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寻找内在的自我:马斯洛谈幸福的读后感大全

寻找内在的自我:马斯洛谈幸福的读后感大全

《寻找内在的自我:马斯洛谈幸福》是一本由[美]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12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1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内在的自我:马斯洛谈幸福》读后感(一):幸福是瞬间

幸福是一个虚幻的课题,得到者只有在回忆往事时才意识到曾拥有过它,从未得到者永远也不会体会其中滋味。

幸福是稍纵即逝的高峰体验,人们必须抛弃对于永恒的满足与宁静的追求,才能得到瞬时的体验。

幸福并不是直接追求就参从心理上获得有价值生活的一种有效方式。幸福可能只是一种副产品、一种附带现象、一种顺带而来的东西。

《寻找内在的自我:马斯洛谈幸福》读后感(二):人之将,其言也——马斯洛离世前最后对人性的看法

高度发展的个体在知觉、看清真相和认清现实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效率。这意味着,这些人不仅更幸福,而且认知能力更强,并且能够更好地联系现实。鉴于此我认为,神经质不仅是情绪紊乱,而且是知觉紊乱,是盲目无知的一种。除了表现出更高的知觉效率之外,这些个体还显示出了更高的行为效率,也就是说,他们有更少的情绪抑制、阻滞、麻痹和能力降低。得以充分发展的人,良好的环境使他们的高级本质得以展示,他们在所有方面都倾向于表现得更好。从操作性定义来看,这也意味着这些个体倾向于成为更好的人。15 人性的本质 P63

马斯洛在世的最后几个月,他,身为人本主义大师和积极心理学的开山鼻祖,病痛和生命的终点改变了他对人性善恶的观点吗?在知晓自己即将面临生命终点的时候,他还能那么人本和积极吗?

这本书是对马斯洛生命中晚阶段论文演讲的集子。其中有一些未公开发表的文章。我很好奇,一个一直倡导人性积极面,人的自我实现的学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感到肉身和/或精神都收到最大限制的时空中,他对人性的观点是什么。他可有因为自己身体和生命时间倒计时走到终点而坏脾气,生气,看什么都不顺眼,顺便把自己一生建立起来的积极人性观自我实现的人这一套通通否决掉?

结果读了书发现,即使是在极端限制的情况下,或者说正是因为临近终点,他的话语更加辛辣一点,但基本观点没有变。马斯洛坚定批判了“绝望文化”——怀疑论和犬儒主义。马斯洛指出绝望范儿、丧到极致的人,是坚信眼前所见非真,而是一片黑暗,且坚信在黑暗的表面之下存在更多消极的、隐藏的事实。

他还辛辣批判了神经症/神经质。不同于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那充满“同理”地平视观察描述神经症的表现,马斯洛在生命结尾处,高屋建瓴地俯瞰神经质/神经症,表示“神经质不仅是情绪紊乱,而且是知觉紊乱,是盲目无知的一种”,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哪有那么多无病呻吟的伤春悲秋,啥神经症啊,啥情绪失调啊,就是憨!就是傻!

此等辛辣风格在其早期和中期著作中是不多见的。那些书里,马斯洛玉树临风,诗意慷慨,清风拂面地像个雕塑大师一样刻画出理想人格的模样。老了老了,他没有花费太多笔墨赞美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而是像叮嘱娇生惯养的幼子/幼女一样,对暗黑/颓废/绝望者(神经质)说,看看你大哥(自我实现者),再看看你,你呀,傻。

《寻找内在的自我:马斯洛谈幸福》读后感(三):一些我见(先发布于微信读书)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的理工科学生,看了整本书真是觉得很感动。读完之后凭印象说一下比较有感触的点: 强者作为获得社会优势地位的群体,应当有超越性需求去带领其他社会成员过上更好的生活。缺乏超越性需求,便有可能堕入色欲、物欲的渊薮(这可能也是一种神经症)。我觉得这其实有点白扯,像我们国家的话,我觉得由于之前粗放的发展,导致阶层的撕裂可能要很久才能缓过来。除非是上层也具有返贫的可能,那大家面对的风险都不对称(事实很可能是相反:疫情一年招行私人银行的客户是变多的,而全社会的消费是相对疲弱的),大同就是空中楼阁。 当前属于大国对抗严重的光景,各国有意无意利用“友善-敌意”情结,强化了与其他国家的敌意。但这种有意识的、回避事实、着主观色彩的渲染,可能让社会成员远离真相,从我个人的价值观来看,这样的行为具有道德风险、有对人性唱空之嫌。 高水平的全社会层面的物质富裕是非常有必要的、完全无可厚非的。只有满足了温饱和部分虚荣的需求,才能让人有机会歇下来做一些高尚的事情(例如软件开源)。 媒体生来就是带有误导性的,容易让人过分关注苦难,但其实应该侧重于小概率事件(黑天鹅事件)的发生。从我的角度来看,小概率的风险好像是没办法规避的。就好像人类上世纪90s之前没有监测到在平静海域中数十米高的“流氓浪”的存在。它们偶尔出现,让人类最先进的船只一瞬间消失。在船只船体普遍不够坚硬的过去,即便是知道这些也没多大作用。纵然如此,这些事件是有利于揭示个体生命虚弱本质的。 还有很多感触就不尽述了。总之,开卷有益……

寻找内在的自我:马斯洛谈幸福

8.7

[美]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 / 2018 / 机械工业出版社

《寻找内在的自我:马斯洛谈幸福》读后感(四):生活在高阶价值观的世界中

许多情绪健康者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一个匮乏性的现实(必须在其中生活)中生活?也就是说,生活在一个充满谎言、恐惧、愚昧、痛苦、丑陋、恶心和罪恶的世界中,还不能忘却存在性现实和存在性价值观,包括真、善、美。”彼蒂里姆·索罗金(Pitirim Sorokin)的《利他与精神成长的形式与技术》(Forms and Techniques of Altruistic and Spiritual Growth,1954)和阿道司·赫胥黎的《长青哲学》(The Perennial Philosophy,1964)两本著作总结了经典的宗教性沉思和其他神秘的技术。

在这两本著作及其他书籍的影响下,我提出以下建议:

1.抽样体验生活。2.不仅关注手段,而且关注结果。3.遵从手段的目的性。4.将手段变为目的。5.与熟悉感、惯性斗争,寻求新鲜的经验。6.解决匮乏性问题(例如,不要总是认为匮乏性领域优先于存在性领域)。7.获得更高层次的意识(例如,更加丰富更加广泛的经验),并允许其成为潜意识。8.静思、冥想,“从现实的世界中走出来”,从自己当前的处境、眼下所关注的事物、恐惧和预感之中走出来。定期脱离时空的关注,脱离时间、日程、义务,以及世界、责任和他人的要求。9.进入梦想的世界。进入最初的过程思维之中:诗样的、隐喻的、出世的思维。10.用道家的方式遵从法律:包括关于自然、现实和人性的规律。感知宇宙永恒的内在规律。接受甚至热爱这些规律是道家思想的要求,也是宇宙中良好公民的本质。11.拥抱你的过去。12.拥抱而不是逃避内疚。13.同情自己,理解、接受、宽恕,甚至将自己的缺陷与不足看作人性的表达而热爱它。欣赏并微笑地面对自己。14.在回想5岁时的幼稚行为时,你能微笑面对吗?就像你微笑面对5岁孙子的幼稚行为时一样。15.匮乏性领域超越存在性领域,是其先决条件。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它们是(应该是)按照不同层次整合在一起的。没有必要认为只能二选一。存在性领域最坚实的基础就是使匮乏性需要得以满足(包括安全、归属和尊重的需要)。16.问一下自己:小孩子会如何看待这一情境?一个天真的人会如何看待?一个年纪很大已经完全超越了个人野心和争强好胜之心的老人会如何看待这一情境?17.努力发现生命中的奇迹。例如,孩子就是一个奇迹,想想看,对一个小孩子而言,“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前途无可限量”。18.建立无限可能的意识,钦佩、敬畏、尊重和想弄明白一切的意识。在“好”人、英雄和圣人面前完全可以体验到这些情感。19.静思、没有喧闹、没有任何活动、没有分神、没有任何责任可以促进出世的过程。外部声音通常会比内部声音更大,较低的声音通常比较高的声音更有优势。20.为了更好地欣赏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不要和那些看起来运气比自己好的人去比较,而应该和那些运气不如自己的人比较。21.审慎地参与慈善事业,如果有时候你对自己感觉不好(抑郁、焦虑),至少你可以对别人好一些。献身于慈善事业:用自己的时间、金钱和服务来帮助他人,比如孩子。为高尚地事业工作。如果你将至少1%的收入贡献给自己认同的事业,那么会有助于感受到自己的美德。22.如果你发现自己变得自私自利、更加傲慢、更加自负或膨胀,那就想想死亡。或者想象其他傲慢自大的人和自负的人,看看他们是什么样子。你也想成为那样吗?你想把自己变得那么严肃且毫无幽默感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