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认识活体筋膜的读后感大全

认识活体筋膜的读后感大全

《认识活体筋膜》是一本由[法]让-克劳德•甘博图 (Jean-Claude Guimbe著作,后浪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识活体筋膜》精选点评:

●细胞之外的世外桃源 ‖ 活体筋膜。

●整容整形必读

●通过图片认识筋膜

●我们终究认识到身体是一个整体。不规则的,混沌的,分形的,非线性的多纤维系统构成一个超棒的“反脆弱的”身体!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甘博图博士通过外科手术的电子内镜摄影技术,观察到了活体的人体组织形态、结构和动态运动,这是以往尸体解剖和标本中难以展现的,由此进行了对生物结构模式的反思和探索: - 传统的解剖学和组织学:割裂地研究各个组织器官,把身体看作由结缔组织连接而成的、以细胞为基础的器官集合,结缔组织仅仅作为填充物,促进解剖结构之间的滑移,并为骨骼、肌肉和神经等结构提供联系。 - 内镜活体观察引发的新模式: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细胞群在多纤维网络中组建,形成器官,这些细胞嵌入在纤维框架中,并由其支持,这个多纤维的网络填充了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空间,是人体的组成组织。这也就是我们以往的认知中定义的【筋膜】。

●看得都感动了

●期待

●「20191014」刷新了對人體的觀看方式。在細胞層面上,人體如何連結?為什麼會有傷疤?老化是怎麼發生的?提出獨到且有實證的見解。也許會是一門新學科?期待在應用層面的突破。很多高清圖片,可惜視頻無法註冊,對理解造成蠻大阻礙。

●被忽略的胞外世界。

●完全打破过去对人体的简单认知

《认识活体筋膜》读后感(一):难得一见的活体解剖影像(含视频攻略)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附带丰富的视频,包括活体解剖的内窥镜影像和 3D 建模演示。视频网址是 www.endovivo.com/alf 需要使用贴在封底勒口上的密码(就在二维码旁边)注册才能访问。

以往的解剖学研究对象是割裂开的组织器官,而忽视了包裹在其外的筋膜及填充其间的空间。而随着技术进步,外科手术医生有机会通过接触性内镜观察到活体内外清晰的影像。

作者通过多年的活体组织观察发现,从皮肤表面直到组织细胞核之间,存在连续、整体的纤维网络,这种连续性贯穿整个形态,且实际上形成了生物形态的框架。这些纤维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众多多面体空间,作者称之为“微液泡”。人体形态可以理解为这些微液泡、微液泡体积和交织的纤维网状结构的聚集和堆积的结果。

这个纤维网络具有很多有趣的特性。比如持续的内源性张力,衰老过程中张力的减弱会造成皮肤松弛、腹部下垂等现象;再如动态分形过程,能不断适应脂肪细胞体积或数量的增加;又如纤维的混沌运动,具有微观不确定性和宏观规律性。

这本书更多地是提出了很多启发性的问题,探讨了应用诸如结构力学、混沌理论等其他交叉学科的可能性。但由于作者知识背景所限,对于其他领域知识大多还只停留在类比和套用,并没有另人信服的论证。

《认识活体筋膜》读后感(二):名家指路活体筋膜研究,科学的本质最终仍需服务于人类

人的身体内内的统一连接成分就是筋膜组织,它是一个曾经被我们忽略和低估的身体因素,也是一种具备不可思议的多种功能的因素,筋膜可以约束并且分隔器官,同时也可以稳定和改变身体内部的移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筋膜系统私似乎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更多的人从事筋膜的研究以提供给大家更多的参考材料,学习途径,关于筋膜的研究也越来越新颖有趣。

最近几年因为工作需要拜读过一些关于筋膜的书籍,大多数是非常晦涩的满篇文字,学术性越强的书籍印刷上反而略显粗糙,【认识活体筋膜 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构成性世界】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著作,作者让 克劳德 甘博图 。让 克劳德 甘博图是一名医学博士,整形外科医生。他专攻显微手术和移植术,在显微外科再植和移植领域有卓越成就。出自专业领域的经验积累,他有很多机会能够接触到活体筋膜,并且在显微镜下观察、研究、拍摄、记录他们,促成了这本书的出版。这本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精美活体筋膜显微摄影图片。本书的翻译者是广东医学学院李哲老师,同时也是中国解剖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医学院李哲人体工作室负责人。相信很大一部分的读者在解剖启蒙阶段都看过李哲老师的视频,近五年来,致力于网络解剖学科普工作。创办的各种网络平台“李哲教你学解剖”,是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自媒体解剖学学习平台,将解剖学融入生活,也是国内较早推广【功能康复解剖学】的老师,2016年发明了无痛开肩,无痛开髋,无痛后弯,骨盆稳定术等技术课程,对于物理治疗师,徒手治疗师以及健身人士在技术上的认知都有深远影响。

书中活体浅筋膜图片多内含浅动脉、皮下静脉、皮神经、淋巴管及脂肪等,有些局部还可有乳腺和皮肌,筋膜对其深部的肌、血管和神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某些部位的浅筋膜对外来加压能起缓冲作用。深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它包被体壁、四肢的肌和血管神经等,深筋膜与肌肉关系密切,随肌肉的分层而分层,在四肢,其插入肌群间,并附着于骨,构成骨间隔;并包绕血管、神经形成血管神经鞘,在肌数目众多而骨面不够广阔的部位,还可供肌的附着或作为肌的起点;肌肉较发达的地方,其深筋膜就显得特别发达,强厚而坚韧。具有保护肌肉免受摩擦和约束肌肉的活动,并分隔肌群或肌群中的各间肌,以保证肌群和各间肌能单独进行活动。深筋膜在腕踝部可增厚形成支持带,对经过其深部的肌腱有支持和约束作用,并能改变肌力的牵引方向,以调节肌力的作用。

这本书体现了创造生命所需要的结构复杂性。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一支试图从复杂中找道理,并衍生出形而上学。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越来越能够通过方方面面论证解释这种复杂性。但在实验室生物研究的这些动力不应该使我们背离科学的本质目的:这些来自研究的新知识必须回馈给人类,最终仍旧需要服务于人类。

《认识活体筋膜》读后感(三):从扁鹊到达芬奇,再到甘博图医生

看到书名《认识活体筋膜——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构成性世界》,就让我浮想联翩。

五百多年前,在天主教统治下的佛罗伦萨,达芬奇冒着禁令偷偷解剖了30多具尸体后发问:“灵魂在哪里?”

死人哪里会有灵魂呢?

我所听过中医嘲笑西方解剖学最有力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医治的是活人,他们却在死人身上浪费工夫”。当然说这句话的人本身并不高明,中西医需要相互学习借鉴(而不是相互瞧不起)才能携手将人类的健康事业向前推进。

我们中国人讲“精气神”是生命之根本,这三者跟达芬奇要寻找的灵魂一样,只有活人才有,而且无法看到。中医师通过切脉,凭借古籍中学来的思想和自身经验医治病人。治好了,可能被成为神医。为什么神?正是因为只看得到结果,却无法清楚地解释过程,才多了几分神秘。余秋雨说我们的文化优势众多,缺点有三,其中之一就是缺乏实证意识。我认为他是对的,也正因文化如此,中医即使不被现代西方医学认可,中国人也会世世代代相信中医,依赖中医。

达芬奇寻找灵魂是西方实证思想的体现,他们找了几百年,仍然没有放弃。任何理论都要被证实,被看到,眼见为实。

2015年,国内出了本书叫《解剖列车》,作者惊奇地发现了肌筋膜经线,终于对人体有了整体观。所以当时我觉得他还是挺厉害的,毕竟转变观念,换个角度思考是非常难的。但现在想想,他的重大发现和我们使用了上千年的人体经络在遍布上是吻合的。他才刚开始将新发现用于治疗,我们都已经从针灸和艾灸中获益千年。而且他仍然在解剖尸体上做研究,从这个角度看,进步也不大。

他们的困境在无法走进活体研究,我们的困境在于无法科学实证。

前阵子刚看过一本材料学的书,作者(是大咖)说:在罗马帝国瓦解后,中国人的材料技术发展领先了西方世界足足一千年。他们在纸、木材、陶瓷和金属的发展上都是专家,却独独忽略了玻璃。19世纪前,东方人一只忽视玻璃。由于缺乏玻璃技术,东方虽然工业发达,也未能发明望远镜和显微镜,都要等到西方传教士引进时,才得以接触。所以中国没有早于西方发生科技革命。

我想这不是忽视,而是文化选择。中国人窗户上不用玻璃,而用纸,是不习惯于把自己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法国人发明的落地窗,现在我们也喜欢,但也没忘了拉窗帘~~~

在身体整体观上,西方落后了很多。而显微镜下的世界,我们落后了很多。

《认识活体筋膜》带来了惊喜,由于电子内镜摄影技术进步,我们能够透过外科手术内镜直观解读筋膜。

看到《解剖列车》的作者托马斯•M•迈尔斯称赞甘博图医生的观察是“人体活动状态下筋膜独特的形象化描述……感到难以置信”时,我想“难以置信”这四个字再次说明了观念的转变有多难,从局部到整体是一次转变,从尸体到活体是更大的转变。

中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扁鹊见蔡桓公》。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医的玄妙。现在还记得扁鹊的话:“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最后蔡桓公病至骨髓,扁鹊也没办法就死了。

关注养生,日常艾灸保健之后,再次想起原来背过的课文。既然是“疾在腠理,病在肌肤”,那么疾和病一定不是一回事,看来疾要轻一点。最佳治疗时机是疾在腠理,未入肌肤之时。可到底什么是“腠理”?

我从徐文兵中医那里找到了答案。“腠”的意思是皮肉聚集。从宏观角度讲,就是单个细胞簇拥在一起,形成了覆盖全身的细腻表皮。但是从微观上看,每个细胞之间有细微的间隙,这些细胞和它们之间细微的缝隙就是“腠”。

简单说“腠”就是肉眼不可见的表皮间隙,“理”是肉眼可见的表皮纹路。

腠理作为人体组织的一部分,与体内脏腑气血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疾病在初期,或在浅表的时候,称为“疾”。这时邪气盛,正气也足,发病快,病势急,但往往好得快。“病”则是加重的疾,或者是合并的疾,是急性转为慢性的疾病,或者是深部的、不容易治疗的疾病。

虽然不知道古代神医们是怎么做到的,但中医研究细致入微,常常涉及到肉眼看不见的外部虚邪、体内真气,所以也研究到了人体微观结构,产生了"皮腠"、“肌腠”、“腠理”等词汇。这不就是“细胞外基质”吗?

如今甘博图医生颠覆了西方医学的陈旧的观念,宣布对人体形态起重要作用的不是细胞,而是常被忽略的胞外纤维世界。更重要的是他让这一切可见,这多么了不起!

我突然想到如果扁鹊和达芬奇看了这本书,会说什么?

《认识活体筋膜》向大众展示了只有大咖在世界顶级外科手术室中才能看到的图像,感谢甘博图医生的开放和分享精神,让尖端科学不再显得神秘与高深。

书中有400余幅高清内镜照片及图注,惧怕各种医学术语的医学小白也可以一窥人体组织的样貌。强烈推荐给好奇星人。

《认识活体筋膜》读后感(四):细胞外的桃花源 ‖ PB-31(2018058)

家里的大宝已经开始“攻读”一年级了,某天中午接他吃饭的时候发现他走路一瘸一拐的,但是有没有非常难受的表情,晚上的时候仍然存在这个情况,便问他腿怎么了,他告诉我小腿的肌肉痛,碰触的时候都还痛。身为一位医务工作者马上开始翻阅文献,慢慢发现人生有一种痛取名“生长痛”,常发生于10岁以下的孩子,青少年的骨组织在生长过程中,其周围的软组织如骨膜及血管神经也会随之生长,他们之间的生长过程理论上应该是同步和谐地生长,但事与愿违,骨组织的发育较快而骨膜的生长却没有跟上,或者骨膜受到了相关性刺激,这个时候往往不会产生明显的疼痛,而这时候如果孩子在此阶段剧烈活动,跑跳等过度活动,往往会产生比较明显的疼痛,这就是所谓的“生长痛”。机缘巧合下,拿到了《认识活体筋膜》一书,想对筋膜这块知识一窥究竟。

书封/齐源粑粑

在解剖学上,筋膜被定义为:“连接和联合身体所有部位的联结物质。”实际上非常类似结缔组织,被描述为参与支持和连接运动。而现实中“筋膜”一词却被滥用了,在甘博图的认知里面它被定义为:人体内具有张力的连续性纤维网络,他从皮肤表面延伸到细胞核,这个整体的纤维网络是可移动的、自我调整、分形且不规则的,他组成了人体的基本构建。

筋膜的世界

在本书最开始,甘博图教授便丢出了一个看似无解的问题,“细胞是唯一的基本结构单元吗”?难道不是吗?在我们的意识形态里面,细胞应该是最小的构成生命的单元吧,难道真的不是吗?而甘博图教授却从一名外科医生的角度将这个问题拆解并有序地排列在我们面前,就在那么一瞬间,我们才发现原来细胞之外存在着一个世外桃源,而且还是那么色彩缤纷,原来日常所谓的筋膜并不简单,解剖学也有其局限的地方,所以是时候认识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活体筋膜了。

今天全院大会诊,患者于骨科择期行脊椎某手术,术后8小时后出现感染性休克,急查PCT>100,在会有位老师考虑是否于手术过程中细菌入血引起的血流感染?这个时候主刀的主任医师表示这个时候细菌想要在围手术期的窗口期入血非常困难,没有压力是很难进入血流的,且术后这么快的时间就发生了感染性休克,就算有细菌入血也是不可能在这么快的时间引起这么严重的感染。其实在本书里面也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我们的机体一旦做了手术切口,组织就会因液体渗出而变得湿润,而且获得更深的接触时,一些微小气泡就会出现在暴露的结构表面,这也是作者所定义的“微液泡”,而细菌在想穿过这道屏障入血,真可谓难上加难。

身体是一个整体的纤维系统,在这个系统内,特定的细胞通过形成器官来完成特定的功能,而我们的筋膜系统为其提供者强大的支撑保护系统,庆幸的是这个幕后英雄相对高冷与内敛,因其一旦出问题,我们的绝大部分药物也是难以到达而发挥作用,故它才如英雄般存在,而却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掉。

衰老使我们作为人类可能最不愿意去面对的一件事情,对抗衰老远比一场战争更加残酷。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会意会到“衰老是重力对于内源性张力的报复”。在衰老的过程中,原纤维对张力的抵抗力逐渐减弱,失去了恢复原状的动态能力,纤维内张力下降,下垂通常发生在腹部、乳房和手臂上,它们不在抵抗重力了,剩下的乳腺或脂肪组织的重量会拖拽老化的皮肤和皮下组织。

其实本书最大的特色便是配图,一幅图便可胜过千言万语。

认识活体筋膜,就如同《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爱丽丝一样,试着在这些胞外非均匀物质里找到一扇门,去了解我们人体内部的奇异世界。

《认识活体筋膜》读后感(五):一个医学专家的细胞艺术现场

认识活体筋膜

评价人数不足

[法]让-克劳德•甘博图 (Jean-Claude Guimberteau, MD) [英]科林•阿姆斯特朗(Colin Armstrong, DO) / 2018 / 后浪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之前看的《解剖列车》是关于尸体的研究,《认识活体筋膜》是法国甘博图医生用内镜观察到的活体图像。

我第一次看到这些照片时,也同样为之震撼。

突然觉得在人体里还住着一个庞大的细胞世界,他们有自己的运行规则。每个细胞都是伟大的。

看过一个在显微镜下白细胞吞掉寄生虫的视频,突然觉得身体的每一个组件都想小卫士一样在贴心地暗中保护我们。

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提出一个新的模型,来描述人体的结构框架和生物的基本结构——

换句话来说,想要提出一个新的结构本体论。

看过书后,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

购买链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