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秋读后感100字

中秋读后感100字

《中秋》是一本由黄涛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秋》读后感(一):中秋习俗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中秋将至,月儿渐圆,相信大家已经早就吃过今年的月饼了。的确,赏月、吃月饼是中秋的习俗,可在吃月饼的时候,你想过中秋节是从何时出现的吗?有关中秋的习俗又是如何延续至今的吗?

想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打开黄涛的《中秋》这本书就可以了。这是有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读本,在本书中,作者深度剖析中秋的三种起源与内涵,自古至今中秋历时两千多年的流变,以及关于中秋的习俗、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等。令人惊喜的是,本书配以精美的插图,似乎拉进了我们与中秋佳节的距离,也能更深刻感受到中秋的浪漫狂放。

关于中秋的起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源自上古时期的月亮崇拜;二是源自祭祀月亮女神嫦娥;三是源于古人在秋季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祭祀土地神的活动。作者黄涛通过资料分析,发现直到宋代的民俗志文献里,才明确提到中秋,因此研究得出结论,唐代是中秋的初步形成期。

《全唐诗》中有110首赏月诗,其中有些题目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作者追溯这些唐诗的内容,渐渐发现唐人赏月的爱好使得中秋赏月风行,渐渐变成一种习俗。

宋代中秋就已经十分热闹,其主要活动也是赏月,延续了唐代的习俗。然而宋代与唐代的区别在于,唐代主要是夜晚宴饮赏月,宋代则是全天过节,从中午就开始纵情饮酒;唐代中秋活动集中在文人、中上层家庭,热闹程度一般,宋代中秋已经是大节日了。

元代主要是延续了之前的节日习俗。明朝起,中秋的习俗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中秋不再以赏月为核心,开始出现了拜月等习俗;亲人团圆成了中秋节俗的明确主题之一,女子出嫁之后要在夫家过节,这才是团圆;亲友之间的人情来往逐渐被重视,互送月饼、瓜果等礼品;明代出现了月饼这种节令食品。

读《中秋》这本书,我明白了如今日人们为何要赏月、吃月饼、互赠礼品,这不过是中国人延续了古人流传下来的习俗而已,我也明白了为何中秋这一天要一家人一起过,因为这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中秋》这本书梳理了中秋习俗的演变过程,也讲述了有关于中秋的故事、纪念物、食俗、娱乐活动等,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回顾。它对于现代的孩子们来说,更是一种文化的普及,让孩子在过节的时候真真切切明白节日的由来,习俗的由来。

关于中秋故事中,月饼来历挺有意思,有三个传说,其一,中秋吃月饼源于元末农民起义,其二,月饼来自胡饼,其三,杨贵妃给月饼起名。当然,这些只是传说,是先人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编出来的故事。虽然故事是假,但是吃月饼是真,人们期待团圆与美满的生活愿望是真。

或许,这也是现代人的愿望。中秋佳节,我想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期待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一起,幸福美满,赏月、吃月饼,谈天说地。这的确是一件美事!

如果想给孩子讲一讲有关中秋的故事传说或习俗演变,那不妨先读一读这本《中秋》吧!

《中秋》读后感(二):“万里无云境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故曰中秋。”——唐朝诗人欧阳詹《长安玩月诗序》

中秋节作为中国第二大节日,中秋节俗丰富多彩,可分为如下几类:亲友团聚、赏月、吃月饼、互送礼品、拜月、庆丰收、游戏娱乐、祈子、预测气象等。

从古代文献来看,中秋节刚形成的时候,赏月就是文人和市民的事情,农民赏月的活动没见记载。

古人基本上默认月亮属阴,主母性,月精蟾蜍被视为生育神,由此衍生了祈求子嗣崇拜的习俗。不过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月亮属阳,太阳属阴,可能跟当地的母氏社会也有关联。

周代以前产生了月亮崇拜、月亮神话与中秋祭祀的习俗,但并未正式形成中秋节。汉代时,月亮崇拜基本为皇家垄断。

唐代是中秋的初步形成期,唐朝中秋以赏月、对月赋诗为中心。《全唐诗》中,八月十五赏月诗共一百一十一首,出自六十五位诗人之手,白居易咏中秋诗尤多。唐诗中的“中秋”特指农历八月十五。

宋代的民俗志文献里,明确地提到了中秋。宋代文献不仅明确列出了“中秋”这一节日,而且记述了当时人们欢庆中秋的隆重热闹景象。宋代也有很多吟咏中秋月色的诗词。《全宋词》中收有中秋词二百一十首,内容大多描写月色、思乡、思亲。比如,苏轼有中秋词三首,都是名作,其中《水调歌头》最脍炙人口。

在元代,中秋习俗不仅被写入诗词,还被写入戏剧里,成为爱情故事的背景或情节要素。

在明代,中秋月饼作为祭品出现,表达的是人对月神的敬意,成为中秋习俗的必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拜月基本取代赏月成为中秋节俗的重要内容。明清时期亲人团圆成为中秋节俗的明确主题之一,中秋节俗的功利性内容显著增强了,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

北京的兔儿爷的直接来历是明代初期月光纸上的玉兔捣药形象。明清以后社会上盛行的父权文化观念,人们开始逐渐地摒弃崇拜月亮女神,于是将作为男性的玉兔塑造成一位可爱又威武的将军形象,兔儿爷由此取代嫦娥成为兼神像与玩具于一体的月神形象,明末开始出现人形兔身的泥塑像。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不仅可以看到中秋节由古至今的演变,除了食月饼,中秋节还有其它习俗:饮酒助诗兴、唐宋时玩月羹(由桂圆、莲子和藕粉等制成的一种汤)、尝新粮、吃时令瓜果、桂花美食、江浙一带吃莼菜和鲈鱼、吃芋艿、吃柚子、鸭子、烤肉、螃蟹、田螺等,还有与之相关的游玩活动,比如我们东南沿海地区的博饼、放孔明灯、游月娘、荡秋千等趣味十足的风俗活动。

我国的中秋节文化如今已风靡至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东南亚华语地区,中秋节不仅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团圆佳节,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秋》读后感(三):《中秋》里那些被忽视了的趣事儿

再过三天就是中秋节了,可现在提到中秋,大家能想到的似乎只有月饼、嫦娥。稍微有点心思的人可能还会记得些跟月亮有关的诗词。

关于中秋的种种,远不止于此。不知是不是现在的灯火通明,把前人们的节日浪漫变得黯淡了。

小时候我们最爱的就是过节,因为自己家里的条件不好,所以每当过节的时候,家里的稍富裕的亲戚就会来串门,然后给我们捎带上几个月饼。

说来也是矛盾,现在大家都能买上月饼了,可亲戚朋友间却没有了往日的亲昵,而食物也不再同往日那般可口难忘了。

关于中秋的起源,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在黄涛所写的《中秋》一书中,提到了学者们给出的关于中秋起源的三种说法:

一是源于上古时期的对月亮的崇拜,二是源于祭祀月亮女神嫦娥,三是源于古人在秋季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但这些都只是解释了中秋这个习俗,并没有直至中秋这个节日。在我们现有的史料中,也只有到宋代的民俗志文献里,才确切地提到中秋。

它不仅提到了“中秋”这个节日,还记录了人们欢庆中秋的隆重热闹景象。是不是瞬间就对宋朝有了不一样的期待和看法了。

我们都知道宋朝文风开放,是最浪漫的一个朝代,所以“中秋”出自他们之手,似乎也很是不错。

就像现在提起古代服饰,大家熟知的是汉服,或者是唐朝襦裙。可在不久前,宋朝的服饰却作为了56个民族中的汉族服饰。可见宋朝在历史上的分量。

不过并不是说“中秋”这两个字也是宋朝得来的,在唐朝就有111诗歌是关于在八月十五这天赏月的。

在我看来,这个月亮就像是天空,或者说是同一个空间。我看过这样一句话:

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城市,但我们在同一片天空之下,这样的话,我也算是在你的身边了。

所以他们是不是也站在同一个月亮之下思念那个“在身边”的人!

提到节日,最不可忽略的就是游戏了!

论吃喝玩乐的话,其实在古代是远不如现在的,可是古代的节日就是比现在有吸引力。

在我看来就是,不管什么样的游戏、活动,我们似乎都可以在手机上看。那就会感觉完全没有参与感,没有参与感,就没有吸引力可言。

比如书中提到了游戏娱乐:逛夜市,对我们而言,哪里没有夜市?放烟花,城市不让放,孔明灯也是一样的。万一起个山火,那跟天上的月亮可就得有一扇铁窗了。

再说猜灯谜,哎,互联网的发展让灯谜也变成了作弊就能逃过的游戏,无趣。

其实节日最吸引人的,是那片刻的自由和畅快,可惜啊!这些都被手机给阻拦了。

吃喝玩乐结束了,还有中秋节的纪念物。

近日走在街道上,偶尔会有一阵桂花的清香涌入鼻腔,瞬间来了探索的欲望,不知何处有桂树。 作者在书中讲到,桂树在古人的概念中是一种形象美好、寓意吉祥、带有神性的树。

所以桂花也就是中秋必备的,酿酒、做糕,别有一番风味。

也因为跟月亮有关的故事很多,所以也引申出了不少有趣的东西。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嫦娥奔月了,还有她怀里的那只玉兔。也成了中秋节的一种信物或纪念物。

为了心上人,花费几天的时间准备了兔子灯笼,只为在漆黑幽暗的夜晚,能有人在思念着自己。

书中还提到了赏月和拜月。

不知为何,提到拜月,除了想到貂蝉,就是英叔电影里的僵尸了。稍稍有些破坏美感。哈哈哈

但其实拜月是早期古人对自然的崇敬。虽然随着时代的更迭,让拜月有了迷信的风气,但它的存在,也是人们生活的一大寄托。

在不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拜月习俗,每个地方都很有自己的特色,像山东都是妇女在香案前拜月,乞求保佑四季平安。

广西有“射月亮”,就是一种祭月占卜的习俗。还有广东的“拜月娘”,海南的“祭月娘”等等,都几乎都是在门前摆上一个小桌子,然后摆上一些吃食香火,对着月亮叩拜。

拜的人不同,大家的心思也不同,所乞求的,自然也都不一样。这大概就是“心事只说给月亮听”。

当然,也有很多地方会趁着这样的佳节相亲、招胥。既沾了节日的喜气,也全了儿女们的心意,一举两得。

对于古代的中秋节,我们能窥见的除了文字,就是画家们留下的名画,让我们得以窥见其热闹的一二。

若是我们能放下手机,参与一场此番的“中秋佳节”,也是一大幸事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