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香水读后感精选

香水读后感精选

《香水》是一本由[英]莉齐·奥斯特罗姆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4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香水》精选点评:

●牛姑姑推荐

●香水爱好者的狂欢

●3.5吧。关于香水的历史,虽然有些知识点不够深入,而且如果有更多的插画(比如当时的香水海报 ,香水与人的生活连接等等)就更棒了,甚至书里如果有关于每款香水的试香纸就更加棒了(我怕是疯了吧哈哈哈哈 毕竟书里很多历史香水都已经停售了 ) 但是在作者的笔触下,作为一个非香水迷,一个门外汉的我产生了想要去了解每瓶香水在使用时那一刻的记忆。

●香水的社會文化史問題研究,但停留在源起和影響的介紹上,不離身體情色與身份地位的意義;而我更感興趣的是,香水如何在去陰性化的過程中跟男性masculinity合流而不至於污名化,以及這些代表性香水作為社會文化標誌在文學/電影文本世界是如何呈現與再現的?PS:個人最愛A&F的Fierce。@北碚新華書店 #依舊讀#071

●好玩,很符合我这个收集癖的口味

●通过香水,你想要告诉别人什么?怎样误导诱骗世人?这样做,又期望达到何种目的?

●人为什么喜欢香水? 香水行业有什么有趣的戏剧冲突吗?

●时间线穿插故事与事件 有部分有意思。

●多款香水的历史故事

●不在于香味本身,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故事。想要no.5 绯闻 白色香肩和清新之水。

《香水》读后感(一):粗劣的翻译和有趣的历史

翻译非常粗劣。作者风趣的介绍了1900到新世纪,香水从贵族的橱柜向大众普及的过程,一系列的小故事从侧面描述着社会的变化。香味是其次的,这是一本对香水一无所知的读者都可以去轻松阅读的书籍。但是,糟糕的名称翻译(和厂家使用不同的名称,前后不一致)让整个的阅读过程异常难受。译者糟糕的用词,把作者的俏皮故事变成了流水账。二星给译者!

《香水》读后感(二):借书笔记—《香水》

感谢魔都隐藏福利,手机借书,地铁站取还。下面是读书笔记,以记录为主,方便查阅。

香水类的书比较多,单单靠文字描述总显单薄,本来希望作为试香的引导书,感觉差些,可能要熟悉香水后再来找共鸣吧。而且香气本来就是特别主观的东西,作者好像是欧莱雅体系的,权威性客观性要再打个折扣。如果真讲香水历史,又没有梳理出与整个欧美政治经济技术的关联性,作为历史书不太够看。唔,随便看看的书吧。

《香水》读后感(三):黑色梦幻的发布会很符合营销之道

人的鼻子可以辨别几万种味道,气味是记忆的敲门砖。除了香奈儿赫莲娜这些古老的品牌,里面也提到了气味图书馆,唯一的问题是翻译的文风确实有一些和当代中文语言习惯不太一致的地方,读起来显得有些不够时尚。

我个人认为香水是一种奢侈品,所以它的包装和文化意义远大于物质成本,它的广告也因此投入巨大,品质也就比较高,值得研究

《香水》读后感(四):书摘|丰富的美好时代 1900年至 1909年

这是一个新的世纪,在远方闪耀着光芒,神秘、令人好奇,它的气味让我们的鼻子遥不可及。该如何研究那个时期的香水,特别是当遗留下来的香水如此稀少之时?那时的人们使用香水吗?抑或他们仍然受到后维多利亚时代思想的禁锢,故而对香水态度拘谨?

我们的寻香之旅始于伦敦桥。1908年,英国戈斯内尔(Gosenell)香水公司有了一个大胆的创举,吸引了往来泰晤士河、忙于赶火车回家的行人的目光。高高飞扬在空中的热气球,正是香水瓶的形状,这款香水是戈斯内尔旗下著名的“樱花盛放”

(Cherry Blossom),以此来庆祝其热销20年。成千上万的宣传单从热气球下方的篮子里飘洒出来,落在人群里,飘入泰晤士河。那场景类似特技飞机放出彩色烟雾在天空画出“嫁给我吧,希拉!” 的图案。当年的热气球宣传危险重重,尤其是不合常理的形状可能导致气球忽上忽下,让人不禁担心飞行员的安全。在巴黎,同样的气球也在取悦法国的顾客,他们对英国公司的产品同样趋之若鹜。

即使现在,这也是个时髦的点子。事实上,我们今天觉得新潮有趣的香水推广方式早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就已经被使用过了。那时的香水只是被局限地定义为一种喷洒在手腕上的液体。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格兰,家喻户晓的香水公司尤金·芮谜(Eugène Rimmel)在市场推广上使出浑身解数。比如:出租给舞会或聚会的香水喷泉,喷出的水花能让香味四处弥漫。(到了21世纪,人们在鸡尾酒酒会上配置这种喷泉,应该不算是原创了吧?)1867年巴黎博览会上,芮谜公司专门建造了一座小屋,现场展示香水蒸馏过程,室内还装点着数个花钟,以时间为轴,展示一天不同时段花的纷繁多样。当然,公司还制作了各色各样的纸质宣传品:有香味的节目单、纸扇、写有“百年修得同船渡,嫁给我吧!”等字句的情人节卡片等。人们在购买芮谜香水时,甚至还能获赠用来观看歌剧的便携式双筒望远镜。与此同时,芮谜公司的竞争者——新邦德街二号的皮尔斯和卢宾(Piesse & Lubin)公司也在忙于促销自己的产品“香水喷泉戒指”:表面上看来是一件装饰性珠宝,却能在舞会和音乐会上喷洒出香水。

到了1900年,芮谜公司的原创促销方式显得有些过时了,然而,正是这些方式为我们描绘出当时的香味产品是如何在大众中普及的。人们可以在商店里买到成品香水,也可以出于兴趣爱好,自己在家制作。1903年12月《芝加哥每日论坛报》一则专栏描述了英国裁缝俱乐部对制作圣诞香囊的狂热爱好,这种东方主题的香囊多呈日本玩偶头的形状,里面装着檀香木味道的珠子。还有一种风靡一时的用香方式:用棉布装饰衣橱内壁,在棉布上洒满香粉,然后用粗布盖上,这样,香味就能缓慢地渗透衣服。

这些香味产品非常朴实、大众化。那些被载入史册的香水品牌则是极负盛名、闪闪发光的奢侈品,盛放在莱俪 1晶莹透亮的瓶子里,喷洒在精心制作的纸巾上。这些品牌,诸如:霍比格恩特(Houbigant)、娇兰(Guerlain)、科蒂(Coty)、卡朗(Caron),都充满了高贵的艺术气息。还有一些品牌:西尔斯(Sears)、高露洁(Colgate)、加州香水公司通过邮购订单及上门推销,将香水产品带到千家万户。然而,正是由于在大众市场取得的成功,这些品牌无法跻身奢侈品牌的行列。

我们会看到,在这个丰富的美好时代,香水已经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伴随着对香水的赞美和嘲讽,品牌逐渐被人们熟知,并收获喜爱或者批评。然而,这些观念的转变并没有文字记录,只是大众的口口相传,就像西尔斯的产品一样,很难查到根源。深红三叶草香水(Le Trèfle Incarnat)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人们偶然在一个浪漫爱情故事中发现了它的踪迹——很容易被错过,也难以还原,因此, 生活在现在的我们不仅无法体会这种香味,更别说完全了解它对于当年人们的意义。人们总是努力尝试重建这些来龙去脉,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丢失很多细微的差异。

我们更容易理解的是幕后故事,它们被更详细地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关于技术创新和化学成果的故事:首先,人们发现了如何从原材料中分离出特定分子,接下来是如何合成这些分子。直到今天,第一批含有早期合成芳香分子的香水仍在市面上能找到,比如:1882年霍比格恩特出品的皇家馥香(Fougère Royale)和1889 年娇兰出品的掌上明珠(Jicky),它们都含有香豆素(以零陵香豆的法语名字“coumarou”命名)和香草醛。这些产品的推出揭开 了香水制作的新篇章:纯粹的自然香料味道独特,但数量有限,因此,行业慢慢向“现代化”香料转变。有些制造商做了吃螃蟹的第一人,并且获得了成功。在之后的几年里,也就是踏入20世纪的转折点,越来越多的香水公司意识到,如果能在制造工艺中加入新材料,他们就能以亲民的价格发行曾经一度是天价的香水。1900 年的香水迷们也许从未意识到,各式各样的紫罗兰香味竟然是通过一种名为紫罗兰酮的芳香化合物制作出来的。这仅仅是一个商业故事,与消费者无关,但也许会影响人们对香水的定义。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发明——电话、留声机、汽车,它们带给我们的是兴奋和欣喜,同时也如同幻影一般影响着信息的传递和我们的生活。香水,似乎一直置身于技术领域之外,因为化学物质对真实事物的模仿能力太过高效和神奇,人们根本无法从看似平淡的外表下发现任何蛛丝马迹。

香水制造业的变化并没有被大众熟知,1906年美国时尚杂志仍在大篇幅报道法国南部香水之都格拉斯的大规模玫瑰收获场景。文章撰写者将这一收获盛况描绘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成百上千的妇女和儿童,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聚集在盛放的花海中,眉飞色舞地攀谈和歌唱着。”记者更是将花儿比喻为跳跃的精灵——芳香的萤火虫,人们捕捉它们放在瓶子里取悦消费者。当然,直到现在,传统的收获还在继续——人们直接萃取花瓣中的玫瑰精油——这种“浪漫的香水制作”方式仍被记录着、传承着,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然而,在20世纪前十年,传统的植物香味——千金子藤、天芥菜和马鞭草——慢慢开始被更加动人的香味取代。这可能会引起骚动,因为它们的追随者并不知道,有些动人的香味是通过工业加工而来。

《香水》读后感(五):永远无法忘记你的味道-《香水》带你走入百年历史

关于香水,我印象中最深的一个故事是关于万人迷梦露的。在二十世纪20年代,有位记者问玛丽莲·梦露:“What do you wear to bed?”梦露巧妙地回答:“Just a few drops of Chanel No. 5。”

这段话,让“Chanel No. 5”名声大噪,销量一路飙升,至今仍备受青睐。

数百年来,人们费尽心机制造出一款美妙无比的香水,梦想着如梦如幻的香味能够带来无穷的吸引力。

通过众多的研究后,心理学家发现,嗅觉记忆远比视觉记忆,要更为形象生动,更为深刻。

曾经辛晓琪的一首老歌《味道》,有两句最难让人忘记:“想念你白色袜子,和你身上的味道,我想念你的吻,和手指淡淡烟草味道 ,记忆中曾被爱的味道。”

选择一款合适的香水,不但能打造个人独有的品味,而且会让心爱的人恋恋不忘。

那么你了解香水背后的故事吗?你知道这一百多年以来,世界上都有哪些有名的香水吗?

当今世界最著名的香水评论员之一,莉齐·奥斯特罗姆的新书《香水》,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了。这是一本关于香水历史的图书。每一种味道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都被自己的时代所影响,散发出不同的魅力,同时也对今后香水气味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书中谈及的每款香水都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无论我们是普通读者还是香水爱好者。我们可以回忆过去某个时刻用过什么香水:这些味道或许会让我们回想起当时约会的对象,重现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场景。

这是一本带着时代味道的书。

翻开书,一大批香水正在铺面而来。

(1)香水的由来

香水的英语单词起源于拉丁语“Perfumum”,意思是“透过烟雾”。记载中,香水最早是用来祭拜神灵的,神圣而不可侵犯,通天烟雾仍被认为是与神灵沟通的一种方式。

在古波斯,香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古希腊,香水被认为是众神的发明。

在古埃及,公共场所不涂香水是违法。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进程,香水开始从神圣走向社会。但是现代香水的起源却并不是源于浪漫。

十八世纪的巴黎卫生条件非常差劲,街道上随处可见各种污物。这些在一些描写欧洲古代生活的文学作品中也能见到。另外当时的欧洲上流社会流行不洗澡,据记载,路易十四从1647年到1711的64年间才洗一次澡,那味道可想而知。为了掩盖社交场合中那不雅的味道,香水就这样流传开来。

路易十四嗜香水成癖,成了“爱香水的皇帝”。路易十五时期,蓬巴杜夫人和杜巴莉夫人奢靡成风,对于服装、对于香水都无比的喜好。宫廷中乃至上层社会由此也对香水进行追捧,整个宫廷成为了“香水之宫”,而巴黎也自此成为了“香水之都”。

想到了之前初中时期看得一本小说,《香水》,前些年改变成了电影。讲述的是十八世纪的巴黎,主角出生在穷困、肮脏、满是人的臭味却无人的气味的鱼市场,与人类不相往来、嗅觉异常灵敏,为了追寻世上最完美的香味而不惜杀人。

那最后撒香水的一幕真是让人震撼。

(2)气味的演变,经典的延续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各种历史重大事件的影响,对香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香水》一书中,按照年代的顺序,每个年代选取了10款比较出名的香水,追寻了它们在那个年代里的荣耀和社会历史。

其中在二十世纪的前三十年里面,由于物质的丰富和个性的觉醒,新艺术运动席卷欧美,对于香水的需求渐渐开始多元化。

在这个年代里,比较出名的有蝴蝶夫人。这款香水的名字是来自于一本畅销书《战役》,也是为了纪念文中的女主人公蝴蝶夫人,一位美丽的已婚日本妇女。这款香水将西普香水和桃香结合,是第一款采用该味道的香水,代表着和谐与创意,代表着当时那个年代的技术水平。

在头三十年的艺术风格中,细腻同时具有强烈装饰感的曲线设计被大量应用。香水瓶的设计也以花哨、优雅的形式出现。蝴蝶夫人香水的瓶身采用新艺术主义典型的优美涡卷形装饰,设计前卫,非常有想象力。

在三四十年代,世界上各个国家受到了经济大萧条与战争的影响。人们在电影院、香水中逃避现实,渴望香水带来的欢愉感受,来忘记战乱的苦闷和不安。这个时代,有一款香水至今影响都比较大,那就是娇兰的午夜飞行,

一架飞机从巴黎起飞,目的地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突然电闪雷鸣,龙卷风肆虐,新婚飞行员离他的爱人越来越远。。。。

这款香水代表着崇高的勇气,和张扬的个性,香味呈现出明显的东方香调。作家亦舒笔下的主角,最喜欢的香水就是“午夜飞行”了。

夜幕无尽,星光渺远,乘飞而去,恍如隔世。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在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现代艺术运动开始,以巴黎为中心的印象派和最初从德国开始的表现主义逐渐影响并改变着艺术的表现形式,对于香水的追求也向着更开放、更前卫、更优雅的态度发展。在这个年代,“青春朝露”展现出了它那诱人的风采。这只飘逸着花果清香又青春的香水,打破了只有在隆重场合采用香水的惯例。

这款黑巧克力香调的香水,能充分展示女性自信的魅力,带有一种撩人的诱惑美!

女权主义运动兴起的七十年代,传统回归的八十年代,迈向新世纪的九十年代,让香水走向了兴盛。

其中“毒药”是一款非常特别的香水,那独出心裁的大胆命名和洋溢极致诱惑的香调即启开了长达20年的魅惑传奇。香调则来源于同样的灵感,蕴含着各种层面的微妙欲望,却以同样的魅惑主题鼓励着女性最大限度地放大自己的魅力与诱惑。

当毒药有了名叫温柔的糖衣,香水的诱惑便愈发致命。

当我们合上《香水》这本书,闭上眼睛,细细体会那香水背后的故事,仿佛能感受到那些香水艺术大师的灵感,仿佛能看到时空中的喜怒哀乐,那人间的悲欢离合。

在书中,二十世纪的历史作为一条长长的刻线,香水完整记录那或优美或感人的故事,让时间不再成为障碍,永远难以忘记你的味道,一本书看透香水的前生与今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