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育制度读后感精选

生育制度读后感精选

《生育制度》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育制度》读后感(一):婚姻和生育的一体性

书里讲了婚姻、生育的社会性,用几句费老自己的话来概括是说“人类中非得有活着的别人才能有活着的自己”“人类有死才需要生”“人类有孩子才有婚姻”。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我们常看到的是正着的结果,即有了婚姻才有孩子,但《生育制度》告诉我们,从顺序上来说,在人类社会里,是为着抚育孩子,培养社会性的人,才有了婚姻,有了家庭。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个体都凭借着社会的分工合作而活,但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因此社会的稳定有赖于个体有序的新陈代谢,因此有了一套社会性的婚姻制度,让家庭形成稳定的三角,完成为社会抚育的任务。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情况发生了变化,比如现在来说社会的基本单位不一定非得是家庭,也可以是个人,抚育孩子的双系角色分工也不再那么明显。于是作为个人的我们很难去关注到婚姻、生育的社会性,而费老也承认说,生育是一件损己利人的事,婚姻也有许多规定是反着人性的,所以当婚姻、生育的社会性压力变小以后,不再结婚、不生育也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

于我自己来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如果有一天我想结婚,那更合适的态度可能是“找一个共同抚育孩子的合伙人”,而不是“找一个相伴一世的伴侣”,因为婚姻并不保证爱情,两个成年人间始终是自由的,感情也始终是流动的,可以选择继续,也可以随时结束,并不一定非得结婚才代表陪伴,结了婚也不能避免孤独。但婚姻是生育的保障,社会性的人的培养,一定离不开父母的共同努力和家庭的稳定三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小孩,婚姻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这样看来,结婚和生育从两件事变成了一件事,婚不能随便结,就像生命的到来不可逆,它是选择,也是责任,并不是一件到了一定年纪就要完成的打卡,也不是父母强加于自己的任务,它是自己选择要不要挑起来的担子。

《生育制度》读后感(二):一句话总结:婚姻是人为的双系抚育的手段。结婚不私事

人类繁衍是性行为不经意的生理结果。毕竟生育是损己利人的行为。

每个个人的生存无法单独解决,需依靠社会完整,社会完整的前提是人口稳定。供给新的社会分子是生育制度的任务。

【双系抚育】

父亲在位不是由于生物联系、情感联系而是因为社会联系。

家庭为孩子提供知识、技术、做人态度等。两性分工是双系抚育形成的重要条件。

【婚姻】

婚姻关系和两性关系没有绝对的联系。

婚姻的意义不是男女结合或两性关系的确立,而要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因为婚姻不是私事。

【内婚和外婚】

社会对于性的歧视是因为它威胁社会结构的完整。

人需要拥有社会身份,如果任意身份的男女之间都可以发生两性关系,社会身份将不存在。

相比内婚,外婚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夫妻配合】

理想夫妻既可以抚育下一代,又有愉快的感情生活。

相敬如宾:志趣相投,或者一起经营事业。

婚姻之前除了情感考量,还有身体健康,原有社会关系的调配等。

当社会环境承担更多责任,把夫妻关系的任务减轻得很轻的时候,自主恋爱和婚姻才更容易美满。

也别小瞧了磨合的力量。

具备相互了解的底子(靠社会安排),又有磨合的意愿(两人的爱好),就能相处愉快吧。

【三角社会结构】由父母和孩子构成

【居处的聚散】父居和母居,取决于婚后并入哪一方的社会关系。

【父母的权利】给孩子的抚育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一般前者由母亲承担后者由父亲承担,严父慈母由此而来。(动物只需承担前者)

父子更容易发生冲突是由于儿子是父亲权利 的继承者,会取而代之。而女儿会远嫁,面临加入陌生团体、受到陌生长辈制约的婆媳问题。

【世代的隔膜】主要由于两代人所处环境不同,导致对社会认知的差异所造成

【社会性断乳】不同于幼年时的生理性断乳,是人离开父母庇护走入社会关系,三角形家庭关系破裂,人有了更多社会属性。古代成年礼中对身体惩罚性礼仪的目的正在于此。断的不够漂亮就会引发心理问题。

【社会继替】的过程就是社会新陈代谢的过程。

两种方式:一是机会(如世袭制)而是选择(如高考)

常被拿来限制继替资格的是亲属体系。

【世代参差】

继替过程中出现代代相承的原则,而事实因退伍和入伍年龄差距太大,两者矛盾将引发亲子间心理上的情结。于是现代社会中继替脱离亲属原则。

【单系偏重】

父系社会中。女子的权利不由抚育她的父母手上而来。而需向她的配偶的家中去继承。母系社会的男子同理。

孩子可以有多个,但是家族权利不能分裂。

为了社会秩序和稳定,社会继替从单系。但是为了双系抚育中的情感连接,单系继替不能彻底。

【以多继少】

分家一般是较多的人来分固定的财产。人多,每个人分到手的财产就少。

长幼行序下继承者之间会发生差别待遇。长子由于成年早出力多会分得较多财富。这是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对等。

差别待遇易导致萁豆相煎。

《生育制度》读后感(三):无论已婚未婚,想不想结婚,都应该读这本书

记得在中山大学读书的时候,人类学系那栋楼的题字就是费老写的,可惜兜兜转转这么多年,只知道费老的著作名字,却一直没能耐心读下去,《乡土中国》就半途而废了。没想到,这本《生育制度》倒是读得一气呵成。人果然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更能共情。

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把这本书大力推荐给了一个大龄未婚的女朋友,好巧不巧,她正在和我同一时间读费老的《乡土中国》。我说,还是看《生育制度》吧,和自己关系更大。直到读完全书,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应该让更多人认识到,无论已婚未婚,想不想结婚,都会在书里找到对“婚姻”解读的新角度。

之所以这么说,是我觉得身边的人对“婚姻”的认识都只架构于自己有限的经验上,而且很可能还只是听到看到的经验,而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比如,有人只是看到自己父母婚姻不幸福,或者只看到现实中不幸福的婚姻,就对婚姻抱持极度悲观的态度,坚信“不婚不育保平安”;有人想结婚,却一直处理不好亲密关系,恋爱中屡战屡败,说的就是上面提到的好朋友;还有人一心一意把结婚当做人生头等大事,用各种方法包装自己,只为在婚恋市场上给自己提高成功率;至于婚后的人,更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个中冷暖只有自己知道。总之就是,没结婚的人和结婚的人,都对婚姻有着不一样的看法,觉得“结婚没必要”“结婚挺好”“至少还是要结一次”……大概每一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但就像我刚刚提到的,无论什么观点,都基于自己有限的认知,进而影响自己在现实生活里的判断,甚至还想影响别人,实在愚昧至极。如果“理论指导实践”是一句还算有效的哲学表达,那《生育制度》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称之为婚姻与生育的“理论”。

全书共十四章,从“种族绵续的保障”“双系抚育”“婚姻的确立”“内婚和外婚”“夫妇的配合”“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等先论及婚姻的部分,再到“居处的聚散”“父母的权力”“世代间的隔膜”“社会性的断乳”“社会继替”“世代参差”“单系偏重”“以多极继少”等探讨生育的部分,费老都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人类社会必须有一套办法来解决个人有生死、社会持续的矛盾,也就是生物的个体和社会的集体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说,只有生育才能延续整个人类,但从每一个个体角度来说,生育是个体无法承受的生命之痛,因为从生到育,是一件极其复杂而漫长的事情,对个体,尤其对女性来说是“损己利人”的事情。

所以,费老才说,人类有孩子才有婚姻。正是为了完成抚养的任务,男女才需要结合在一起。否则只是为了性事,何苦需要建立婚姻制度。但费老格外强调双系抚育的重要性,即女性主要负责生理性抚育,男性主要负责社会性抚育,这样才能凸显父母双方的重要性,而不是现在常见到的“丧偶式育儿”。

再夸张点说,男女结婚,至少要在“爱情和面包”里占一头,如果两头都占,当然最好,但难度之大,可以从现实生活里找对象之难窥探。但如果看明白婚姻不过是“爱情”or“面包”,也就不会对眼前的另一半抱有那么大的期待。如费老所言,”夫妇关系的片面化的方式各地各时可以不同,最主要的是两种:意识把事务上的合作减少,使夫妇间偏重感情协调,趣味和兴会的相投;一是把感情方面的要求撇开一下,偏重于经济上的、事业上的合作”。也就是说,当夫妇二人明白了为什么在一起,有了共同的目标,那也就放低了对彼此其他方面的期待,落得个彼此轻松。可惜,很多人正是不知道自己想从一段婚姻里得到什么,自己又能提供什么,所以才浑浑噩噩,整日周旋在各种矛盾和烦恼中,闹得个“结婚没意思”的结论。

建立在婚姻之上的生育,又会衍生出“社会结构中的三角”,即共同情操所结合的儿女和他们的父母。有意思的是,费老几十年前写的著作,竟然也道出了当下鸡娃的社会学因素,“父母把孩子看成自我的一部分,是由社会力量构成的,而不是件生物的事实”,更具体点,“社会用各种方法使父母对于子女在心理上认为是一体,更使他们觉得子女的成就比自己更重要。能做到这程度,社会才放心把新成员的长成交给孩子的父母去照顾。把理想自我交卸给子女,一方面不失为解决个人内心矛盾的出路,一方面也正合抚育作用的需要”。经典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超越时空,直击本质。

所以费老有解决之道吗?他并没有试图解决什么,而是如他自己所说,社会学家的职务是在说出这些不快乐的情形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这制度本身有着破绽。所以,他只是站在旁观的角度,去记录他观察到的各种婚姻与生育制度的存在,不论是大城市里通行的制度,还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罕见制度,他只是想告诉深陷普通日常生活的我们,我们为何为婚姻而烦恼,我们又为何为生育而疲惫不堪。这不是我们个人原因造成的,而是我们作为人类世世代代繁衍的一代,一代中极其渺小的一份子,却承担着沉重的历史使命,烦恼和疲惫当然不可避免。

所以才说,撇开自己有限的认知和经历,当我们能站在更高的格局看清楚婚姻和生育的本质,才能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毕竟,不婚不育和结婚生子都可以是落实在自己身上的有利选项,但前提是自己想清楚了。拿我自己来说,我知道生孩子需要付出的代价,但至少目前对我个人的正面成长大过我需要付出的部分。

对新出炉热腾腾的“三孩”政策,大家的普遍反应是排斥和抵触,因为对大多数个体没有明显好处。只有给出真正落到实处的,对个体产生正面效果的利益,才能让人愿意考虑做“损己利人”的事情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