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味道的颗粒经典读后感有感

味道的颗粒经典读后感有感

《味道的颗粒》是一本由[爱尔兰] 凯特琳·彭齐穆格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味道的颗粒》读后感(一):厨房里渡过的漫长光阴

《一千零一夜》里之所以用“芝麻开门”, 因为成熟的芝麻种荚只需要轻轻一碰就会裂开,露出其中的种子。所以这句咒语也变得有趣起来。其实很多与俗语,谚语有关的事物都有自己的文化属性,这一次我们从香料开始了解。 小学有一段时间看了许多关于吸血鬼的故事,其中大蒜简直就是“护身符”一样的存在。而在现实生活中,在中世纪的东欧,人们有时会认为糟糕的健康状况是恶灵入侵身体造成的。蒜可以击退这些灵体。虽然传说有一定的夸张程度,但适量食用大蒜对于身体有益也被证实(看完书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生活中用到的东西都可以划分到香料的范围,真是大开眼界)。 我属于“不能吃辣却离不开辣”的类型。虽然“辣”是一种痛感,但不得不说适当的辣等于痛快--适当指的是出门吃火锅必点鸳鸯锅,哪怕是重庆火锅。 辣椒属家族远比胡椒属家族要廉价和容易种植。也带来更强烈的热感。胡椒的地位一度无与伦比,但随着辣椒不知疲倦的环球之旅,它遇到了对手。虽然二者称得上“近亲”,但目前来说我的厨房里还是辣椒更有能动性一些--没晒干的可以吃,晒干的可以炸一炸,可以磨成粉,而后者一般就是磨成粉放进汤里。 除了科普,《味道的颗粒》也为生活里不好处理的场景支了妙招:如果在厨房使用辣椒,千万别摸眼睛,还有……哪儿都别摸。因为辣椒素会一直留在手上。戴橡胶手套是最佳方法,如果不想戴,那么挤一大坨洗洁精不加水搓上一分钟是比较家常和安全的做法。涂油可以把辣椒素和手分隔开,很科学,但之后拿刀非常危险。 香料也可以很诗意。作者的家人把小豆蔻,奶油和糖放在一起,放在充满月光的房子外边一晚上,就变成了一种记忆里难忘的味道。如果月光可以盛在瓶子里,加在茶里,那么它的瓶子一定会放在小豆蔻边上。 香料也有不同寻常的出现场景。盛一杯艾尔啤酒,把姜撒在上边,然后夸张地在悲里放一根烧红的铁条。给啤酒中的糖焦糖化。给啤酒带来了绵密,细致的口感。那为什么要撒姜呢?可能当时的酒保认为暖性的姜对啤酒有益,或者就像姜丝可乐一样合理。 厨房里也有故事。可能不是写下来的,而是闻出来的,吃出来的,这也是作者的人生,也是我们的。

《味道的颗粒》读后感(二):那些不能被忽视的舌尖上的香料历史

曾经看过《香料共和国》的一个片段,爷爷带着孙子站在满是香料的房间里,将各类香料轻搓,然后撒在桌面上,爷爷告诉孙子:

这个片段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以至于虽然没看过完整的电影,但却总是能想起这个画面!香料对于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它们的存在仅仅只是为了调味吗?当我打开《味道的颗粒》,香料的秘密便被一一揭露出来。

香料似乎是新疆人的爱,毕竟吃烤肉最离不开的几样东西无非是盐巴、辣椒面和孜然面。对于不能吃辣的我而言,孜然便成了我的心头好,每每吃烤肉,都会特意叮嘱老板:“我的羊肉串多加孜然,不要辣!”所以离开家乡之后,孜然便成了记忆里的味道,以至于父亲上次来看我,还特意带了一大罐孜然给我,深怕在天津买到的孜然味道不够正宗。

每次使用孜然,最麻烦的就是研磨,因为买的是完整的孜然颗粒,但如果想要入味,就需要研磨。由于我家没有捣蒜器,所以最长使用的工具就是擀面杖,我们会用擀面杖将孜然颗粒反复碾压,直至其变成粉末,再进行调味使用!

翻开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原来美国大部分孜然供应都来自于印度。在印度、中东、北非都有大量使用孜然。当然,在中国的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也有种植孜然,所以有一段时间肯爷爷的广告,说孜然是来自西域的美味。而新疆孜然通常为伊朗型,品质介乎印度型和土耳其型之间。但其实我并没有看过孜然开花,哪怕去了孜然田地,我可能也并不会认识孜然长什么样子,我只知道孜然是我的心头好,仅此而已。

这本书介绍的香料众多,比如盐、辣椒、藏红花、香草、肉桂和桂皮、姜、蒜、茴香、洋葱、薰衣草等等等等。但看过太多的香料,我依旧独爱孜然,可能是因为在它身上有浓浓的家的味道。

舌尖上的香料,带给我们的除了味觉的刺激,还为我们留下了些许家乡的记忆,就像湖南的妹子去了他乡,必定会想念湖南的辣椒;重庆的娃儿去了北方,也一定会想念重庆的麻椒……别小看这小小的香料,它们大部分都变成了我们人生中记忆的味道。

而有的味道,你知道,恐怕很难再遇到了!

《味道的颗粒》读后感(三):美好的人生是香的

中国人总认为中餐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食物,但实事求是而言,我们现在常见的香料,我们使用的历史并不久,比如说我们现在每天都要用到的辣椒,是明朝的时候才从美洲传到中国。

但我们知道,香料促使欧洲航海运动的兴起,也引发了一系列战争,毫不夸张地说,香料改变了人类历史。

《味道的颗粒》这本书作者爷爷在很久以前就开了一家香料铺子,这使作者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爷爷学了很多香料知识,因为家族做香料生意,从而使她少年时就在家族店铺里实习、并在成年后从事了一段时间香料生意。

因为与生俱来与香料的密切联系,作者对香料的理解要比普通人深刻得多,在她眼里,这些不仅仅是改变食品味道的调味品,而是带有灵魂和温度的文化使者,镌刻着人类的记忆。

而这种深刻理解在开篇就给我们一个全新认识:首先介绍的第一款香料是——盐。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盐为“百味之首”,离开了盐,食物里所有的味道都没有了味道。但中国人常规概念中,从未把盐归为“香料”。

而作者直接把盐放在首位,凸显出“大香料”的概念,即能给予我们菜肴味道的物质都是香料,而不仅限于某些植物,包括但不限于植物、动物、矿物质等等。

《味道的颗粒》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特别好,没有传统教科书的死板,反而通俗易懂,即便是简单的“名词解释”,竟然奇妙地具有故事性,而对于我们国外读者来讲,句式和修辞手法上也是浅显且趣味,没有任何阅读障碍或者阅读上的顿挫感——类似公路上减速带那种令人不愉悦的感受。

这里面除了作者从小浸淫于香料中的自信——内容上举重若轻,叙述上信手拈来外,译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中外阅读习惯的完美转换,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知识性趣味性兼备,章节之间内容短小,读来真是让人欢愉。

《味道的颗粒》读后感(四):当香料徜徉在人间温暖的烟火时光里,是怎样的芬芳璀璨

很难想到,在爱尔兰,真的能有这么一个传承香料的世家作坊在风雨60余年的时间里,固守着对于香料这一事业的钟爱,不以其为累,直至其后世第三代的凯特琳·彭齐穆格,剑走偏锋,薪火相传,将诸多香料的历史细心整理并凝结于心,记录于文字,让世人得以知晓在香海的沉浮,一窥我们这些耳熟能详的却诸多无暇不能溯其源头的香料发展之艺术史!

这本厚厚的堪称“色、香、味”俱全的《味道的颗粒》,由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作者凯特琳·彭齐穆格在其序言自言,认知最开始是从自己祖父的香料铺子开始的!是的,这是香料最能展现其价值风韵的场所,同时也必须是以家庭为主,只有在这温暖的港湾中,当一家人坐在一起,享受着亲情的融合下,才会在品味食物过程中,更好的汲取由各种香料调和的特色美食!

盐最早可见与西周之《周礼‧天官‧盐人》:"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而作者也将盐放到可此部香料史的首位,可见盐之于人类的重要性!

作者说盐是“神圣的”,“没有盐就不能生活”,作者介绍关于盐的诸多传说,概述了盐的8个种类,也介绍了过量食盐对身体健康的坏处,看来不只是我们身边,全世界的人们对于食盐的摄入量都是在居高不下。盐可以“带出食物中本身存在的风味”,同时,盐无论是出现在民间的俗语,还是能够拥有“阻止恶魔的企业”的传说,亦或是出现在民间文化《一千零一夜》,或是在《权利的游戏》里面,可以想见,盐之于我们生命的个体是息息相关的!它才得以被扩散进不老的文字艺术中。而生命的存在与延续也在众多的基础物质中确实应以盐为首!

最昂贵的香料当属番红花,在作者的介绍里,并未见西藏的番红花。因其功效的神奇,导致其价格的昂贵,加之其种植生长条件的苛刻,制作流程的复杂,且罕见地颁布法律条款对其进行保护,然它的神秘而又被造假肆虐进而最终导致香消玉殒,实为是香料的一大悲哀!

在本书中,得益于香料的深厚浸润,作者对各种香料特色、种植以及衍变的历史进行了比价专业的汇集整理,如数家珍,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认知香料发展的历史,扩展眼界,一并学到了各种香料配料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好的使用这历经着诸多传奇人文影响的香料!

作者几乎囊括了他所熟知的近50种香料,并附上外形照片,每种香料的人文传说、特点、种类、种植和制备及使用方法,都能一一详尽,后附的各地美食所蕴含香料的搭配组合,附加31种食谱的配方,在这里我们可见香料的使用,确是“如果能取得多种香料,就不要只用一种”《草药学家》,并且还有茶饮的配制方法,可谓是在了解常识之后,还可以参照其推荐方法,自己动手配制各种美味佳肴饮品!

香料,在萃取奉献了其本身的固有芬芳,更是,作为一种调和,满足了不同生命个体的诸多各异的口味,所以,在充足的了解了这些香料的诸多文化外延的历史后,才会让我们以更加珍惜的态度,来体验美食的妙趣横生,生活的美好!

当香料徜徉在人间温暖的烟火时光里,氤氲着人间口碑相传的烹饪智慧,会让生命更加芬芳璀璨,有声有色,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更好的笃志前行!

《味道的颗粒》读后感(五):一个狂野而芬芳的世界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一直以来,食物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味蕾上的刺激,更有一种情感和记忆的一种联结。有时候,我们在巷子里闻到某种熟悉的味道,会唤醒我们对人生百味的感触。有时候,我们看到某道久违的菜肴,又会瞬间拉回一段久远的记忆。可以说,美食既能取悦了胃,又可以取悦舌头,还可以取悦心灵。而对于食物来说,香料更是能增添其特殊风味的“魔法”材料。

本书作者凯特琳·彭齐穆格从小就在香料店中为家人工作,在香料中成长。强烈的香料味道对她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事物,在某种意义上,写香料就是写他的家人。在《味道的颗粒》这本书中,凯特琳给我们讲解了我们用的最多的盐,世上最昂贵的香料——番红花,世界上第二贵的香料——香草,还有芥菜籽、蒜、咖喱、辣椒等不同香料的种类、作用、发展、历史、经验和典故,并收录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食谱和饮料的作法,让我们对有关香料的知识有更清晰的理解。凯特琳在讲述这些香料时融入了许多关于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书中的记录也是他对香料屋的时光这场特殊记忆的回溯。

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多的调味料应该就是盐了。很难想象生活里没有盐会是什么样子。但以往,我从没过盐是一种“香料”——至少,它闻着并不“香”。而在作者看来,盐是能让食物美味的最重要的一种香料,它是一种味道“增强剂”,它可以带出食物中本身存在的风味,改善食物的风味,它能“让甜的食物更甜,肉类食物更有肉味,油炸食物也更……”

历史上,在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实质知识的背景下,香料是人们与地球上其他地方的重要连接。对于欧洲人而言,很长一段时间内,香料都是人们与外界建立的极少数联系之一,它们的起源深深地沉于神秘之中,也承担了一些神话的角色。

不少香料由于有着强烈的味道和香气,加之在以往,那些散发着神秘气息的香料是比较罕有的,以至于它们被认为具有近乎神奇的功效,两千多年来,诸如香草、肉桂和桂皮等香料一直被认为是性欲的增强剂。在阅读过程中,本书在给我们带来味道的颗粒在人类生存历程中的一些经验的同时,也让我们解锁了围绕着它们的许多趣事。

人类已经使用各种香料很长的时间,不少香料使用也已经有了标准的形成。但正所谓“众口难调”,不同人的口味是有些明显差别的。香料的合理搭配和使用能成为打开或者结束一种美味的愉快方式。作者在书中也启发人们应该试试不同的香料,以及把它们混合在一起,直到发现自己喜爱的味道,真实地感受一个狂野而芬芳的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