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育制度》读后感精选

《生育制度》读后感精选

《生育制度》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育制度》读后感(一):《生育制度》费孝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今天刚看完了《生育制度》。统共204页,光潘光旦给写的序,就序了34页…本来都被这个《代序》劝退了,查了一下潘光旦何许人也,硬着头皮囫囵吞枣啃完了序,不是特别懂。…还是正文更好读。 《生育制度》其实是以生育为切入点讲了婚姻、家庭和人类社会,以类似上帝视角抽丝剥茧观察、提炼、分析了社会生活中最小的单元:家庭。 婚姻、家庭的存在,就是为了生育和抚育后代。生育,包括生产和抚育,都是损己利人的,都是为了社会的需要,而非个体需要。 深入浅出,醍醐灌顶,1946年成书出版,至今依然是神作。 这书应该早点看。

《生育制度》读后感(二):“传统”之本质

抚育作用必须是双系的,但是这双系性即然没有生物本性做保障,于是,我们在任何现有的社区中,都能看见确立双系抚育的文化手段,这就是我们普通所谓的婚姻。婚姻是人为的仪式,用以结合男女为夫妇,在社会公认之下,约定以永久共处的方式来共同担负抚育子女的责任。——《生育制度》费孝通 将“生育”和“制度”作一个词,于中国民间来说应该不算耳熟能详的概念,而我最早知道这个词,则是在留学时上的公共政策课上,与“婚姻制度”一起,用来论述人类社会运作机制——换言之,不论是“婚姻”还是“生育”,并不是像民间以为的“奉天承运”,但现实中,能从制度角度去就被人们奉之以“传统”而无脑接受的东西的讨论几乎没有,所以逛豆瓣看到这本名为《生育制度》时,而且作者还是中国人,不免好奇会如何展开了。 才读了三章,就被费老犀利、严谨的讨论所吸引,而且都说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是最好的段子手,真是一点不假,费老作为生于1910年的中国人,却完全没有受时代影响,客观、超越、透彻地,就人类社会为何会发展出“婚姻”,又如何筛选合适的文化来保证生育和抚育的闭环,继而维持社会结构等问题,结合他自己的田野调查,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且,费老文笔了得,博古通今、中西并通,读起来十分舒爽!“泰斗”就是“泰斗”) 当然,剖析“生育制度”并不为颠覆,像我这样贯彻“有见于生命的完全无所不足而发挥之”的女性毕竟少数,但了解所谓“传统”的由来起码有两个好处,一个好处是认清现实——比如要结婚就要认识到不同成长背景的人要共同生活的困难大于享受,婚姻也不是恋爱的延长线这么简单;另一个好处是获得不同视角,知道传统之于人就如课表之于学生,提供一种按部就班的使用人生的方式,而并不否认能动性。 话说前两天我的朋友忽然问我,我不结婚不生小孩,那么等我以后不在世了,这些房产和钱要怎么办?——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潇洒不起来的原因,我都死了还要管这些吗?为了自己的钱有人花,去承担婚姻之闷,怀孕之苦,生产之痛,抚育之累……这个想法真是很伟大,明显不适合我。

《生育制度》读后感(三):简略读书笔记

生育制度违反人对性的欲望,婚姻限制性的范围,在夫妻之外存在的其他任何性行为都被视为不洁与伤风败俗。个人生活离不开社会群体的共同协作,每个小群体的各司其职组成了复杂的社会运转,随婚姻制度而来的生育制度亲子制度为社会的持续运转提供人口劳动力,婚姻制度由此说是社会稳定的工具。生命体的诞生出自意外,但长成却需要长时间生理性与社会性的牺牲与奉献。生理性的牺牲通过脐带与母体相连,社会性的牺牲通过婚姻制度与父母相连,但相比生物学上的父母,社会往往更认可社会性质上的父母。为了维持生育这一损己利人的行为,以及为了拥有更好的后代资源,婚姻的选择受着社会的干涉,个人的情爱只占冰山一角,经济性质的互相扶助与多人之间的社会错杂关系成了挽留婚姻的押注。为了房主原有的社会关系因婚姻而混乱及杂交的优质基金,外婚是一个种族更好的选择,以婚姻为理由与外部更有活力的团体构成更强大的群体。爱情大概率不是十全十美的,爱情与经济往往只能二选一,婚姻本质上是柴米油盐的经济工作,在劳动力被解放后,感情才有时间与精力被夫妻两人强调。现代恋爱的缺点在于起点时的激情与浪漫经不住后期生活琐碎的折磨,又没有一颗认命解决问题的心,故事往往是欺骗般的高开低走。父母承担着社会属性的教化任务,社会的规训与制约通过父母与孩子的自然天性相碰撞,社会与个人关系的摩擦于是就以大化小成为亲子间的摩擦。父母会天然有种孩子是第二个自己的预想,社会文化把理想的自我负担交给子女解决内心遗憾的同时做出社会贡献,子女与父母的不感同身受是社会变迁的反应。社会结构和人口具有收缩性,社会成熟的界定也随世代的变迁调整。社会继替常使用亲属体系,因为亲属体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固定不变的,先后次序分明纠纷不容易产生。继替的单系偏重是为了程序的方便,纯粹的单系继替一直都因感情而不能彻底的落实。亲属是从生育和婚姻引发出来的社会关系,成为抚育作用扩展的最方便的路线,被用来满足生活上的其他需要。氏族由亲属关系衍生,是一个经济和政治性的组织,保护和追求共同的利益与目的,监管成员的义务与权利按规则进行,一旦它的功能不能利用亲属关系就衰落了。

《生育制度》读后感(四):《生育制度》:表象下的社会学逻辑

我发现我把费孝通和费正清搞错了。费孝通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而费正清是一位做东亚研究的美国历史学家。他们二位的研究领域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了。我开始因为我的缺乏常识,闹了这个笑话,不过能够由此开始了解一些社会学研究的逻辑,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从这本《生育制度》就可以看出来,费孝通老师受到他自己的老师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非常非常大,整体上的研究风格还是已所谓的结构功能主义为主,结构功能主义侧重对社会系统的制度性结构进行功能分析,所以,《生育制度》这本书就是在分析生育对于整个社会的功能。 我们为什么要看重生育制度?究其原因,这种制度是一种人类本能,即延续家族、种族的渴望的集约化表现。为了维持人口数量的大致稳定,确保既不会因为人口过多,出现资源紧张,又不会因为人口稀少而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在这种维持人类族群正常代谢的需求下,生育制度成为了那双调控的手。 费正清老师把生育制度的核心锁定在“孩子”上。从孩子往前延伸,是孩子的抚育,是生孩子这件事,是性 爱这个创造孩子的举动。从生育制度所造成的结果上来看,孩子虽然不是家庭和婚姻当中的中间力量,但孩子却能捆绑着他们周围的一切,化作大大小小各种问题的究极原因。 举其中一个例子来说说,为什么我读完以后觉得孩子是这一整个系统里的究极奥义。我小时候一直以为,举行了结婚典礼的大哥哥和大姐姐就是夫妻了。我是上了几年学以后,我才知道,真正在法律意义上决定一对男女到底结婚没有的唯一证据是一纸结婚证,而不是那个热热闹闹的仪式。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法律已经能证明配偶关系,为什么还会有结婚典礼这种“多此一举”?仪式为什么是重要的?根据这本书的理论,这场结婚仪式是一种社会性的宣誓。这对伴侣之间有了性的限制,他们之间会形成独占关系,有更大的可能性通过人类的本能——性,达成一种非本能的结果——繁育后代,也就是孩子。在孩子出生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基于血缘的生理关系。父母也可以通过某种仪式——如满月酒,在生理性父母关系的基础上,官宣为孩子的社会性父母,以一种更为亲密牢固的关系开始对孩子进行教引,从而构建更为紧密的家庭关系,完成基因延续,促进社会整体稳定。 但是这个世界到底还是不同了。不结婚的开放式关系变多了;不生孩子的丁克一族也不少见了。为了爱情冲昏头脑的一直都有,勇于冲破婚姻枷锁的也很少被指指点点了。最明显的大概就是从“只生一个好”到“放开三胎好”的巨大转变了吧。 对大多数人来说,出生、成长、结婚、抚育、死亡都只是一步步的人生进程。他们这么做是因为周围的人都这么做,或者是觉得时间到了,我应该这么做。他们一步步的推着走,又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或许能说出所以然也不能怎么样,但是能帮你抹去人生中的一些浑噩,这也是我们都应该去读这本《生育制度》的原因。

《生育制度》读后感(五):结婚生子背后的制度

读完这本《生育制度》,至此这套包括《乡土中国》、《乡土重建》在内的费孝通先生研究中国社会本质的系列经典著作阅读完毕。个人以为这本《生育制度》最好,最实用。因为这几本书都成书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现在农村的生活和经济已经与当年完全大相径庭了。但是很有意思的是,虽然我们从农村进入了城市,生活方式、经济程度都变了,但是生育方面的观念以及本质反而仍然在维持。究其原因我认为生育制度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个关键制度。父母子这个三角结构向来是稳定的象征。因此无论在哪个时代,结婚生子,都是主流。

费孝通先生在本书主要讨论了生育、抚育、婚姻、亲子关系等主题,鞭辟入里、由浅入深,从这几个家常问题深入至人性、社会学、文化学等理论中去。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时候会会心微笑,有时候点头称是,有时候顿觉醍醐灌顶。

比如费先生说,“社会完整是个人健全生活的条件,而社会的完整必须人口的稳定,稳定人口有赖于社会分子的新陈代谢,因之引起了种族绵续的结果”。社会要完整需要人来生育,但是人如果要追求性的享受及人生的自由,又最好不要生育。这就造成了社会的需求与人的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我们现在的社会正在发生着这个矛盾。

又及婚姻,古代人比如儒家讲到婚姻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费先生说儒家谈到夫妇关系时,从来只说夫妇有别,从未言及夫妇有爱。以及婚礼、彩礼等,都是为了确立夫妻长期关系而搞出来的形式,从而把婚礼从私事变成大家的事。看完这本书的读者想必都会给婚姻打上个问号。为什么要禁止离婚,为什么要鼓励生育,这其中都是以社会利益为重。

提到夫妇关系,费先生说到中外夫妻关系的对比,他说:“如我在《初访美国》里所说的,在中国这种环境里,有多少青年男女真的有恋爱的条件我是很怀疑”,以及“社会上要把夫妇关系的任务减得很轻,使夫妇不必经营全面的合作,甚至减少到只有性和感情的内容”。费先生的这两句话正是映照了“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俗语。这想必是自古以来夫妻们从心底里发出的悲叹。夫妻两人要养育孩子、买房子车子、侍奉老人,他们似乎就成了合作者一样,哪里有时间去经营感情。所以生育是社会的刚需,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却是个需要慎重的选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