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吠陀智慧》读后感精选

《吠陀智慧》读后感精选

《吠陀智慧》是一本由[印]马赫什·帕布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82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018-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吠陀智慧》精选点评:

●克服障碍的关键就是专注。心意平静地履行你的职责,放弃所有对成功或失败的执着,这时,就是真正的瑜伽。

●一本每天挣扎着起床时一想到可以读几页就立刻放弃挣扎下床了的书。All is one. 2020.5.2是受到了什么指引,又买了一遍,又读了一遍,充满智慧

●有生以来第一次、心在古老的雅利安传统智慧中得到安置。也许文字从来都不能争取信众,只能起到印证信众的作用,选择经典的人,也是经典选择了你,如同印度哲学中同种性质的karma,可以超越时空,相互印证

●大年初一早看完,吠陀Vigyaan意思是智慧,本质上就是随着对有关生命经验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持续的冥想到来的东西。它使得我们得以在这外在的世界所有混乱和冲突中找到心灵的平衡和平静。吠陀智慧不是某些极端的哲学或形而上的主题,不是说其中只有个人经验的价值的唯我论,而是实践的知识。

●估计是瑜伽文库里最难看的一本了。

《吠陀智慧》读后感(一):吠陀智慧:宇宙视角的知行合一

这类书,在中国现在的舆论环境中,是有原罪的。

要么被认为是华而不实的鸡汤,要么被叱责是封建迷信,总之,知识分子和年轻人很难不带偏见的安静下来阅读,通常就是翻两页,鼻子冒气,哼一声就关上了。

曾经听到一个博士朋友说,我不相信因果报应的时候。我的心情很复杂,我能理解他为什么说这话,也明白他说的因果报应更多是扭曲后的概念。

然而,我始终认为,业力,因果是与物理学的定理一样,是一种真实不虚的宇宙规律。然而这种东西没法证实,毕竟我们的记忆只有此生此世,你非说人有前世今生,没多少人打心底相信。

《吠陀智慧》也好,《薄伽梵歌》也好,这一系列印度哲学的黄皮书,其实有一个核心前提: 人体只是一个短暂的寄宿,我们应当以灵魂人的立场、心态,暂时托借一个肉体去活此生。就当做个梦,好好做,做得开心自在,就当玩个游戏,认真玩,玩得刺激带感。

而我执, 就是把轮回的此生此生当做全部,而不是无限的某个片段。无视生命更大的存在,而仅仅以管窥豹,盲人摸象却信心满满 。

人的情绪,几乎绝大多数是从我执这个起点发出的。就是事情出现的时候,我的反射思维是事情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是怎么样。其实如果你跳脱这个我去看,事情发生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或者无常。

瑜伽也好,婆罗门也好,佛教也好,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这种东西是这样的,不信的人和信的人,永远无法说服对方,就像中世纪的日心说,不相信的人就觉得是鬼扯。唯有当一切机缘成熟,发展到那个不言而喻的时代,大家才会达成一致。

不过,其实也没关系。

殊途同归,我们只要认真生活,不断反省自我,观察外界,总结经验,其实都是一种修行。

最终我们会发现,万般带不走,只有灵性的智慧,才是一生最大的财富。

《吠陀智慧》读后感(二):言簡意賅地闡述了吠陀智慧

「讀書記錄」:2019年第7本書。

《吠陀智慧》(【印】馬赫什·帕布/著,王志成 曹政/譯)。

練習瑜伽的人,或多或少都知道Veda(吠陀)這個詞,與之聯繫最多的是Ayurveda(阿育吠陀)或吠陀醫學。殊不知,這僅僅是Veda(吠陀)當中的四個Upavedas(副吠陀)之一,且不只是尋醫問藥如何治病。

這本書不厚,不到200頁,言簡意賅地向我們呈現了遠古時代所有聖人的智慧和知識的終極結晶——吠陀的智慧。

吠陀是經書,靈性教導的經集,稱之為智慧之書。這智慧的真實本質,超越有神論、無神論和不可知論的觀念,更多層面上是Dharma(法),讓每一個人的每一次起心動念都是善念的一種無上秘法。而Ayurveda(阿育吠陀)和Yoga(瑜伽)的根源都在這「法」當中。

吠陀又蘊含著源自內在的終極力量,Pragyanam Brahma(知識即梵)的力量,Tat Tvam Asi(你即那)的力量,Aham Bhrahmasmi(我即梵)的力量。這內在,就是我們經常聽到老師講的一個詞——Atman(阿特曼),即是真實的自我,又是不被創造不被毀滅的能量。

如何為善?如何運用這終極力量?如何認知Atman(阿特曼)?這以上種種,吠陀給出了一個法門——Yoga(瑜伽),在Nishkaama Karma(無私的行動)或沒有執著的行動中找到終極的喜悅。

對於如何成就瑜伽,《薄伽梵歌》教導了18種不同的瑜伽之道,每一種瑜伽都以某種方式解釋三個問題自己與自己和平共處,自己與他人和平共處,自己與整個宇宙萬物和平共處。此皆「真·永不過時」的智慧。

吠陀智慧還教導了很多:什麼是真正的Yogi(瑜伽士),獨處的力量,解決問題的能力,找到真正的Guru(古魯)……

《瑜伽經》2-12和2-16教導:前世積累的根源于痛苦的印記,將在今生和來世經驗到。而尚未到來的痛苦能夠也將會避免。

縱然「世事茫茫難自料」,切莫「春愁暗暗獨成眠」。

Namaste

《吠陀智慧》读后感(三):《吠陀智慧》的自我知识印证

人生在于每一次新生,以及在新生中的前进。每阶段都会对自己内在进行清零,忘记已经取得的,忘记已经达到的,去树立一个新的目标。人生是一个个不断前进的阶段,如克尔凯郭尔所言,人生分为审美、伦理和宗教三阶段。目前,我已经进入宗教的阶段。这也是人的生存处境和心境的不断升华。今天读了印度哲学《吠陀智慧》,发现里面说的,正是我从自身发现的那些。这反而彻底打破了我维特根斯坦式的自我怀疑。人往往会在没有经验。没有答案的时候变得迷茫和彷徨,并时而对自己的内在进行斗争。然而,今天,我发现,一切在古老的历史精神长河中,就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但作为自我知识与这段精神遗产相遇,却是漫长的思想跋涉之路。需要不断的以正念做抉择,才能在一个个思想脉络的三叉路口作出正确的选择,不为欲望、贪婪、狂妄、自私、狭隘所迷惑,误入歧途,与真正的彼岸失之交臂。世俗种种繁华与假象,都是“玄奘”取真经的诱惑与考验。

当有一天,面对之前人生的种种受难,都觉得风轻云淡,不再困于伤痕,而是宽大从容,才是心灵开始了一场修复运动。当一切人性卑劣在眼中不过是一种正常的人类表现,也就瞬间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和差异。以及自己之所以是自己的缘由。

其实,人的困境往往只在于对自己的认知局限,并非是外在的客体所导致的结果。人的精神和气质也往往是内在往外在的一种显现。若是生的内心光明,又岂会顾忌世之黑暗,冥冥之中,自有神灵掌着事物之间的秩序,所谓圣贤也不过是对天道的洞察也没有资格逾越宇宙秩序的规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作为一种生命在万物间存在,本身能做的,就是独觉。万事万物有其命运的业数,而永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才能做到和世界不增不减的共存。于是,就不会有妄念和傲慢,能成为一个平和而持久的人。因为,眼中的世界,已经显示出所有的本质规律,没有无缘无故的给予,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还原。世界都是因果律,都是一个满足充分条件的具有必然性的命题。所以,不生妒心,不生怨念,反观自身条件,不断去充足内在结构,自然而然能进入心意的事态。尤其是不能盲目被片面迷住心灵,要不断净化心灵。也不能因为他人的言行而阻碍内心本真的意志行为。

万物各有其所是,终不为他者。

不依附于任何权威、任何意志、任何暴力、任何手段,而要独立的去思考和行为,才能做到遗世独立,才能感受到神性的温柔,才能做到用柔软话语来表达严肃。

人生在世,不过是场修行。佛教里有千佛万佛,实际生活中也有。所以,没有人是什么世界第一等,不过是各自生命趋于圆满,最终得的道,也不过是“梵”、“至善”诸多相。然而这些之间又有什么比较之说呢,反而有的是彼此的界限和尊敬,已经互相的灵性关照,变成人类群星璀璨的长河,去克服人存在之渺小,之偶然。所以,只有放弃个体私我的生活方式,人类才能学会真正的团结和尊重,学会真正的友谊万岁。

一个人,只有学会公正的对待自己,才能学会公正的对待他人,才能维护公正的秩序。而所有这些的根源,就在于,要做到对自己负责。没有人会替你前行和承担责任,一切的代劳命运都会在另一个时刻回到你自己身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