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间味道的读后感大全

人间味道的读后感大全

《人间味道》是一本由李书崇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味道》读后感(一):笔记

食之道

清人戴可亭:早上稀饭,晚上喝奶,人不需要吃饱。有悖于食之道。

川西平原 石磨青豆花 熬锅肉 芋儿小白汤 泡萝卜

江左渔家

沪上市井 小黄鱼汤 生煎包

食之道,乃是以幸福要素。

味之道

唐人司空图:辩于味,而后可以论诗。

日本做菜,好看,西方做菜,食之体壮。唯中国美食讲究味道。

悟道者,方才知味。五味,酸甘苦辛咸。

麦当劳与普通话

汉语,筷子,华夏文化

北方干燥,汗容易蒸发,口味偏咸利在补充盐分

幸福具体而微,着眼在小处

《人间味道》读后感(二):胃知味觉、温柔岁月

一边品茗,一边翻读书崇先生的《人间味道》,从开篇食之道点出食为天下第一神圣之事。对于中国人来说,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例如我们每日三餐,各种聚会,总离不开食。人类学家张光直教授曾说:“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文字孕育出美食,美食尽显于一字一行间,又蕴含了时光,经过了久久的陈酿,融合了历史文化的味道,让人流连忘返,感同身受,垂延不已。

文中所谈到的几样家常菜,读着读着就想起了家中的母亲,母亲做的菜,是一种时间和爱融成的味道,是一种稳定而又熟悉的味道,这便是家常菜的魅力所在了。正如最后所言,在一个以食为天的民族中,家国诞生于中馈……美馔、美器、美人、美酒、美景,岁月温柔,潇洒天地间。徜徉在美食之中,感受不同的饮食文化,当然饥饿之时是不能看这本书的,饥饿感是真的会加剧,并突发奇想应该立刻前往美食之地品尝最地道的、最特色的食物。

美味佳肴,食味相知,一饮一食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美食具有一股温柔的魅力,自己也想在这冬日相约几个朋友,一起喋喋不休,一起品尝美食,一起感叹真是人间好味道啊!

《人间味道》读后感(三):饮食的尽头是文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所以吃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时期生活水平的反映。综观全球,唯有中国的饮食文化流传了几千年,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文化的延续性所带来的福利。所以饮食在背后拼的是文化。

当翻开李书崇的这本《人间味道》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满汉全席”,更多的是每一道菜、每一个菜系后面的文化。

李书崇是著名的文化学者、作家、性学家,关注自然、文明、生态历史等宏大的话题。对于宏大的话题,我们总会从小的地方作为切入点,用以小博大的形式来表现出宏大的主题。李书崇也是如此。在这本《人间味道》,我们可以从中领略一下他是如何表现出自然、文明的主题。

食色,性也。作为性学家的李书崇同样对食情有独钟。李书崇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胃是对母亲的执着纪念,一个民族的胃是对土地的无尽缅怀。他从我们的一日三餐,看到了我们对家的无限留恋,我们整个民族的家国情怀。

李书崇作为一名合格的美食家,并不局限于自己所处的地域美食,而是立足于整个中国。作为生于成都、长于成都的李书崇先生更是食遍了整个中国。李先生的吃在品食,也在品文化。从他的文章中,不仅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到每一个菜系的味道,更能够从中了解到味道的原因。这些原因并不是李先生杜撰出来的,而是旁征博引,有史料、有观点。例如作为生于山东、长于山东的我,对于鲁菜的分类、做法知之甚少,李先生却能如数家珍一样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绝不输于任何一个大厨。

李书崇先生在这本书中除了介绍了菜系,还从食物的味道、器具以及文化名人等多方面、深层次地解读了吃的百态和文化的多样。

流沙河老师在给这本书作序中写道:他(李书崇)虽隐忍不发,心实忧之。此书之著,盖欲以文化醒世,俾使其从动物本能跃向文化自觉。我对其观点是极其赞同。我们现在在追求国际化的同时,却忘了文化的地域性。很多菜品离开了它所在的地域,就没有了它本该有的样子,这不是故步自封,而是文化的传承。

我们在看李书崇谈吃,比真吃更有味道。而且真正能够唤起我们的食欲,让我们愈来愈饿。无论是肚子里,还是精神上。我们在饱尝祖国各地美食的同时,也能够深刻了解美食在发源地流行的原因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水平。

我们每天都在定外卖的同时,是不是更想着下班后的家常菜?因为我们无论是生活环境的安定还是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能够让我们安心去做一份美食,即使这份美食不属于任何一个菜系,不属于任何一道甜品。但我们能够享受到吃的背后的文化传承,这就足够了。

齐祺,书评人,著有《不要让梦想毁在别人嘴里》。

个人独立博客:www.idushu.fun

《人间味道》读后感(四):摘抄

若以中国美食与东洋相较,则日本美食宜看:器皿菜色皆佳于目,眼睛舒服;以之较西洋美食,则欧美佳肴有益健康:牛排带血蔬菜生吃,食之体壮。唯中国美食讲究味道。悟道者方才知味,从知味而渐渐悟道亦无不可。

味道与性命攸关,味道即为人道。连吃什么、入何味都已告诉你了,如若不信,便是自绝于人民。

汉语,筷子,两者不灭,则华夏文化可存。

天天吃饭,而不知五谷谓何者,中国有一大半人。《周礼·天官》记载,王之饭用“六谷”:稻、黍、稷、粱、麦、苽,其中苽是茭白子实,即茭米。由于气候与土质原因,苽很快就从黄河流域退出了六谷行列,而代以菽、麻。至秦汉,五行学说盛,谷物类主食被精选为五,称五谷,约指:黍、稷、麦、菽、稻。

酸甜苦辣咸,苦列五味之中,犹如正神一尊,令人景仰。

麻,天下识君者岂但在中国而已!

《淮南子·说山训》谓,好武者是将军而非勇士;好文者是雅士而非腐儒;重医方的是病家而非医者;爱马的不是马夫而是骑手;知音者并非乐师而是听音之人;知味者不是厨子,而是食家(喜武非侠也;喜文非儒也;好方非医也;好马非驺也;知音非瞽也;知味非庖也)。

好酒至脐,必喜红颜在侧。美酒是如何扯上了女人的,考证起来就大费周章了。女人招谁惹谁了?男人们喝酒,总要把女人搅和进去,缘何如此?

文明,就是对欲望的限制——这个自然;可是任何形态的文明都不同意取消欲望。只有豚鼠社会才没有酒,没有诗,没有烛光下的眉目传情。

直到宋代,汤饼始名面条,历代千锤百炼,至有今日丰富得令人眼花缭乱的美点,如北京打卤面、上海阳春面、山东伊府面、山西刀削面、陕西臊子面、四川担担面、湖北热干面、福建八宝面、广东虾蓉面、贵州太师面、甘肃牛肉面、岐山臊子面、三原疙瘩面、韩城大刀面、西安箸头面……这些面有擀、抻、切、削、揪、压、搓、拨、捻、剔诸般制法,有蒸、煮、炒、煎、炸、烩、卤、拌、烙、烤诸般烹法。

茗饮虽食余,然在食道中。食实肠胃,茗浴心神。此天地最神奇的赐予!

《人间味道》读后感(五):至情至性,人间至味

关于饮食,我们最常听到的大概就是那简单的五个字了——民以食为天!

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饮食对于我们人来说可谓是“天大的事”。中国素来就有美食之乡的称号,在这片土地上,你所知道的不知道、吃过的没吃过的美食可谓是数不胜数......

之前看《舌尖上的中国2》之时,对里面的一段话记忆犹新: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是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中国饮食可谓是闻名世界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岁月的沉淀,这项传统文化也随着岁月不断的丰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可以称之为:博大精深。

中国的饮食一直都有“南米北面”的说法,然而在口味上却又分为了“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最为闻名。

若是按照时间来,一年四季的烹饪又可分之为几种特征,比如夏天清淡凉爽,多半为凉拌菜;冬天则是味醇浓厚,多半为炖焖汤菜。

按照烹饪的原料又可分之为四八珍:

山八珍:驼峰、熊掌、猴脑、猩唇、象拢、豹胎、犀尾、鹿筋。

海八珍: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大鲵)。

禽八珍: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

草八珍:猴头、银耳、竹荪、驴窝菌、羊肚菌、花菇、黄花菜、云香信。

这可真是应了美国学者说的那句:“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吃家,什么都吃。”

李书崇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性学家,同时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家。正如在他的作品《人间味道》中流沙河所写的序——书崇著此书,别有深意。原来他是希望诱导你做一个及格的美食家。

身为一个不合格的吃货在看了这本书之后,只有一个念头——我想吃遍全中国。

不管是开篇之处所写的特色风味,还是处于中半部分的家常之食,又或是颇为隆重的盛宴之席、又或是节日之食......

之前我说看梁实秋老师所写的吃食篇,把我带上了吃货的道路;那么看李书崇先生的书我想我的观念可能跟龚明德教授的不甚相似:不仅让我在吃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还有点向美食鉴赏的方向走去。

看到最后,我所想的是:食尽天下餐,最念家中肴。

借用李书崇先生的一句话:所以哪怕远在天涯,旅人也一定要赶在年三十回家。吃不上与家人在一起的年夜饭,就是存心破产不为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