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锦集

《常识与通识》是一本由阿城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1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常识与通识》精选点评:

●文字的感觉很好,最喜欢《思乡与蛋白酶》一篇

●整本读下来觉得像打散了的鸡蛋花.. 讲得太细碎

●最近缺少常识的事情太多,刚好读这本书让自己清醒清醒。先别扯意识问题,踏踏实实一步步解决问题才是,动动脑子认真做事比什么都强。想起之前的热搜,诉求明明是公平解决问题,被说成“我都怀疑你是什么目的”。

●阿城的系列随笔,幽默洒脱,告诉你的是普通常识,却从其阐发中传达出通透的智慧,令人恍然,真有点禅宗意味。

●中国人爱吃,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而对吃的记载,以明清时代为最,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最喜欢《爱情与化学》

●190604-190617于网易蜗牛阅读。

●因为是专栏合集,篇章之间有一定时间跨度,有几篇自我重复太多了

●因是专栏,命题作文的倾向比较明显,与旧文有不少共通,且大量引用,不无凑字数之嫌。阿城不愧是「看闲书」杂家,对各领域的知识涉猎,使文章的趣味性大为增加,从生活中常见现象出发,剖以科学原理,析其本质,再折绕到人性,亦算是对他极为尊崇的孔子之「入世」清明哲学的现代演绎---“有智慧,含幽默”。

●常识正如一面镜子,让你能清醒地从梦中醒来,好好看看这个真实的有些无趣的世界。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一):常识与通识

色香味 嘴巴—甜、咸、酸、辣、辛、苦、膻、腥、麻、鲜 口感—滑、脆、黏、软、嫩、凉、烫、臭 薄泪洇濡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脸上或深或浅都盖着“高等压抑合格”和“高等伪装成功”的印痕,换取高等的社会待遇。 文化是积累的,所以是复杂的,爱情被文化异化,也因此是复杂的。相较之下,初恋,因为前额叶区里压抑软件还不够,于是阳光灿烂;暗恋,是将本能欲望藏在压抑软件背后,也还可以保持“纯度”。追星族是初恋暗恋混在一起,迷狂得不得了,青春就是这样,像小兽一样疯疯癫癫的,祝他们和她们青春快乐。 被催眠后,人的回忆力增强。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二):您好

11.16 序言里说原题是“煞风景”因为讲“常识与通识”很煞风景,然而内容过于有趣总让我看得兴奋。更重要的是,阿城巧妙也直接地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我们为什么对常识熟视无睹。 或许正如王朔所说:北京这地方几十年就要有一人成精,这几十年养成精的就是阿城。我极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 以前读阿城,书里有位叫来运的高三学生说:像你这种出身不硬的,做人不可八面玲珑,要六面玲珑,还有两面是刺。 这句话记至今。 世俗既无悲观,亦无乐观,它其实是无观的自在. end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三):《煞风景》

只能说,很遗憾读到的第一本阿城的作品是这个。感觉很一般吧,写了两年的杂志专栏集结而成,大段大段的引用和自引,可能是为了凑字数多拿点稿费吧。大段大段的生物“常识”,“爬虫类脑”、“哺乳类脑”之类的论断让人厌倦又怀疑。读罢全书,竟觉得这所谓“常识”不了解也罢。倒是作者一开始想用的书名《煞风景》更加应景些。

虽然毫不留情地吐槽了这么多,但这本书是我在kindle上完整读完的第一本书。很适合通勤过程中看个热闹,消磨消磨时间。

也有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比如关于艺术的起源。作者的思路大概是这样: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仪式化行为->原始宗教->为了更好地传递,将某些意识和行为模式化->某些模式异化为艺术->“为艺术而艺术”是艺术的再异化。这一思路我是接受的,但论证这一观点的过程中掰扯了一堆“催眠”、“潜意识”,语调显得过于随意,让人觉不出幽默,竟有一种吊儿郎当的感觉。你明明有观点,为啥不好好说,非要搞成酒桌吹牛集…

很巧的是,最近在读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从肺结核与浪漫主义讲到癌症与现代性,然后讲了艾滋病。阿城也从相似的角度进行了联想。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四):简评·阿城《常识与通识》

上大学以来很少这样在一天内一口气看完一本书了。最近读理论性和批判性强的书读得既喘不过气又焦虑,此刻,阿城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扫除了我脑中的滞重之气啊。

《思乡与蛋白酶》《爱情与化学》《艺术与催眠》能把抽象概念说出花儿,知识之博杂令人咋舌,又幽默风趣无学究气,和阿城聊天一定是顶好玩儿的体验。

没想到阿城那么喜欢生物学,《攻击与人性》这三篇杂文引用了太多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的原文,仿佛是在为其作批注,我很怀疑这是在水字数……

看到基因的部分,我自然想起了之前没读下去的《自私的基因》,后面他果然提到了道金斯这本书……umm……那以后抽时间耐着性子读完吧。

书中后附 唐诺 写的评论性文章写得不错,以后要关注这位作家。

“阿城总要把抽象的学问拿回来,放入他趣味盎然的世界好好涮过……所有的抽象概念符号,在阿城身上都是有现实内容的,他不放心加以浸泡过的,有着实感的温度、色泽甚至烟火气味。”

“理性仍是有限制的,无力穿透我们触目所及而且驱之不去的诸多现象的疑问,比方说生死爱情、生命的终极价值和目的等等,你忍受不了没答案,无法带着满心疑惑照常过日子照常入睡,你就得再次超越理性悍然而行,但由此开始的新思维旅行,再没地标,再没规则章法,支撑你的,大体上只能是激情、直觉、认定和不回头的信仰。”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五):常识与通识

《常识与通识》 读到阿城文集之四,就有放缓的节奏了,问题在于熟悉了阿城的杂文笔触后,在本书中,体现得更深奥了。断断续续,终究很难快速读完,于是律令自已,必须快马加鞭,早日结束。

好了,读完后,回想内容,除去常识与通识的基本认知外,便没了认知。作家阿城,满腹经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讲起常识来,笔若悬河,从学术,科技到经历,左摘右抄,举了一堆例子法子,把读者绕晕。但阿城是个好作家,读者尽管读晕了,还不能怪阿城,从阿城丰富的头脑风暴中,下笔千言,都能娓娓道来,有理有据,读者只是有碍于常识与通识,读不大懂,只能望而兴叹,恨自己读书没阿城多,见识无阿城广。

但终归是读书,读一点是一点,全篇的大论不怎么上心,那些小情绪,小故事,小美句,小组词,总有打动人心的小玩意吧,所以阿城从断章取义上来看,还有些取章取义后的精华,这一点,便很不简单。每每撷取一些文字,都是有效有用的常通识,比如说涮羊肉的做法,与鲁迅怀疑祖上受灾,传下干咸臭食品。

本书分辑一辑二,用辑一《常识与通识》起名,辑一收录十二篇文字,原是发表在上海双月刊文学杂志《收获》上,虽是十二篇,却篇篇大作,阿城知之而言,言之不尽,来了一个常识的世界大乾坤,像乱炖似堆积了文字之山,相较以往阿城的简洁扼要,留白余思,这一些大文章显得知之不尽,写个不停,总之,很难觉得有普通的读者会用心读完,阿城的这些文章,更像是写给《收获》杂志上的编辑同僚,文学从业者,中文系教师与学生的文章,好像给他们打个样,弄个标准,文章这回事,见功见力,还得让阿城来,三教九流,五湖四海,云游八方,终见文字真骨气。

辑二是对谈录,阿城与各领域的名人聊天录音,整理出书,与姜文的对谈有意思,因为熟姜文,与洪晃的对谈无意思,因为不喜欢洪晃。与周勤如对谈无意思,因为谈乐理与技法。与孙晓云对谈差点意思,因为谈书法,然后是书法传承。与马廷红、刘小东对谈没啥意思,就谈画画与摄影。作为谈话对象,阿城不仅牛,还懂,把世间参透似的。总之,阿城的书,还是要买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