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阅读的常识》读后感100字

《阅读的常识》读后感100字

《阅读的常识》是一本由俞晓群著作,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阅读的常识》读后感(一):自主阅读进阶指南:经典的产生,需要时间的检验与积淀

王强说:我不急于读当代的新著,拒绝读一些学人的急就文章,我这样做,是对生命的尊重。因为人的生命有发,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只能读一流的书,只能读经典。

本书作者出版人、专栏作家俞晓群说:历史的记忆是宽容的,现实的认定是严格的。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让我有一种揽镜自顾之感。年少时,也曾偷偷地读过不少闲书。

我们那时流行借阅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我倒是没借阅过,虽然同桌好友们经常塞给我几本,我也曾很认真地阅读了几本。当时我只觉得那里面讲的都是爱恨情仇,江湖恩怨之类的,根本就没有细想太多,就觉得阅读这快餐类小说,纯粹浪费宝贵的生命时间。

后来,我的一个同桌很严肃地告诉我,可别小瞧这些闲书,我们能从中学到何为做人之道,将来涉世了,才不会招致任人宰割的地步……现在想来,她说的也不无道理,只是我当时已经看了不少这类小说的影视剧,对纸质书上的同类故事实在提不起兴趣。

学生时代,确实跟风买过N多散文和鸡汤类的畅销书。翻完之后,啥都没留下,好在这些书基本上都被同窗好友借阅走,之后就彻底地消失在我的生命里了,所以也没觉得有啥可惜的。除了精装版本的马尔克斯、莫言和冯友兰的书被借走后,从此下落不明,令我至今依然有些意难平!

不管在什么年纪,读经典书籍,基本上都能收获全新的心得体会。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还有国外的名著。2022年这个十一黄金假期,我阅读了将近十本的19世纪欧美经典文学名著,发现小时候读不明白的,现在这个年纪,却觉得异常通透在理。

比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美好的灵魂不能在这个世界上待久的。真是,伟大的感情怎么能跟一个猥琐、狭小、浅薄的社会沆瀣一气呢?”

以前只看到高里奥自食溺爱苦果与他两个女儿的忘恩负义,现在重读,才发现配角拉斯蒂涅同样出彩,人性有时会被金钱拗折,但人类善良的天性不会打折。邪恶的故事,让我们重新学会热爱善良,发自内心地去珍惜爱这种美妙的情感。

经典文学作品里那些千锤百炼的小说主人公们的人生故事,让我们看到,他们在面对生活非理性的一面时,他们身上独特的个性和品质,让我们学会相对释怀地接受命运的不公,承受苦难。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自主阅读进阶指南,让我们更好地学会阅读,懂得阅读,体验阅读的乐趣!

《阅读的常识》读后感(二):走进读书人读书的世界,了解更多读书的故事和读书技巧

作为一个喜欢阅读的读者,对于别人阅读的心得往往心向往之,对于这类书籍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期待着另外一个有着共同爱好的灵魂可以告诉我们更多有趣的故事,完成一次心与心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 所以当我看到这一本《阅读的常识》时,就深深的被它所吸引,要一睹为快了。

作者俞晓群,是一位资深编辑,一生与书打交道。这也就让他对于书有着自己更为真切的认识。而这本《阅读的常识》中的文稿就是来自于他给《辽宁日报》阅读版专栏的文章合集。这也让这些文章既有着系统性,又有着能够吸引大量普通读者阅读的趣味性。对于我来说,这些文章更多是一种开阔视野、深入图书海洋的最佳方式。

在这些文章中,有着太多来自于古今中外其他读书人的阅读心得,来自于他们关于阅读的一切感悟。当然,这其中就包括作者自己的阅读体验,它们融合为一体,因为作者其实也是读书者的一员。

本书为了出版的需要,目录编排也极为讲究。第一部分“阅读的常识”是作者自身阅读的心得体会,但在他介绍自己观点的同时,更是把大量其他知名读书人的观点融汇其中,成就了大量能够给我们带来阅读感悟的文章。

就比如其中一篇《书单与书目》就极为有趣,相信所有的读书者都希望能够有着一张精准的书单,读完这份书单就能够把大量的书籍了解清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确实有着大量的读书人开具着这些书单,可是这些书单到底是要怎么去看待它们呢?确实有很多知名的学者是以最认真的态度给后辈们开具书单的,而这些书单也确实能够给很多人带来阅读的效益。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在商业化的社会中,书单也有了更多商业上的考虑。所以其实书单是不能全信的。

那么怎么办呢?最好的方式是养成自己编书目、写提要的习惯和能力,自己给自己开具最适合自己的书单。当然这个过程中需要养成阅读书目的习惯和能力,从不同的书目中我们也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内容。了解的更多,选择的余地也就越大。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读书人的相关读书方法,这其中就有朱熹、张之洞、钱基博、夏丐尊、梁启超、吕叔湘、郑振铎,等等,他们不同的读写故事一定能够对我们的阅读带来良好的建议。 第三部分来自于更多读书人的故事,包括作者作为编辑的故事,包括书籍装帧本身的故事、藏书家的故事。好多读书人的故事,让我们走进一个又一个读书的灵魂。 阅读这一本《阅读的常识》,与更多有趣灵魂之间进行关于读书的交流。

《阅读的常识》读后感(三):你真的会读书吗?

《阅读的常识》,俞晓群

坦白讲,书名让我误以为这是本粗浅的阅读指南,就是市面上多得不可胜数那种书。实际上,这本书是一位资深出版人对重建阅读常识的一次努力。

这本书里,不论介绍读书方法,还是列出书单书目,无时无刻不在触碰一个主题,即阅读与做人的关系。这一点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然而,我们今天学习阅读方法,学习写作技巧,都出于某种功利性的目的,即让自己通过工具获得某种东西,或者让自己具备某种工具价值。这与孔子说的“君子不器”截然相反,而这本书让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回归。

书分三部分:阅读的常识,读书的方法,读者与编者。其中,关于各阶段书目和读书方法的部分最让我痴迷。

《书单与书目》中,作者列举各位知名作家的必读书单。大概爱读书的人总是无法抗拒收藏书单和写书单的诱惑。作者认为,读书人要养成编书目和写提要的习惯和能力,读书笔记实际上就是这个作用:记录作者生平和成书过程,提炼中心思想,概括主要内容,摘抄经典段落,这些小学就学的东西是阅读的必要步骤。另外,作者提示读书人要养成阅读书目的习惯和能力,这让你了解更多书,扩充知识体系,也打开了不同领域的大门。

钱基博在《国学必读》序言中谈到古今诵、读、看意义的变化:古人说的诵,今天叫读;古人说的读,今天叫看。他认为,阅读应看与读并重。看的书有《史记》《汉书》《近思路》《周易折中》;读的书有“四书”、《诗》《书》《易》《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的诗,韩欧曾王的文。

陈柱在《研究国学之门径》中说“看者涉猎,宜多,宜速;读者讽咏,宜熟,宜专。看者曰知其所无,读者月无忘其所能。看者如商贾趋利,闻风即往,但求其多;读者如富人积钱,日夜摩挲,但求其久。看者如攻城拓地,读者如守土防隘。”

《早读与早记》纠正了我的误区。之前总看到某大哲三岁识字、四岁诚诵,但实际上,古时候开蒙读书,也只在十岁左右,今天看来已是少年,比可怕的早教晚了好多年。

作者介绍了《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记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其中指出阅读顺序:读“四书”要先读《大学》,后读《论语》《孟子》,最后《中庸》;读“五经”先读《诗经》《书经》《礼经》《乐经》,再读《易经》,从“十翼”入门;读史先读《史记》《左传》,再读《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后《通鉴》;《春秋》最难读懂,病弱时别读。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里讲:八岁前该读《性理学训》,而非《蒙求》《千字文》;八岁后先读《小学》,次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再读《易》《书》《诗》《仪礼》《礼记》《周礼》《春秋经传》;十五岁后,读《四书注》,并抄读以上经书;在读经基础上,再学史和学文,先读《资治通鉴》,次读韩愈文章,再读《楚辞》,之后再练应试。

梁启超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将书分六类: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韵文书类,小学书及文法书类,随意涉览书类。他对哪些要背诵,哪些要多次翻阅,哪些要看注释,哪些要抄写,哪些要精读,哪些要选读,都有详细说明:《论语》《孟子》《老子》背诵,《礼记》选读,《墨子》精读,《周易》中《系辞传》《文言传》背诵,《卦象传》要抄写;读史,要就读书而摘读佳文,就事而摘读志书,就人而摘读传记;韵文里,《诗经》《楚辞》背诵,《文选》择读,《乐府诗集》读不知作者姓名的诗;随意涉猎有《四库提要》《世说新语》《文心雕龙》《徐霞客游记》《梦溪笔谈》等。

此外,梁启超又列了一篇《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他说这些书不论学矿学工程还是其他专业,都须一读。

以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