞机上。海岛的夜晚,可以听到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一场暴雨的夜里,黑暗中,雨水冲打窗户的声音和海浪的巨响夹杂在一起,好似风浪可以冲破窗户涌进房间。

在那里,我读完了最后几页。她爱过的人都死去了,她也已老去。她想,如果没有他们,自己的人生就不会有这样一场冒险的旅程。阅读小说,就像过另一场人生,把自己放在别人的境遇里,去看一看,换做自己,会怎么选择。

《Pachinko》并没有什么大道理,也没有抽象的概念,丝毫不予人以任何艰深的词句对其“探讨”的欲望,但《Pachinko》是一个讲得很好的故事,读着读着,叫人不想放下,叫人觉得,原来活着活着,自己的内心仍然是柔软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