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法定幸福》的读后感大全

《法定幸福》的读后感大全

《法定幸福》是一本由(罗) 诺曼·马内阿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元,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定幸福》精选点评:

●封面好独特,翻译也好棒!

●20190815 翻着看了一些,感觉不是很感兴趣。应该是很不错的,但不知为什么就是看不进去。 晚点争取再好好的看一遍吧。

●作者写的真好,王中豪翻译的真到位,文字之间有初恋的味道,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罗马尼亚翻译的作品,加油!

●疯狂世界,支离破碎。

●翻译的好好~!!!!!

●内容很有意思,但是不好读,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喜欢《审讯》

●别听卖书的鬼扯,说什么比昆德拉还纯粹,是什么卡夫卡的继承人——如果你接受不了喋喋不休,接受不了社会主义的烦闷和苏联笑话般的勇气,直接放下这本书好了——我就是如此。

●文笔怎么说,感觉很纤细

●从女囚到风衣,没有多少新意,有点1984的味道,但结构散乱,缺少主线,人物形象也不鲜明。

●喜欢翻译。《风衣》很舞台剧。

《法定幸福》读后感(一):最恐怖的事

什么才是最恐怖的事呢?

悬挂着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按下开关之前的绞索台,宣判前一秒的法官槌。所以,多年以后,希区柯克仍然是永远的大师,那段关于“让观众看到定时炸弹”的悬念设计,在今天依然高杆的很。

运用得当的话,即使只是铅字,都能让人有彻骨的寒。

这就是《法定幸福》这本短篇集中第一个故事《审讯》带给我的,最直观的第一感受。

哪怕抛去政治内涵不谈,只从心理小说层面解读,这一篇都堪称杰作。

女犯人几个月来,地狱般的生活就是那枚炸弹。

从“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您能承受多少就挨多少打”的刑罚开始,再到花样丰富的肉体折磨,以及与之相伴的从浅入深的精神凌虐“冲您吼着那样下流的话”、“剃了您的头发以后,又强迫您用自己的头发做了一种不只是用来扫会的刷子”、“故意做手脚让您腹泻,在您肚子不舒服的那几天,忘记在房间里放陶罐”......

而连续几天莫名奇妙的“优渥”对待,就是引线。

“那些美食,做得很好吃,想必是来自某个大餐厅”、“这可不是普通的澡堂,白色的浴缸,洁白光亮。大浴巾,柔软,彩色的”、“他们给了她些新手帕,质地十分细腻”。

施暴者突然给予的善意与礼遇,才更让人恐惧,不是吗?

接下来,所谓的“审讯”终于开始。

又是一处妙笔,被铺垫了那么久的“大人物”,外型居然像个“看大门的”或“库管员”,总之不管像什么在被囚禁了很久的女主角眼中都是一个“可怜的小听差”。然而,生杀予夺的大权就在他手里。

更厉害的书写开始了,如同你我所惯常认知的,不论是冷硬的刑讯逼供,还是狡猾的诡计诱供,都该是想办法让犯人开口。然而,诺曼.马内阿的笔下一场独角戏正式开场,“审讯者”喋喋不休的说,甚至连自己都精疲力尽,并不在乎“犯人”的回应,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他想表现得“脆弱一点”还想表现得“更强一点”,如果你也看过这个故事,你就知道这一点都不矛盾。就像矫情的古装剧常说的“杀人诛心”,在我看来,他“艰难的、心不在焉的”做到了,将自己代入女主角的视角与思路的话,爱情、信仰真的开始倾斜、摇晃,他完全有能力让同志们怀疑你,而他口中伙伴身上那些你都不知道的秘辛究竟是真是假?此刻,在经历过几个月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摧残后,又在几天“温柔”却“忐忑”的等待后,你很难再保持坚强吧?怀疑与不确定慢慢爬上你的心头?

故事在天亮时戛然而止,女犯人是否会开口,是否会作画,已经都不重要了。因为,作为普通读者的我,已经冷汗涔涔,一种精神上的疲惫缓缓升起,这么凌厉的笔法,真让人有些招架不住。

必须休息一下才能进入下一个故事。

因为,每一个故事都值得珍而重之的认真阅读。

《法定幸福》读后感(二):“喘息、纷扰、凝滞,都被称之为这个时代”

如果说马内阿的长篇《巢》是一座用语言构建的,永远也走不出来的巨大迷宫,那么《法定幸福》则更像是四个小小的解密游戏。读书的过程,就像是解密的过程,开始时一头雾水,甚至觉得句子与句子之间缺乏最基本的逻辑关联,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一点点收集残破的碎片,却最终拼凑出完整的故事,震撼的结局。

作为流亡美国的东欧知识分子代表,作为恐怖的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对故国的记忆是马内阿小说永恒的主题,《法定幸福》一书所讲述的,是罗马尼亚集权政治下四个平凡人的故事。有被虐待的女囚,有跟随政党一生几经沉浮的公务员,有永远在上诉的工人,也有在真理与现实之间挣扎的知识分子。

最能打动人心的,往往是真实和细节;最能反映时代的,也都是小人物的喜怒悲欢。书中的四篇故事,没有一篇直接讲述罗马尼亚集权政府的真实面目,却通过普通人的非人生活,让读者感受到最深的震颤与恐怖。就像马内阿在一次采访中提到的,人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同当时的政府相关联,没有人可以幸免。所以,将视角锁定在一些看似与政治无涉的人物和事件,或许才最能揭示出真正的现实。

其实,《法定幸福》的书名本身就带着恐怖的色彩,就好像《风衣》一篇中的闲聊:我们的孩子反复背诵着给小孩儿背诵的爱国誓言:“我们什么都不吃,我们将长大,变强壮……”令人不寒而栗,脊背发凉。给我震撼最强烈的当属《审讯》和《风衣》两篇。

《审讯》一篇篇幅很短,但四十页的篇幅,却几乎是审讯官一个人的独白。这可能是文学作品中最为变态的审讯,女犯人终于从身体的折磨中解脱出来,却在优雅的环境中一言不发就走向精神的崩溃。

审讯官礼貌又凶残,羞怯又自负,温柔的言语却比之前的各种折磨手段更加暴力,她对他一无所知,他对她无所不知。她所经历的一切都在监视中,过去、现在、未来,无一例外。而坚定的信念也随着审讯官毫无逻辑的呓语,一点点崩溃。小说的结尾,天亮了,也许天亮之后她会变得更加幸福,一种被操纵的幸福。

《风衣》一篇带来的更多的则是恐惧和疑惑。恐怖的感觉来自于专制政府,疯狂监视带来的是个人隐私被全部剥夺,以及人与人之间彻底的隔阂。三个家庭间充满犹豫,磕磕绊绊地交往,连最基本的正常表达都变得无比困难。而家中凭空出现的风衣则直白的展示出私人住所被随意进出的事实,让“隔墙有耳”一词都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温情脉脉了。迷惑之处在于小说结尾处一模一样的两件风衣,让之前构建的所有关系被全部打碎,似乎人与人之间,又或者说是马内阿的小说之中,从来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完全确定的。但这种不确定性,又似乎是人生固有的,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现实中的你我,最终所能做的,也只有接受。

书中每一篇小说所描述的,都是平凡人物的生活琐事,但每一篇小说,都将结局推向了无尽的天空。就像最后一篇小说《风衣》的结尾部分,天空中传来“讽刺的、幸福的、破碎的笑声,满是黑色的碎片。缺失的时间突然变得响亮、尖细、破碎。厚道的、闪亮的、年迈的笑声。”

由最细小的东西,直接引向最深远辽阔的宇宙,将所有纷扰代入时代的命题,于是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对照和思考,弥漫着强烈的黑暗、沮丧甚至绝望的气息。就像书中所写:

《法定幸福》读后感(三):我变得瞎了、聋了、瘫痪了、迷失了

当幸福是一件规定好了的事情,生活会变得多么荒谬?如果你读过昆德拉,就应该知道被操纵产生的情感是多么虚伪而可怕。光是被引诱而产生的热爱与憎恨、尊敬和鄙夷,就足以让人们怀疑自己的感情是否真实,继而陷入无休止的狂乱。这清醒与盲目的矛盾如果再加以强制的规定,多重的强力会将人摧残得更加粉碎。

这虽然有违直觉,却并非不合理。如果将《1984》和《法定幸福》相比较,前者就像是在描写柏拉图哲学理论中那个概念的世界,它是所有极权社会的形态的统一。所以当读者直接接触到那些概念时,他们能够很容易地就将这些概念和自己以往的经历或见闻结合起来,进而理解作品,激起共鸣。诺曼·马内阿的《法定幸福》就描写了一个这样的世界。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独裁政府的放逐者,这样的两层身份使马内阿对“体制”和“暴政”有着远非局外人所能理解的体悟。因此,不同于《1984》这类经典反乌托邦小说对于极权社会的“奇观式”重塑,在《法定幸福》里,马内阿用尽全力向读者重现的,是一个更微妙、更复杂,也更真实的社会景象。 然而,正是因为这层真实,反而使马内阿笔下的世界变得更难以理解,也更难直接唤起读者的共鸣。

后者则走了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马内阿所做的,仅仅是在描写那个概念的投影,甚至仅仅是在描写那个投影的一角。因而读者需要主动投入更多的思考,调动自己的感受力,才能理解作者的意图。《法定幸福》所收录的四则短篇小说,通过对社会不同场景的再现,成功描摹出了知识分子、工人、异见者、公务员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群的外在面貌和心理活动,进而向观众呈现他所经历过的那个社会中最基层和微观生活的复杂性。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不论我所离开的那个极权社会多么变幻不定,它和西方读者愿意相信的情形是不同的,它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荒谬、邪恶和异常,而是一个人间现实,它仍然存在,并可能以其他面目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形式重获新生。”

短篇并不意味着简单。作为一个喜爱复杂叙事的作家,马内阿绝不可能在小说中用平实的白话直接道出自己的真意——这是杂文的任务。何况,“真意”本身又是什么东西呢?时至今日,作者自身对独裁统治时期的罗马尼亚历史的见解尚且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他人又有什么资格来用寥寥数句来总结作者的思考?想要真正体会作者想传达的,还得通过对原文的阅读和分析。

以书中收录的《审讯》为例,这篇小说中所有的叙事都通过描写和对话展开。在男主人公对女犯人的喋喋不休里,我们获知了女犯人的信息:她的姓名,职业,感情经历,人际关系。在这场审讯当中,作者做了一个精妙的设计:女犯人一言未发。这实在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理应交代实情的被审讯者不能发言,而要听取供词的审讯者却像疯子似的呓语。 从隐喻的角度分析,掌握了话语权的“他们”对我们无所不知,而没有话语权的、沉默的“我们”却对他们一无所知。语言在这场审讯中取代了有形的暴力,以无形的方式对人的内心进行了迫害,这是一种升级了的暴力。就像小说中男主人公陈述的那样: 剃了您的头发,又强迫您用您自己的头发做了一种扫灰的刷子?

……话说,他们还故意在您肚子不舒服的那几天拿走房间里的陶罐?或者故意做手脚让您腹泻?或者让您在交叉的射灯中站着,火烤一般?将您的头按进肥皂水里?都是些很低级、很残暴的想法。 那么,什么是温和而高级的迫害呢?当然是语言。在所有对女犯人的审讯中,严刑拷打虽然使她疲劳而绝望,几乎失去了抵抗的力量,但最终使她对自己的理念和朋友的信任产生怀疑和恐惧的,是男主人公无休无止的语言。

阅读《审讯》的体验就是跟随着女主人公接受男主人公迫害的体验,读者会因为男人怪异的姿态感到迷惑,会因为男人强行提起具体的折磨而感到痛苦,会因为男人对细节无微不至的回忆而感到恐惧。 这样的阅读体验是难以复述的,男人的独白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何处展现权力,又在何处暴露弱点;何处进行恐吓,又在何处给予安抚;何处施加命令,又在何处说些不着边际的话。直到最后,虽然我们不知道女主人公究竟结局如何,但是怀疑和恐惧已经深入人心。

所以,在读完《法定幸福》之后,你会很平静地接受一个没有答案的结局。王尔德说,“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会‘以貌取人’。世界的迷妙是可见的,而非不可见的。”我们都知道马内阿的所想表达的是一种批判,但是他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和行文来传达出这样的思想的,还得依靠原文才能得知。 当代社会已经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理念和答案。然而,人们更需要的并不是答案,而是论说。只有掌握了论说的方法,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作者到底想说什么,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甚至不是一个问题;作者说了什么,以及他是怎么说的,这才是关键。

去感觉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